垃圾「刷卡」乘車 科技全程「護航」廣州黃埔智慧治理開創垃圾分類...

2020-12-13 北極星環保網

垃圾「刷卡」乘車 科技全程「護航」廣州黃埔智慧治理開創垃圾分類新局面

北極星固廢網訊:人們走到離垃圾池五步遠的地方,將垃圾袋使勁一扔。蒼蠅「嗡」地四散飛起,刺鼻氣味撲面而來……這是黃埔區瑞東花園的居民關於倒垃圾的舊時印象。今年以來,居民們一改往日對垃圾池避而遠之的態度,不僅在其旁洗手,還有會有人站在前邊「算帳」。

「改造後的垃圾桶可以根據垃圾分類情況積分。居民倒完垃圾就能算出分數,積累到一定額度即可換取護手霜等生活用品。」文衝街瑞東花園社區黨支部書記、居委會主任許美娟介紹,這是垃圾處理鏈條上「黑科技」運用的一個例子。

在廣州市黃埔區,分類垃圾桶有了電子「身份證」;AI人臉識別即可無接觸打開垃圾箱;傳感裝置自動提醒人員清理滿溢垃圾……得益於北鬥定位、物聯網、區塊鏈和大數據等科技的加持,該區自主開發出垃圾分類「智慧管理」平臺。

通過近10年的探索與發展,黃埔區生活垃圾分類工作從無到有,從試點到全面鋪開,從初創到體系化,現已形成以長效機制為保障、以智能管理為支撐、以全社會宣傳發動為助力、以精準減量為抓手的工作局面。

轉運「芯」時代

實現全程監控、源頭追溯

盛夏時節,垃圾若未能及時清理就會有異味散發。為此,有些垃圾清運車在凌晨4點的夜色中,便轟鳴上路了。來到居民小區後,車輛裝卸垃圾的聲音常被投訴「噪聲擾民」。

「如何讓垃圾清理準時準點,及時清理的同時又不擾民呢?」黃埔區城市管理和綜合執法局四級調研員常勇提到,為此,黃埔區智慧管理體系給垃圾收運車安裝了北鬥定位系統。

在前期「公交化」收運網絡基礎上,車載監控系統會實時顯示每輛車位置、駕駛人狀態、路況等信息。收運數據終端可視化,搭上了科技的「快車」。「我們通過捕獲車輛的運動軌跡,可以杜絕跑冒滴漏的現象,讓清運工作更加規範化。」常勇說。

合理收運只是黃埔區垃圾分類管理過程中的環節之一。今年3月,黃埔區啟動垃圾分類「智慧管理」平臺建設,運用二維碼、物聯網信息採集、視頻監控和分析等技術,實現了過去只存在於設想中的垃圾分類稱重、轉運桶智能識別、分類網格化管理等垃圾分類場景。

在這個平臺上,首先刷新了傳統垃圾分類觀念的,就是「亂扔垃圾可追溯」。

2019年底,黃埔區所有小區實現樓層撤桶,實行「定時定點」分類投放模式,掀開了垃圾分類新的一頁。「從此,我們可以分析出各個小區分類參與情況,這為進一步探索科學化管理提供了現實可能:既然可以定時間、定地點,那麼桶也可以定下來。」常勇談到。

轉運桶智能識別系統應運而生。

該系統是將所有的分類桶進行信息採集,為他們頒發獨一無二的「身份證」——電子標籤,從而實現「分類投放點—收運車輛—轉運站場」的信息化聯網管理。裝有「晶片」的轉運桶不僅用於指引居民對各類垃圾進行分類投放,還將解決混收混運的問題。

傳統收運模式下,轉運桶經常被搬來搬去,導致即使收運前發現混裝,也無法追溯,單純靠人工去排查難度非常大。現在垃圾刷卡「乘車」後,車載分類稱重系統將對其「安檢」,準確識別編號。

小小的刷卡動作,背後意義並不簡單。一旦發現有混收混運情況,便可根據標籤,追溯到具體投放點,分析出責任人、責任單位等信息,從而進行督導整改甚至處罰。

運用科技智慧的同時,黃埔區將「常態化執法」與「專項執法」相結合。該區對鎮街轄區內強制分類單位(生活垃圾分類強制單位、樣板小區、示範村)總數量20家以內的,每月須全覆蓋執法。同時,鎮街每周對轄區內的農貿市場至少進行1次執法檢查,每周對轄區內社區、吊裝點、運輸車輛開展不少於5次執法檢查。

