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垃圾分類實施一周年:從外力倒逼到內心認同

2020-12-20 新華網客戶端

從外力倒逼到內心認同 上海垃圾分類實施一周年都經歷了什麼?

垃圾分類一年後上海小區現狀

過去二十多年時間裡,全國上下都先後轟轟烈烈開展過各種形式的垃圾分類試點。2019年7月1日,《上海市生活垃圾管理條例》正式實施。這個被評價為「史上最嚴」的垃圾分類立法在啟用的頭一個月,《新聞調查》前往上海,製作播出了《上海垃圾戰爭》。

今年,在上海垃圾分類依法實施一周年之際,《新聞調查》再度來到上海。這個有著2400多萬常住人口的超級巨大城市中,過去一年,這裡的垃圾分類都經歷了什麼?

我們將關注目光聚焦在上海市中心徐匯區的虹梅街道,選取了這裡三個有代表性的小區進行觀察。

華悅家園是虹梅街道最大的生活社區,僅一期就有3002戶。因其交通便利,緊鄰漕河涇高新技術開發區,也圍繞著不少的創業園區,深受周邊上班的年輕人喜愛。

華悅家園有住宅樓28棟,目前有四處垃圾投放點。我們在上班高峰期時,專門在其中兩個點位放置了攝像頭,試圖記錄大家投扔垃圾的真實情況。

在我們兩個鏡頭的記錄下,華悅家園早高峰投扔垃圾的一個半小時內,在兩個垃圾站點共有45起違規投放垃圾,這些不按規定投扔垃圾的幾乎全部是年輕人。

不僅如此,記者在垃圾桶邊觀察發現,年輕人投扔的垃圾以外賣和快遞居多,不僅體積大,投扔的一瞬間志願者也很難肉眼辨識分類情況。

2019年7月1日,在剛開始實施垃圾分類之初,華悅家園每天共有300個垃圾桶輪流運轉,28位保潔員不停清運,還有64位志願者早晚兩次,每天6個小時輪流在垃圾桶邊值守,才勉強保障了前端垃圾的純淨度。

即便如此,虹梅街道就垃圾分類對轄區內22個小區進行考評,華悅家園在長達半年的時間裡一直位列倒數第一。

與華悅家園距離不遠的,是同屬虹梅街道的惠工新村,這裡早晨的垃圾廂房邊則呈現著另外一番景象。

惠工新村只有184戶,是虹梅街道戶數最少的一個小型社區,其中80%多是老年人。這個不大的小區共有三層高小樓28棟,這是小區內僅有的一處垃圾投扔點,每天早晚兩次定時開放。即便大雨天,大家也能準時準點有序的投扔垃圾。

2016年,在《上海市生活垃圾管理條例》這個地方法規出臺的前三年,上海市綠容局在長寧和徐匯兩個區域三個不同類型的住宅小區逐步開始垃圾分類試點,惠工新村就是首批試點小區之一。

通過近四年的堅持,惠工新村的居民早已不需要志願者引導,垃圾的純淨度也位列虹梅街道榜首。

與惠工新村相距1.8公裡的航天新苑,在垃圾分類實施一年來,以同樣優秀的分類成績,讓這個小區開啟了更進一步垃圾分類探索的步伐。

航天新苑是一個有著550戶居民的中型社區,是2017年上海垃圾分類的第二批試點小區,因為垃圾分類開展的早,小區的垃圾廂房空間較大,在小區居民的共同努力下,虹梅街道專門在乾淨整潔的垃圾廂房中,為可回收物搭建了一個放置架。

按照上海市目前施行的《生活垃圾管理條例》,航天新苑在高標準完成了條例的各項要求後,又成為虹梅街道探索可回收物十分類的試點小區。目前航天新苑可回收物的投扔從上海市規定的五分類升級為十分類。

我們選取的華悅家園、惠工新村、航天新苑三個小區同屬上海虹梅街道,記者發現三個小區投扔垃圾的方式、方法以及上級考核的目標並不相同。一套制度下,面對截然不同的小區類別,過去的一年中,在《上海市生活垃圾管理條例》的約束下,如何設定彈性化的投扔垃圾規則,又將如何監督實施的呢?

