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會代表走訪廣九社區垃圾分類投放點。
與會代表在廣州市第三資源熱力電廠參觀學習。
垃圾分類 廣州在行動
文/廣州日報全媒體記者全傑
通訊員成廣聚
圖/廣州日報全媒體記者駱昌威
「廣州垃圾分類水平很高,經驗值得學習和推廣!」2020年全國城市生活垃圾分類工作現場會昨日下午安排現場觀摩,來自全國的與會代表分三條線路走訪了廣州市生活垃圾分類工作情況。參觀過程中,與會代表對廣州垃圾分類工作給予了高度評價,還現場進行了深入交流,提出了不少好建議。
11日上午,2020年全國城市生活垃圾分類工作現場會在廣州越秀國際會議中心召開,廣州日報APP作實時播報。
昨日下午,2020年全國城市生活垃圾分類工作現場會安排現場觀摩,來自全國的與會代表分三條線路現場觀摩了廣州市生活垃圾分類工作情況。
邊走邊看邊問 一路拍照拍視頻
「第三資源熱力電廠的處理量有多大?」「建設一個垃圾處理循環經濟產業園需要投入多少資金?」「資源熱力電廠的選址困難是如何克服的?」
昨日下午,與會代表走訪了福山循環經濟產業園、廣州市執信中學、越秀區白雲街廣九社區、天河區獵德街獵德社區,分別從廣州市生活垃圾分類終端設施、住宅小區及校園深入了解廣州垃圾分類的做法和經驗。一路上,與會代表們相當認真,邊走邊看,還舉著手機一路拍照、拍視頻,遇到感興趣的問題還現場提問、和工作人員交流。
與會代表來到福山循環經濟產業園,這裡是目前國內設計處理規模最大、處理垃圾類別和處理方式最齊全的循環經濟產業園,生活廢棄物總處理規模為每天1.26萬噸。產業園垃圾處理效益和環保效益相結合,更有望成為國內第一家以固體廢棄物處理為主題的3A級旅遊景區。
「之前聽說過廣州資源熱力電廠的建設情況,真是百聞不如一見。」多位與會代表在接受記者採訪時都表達了相似的感受,「以前我們覺得垃圾焚燒廠都是髒亂差,但事實並非如此,廣州的資源熱力電廠就是很好的例子,這裡有先進的技術和管理,既是一個垃圾處理的環保項目,又是一個景色優美的景區。」陝西省住房和城鄉建設廳廳長韓一兵如是說。當他坐在廣州市第三資源熱力電廠南煙囪120米高的觀光層,一邊俯瞰周圍的景色,一邊品嘗咖啡和點心時,他感觸更深,「廣州的垃圾處理設施建設理念很值得觀摩學習,作為全國頂尖經驗予以推廣,我會把廣州經驗帶回去,結合我們本地實際,希望也能提出一個持續可行的垃圾處理發展方式。」
垃圾分類從小抓起 推廣智能科技
垃圾處理終端的硬體設施讓人大開眼界,社區和學校垃圾分類的細緻入微也讓代表們感嘆。與會代表隨後來到執信中學,這裡是廣東省和廣州市垃圾分類示範學校。在這裡,垃圾分類融入到國家課程體系,融入校本課程開發,同時還融入到社會實踐。學生在學校裡廣泛接觸和學習垃圾分類知識,課堂、課餘都會培養良好的垃圾分類習慣;學校更是創新開展垃圾分類處理和環境保護的研究項目,開展科研探究,讓學生充分認識垃圾分類對生態文明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性和迫切性。
「垃圾分類從小抓起,讓分類意識從小深入學生的腦海,不僅能影響學生的一生,還能通過學生將垃圾分類知識傳遞給大人。我們常說『小手拉大手』,這小手還是很有能量的。」北京市城市管理委員會主任孫新軍非常贊成在學校內開展垃圾分類知識教育和傳播,他認為,目前我國開展垃圾分類的時間不長,很多人在判斷垃圾分類上還不是很精準,要提高分類準確率,可以通過各種視頻和科技手段輔助,以後大家熟練了,就能很自如分類了。
事實上,不少與會代表都有同感,智能科技可以更好地應用到垃圾分類上,為社區提高垃圾分類積極性和準確率,帶來良性輔助作用。不少與會代表還對昨日《廣州日報》第7版報導的《智能加持 廣州垃圾分類更高效》的報導印象深刻,認為人臉識別、大數據分析、智能垃圾拆解技術的應用,都為廣州實現垃圾分類效果提供了實際有效的幫助。
在越秀區白雲街廣九社區,與會代表看到了這裡設置了網際網路新型舊衣物回收箱、微生物除臭等新型智能垃圾分類設施;定時垃圾投放點還有監控攝像頭,對居民的投放予以實時監測。「要培養市民垃圾分類習慣,光靠我們日常工作引導指引還是不足夠的,還需要新技術手段來輔助培養,提升老百姓垃圾分類的能力。」湖北省住房和城鄉建設廳廳長李昌海在參觀後說,智能科技輔助垃圾分類值得進一步倡導推廣,而這項工作也應持續開展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