「『刷卡』銜接了投放、收運兩個環節,填補了中端監管的空白。」黃埔區城市管理和綜合執法局智慧城管特別助理項彥生談到。

垃圾成為「籌碼」

精準分類即可積分換商品

「扔完垃圾還能換來了護手霜、洗衣液,有這樣的好事?」70歲的關文強老人是黃埔區文衝街的常住居民,今年他所在的小區瑞東花園更換了垃圾處理裝置。

他發現,以前綿延數米的垃圾異味消散了,四色垃圾桶整齊地排列,用於安放各類垃圾。小區裡的年輕人倒完垃圾後,會駐足觀看旁邊屏幕上顯示的兌換積分——這是由垃圾桶下的稱重裝置,分類測算出不同垃圾的重量,進而轉換得來的。

距離垃圾投放點幾十米的距離,便是社區居委會所在地。許美娟和同事們在那裡接待前來憑積分兌換生活用品、商品的居民。「為了激勵大家開展垃圾分類,我們特地調低了兌換標準。」許美娟說,「滿三十分就能兌換一小袋洗衣液,往往倒五次垃圾就可達標。」

包括瑞東花園在內,黃埔目前區共有300餘組智能分類設備。通過「有償投放、有趣運營」的智能管理模式,實現了分類宣傳、分類投放前端智能化管理。

該系統採用AI人臉識別登錄,居民通過投放垃圾獲得積分,可實時結算投放收益。在鼓勵居民精準投放的同時,系統後臺根據登錄信息可以進行精準溯源、數量統計。

「前端的智能回收設備可以對居民所投放垃圾的時間、品類、重量等進行記錄,為垃圾分類督導工作提供數據依據。」項彥生指出,後端的車載稱重等系統,提供大數據平臺,構建環衛數據管理體系。

在黃埔區,廚餘垃圾、其他垃圾都將實現「智能稱重」,並要求做到日產日清。分類稱重系統上線後,數據將精確到每個桶、投放點,且能同步上傳至終端管理後臺,進而統計出社區、街鎮的數據。

在常勇看來,評價一個地區的垃圾分類工作時,廚餘垃圾佔總垃圾的比重數據,是最直觀可靠的指標。然而,要採集這項數據工作的難度非常大——依靠傳統的人工估算,主觀性強、人力成本高,採集數據的周期也很長。

隨著黃埔區垃圾分類「智慧管理」平臺的上線,全區節省了大量人力物力,同時可實現對轄區垃圾量的變化科學分析,從而為精準減量提供了數據支持。

「科技時代,不能『蒙著眼睛打亂仗』。如果連自己轄區的垃圾情況都不能掌握,怎麼去制定接下來的工作?」常勇舉例談到,「比如一個街道今年日均產出垃圾300噸,明年我們就給下達日均280噸的垃圾產出指標。減少了垃圾總量,才能進入可持續綠色發展階段。」

植入「智慧之眼」

設備自主抓拍督促合理投放

今年,黃埔區開始對1300餘個分類投放點進行美化亮化提升。所有的投放點都標準化配置投放公示牌、遮雨棚、硬底化、照明及洗手盆,從根本上提升居民的投放體驗。

為督促居民養成分類投放的良好習慣,同時便於有效監管,在各社區分類投放點共配備督導員852人,並組織回社區報到黨員1.7萬人,積極參與垃圾分類入戶宣傳和站桶督導。

「每天早上7—9點,晚上6—9點,這是下樓投放垃圾的時間。一開始我們還不適應,慢慢地在督導員提醒監督下,都習慣了。」聯和街黃陂新村一名阿姨說。

然而,站桶督導並不是萬能的。「由於只能監督指導,對拒不分類等特殊情況,督導員反饋到我們社區、街道一級,經常都是超時的或者無憑無據。執法處理起來,也沒有什麼說服力。」魚珠街一位工作人員表示。

分類網格化系統將有力改變這一局面。改革粗放式的監管方式,通過智慧管理系統,配合視頻監控,每處投放點作為一個網格,督導員可在手機上及時上報亂投放人的信息、抓拍視頻圖片,社區工作人員可了解和查看,視情況作進一步處理。

在瑞東花園,督導員坐在辦公室裡,通過切換面前大屏幕上的監控視頻網格,就能將全社區的13個垃圾投放點一覽無餘。「智慧管理系統甚至能自動識別不合理的投放行為。」許美娟笑道,「有時我們剛到辦公室,攝像頭就已經把大量居民投放情況反映上來了。」