垃圾分類前端要因地制宜

過去一年來,虹梅街道綠容所所長吳文偉多次在華悅家園就增設垃圾廂房問題召集會議。上海垃圾分類執行已有一年時間,但小區住戶對垃圾廂房的選址依舊存有爭議。

讓居民楊大爺不開心的是垃圾分類後小區採取「撤桶並點」。華悅家園原先在小區內28棟住宅樓樓下都設有成排的垃圾箱,但2019年,在《上海市生活垃圾管理條例》即將實施之前,小區將原本散落的28個垃圾投扔點逐步合併成現有的4個集中投放點,其中一個點位正好設在了楊大爺家樓下。

雖然小區內至今對垃圾集中投放點的安置還存有爭議,但在居委會王書記看來,相比一年前已經大有改觀。

王書記介紹,通過多方努力,終於在垃圾分類半年後華悅家園完成了「撤桶並點」,如今的四個垃圾集中投扔點分布在小區四個方位的主幹道上,但礙於楊大爺的強烈反對,原本設置好的6號點位被迫向南移位。

華悅家園是虹梅街道最大的動遷保障房安置小區,一部分老住戶還保留著過去的生活習慣。楊大爺說,他並不反對小區實施「撤桶並點」,讓他不滿意的是為何「撤桶並點」的同時,不採取「定時定點」投扔垃圾的辦法。

楊大爺指出,「生活垃圾要定時定點分類投放」這是明確寫進《上海市生活垃圾管理條例》的。《條例》中的這條規定是當年上海市第一批垃圾分類試點小區探索出來的經驗,而和華悅家園同在一個街道的惠工新村就是第一批試點小區。

張月紅是惠工新村的志願者代表,她回憶稱2016年惠工新村在探索垃圾分類之初,整個上海還沒有可以借鑑的模式。雖然當時在公益組織的幫助下對小區184戶居民完成了入戶指導,也上門發放了垃圾分類的相關資料,甚至在兩輪民意徵詢中獲得了100%的支持,但在開始試點垃圾分類之後,依舊問題不斷。

當初為了約束居民「定時定點」投扔垃圾,虹梅街道專門出資給惠工新村的垃圾桶搭建了一間可以上鎖的房子。小區垃圾廂房每天早晚各開放三小時,把有限的人力和精力用在固定的時間段上,很快惠工新村垃圾的純淨度有了質的飛躍,但新的問題也隨之而來。

當年照片中堆放著成排垃圾的這塊空地,三年後的今天已經是另一番景象。

在面積不大的惠工新村,這塊空地便成了小區內非常寶貴的公共空間,每天垃圾廂房一關門,老人和孩子便聚攏在此。能有這樣的轉變,除了當年搭建垃圾廂房採取「定時定點」投扔垃圾之外,還有一個重要的舉措便是,在垃圾廂房外安裝了監控。

當年惠工創建了「紅黑榜」,將監控捕捉到的違規投扔垃圾的截屏在小區進行公示。

始建於上世紀90年代的惠工新村是當年上海一老縫紉機廠的家屬院,即便20多年過去了,如今184戶中依然有三分之二以上的住戶是彼此相熟的老同事。當初經過大半年的反覆嘗試,在這樣一個小型的熟人社會,最終採取垃圾廂房「定時定點」投放,外加安裝「攝像頭」和「紅黑榜」的監管模式才取得初步成效。

惠工新村的這套模式取得成功後,很快整個上海開始推廣試行。

在上海市垃圾分類實施三個月後,上海市綠容局首次將垃圾廂房的硬體配備放入了對各街區的考評中。

華悅家園建成於2014年,建房時開發商沒有在小區內預留足夠的空間搭建垃圾廂房,這也是華悅家園至今無法執行「定時定點」的難點之一。

這棟位於小區外的臨時建築是華悅家園目前唯一一處垃圾桶的庫房,作為住戶過萬人的大型社區,垃圾分類之後華悅家園每天會產生260多桶生活垃圾,受制於庫房面積,至今整個小區的垃圾桶無法實現全部入庫,因此將目前小區內4個垃圾集中投放點搭建成垃圾廂房變的迫在眉睫。

