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習慣的養成|德國垃圾分類的啟示:從他律到自律

2020-12-23 澎湃新聞
【編者按】

上海7月起正式實施垃圾分類。城市新時尚,你我新日常。澎湃評論部推出「論習慣的養成」,每天一篇,評論員、志願者、大學生、小學生,小區業主,記錄親身經歷,分享小訣竅,吐槽小煩惱,傾聽真民聲,尋求好建議,讓垃圾分類從陌生變成習慣。



7月1日,上海正式實行垃圾分類。這一新政引發了全國人民的熱烈探討,也引起了遠在異國的我的興趣。我2016年到的德國,現於蒂賓根大學就讀。我想談談有百餘年垃圾分類歷史的德國的做法,以及個人感受。如果有一兩點能對上海,以及即將推行垃圾分類的國內城市有所啟發,包括避開德國踩過的「坑」,就更好了。

一、總體情況:7大類、額外收費

德國日常生活中垃圾一般分為七大類:有機垃圾/生物垃圾(Biomüller)、廢紙(Altpapier)、包裝袋(Gelber Sack)、舊玻璃瓶類(Altglas)、特殊有毒垃圾(Sonderabfall)、剩餘垃圾(Restabfall),以及大型廢棄物(Sperrmüll)。

首先需要明確的是,在德國,分類處理垃圾不僅是政府強制,還需要額外繳費,亂扔垃圾被發現需要交罰款。

一般各住戶家中都會有機垃圾桶和剩餘垃圾桶,剩餘垃圾的處理價格要高於有機垃圾。住戶可根據自家的垃圾產生量來決定垃圾桶的大小,桶大小不同,費用也不同。

城市環衛局會定期上門清空垃圾桶,並在當天很早開始清理(約早上4-5點)。公寓住戶必須在前一天將家裡垃圾丟入對應垃圾桶,私人住宅住戶須將自家垃圾桶拉到路邊。若錯過時間,垃圾就只能堆在家中,等待下一次了。

筆者所在城市2019年私人住宅有機垃圾處理年費,容量越大費用越高

筆者所在城市2019年私人住宅剩餘垃圾處理年費

筆者所在城市2019年各垃圾回收時間表

在各居民小區設有廢紙、舊玻璃瓶類和包裝袋的收集桶。用戶要扔這些垃圾,需要自己走到小區相應垃圾桶前丟棄。

這也讓我想到,目前上海的垃圾回收,並沒有向居民收費。政府在這一公共事業上,做了很多工作。這是很值得點讚的,很有人文關懷。

在具體操作上,上海的分類沒德國這麼細,居民操作的難度也小很多。因此,真正要做起來其實也沒很多人想像的那麼難。這在初期是很對的路子。只有由簡到繁、由易入難,才能讓垃圾分類更好地堅持下去。

二、下面具體展開說。

1、有機垃圾(相當於上海的「溼垃圾」): 主要是可分解的廚餘垃圾,包括室內植被、盆栽的土壤、剩麵包、食物殘渣、茶葉、水果皮等。此類垃圾是日常生產最多,傾倒最頻繁的垃圾。

在德國,有機垃圾的處理比較自由,居民可以自由選擇是否由環衛局上門收取(每周一次)。一般而言,家裡有花園的居民會選擇將此類垃圾填埋於花園作為肥料,既環保,又節省開銷。

有花園的居民家中的有機垃圾存放點

不過,家中有花園的居(土)民(豪)畢竟是少數,家裡沒有花園的居民,則必須將有機垃圾送入自備或社區專門的有機垃圾桶,垃圾桶一般為綠色或棕色,桶身標有Bio字樣。

我所在的學生公寓的有機垃圾桶

個人認為,對於有條件的家庭,將有機垃圾(溼垃圾)填埋做肥料的辦法,在國內同樣適用。

2、垃圾袋

在德國,垃圾必須用專門的有機垃圾袋裝。市場上一般有兩種符合要求的垃圾袋售賣:可降解塑膠袋和紙袋。部分品牌還會在垃圾袋上標出有機垃圾具體分類,方便消費者準確分類。

考慮到目前國內市場上扔以普通不可降解垃圾袋居多,我認為,德國對垃圾袋的規定也非常值得上海和國內其他城市學習。既然已經在做分類了,當然有必要從源頭上杜絕有機垃圾袋造成環境汙染呢。可喜的是,據我所知,上海在這方面已經有所動作了。