截至目前,垃圾分類智慧管理體系已在超過300個投放點安裝垃圾分類智能投放終端,實現精細化到個人的垃圾分類監管模式;改造6條廚餘垃圾運輸線路,利用垃圾收運實現精細化到單個垃圾桶的實時數據物聯網採集。

為了將垃圾分類工作執行到位,黃埔區還增配了人、財、物。例如,黃埔區除財政支持專項用工外,還建立有由黨員、社會公益團體、志願者團體、社區居民自治和負責人組成的督導員隊伍,採取志願者或第三方購買等方式支持一線垃圾分類督導。資金方面,該區形成常態化經費保障機制,全區街道每年保障城市精細化及垃圾分類專項經費。

「我們希望將來能打通分類投放、分類收運體系的數據,並用電子顯示屏在小區公示出來。」常勇表示,未來三年內,黃埔區「智慧城管」還將通過打造一體化信息平臺,構建起環衛保潔、燃氣管理、城市指揮系統等智慧網絡,為城市「大腦」注入活力。

■樣本

埔區聯和街:分一袋垃圾讓三方共贏

黃埔區聯和街黃陂新村的居民有一位特殊的「鄰居」。住戶來到它面前,「刷臉」即可打開箱門。它專「吃」生活垃圾,對於精準放置垃圾的居民,它會給予回饋。社區的街角處、草坪旁,人們都能看到它披著藍衣裳佇立。這便是「網際網路+」智能垃圾分類回收設備——彩虹站。

黃陂新村引進的彩虹站有兩種,一種是定時定點投放設備,居民可在投放時間段內到該設備處投放廚餘垃圾和其他垃圾。居民「刷臉」登錄並分類投放垃圾後,彩虹站以「彩虹分」的形式返還至APP的個人帳戶中。居民可使用「彩虹分」兌換周邊各種商業資源的相應服務,亦可使用「彩虹分」在APP內的「彩虹商場」購買商品。

另一種則是專門用於投放可回收物的低值可回收物回收設備。與定時定點投放設備不同的是,居民投放可回收物後,會在個人帳戶中實時結算投放收益——「彩虹金」。「彩虹金」既可用於購買「彩虹商場」的商品,亦可直接提現。

倒垃圾能提現,也能換禮品。那麼會不會有人把投進回收箱裡的垃圾拿出來,又投進去以獲得更多積分呢?「別擔心!我們會有站桶督導員和彩虹站工作人員在現場指引和督導居民。」聯和街道垃圾分類指導中心副主管趙常霏說。

近年來,聯和街以外包服務的方式,將彩虹站的運營工作交由公司負責。該公司通過商務拓展,將周邊商業資源匯集到彩虹站的服務平臺。每逢有新商家掛牌或產品上新,居民可以通過垃圾分類的小程序第一時間獲悉,並用積分享受折扣優惠。

在趙常霏看來,黃陂社區的居民大多是本地人,他們的消費圈子就在周邊。彩虹站的垃圾分類系統帶動了本地居民到店消費,也讓居民得利,形成了商業生態閉環。由此,企業盈利持續發展、居民養成習慣獲得激勵、政府解決監管難題,三方共贏的良好格局由此形成。

「垃圾分類是家家戶戶每天要做的事情,我們不能只是引進高科技設備來作為噱頭。切實給予居民方便,他們才會參與進來。」趙常霏談到。

近年來,黃埔區發揮「智慧城管」平臺作用,利用大數據化優勢,結合二維碼、物聯網信息採集、視頻監控和分析等技術,開啟垃圾分類智慧化管理時代。該區運用信息化管理手段,建立了垃圾分類基礎數據管理體系、可持續的積分兌換體系、權益資金管理體系及分類回收監管等4大體系,解決監管難題,不斷增強分類投放積極性。

黃埔區文衝街:規劃前置「敲定」桶點設置

推行垃圾分類之初,黃埔區文衝街的工作人員吃了不少「閉門羹」。在建設垃圾分類投放點時,一些居民表達了強烈的反對。他們甚至把桶點建設現場的施工設備掀翻。

阻力之下,黃埔區文衝街垃圾分類指導中心主任李興良認識到,要讓居民接受垃圾分類新風尚,重要的是「強執行」「育觀念」。為此,他帶領工作組同事挨家挨戶上門解釋垃圾分類的益處,還帶領反對建設桶點的居民去其他小區,參觀修葺一新的垃圾投放點。