去年12月,位於華悅家園中心區域的14號垃圾集中投放點,終於在各方的共同努力下,建成了一棟臨時的垃圾廂房。

垃圾分類實施一年來,上海的很多老舊社區都面臨著華悅家園同樣的問題,想要在本就有限的空間搭建垃圾廂房,不僅要考慮小區容積率等現實問題,還需要規劃、建設、綠容、執法等多個部門逐一審批。

在《上海市生活垃圾管理條例》實施一年來,上海市城管執法部門開展執法檢查共計15.2萬餘次,其中行政處罰僅9585件,懲處到個人頭上不過2113件,但據一年來前端的數據顯示,垃圾分類習慣的養成有了質的提升。

外力倒逼直至內心認同

下午2點在航天新苑,一位租戶試圖扔掉被褥,結果被垃圾廂房門口的大爺阻止了。

航天新苑垃圾分類的理念顯然已經深入人心,但當年在垃圾分類開始之初,居民觀念的扭轉頗費了一番功夫。

航天新苑是在2018年元旦,作為虹梅街道的第二批試點小區展開的垃圾分類。當時《上海市生活垃圾管理條例》還未出臺,考慮到小區以知識分子家庭居多,小區各類活動小朋友的參與度很高,結合這一現狀,居委會便將垃圾分類融入了小朋友的社區活動中。

通過一次次將垃圾分類融入到社區活動,航天新苑越來越多的家庭參與到垃圾分類中來,小區垃圾的純淨度也逐漸達到及格線。直到《上海市生活垃圾管理條例》開始實施前,虹梅街道專門請城管部門走進小區有針對性的進行普法宣傳。

垃圾分類成敗的關鍵,要結合小區的實際情況,將大部分居民的思想觀念從「別人要我分」轉變成「我要分」。在這一點上,惠工新村是最好的例子。

隨後試點「24小時開放垃圾廂房」的想法在惠工新村廣泛接受民意徵詢,小區的絕大部門住戶都擁護,但緊挨著垃圾廂房這棟樓的一戶人家對此提出了擔心。

充分了解和尊重民意,這是在惠工新村當年試點探索出來最具價值的經驗之一,也是垃圾分類成功的關鍵。

通過交流箱搜集到的群眾心聲,虹梅街道真心實意的聽取並解決,這讓惠工新村垃圾分類從試點變成上海市的標杆。今天想要在垃圾保持高度純淨的情況下,試點將垃圾廂房從「定時定點」變回「24小時開放」,這依然需要尊重每一戶的意見。