強制推廣,是因為有機垃圾袋比普通塑膠袋貴,而這筆錢需要居民自己掏。如果不強制,人們必定會選擇更便宜的普通塑膠袋。

比如,下圖中的綠色有機垃圾袋,價格為1.99歐/15隻(15升容量),紙袋為0.99歐/10隻(10升容量),相比普通的垃圾袋0.55歐/30隻(25升容量),貴了一倍有餘。而且有機垃圾易腐,紙袋和可降解垃圾袋不能長期存放,否則會破,最少也要2天一清理。按此消耗速度,購買有機垃圾袋將是個人垃圾處理消費大頭之一。

可降解塑膠袋(綠色)與紙袋

所以,問題來了,如果上海也規定要使用這種垃圾袋,居民勢必會多增加一筆開銷。有沒有比較好的法子來抵消這筆費用?比如,上海不少小區和公共場合,會通過發垃圾袋的方式激勵居民做分類,未來,將這些垃圾袋替換成可降解的,就是個不錯的選擇。

3、其他

其他幾類垃圾,除了環保部門的回收頻次同樣比不上上海外,在處理方式上大同小異,這裡就略過了。不過,有些小細節,還是可以參考的。

比如,德國規定,舊玻璃瓶類垃圾的投放時間為每天的7-20點。因為玻璃瓶有聲音,時間太早或太晚會打擾居民休息。

比如,在特殊有毒垃圾方面,德國很多公共場合都設置了回收點。我所在城市的DM(德國著名平價日化用品超市)前,就設置了電池和舊燈泡回收點。居民購物時就可以將這類垃圾投放,非常方便。這一點,國內的超市、商場等場所完全可以借鑑。

再比如,對於大型廢棄物,德國每個城市都有機構專門負責上門收取。我所在的學生宿舍樓大門前貼有通知,一般每年上門收取一次。

還有一些特殊的垃圾,例如聖誕樹也是一年一回收,時間在每年1月。不穿的舊衣服、鞋子,如果還能使用,就進入回收系統,具體回收點需要上城市官網查詢。

另外,我要大大點讚的是,國內有一個做得比德國好的地方:環衛部門的回收頻率。在德國,社區和家庭的有機垃圾桶,環衛局每周才清空一次。想像一下,垃圾在垃圾桶發酵一周後,那個味道和開蓋后蒼蠅齊飛的場面,簡直不忍直視。而上海基本是每天一次,我每次扔這類垃圾,都得忍受那股惡臭和密密麻麻的小蒼蠅。這時不得不感慨,全世界的清潔工作者辛苦了,以及上海人比我幸福多了。

三、一點感想

需要說明的是,德國垃圾分類做得好,是因為歷經了漫長的自我進化之路。德國自1904年開始實施垃圾分類,距今115年,期間頒布了《廢物避免產生和廢物管理法》和《物質封閉循環與廢棄物管理法》,來確保垃圾分類循環利用的有效實施。

藉由外力的強制,讓人養成意識和習慣,從而逐漸實現由他律變為自律,這是德國成功的路徑,也是我國垃圾分類必須要走的過程。雖然一些人對「強制」有些微詞,但不得不承認,面對人性固有的弱點,有時候必須要有外部強有力的約束,這在一項政策施行的初期尤其重要。

垃圾分類的確是一件細碎的事,但記住準則後,每人每天只需舉手之勞,並不勞神費力。每個人的一點自律,就能更好將保護環境從口號落實到現實,何樂而不為呢?

上海開了個好頭。我國的垃圾分類任重道遠。但是我相信,只要堅持下去,就一定會有好的收穫。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