「我們街道黨工委、辦事處高度重視推進垃圾分類,專門成立了垃圾分類指導中心,配強配足了垃圾分類工作力量,解決了專業性不足、人手不足的問題。」李興良坦言。

同時,黃埔區建立了垃圾分類聯席會議制度,形成了「區—街鎮—社區—單位」四級考評體系。制度創新推動了以往難以執行的工作。例如,黃埔區在新小區建成前,會將建設垃圾站點的規劃提前寫入圖紙中。這需要區級層面的城管、住建、規劃等部門通力合作,小區開工前,街道也會提前介入。

除了在組織領導方面有所創新,在體制機制方面,黃埔區將街鎮垃圾分類納入第三方城市精細化管理考評,同時專門抽調工作人員,組建垃圾分類督導組,對街鎮垃圾分類常態化檢查、督導。「垃圾分類體系繁雜,需要政府主導、主動作為,帶動多方齊抓共管。」據黃埔區城市管理和綜合執法局智慧城管特別助理項彥生指出。

「今後,垃圾投放點就如同公廁一樣,可作為小區的標配。」李興良提到,在文衝街的萬科城市之光等小區,目前已經按照「規劃前置」的操作方式選定了垃圾投放點。

為了激發小區居民和物業的垃圾分類積極性,文衝街出臺措施,對居民精準分類投放採取積分獎勵,每月3—5元的小禮品,對物業公司每個月分類出固定量的廚餘垃圾,多出來的部分按每桶(240升)6元的獎勵性補助。

「前期我們用獎勵性補貼的辦法,以鼓勵居民參與和降低物管成本,預計通過3-5年的宣傳、督導、獎勵等措施的推進實施,居民將逐步養成了垃圾分類的習慣。」李興良說。

據統計,文衝街施行獎勵政策半年來,垃圾分類知曉率、參與率和分類準確率由原來的92%、86%、23%分別提升到100%、95%、86%,推進垃圾分類的效果明顯。

■數讀

◎黃埔區共有128個社區(含轉制社區)、28條行政村。

◎目前,全區建有廚餘垃圾收運點185個、收運線20條,其他垃圾85條;每個街鎮有害垃圾臨時儲存點1個、區有害垃圾收運線3條;區內建有20個大件垃圾拆解中心、玻璃回收點29個、廢舊衣物回收箱315個;建立了545家強制分類單位;所有小區全部實現樓層不設桶,定時定點分類投放垃圾;農村垃圾分類示範村14條。

◎2020年1-10月,全區共資源化利用垃圾26萬餘噸,其中廚餘垃圾達5萬餘噸、可回收物20萬噸、低值可回收物1萬餘噸(包括廢舊衣物、廢木質、廢玻璃、廢塑料、廢雜鐵、廢海綿等);分類收集處理有害垃圾10餘噸(其中廢舊燈管近15萬支),居民家庭源頭分類效果顯著。今年以來,生活垃圾分類執法檢查3652家次,責令限改473宗,立案查處165宗,罰款19.8萬餘元,全社會守法觀念不斷增強。

原標題:垃圾「刷卡」乘車 科技全程「護航」廣州黃埔智慧治理開創垃圾分類新局面

投稿聯繫:0335-3030550  郵箱:huanbaowang#bjxmail.com(請將#換成@)

北極星環保網聲明:此資訊系轉載自北極星環保網合作媒體或網際網路其它網站,北極星環保網登載此文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並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相關焦點