基於紮實而細緻的前端工作,虹梅街道今年上半年在上海市示範街道的考評中一躍從去年的70名上升到了第2名。

相關焦點

  • 北京垃圾分類什麼時候開始實施?怎麼分類?和上海垃圾分類有什麼區別?
    北京垃圾分類要立法了!!  眾所周知,上海比全國其他城市早一步進入垃圾分類時代。從2019年7月1日起強制實施垃圾分類。微博上不少人說「垃圾分類逼瘋上海人」,垃圾分類知識也將納入上海市初中學業水平考試。甚至還出現了一個話題#垃圾分類自測題#,其實不只是上海,全國主要城市,尤其是北京都要做好承受垃圾分類折磨的準備!
  • 上海垃圾分類一周年:居民區達標率超90%,基本建成全程分類體系
    7月2日,上海市舉行新聞發布會,上海市綠化市容局局長鄧建平透露,《上海市生活垃圾管理條例》(以下簡稱《條例》)實施一年來,上海垃圾分類工作已經步入法治化、常態化、規範化軌道。上海市民積極履行分類義務,大多數居民已養成自覺分類的習慣,垃圾分類實效顯著提升。
  • 上海實施垃圾強制分類 "垃圾分類"用英語咋說?
    7月1日起,上海市正式實施生活垃圾分類和回收條例,要求市民按照幹垃圾、溼垃圾、可回收垃圾和有害垃圾對廢棄物進行分類,個人扔錯垃圾將面臨最高200元的罰款。當日,上海執法部門共開出623張責令整改單。The city aims to have trash sorting programs in all of its residential neighborhoods by 2020.?上海市計劃到2020年在所有居民區實現垃圾分類回收。
  • 上海垃圾分類倒逼外賣瘦身
    而且這樣做也可以減輕垃圾分類的負擔。」餓了麼公關部工作人員告訴中國之聲記者,上海垃圾分類新規實施近一個月以來,上海地區餓了麼平臺上無需餐具的環保訂單呈現飛速增長。餓了麼公關部工作人員:「自7月1日至7月30日,上海無需(餐具)訂單環比(6月同期)增長,達到了了471%。
  • 上海垃圾分類實施一周年 工作步入常態化、規範化
    來源: 中國經濟網《上海市生活垃圾管理條例》(以下簡稱《條例》)施行一年來,上海生活垃圾分類工作取得了可喜的成績,成為「引領低碳生活的新時尚」。記者從近日召開的上海市政府新聞發布會上獲悉:上海垃圾分類工作已步入法治化、常態化、規範化軌道。
  • 上海垃圾分類一周年:從爭吵到習慣,9成達標率背後的小區居民們
    從一車垃圾二次分揀耗時近20分鐘,到如今只需花幾分鐘檢查一遍,上海「城上城」小區垃圾清運保潔員閔濤感受到了垃圾分類帶來的明顯變化:原來從早到晚忙個不停的他,現在每天都有好幾個小時可以休息。據上海市綠化和市容管理局通報,上海實施垃圾分類一年來,居民區垃圾分類達標率已從施行前的15%提高到90%以上,大部分居民已養成自覺分類習慣。▲資料圖:垃圾分類在閔濤等參與者看來,9成達標率的背後是所有人的努力。
  • 上海對生活垃圾不分類動真格 開出首張責令改正通知書
    原標題:上海對生活垃圾不分類動真格 市城管執法總隊開出單位生活垃圾強制分類後首張責令改正通知書  今年起,上海全面實施單位生活垃圾強制分類制度。昨天,上海市城管局執法總隊開出單位生活垃圾強制分類後的首張責令改正通知書。
  • 北京垃圾分類實施三個月:家庭廚餘垃圾分出量增4倍
    《北京市生活垃圾管理條例》正式實施已滿3個月。昨天下午,市城市管理委召開新聞發布會,市城管執法局、市民政局、市婦聯等部門聯合通報新版條例實施3個月來本市垃圾分類開展總體情況、執法情況及社會動員情況。
  • 上海垃圾分類新規即將實施 垃圾桶賣斷貨被限購!!!
    新東方網>英語>英語學習>英語閱讀>雙語新聞>生活百科>正文上海垃圾分類新規即將實施 垃圾桶賣斷貨被限購!!!
  • 上海垃圾分類半年盤點 垃圾分類考驗基層治理能力
    2019年7月1日,上海垃圾分類進入強制時代,《上海市生活垃圾管理條例》正式實施。1月1日,垃圾分類實施半年之後的「成績單」也終於出來:2019年7-12月,上海城管執法系統共依法查處生活垃圾分類案件5546起(單位5085起、個人461起),其中未分類投放案件佔案件總數58.9%。
  • 北京垃圾強制分類正式實施 北京版你是什麼垃圾什麼意思?垃圾分類...
    用戶可以體驗包括文字、語音、拍照搜索等全場景垃圾分類功能。同上海相比,北京的垃圾分類多了許多柔性措施,如不區分乾濕垃圾,不要求定時定點投放,不強制破袋等等。比如,在垃圾分類上,如果市民實在無法特別精準地判別廚餘垃圾、可回收物,可以將之置於其他垃圾中。