相關焦點

  • 孩子不自律?家長先要檢查他律有沒到位
    之前對於培養孩子的自律,我想的比較簡單。告訴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安排好、做好,按規則來不就行了?可後來我才發現,孩子自律的養成,首先需要的是家長的他律。自律這件事,對於我們成人來說也是相當不容易的,更何況對於孩子?只有父母做好他律,才能逐漸帶動孩子養成自律的習慣。他律是基礎,自律是結果。
  • 上海垃圾分類 從「新時尚」到「好習慣」
    2020年11月6日,時隔考察兩周年,一場主題為「從『新時尚』到『好習慣』」聚焦上海垃圾分類工作的座談會在嘉興路街道舉行,上海市綠化和市容管理局有關領導與來自本市的人大代表、政協委員、媒體資深人士、專家教授等社會各界人士匯聚一堂,熱議上海垃圾分類實踐中的積極探索和豐富啟示。
  • 「神獸錦囊」你家娃是「自律」還是「他律」?
    學校布置的作業他不按時間要求提交,拖拖拉拉,每次事先安排好的作業完成時間和內容,到最後都是一拖再拖,而後就是我分崩離析的怒吼,一生氣什麼不好的話都出來了,彼此之間傷害!不盯著就不行,一放手就沒結果,怎麼辦?真的只能「他律」不能「自律」嗎?
  • 論習慣的養成丨總有一些東西,是「垃圾代收」替代不了的
    【編者按】上海7月起正式實施垃圾分類。城市新時尚,你我新日常。澎湃評論部推出「論習慣的養成」,每天一篇,評論員、志願者、大學生、小學生,小區業主,記錄親身經歷,分享小訣竅,吐槽小煩惱,傾聽真民聲,尋求好建議,讓垃圾分類從陌生變成習慣。
  • 朝陽東湖街道推出垃圾分類21天習慣養成計劃
    朝陽區6月5日發布,東湖街道南湖中園北社區推出「垃圾分類21天習慣養成計劃」,通過「21天效應」,鼓勵和引導居民養成垃圾分類投放的良好習慣。南湖中園北社區居民於龍在家中配備了四個垃圾桶,分別對應其他、廚餘、可回收、有害四類垃圾。
  • 正確學習垃圾分類 養成良好衛生習慣
    為提升居民垃圾分類意識,將環保理念傳遞到每個家庭,日前,垃圾分類主題遊園揭幕儀式暨親子石畫活動在梅縣區新城辦事處舉行。筆者在現場看到,遊園入口處放置了醒目的主題造型牌,沿著腳下的每一塊畫有相關圖案的青石板進入遊園,便可看到可回收垃圾、有害垃圾、廚餘垃圾、其他垃圾四大區域,詳細介紹了垃圾分類知識。活動現場設置了如紙箱、玻璃瓶、電池、油漆桶等相關造型座椅,給社區居民以直觀的體驗。
  • 最高效的自律,是他律
    1 第二個100天計劃 從第100篇到199篇,第二個文案100天寫作計劃在今天就完成了。第一個100天計劃實現了兩天寫一篇文章的目標,第二個100天計劃實現了每天寫一篇文章的目標。 2 最高效的自律是他律
  • 皮亞傑的「他律」與「自律」
    二、他律的兒童皮亞傑通過研究發現,兒童的道德發展是一個從他律到自律的過程。而且大致是在10歲左右有一個過渡的時期。在他律階段,兒童常常以事物的結果來判斷對錯,並認為應該給予抵罪的懲罰。例如上述兩個故事中,在詢問年齡較小的兒童時都會得到:「約翰與亨利都犯錯了!」約翰打碎了15隻杯子,亨利只打碎了一個杯子,所以約翰錯的更嚴重。」「約翰錯的更多。」
  • 垃圾分類有啥妙招?「知行合一」推進垃圾分類 「新時尚」變成「好...
    隨著垃圾分類的工作逐漸推進,許多市民已經養成自覺參與垃圾分類的習慣。在社會上下的共同努力下,無論是城區還是鄉村,居民的生活環境變得越來越整潔舒適。「中國要美農村必須美。」上下聯動 促進居民養成好習慣為順利實現撤桶並點,推進生活垃圾精準分類,履坦鎮全體幹部下沉,書記、鎮長帶隊指揮,配備巡查執法組、紀律督查組、宣傳報導組、後勤保障組,保障兩定四分工作整體秩序有序、站點嚴管。
  • 一名高素質的優秀學生,懂得在初中就學會這件事,他律轉化到自律
    怎麼實現學生從他律到自律的過渡呢?這個問題,也一直以來都是教師比較頭疼的任務之一,沒有老師不想培養出一名高素質的學生,不僅僅是在於學生成績的提升,更多的是學生有能夠學會做人的良好品行,不僅有好的學習也要有良好的行為習慣,這也是老師對學生的期望。
  • 德國垃圾分類的6個細節
    仗著在德國短暫的留學生活經歷,前段時間上海掀起全民學習垃圾分類熱潮,家中男女老少一起上陣的時候,筆者卻十分淡定。全球垃圾分類最嚴格的國家都待過了,我怕啥?更何況,從表面上看,上海的垃圾類別和德國頗有可比照之處。