  • 黃埔垃圾分類「黑科技」:垃圾桶有了電子「身份證」,居民AI掃臉扔...
    給分類垃圾安裝獨一無二的電子「身份證」,發現垃圾混裝,就可以輕鬆追溯源頭;採用AI人臉識別登錄,居民通過投放垃圾獲得積分,可實時結算投放收益……在廣州市黃埔區,依託物聯網、AI、大數據等「黑科技」,一場「垃圾革命」正在悄然興起——這就是黃埔區自主開發建設的垃圾分類「智慧管理」平臺。
  • 上海垃圾分類半年盤點 垃圾分類考驗基層治理能力
    而在2019年11月14日,上海《關於推進生活垃圾全程分類管理情況的報告》顯示,上海「整體分類成效好於預期」。 根據住建部同國家發改委、生態環境部等有關部門正式印發的文件,2020年,46個重點城市基本建成生活垃圾分類系統。北京市也將於今年5月份正式開始實施生活垃圾強制分類。
  • 易腐垃圾變身有機肥,一大波「黑科技」對準垃圾分類
    大家在體驗智慧農貿、便民服務之餘,市場東門一臺會「咀嚼」剩菜殘果,並且就地「消化」成有機肥料的機器吸引了許多市民駐足圍觀。這個賺足眼球的大傢伙,便是杭州拱墅新引進的垃圾分類「黑科技」之——易腐垃圾就地減量設備。
  • 智能垃圾桶進小區:刷卡扔垃圾,垃圾分類還能換禮品
    新安裝的垃圾桶引起居民們的好奇,原來,新垃圾桶很智能,不但有刷卡裝置、智能蓋子、稱重系統和封閉措施,甚至還可以用垃圾分類獲得的積分兌換生活用品。 智能垃圾桶到底有多智能?上遊新聞·重慶晨報記者現場一探究竟。
  • 廣州:匠心打造全國垃圾分類樣板城市
    與會代表現場觀摩了廣州市垃圾分類工作,代表們表示,廣州因地制宜構建出「三化四分類」的垃圾分類體系,即以實現生活垃圾「減量化、資源化、無害化」為目標,建立垃圾「分類投放、分類收集、分類運輸和分類處理」全鏈條,初步探索出一條適應超大城市發展和具有廣州特色的垃圾分類路子。
  • 獨家述評 | 垃圾分類也要腦筋急轉彎
    答案是,條塊結合,以塊為主,多元協同,以社區治理促進垃圾分類,以垃圾分類促進社區治理。治理路徑有了,還得來點催化劑,讓治理成效事半功倍,辦法是——「科技+管理」。從時裝到文藝,到金融到網際網路,跨界融合,網際網路思維滲透到社會經濟發展的方方面面角角落落,基層社會治理也沒落下,腦筋一轉彎,就轉到了垃圾分類。「科技+管理」,正是網際網路思維營運於垃圾分類的一種探索。
  • 【垃圾分類】大欽島鄉打響垃圾治理攻堅戰
    【垃圾分類】大欽島鄉打響垃圾治理攻堅戰 2020-10-19 19:05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百聞不如一見,垃圾分類廣州好犀利
    北京市城市管理委員會主任孫新軍非常贊成在學校內開展垃圾分類知識教育和傳播,他認為,雖然目前我國開展垃圾分類的時間不長,要提高分類準確率,可以通過各種視頻和科技手段輔助,以後大家熟練了,就能很自如分類了。事實上,不少與會代表都有同感,智能科技可以更好地應用到垃圾分類上,為社區提高垃圾分類積極性和準確率,帶來很好地輔助作用。
  • GDI智庫發布調研報告,打造垃圾分類「廣州範本」
    11日,廣州日報數據和數位化研究院(GDI智庫)發布《廣州生活垃圾分類實施現狀與未來發展調研報告》(以下簡稱「《報告》」),對廣州市生活垃圾分類情況進行實地調研和數據分析,歸納總結廣州生活垃圾分類工作取得的成效、經驗和做法,深入分析尚存不足與原因,並提出對策和建議,為推動廣州生活垃圾分類工作上水平提供決策參考。
  • 廣州 匠心鑄就全國垃圾分類樣板城市「新名片」
    垃圾分類,廣州有基礎:群眾有共識,處理有方法,示範有成效   廣州已經形成了「家裡分好類、定時拎下樓、定點精準投」垃圾分類投放原則,「專桶專用、專車專收、專線專運」垃圾分類收運原則,「焚燒為主,生化為輔,填埋兜底」垃圾分類處理原則等三方面共識。
  • 垃圾分類廣州經驗讓人開眼界
