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廣州 匠心鑄就全國垃圾分類樣板城市「新名片」
一個好習慣可以成為一座城市的生活「新時尚」——垃圾分類,正讓老城廣州煥發新生。當前,廣州市垃圾分類蔚然成風:創意設計的分類投放點成為「城市風景線」,市民、學生組團到資源熱力電廠觀光「打卡」,街坊鄰裡、黨員和志願者們站桶指導分類投放······垃圾分類成為了廣州城市文明風貌的一張「新名片」。
垃圾分類,廣州有需求:實現高質量發展要破解「垃圾圍城」難題
超大型城市要實現高質量發展,就不能忽視垃圾處理問題。據市城管部門有關負責人介紹,目前廣州市城市管理人口超過2000萬,日產生活垃圾超過3萬噸,且每年仍以6%-8%的幅度在增長,生活垃圾處理壓力巨大。因此,垃圾分類處理是對廣州這座超大城市做好城市管理工作的嚴峻考驗,也是確保廣大市民享有乾淨整潔城市生活環境的迫切要求,更是實現高質量發展所需要破解的難題之一。
近年以來,廣州高度重視生活垃圾處理問題,在破解「垃圾圍城」困境上不斷取得新突破,通過科學規劃和建設終端處理設施,解決垃圾處理能力不足等問題。目前,廣州已建成16座垃圾終端處理設施(包括7個資源熱力電廠、5個填埋場、4個生化處理廠),在建14座垃圾終端處理設施(包括5個資源熱力電廠、4個填埋場、4個生化處理廠、1個汙水處理廠),焚燒處理能力達1.55萬噸/日,生化處理能力達4680噸/日。
垃圾分類,廣州有基礎:群眾有共識,處理有方法,示範有成效
廣州已經形成了「家裡分好類、定時拎下樓、定點精準投」垃圾分類投放原則,「專桶專用、專車專收、專線專運」垃圾分類收運原則,「焚燒為主,生化為輔,填埋兜底」垃圾分類處理原則等三方面共識。通過多年持續不斷的宣傳發動和積極引導,市民群眾對垃圾分類普遍認同、支持,對垃圾分類是城市文明水平的具體體現和低碳生活「新時尚」形成了共識,垃圾分類處理工作有了紮實的群眾基礎。
目前,廣州生活垃圾回收利用率達到38%,居民分類知曉率、參與率分別達到99.1%、95.5%。3653個物業管理小區、2907個非物業管理居住區全部完成樓道撤桶、定時定點投放,配置1.6萬座垃圾中轉站、3501輛分類收運車輛,1492條分類運輸線路,率先建立生活垃圾分類處理循環經濟產業體系,提前完成住房和城鄉建設部試點目標,在46個重點城市生活垃圾分類考核排名中位居前列。
垃圾分類,廣州有行動:健全引導機制,深融現代化城市治理體系
廣州市將垃圾分類工作列入精神文明創建內容並進行考核,納入「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活動重要內容和全市績效考核重要指標。在全市建立起垃圾分類聯席會議制度和市、區、街鎮、社區四級長效管理機制,建成運行生活垃圾分類信息化管理系統,實施社區垃圾分類三階段、十二步工作法。
廣州堅持日常執法與專項執法相結合,重點抓好學校、商場、酒店、市場、物業小區等強制分類單位的執法檢查。在教育勸導、責令限改基礎上,適度增強垃圾分類執法剛性,提升全社會垃圾分類意識和行動自覺。目前全市11個區均有生活垃圾分類執法立案。據統計,2017年9月至2020年10月,廣州市累計檢查單位10萬餘次,發出整改通知書11648份,立案4520宗份。通過強制規範和教育引導「雙管齊下」,促進市民垃圾分類習慣養成。
垃圾分類,廣州有溫度:23萬黨員回社區報到,分類氛圍「粵來粵好」
廣州堅持全社會動員,全面開展垃圾分類線上線下宣傳教育。持續開展「全民行動日」「小手拉大手」、環保志願服務、垃圾分類進校園、進教材、進課堂等實踐活動,對50萬來穗人員開展上門宣講。將垃圾分類納入中小學教學及高校選修課程,組建垃圾分類宣講團,建設垃圾分類宣教中心。2020年以來,廣州市著力推動全市1.8萬個生活垃圾分類投放點升級改造,截至11月底,升級改造率已超過90%。這批改造後的生活垃圾投放點樣式新穎,外形美觀,配套齊全,成為了宣傳垃圾分類「新時尚」的城市獨特風景線。
廣州在全市積極開展「令行禁止、有呼必應」行動,發動黨員幹部和公職人員帶頭先行,組織市直單位黨政一把手帶班子、帶隊伍回社區參與垃圾分類服務,黨員回社區報到參與垃圾分類服務23萬人次。建立健全社區基層黨組織、居委會、業委會、物業公司、志願者「五位一體」聯動機制。
垃圾分類,廣州有特色:社會文明的 「必修課」,低碳生活的「認真答卷」
垃圾分類已日漸成為社會文明的「必修課」之一,在廣州,各行業各單位因地制宜、結合實際開展垃圾分類,探索可持續開展的垃圾分類模式,交出一系列的「認真答卷」。當前,廣州已打造了一批可複製推廣的示範模式。機團單位全面推行垃圾強制分類,3400餘所學校舉行「垃圾分類開學第一課」活動,全市200多萬學生帶動50萬戶家庭參與垃圾分類,廣州市執信中學被中央文明辦指定為全國垃圾分類進校園工作項目基層聯繫點。美團外賣、麥當勞、肯德基廣州門店率先在全國行業系統推廣垃圾分類。在全市物業小區引導物業管理公司承擔垃圾分類主體責任,推動形成「物業公司負責+企業參與」的智能分類模式,如黃埔花園和增城碧桂園模式。在沒有物業管理的社區推行社區組織和定時定點分類投放模式,如都府社區、廣九社區模式。召開生活垃圾分類處理工作調度會暨城中村生活垃圾分類處理工作現場會,探索高效、科學、管用的城中村分類經驗,如天河區車陂街構建城中村新型投放模式、白雲均禾街探索「3階段12步工作法」等。
在農村地區,探索垃圾分類與鄉村振興、美麗鄉村建設相結合,與改善農村人居環境同步推進垃圾分類,實行廚餘垃圾不出村模式,湧現出白雲區大源村、花都區竹洞村、錦山村和從化區西塘村、蓮麻村、南平村等一批示範點,花都區被列為省內唯一的全國農村生活垃圾分類和資源化利用示範區。
廣州市的垃圾分類起步較早,也是全國第一批生活垃圾分類試點城市。
經過多年的積極探索,廣州因地制宜,構建出「三化四分類」的垃圾分類體系,即以實現生活垃圾「減量化、資源化、無害化」為目標,建立垃圾「分類投放、分類收集、分類運輸和分類處理」全鏈條,初步探索出一條適應超大城市發展和具有廣州特色的垃圾分類路子。
目前,廣州生活垃圾回收利用率達到38%,居民分類知曉率、參與率分別達到99.1%、95.5%。
(文章來源:廣州日報)
(責任編輯:DF5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