  • 上海垃圾分類 從「新時尚」到「好習慣」
    2020年11月6日,時隔考察兩周年,一場主題為「從『新時尚』到『好習慣』」聚焦上海垃圾分類工作的座談會在嘉興路街道舉行,上海市綠化和市容管理局有關領導與來自本市的人大代表、政協委員、媒體資深人士、專家教授等社會各界人士匯聚一堂,熱議上海垃圾分類實踐中的積極探索和豐富啟示。
  • 新聞調查丨上海垃圾分類,前端的努力如何不被浪費?後端怎麼處理?
    2019年7月1日,《上海市生活垃圾管理條例》正式實施,這部被評為「史上最嚴」的垃圾分類立法至今已實施一年。一年來,上海垃圾分類前端成績顯著,這些被努力分類的不同垃圾,在後端又將如何處理呢?破袋後的溼垃圾究竟去了哪裡?被分類的可回收物如何形成有效的閉環收運?又如何找到穩定的銷售路徑?強制垃圾分類,強制了前端老百姓垃圾的產出方式,但後端的情況究竟如何?
  • 上海已執行垃圾分類!誰又還記得「垃圾分類」鼻祖「流浪大師」?
    今天是垃圾分類實施的第三天,不知道上海的朋友是不是被分揀大媽一句「你是什麼垃圾」問得啞口無言?從上海網友們發來的捷報上看,垃圾分類雖然來得突然,但是分類效果和普及程度都比較樂觀,當然,也有一些網友搞不清楚垃圾究竟該怎麼分類。
  • 央視《新聞調查》探訪這些小區,看上海垃圾分類現狀→
    上海垃圾分類實施一年後,這座有著2400多萬常住人口的超大城市,垃圾分類進展如何?  垃圾分類是為了改善老百姓的生活環境與質量,但法規的「剛」與人情的「柔」如何平衡?  在垃圾分類的施行與管理中,存在哪些困難?又該如何做到因地制宜?法規約束該如何轉化為居民內心的認同,從「要我分」變成「我要分」?  央視《新聞調查》欄目記者分別於2019年7月、2020年7月兩度來到上海實地探訪,聚焦上海垃圾分類工作成效。一起來看報導↓↓
  • 生活垃圾分類標誌「新版國標」昨起實施 為個性化開口子上海「溼...
    北極星固廢網訊:新版國家標準《生活垃圾分類標誌》(以下簡稱「新版國標」)昨天開始實施。新版國標將易腐爛的、含有機質的生活垃圾稱為廚餘垃圾,與可回收物、有害垃圾、其他垃圾並列為四大類生活垃圾。而上海將易腐的生物質生活廢棄物稱為溼垃圾。此外,新版國標還更新了四大類生活垃圾所用的圖形符號,其中有害垃圾、廚餘垃圾、其他垃圾的圖形符號,明顯有別於上海正在使用的相關圖形符號。
  • 上海生活垃圾管理變遷史——生活垃圾分類投放歷史(中)
    1997年,普陀區試行垃圾三分法分類1998年,生活垃圾分類收集以減量化、資源化、無害化為抓手,率先啟動了廢玻璃、廢電池專項回收工作。首先,在部分黨政機關、大中小學校、社區、東方書報亭、超市等單位等開展廢電池專項分類收集工作,並得到社會的積極響應,隨後逐步擴大到部分居民小區和新村裡弄。同時, 在黃浦區設置61 處廢玻璃專用回收容器, 開展專項回收。
  • 上海垃圾分類180日:發「黑榜」、 啃「骨頭」、愁「吃撐」
    溼垃圾量飆升、低價值可回收物資源化路徑不暢等問題正在凸顯出來。「現在我們還屬於 『補欠帳』 階段,但人均垃圾產生量不能無限制擴張,最後一定是後端處置設置倒逼前端源頭減量。」垃圾分類實施近半年,包括上海在內的全國46個重點城市都要跑步進入垃圾分類時代,但居高不下的行政成本使得上海模式很難被其他城市所複製。「垃圾分類是一場持久戰,如何轉向常態化、穩態化,值得觀察。」
  • 論習慣的養成|德國垃圾分類的啟示:從他律到自律
    【編者按】上海7月起正式實施垃圾分類。城市新時尚,你我新日常。澎湃評論部推出「論習慣的養成」,每天一篇,評論員、志願者、大學生、小學生,小區業主,記錄親身經歷,分享小訣竅,吐槽小煩惱,傾聽真民聲,尋求好建議,讓垃圾分類從陌生變成習慣。
  • 垃圾分類這件「小事」如何持續:上海的經驗與思考
    今年7月,《上海市生活垃圾管理條例》正式實施一周年,據上海市綠化和市容管理局數據,居民區生活垃圾分類達標率從條例實施前的15%提高到90%以上,單位分類達標率達到90%。實際上,上海探索垃圾分類的起步時間更早。早在2000年,上海就被住建部確定為「生活垃圾分類收集試點城市」的八個城市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