    垃圾分類 廣州在行動文/廣州日報全媒體記者全傑通訊員成廣聚圖/廣州日報全媒體記者駱昌威「廣州垃圾分類水平很高,經驗值得學習和推廣!」2020年全國城市生活垃圾分類工作現場會昨日下午安排現場觀摩,來自全國的與會代表分三條線路走訪了廣州市生活垃圾分類工作情況。參觀過程中,與會代表對廣州垃圾分類工作給予了高度評價,還現場進行了深入交流,提出了不少好建議。11日上午,2020年全國城市生活垃圾分類工作現場會在廣州越秀國際會議中心召開,廣州日報APP作實時播報。
  • 垃圾都去哪兒了?「黑科技」讓你全程追蹤垃圾分類處理
    (央視財經《第一時間》)如今,垃圾分類越來越被重視。當你將一包包垃圾扔進分類垃圾桶時,是否想過,這些垃圾都去了哪裡?又是如何被處置的?目前,重慶市採用的「固廢收運智慧管理系統」,在全國範圍內率先實現了垃圾全生命周期的管理,做到了像管理快遞一樣管理垃圾。一起來了解一下。
  • 城鄉統籌推進垃圾分類治理
    加強城鄉統籌,是推進垃圾分類治理,進而提高社會文明水平的重要措施,也是未來推進垃圾分類治理的重要指導原則。  打破城鄉分治局限,樹立城鄉統籌的垃圾分類治理理念  在垃圾分類治理方面,城鄉統籌強調的是將中心城市與周邊鄉鎮及農村、城市居民與鄉鎮居民作為一個整體,通過制定法律和出臺政策,對城鄉生活垃圾分類治理進行統籌謀劃,促進城鄉生態環境保護、垃圾分類治理的一體化。  我國推動垃圾分類治理實踐目前按照城市、農村兩個相對獨立層面開展。
  • 垃圾分類廣州模式有幾犀利?
    北極星固廢網訊:12月9日至11日,2020年全國城市生活垃圾分類工作現場會在廣州舉行,來自國內其他城市的代表齊聚廣州。這一次,廣州的垃圾分類模式成為全國其他城市學習的榜樣。大會的前一周,來自國內25個省及自治區的垃圾分類觀摩團實地走訪觀摩了廣州多個區的垃圾分類現場。
  • 「雞毛換糖」 蕭山鎮街創新做法共解垃圾分類難題
    注重典型引路 試點先行推動資源再生  隨著人員的不斷增長,垃圾處理越來越成為一個考驗管理的難題,要想從源頭上解決這一難題,創建再生資源回收鏈,蕭山部分鎮街開陳出新,以「雞毛換糖」這一新形式,實行生活垃圾全程管理,撬動基層社會治理的新格局。為全區的大量可回收垃圾找到了應有的出路,實現了價值提升,真正做到了物盡其用、變廢為寶。
  • 探索垃圾分類治理「長沙模式」
    探索垃圾分類治理「長沙模式」北極星固廢網訊:實行垃圾分類,關係廣大人民群眾生活環境,關係節約使用資源,也是社會文明水平的一個重要體現。2017年12月,住房和城鄉建設部印發《關於加快推進部分重點城市生活垃圾分類工作的通知》,湖南省長沙市入選全國46個垃圾分類試點重點城市之一。
  • 認識垃圾與推廣垃圾分類
    引言培養垃圾分類的好習慣,為改善生活環境作努力,為綠色發展可持續發展作貢獻。受此激勵,一些組織和媒體希望我再談談垃圾分類與垃圾治理話題,雖不願多談,但盛情難卻。其實,在垃圾類話題上,我能想到的都已經談了。下面轉引一篇2017年發表的,以作回復。來源:熊孟清.認識垃圾與推廣垃圾分類.
  • 巧解垃圾分類難題 這十大城市交出亮眼成績單
    上海通過刷卡領積分的方式建立起「綠色帳戶」,鼓勵居民主動參與到垃圾分類的隊伍之中。據上海市副市長時光輝介紹,目前上海有500萬戶居民進行生活垃圾分類,其中400萬戶有「綠色帳戶」。同時,上海今年底黨政機關強制分類已基本覆蓋。上海垃圾分類的綠色隊伍正在不斷壯大,為城市的文明建設添得亮麗之色。
  • 上海生活垃圾全程分類收運體系基本形成
    2019年7月1日,被稱為「史上最嚴」的《上海市生活垃圾管理條例》正式實施。有法律法規支撐,有市民全員參與,有志願者全程引導,上海生活垃圾分類的社會氛圍濃厚。但在不少街鎮和社區,因受各種原因和客觀條件限制,實施生活垃圾分類仍面臨一些挑戰。
  • 廣州垃圾分類時間表出爐!這份「分類秘籍」請收好
    廣州全面啟動整體推進城鄉生活垃圾強制分類工作全市小區9月前配齊分類四色桶定時定點垃圾分類投放模式每個社區至少配備1名分類專管員也就是說「垃圾分類」已經拿著號碼牌很快就要進入廣州了!「很快」是有多快?看完這份工作時間表你就懂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