  • 在孩子能夠自律之前,家長用3步來制定規則,從他律到自律
    一個人的自律和習慣並不是靠誰強迫形成的,而是要真正發自內心想做才能不管遇到什麼樣的挫折都不會放棄。家長認為自己定好規矩,讓孩子遵守就完成了任務,但規矩一旦立下其實就等於給了孩子試探邊緣的機會,他們的行為被限制了,必須要在一定的條件下才能進行。
  • 德國生活垃圾管理及垃圾分類經驗借鑑
    經過不斷地經驗總結及探討,2017年3月,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與住房和城鄉建設部(簡稱住建部)發布了《生活垃圾分類制度實施方案》,標誌著中國垃圾強制分類正式開始;2019年6月,住建部等9部門聯合發布《關於在全國地級及以上城市全面開展生活垃圾分類工作的通知》,明確到2020年,46個重點城市基本建成生活垃圾分類處理系統,到2025年,全國地級及以上城市基本建成生活垃圾分類處理系統,也意味著中國生活垃圾分類工作勢在必行
  • 亂扔垃圾被頂格處罰的標本意義
    4月3日上午,濟南市市中區綜合行政執法局舜玉路執法中隊對亂扔垃圾的市民苗女士開出罰單,對其亂扔垃圾的行為進行處罰,這也是因違反《濟南市文明行為促進條例》開出的首張罰單!(4月5日《齊魯晚報》)  隨地大小便、隨地吐痰、亂扔垃圾等一直是飽受詬病的不文明行為,但是面對這些不文明行為,人們大多只能停留在口頭譴責上,不能把當事人怎麼樣。
  • 垃圾分類:由簡單到規範如何成習慣?
    本報記者和冠欣攝本報記者 王天淇今年下半年,本市將推動生活垃圾管理條例修訂,抓好垃圾強制分類試點示範。作為城市精細化管理的一部分,如何讓老百姓由簡單到規範循序漸進養成分類習慣,需要在設施投放、前端引導上做工作。
  • 孩子自律程度不夠,父母的「他律」就成了關鍵,試試這樣合理管束
    也就是他律。一個長大以後也自律的孩子,小時候一定是培養過自律的能力和意識的。父母怎麼幫助孩子培養自律?也就是他律?父母亂丟垃圾,孩子丟垃圾也不會認準垃圾桶。父母一下班就躺在沙發看電視,孩子一放學也跑去癱著,不忙學習。父母發揮個人力量,為孩子做出表率,潛移默化地帶動孩子自律起來。孩子要自律,父母就先要自律。
  • 如何養成孩子的自律習慣?
    如何養成孩子的自律習慣?什麼樣的人更容易獲得成功?遍觀那些成功的人士,我們不難發現,他們身上都有一大共性,那就是自律。自律可以帶給人成功,一個優秀的人往往也會一個自律的人。自律是一種好的品質,那麼如何養成孩子自律的習慣呢?1.正確的認識自律有的孩子一聽說要自律,頭都大了,很是排斥。
  • 「網際網路旅遊服務」要自律也要他律
    戴先任 來源:人民法院報 對於網際網路旅遊服務,要自律與他律「兩手抓」,既要加強自律,也要加強他律,這樣才能促進網際網路旅遊服務行業健康有序發展,從而保護好廣大消費者權益。 建立信息共享平臺,對侵犯消費者權益的平臺內經營者實行聯合懲戒,這樣的自律公約值得肯定。一些旅行社、旅遊中介服務機構、酒店、旅館等平臺內經營者,侵犯消費者權益,卻往往得不到應有懲戒,這與沒能形成針對他們的動態黑名單有一定關係。
  • 德國家庭教育的62條規則,讓孩子更加自律和自由!建議家長收藏
    歸根到底都是孩子不自律的表現。說到自律,德國人的嚴謹、自律是有目共睹的,如此強大的民族性,是從何而來?答案很簡單就是教育!對於各國人來說:「與其喊破嗓子,不如做出樣子!規矩大於寵愛,身教重於言教!」而德國媽媽的62條德式教養規則,輕鬆養出自律孩子!建議家長收藏。這62條教養規則看似都是很細小的點,但正因為都是一些瑣碎的小事,所以做起來對父母來說有著很大的難度。那麼家長該如何簡單有效地培養出自律的孩子?
  • 垃圾分類 | 他山之石——日本垃圾分類
    想做好垃圾分類就先看看垃圾分類大國——日本是如何開展垃圾分類的。該町已把垃圾細分到44類,並計劃到2020年實現「零垃圾」的目標。  在回收方面,有的社區擺放著一排分類垃圾箱,有的沒有垃圾箱而是規定在每周特定時間把特定垃圾袋放在特定地點,由專人及時拉走。如在東京都港區,每周三、六上午收可燃垃圾,周一上午收不可燃垃圾,周二上午收資源垃圾。很多社區規定早8點之前扔垃圾,有的則放寬到中午,但都是當天就拉走,不致汙染環境或引來害蟲和烏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