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對於培養孩子的自律,我想的比較簡單。
告訴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安排好、做好,按規則來不就行了?
可後來我才發現,孩子自律的養成,首先需要的是家長的他律。
放學回來,女兒柚子告訴我,她的漢字描紅本不見了。老師說家裡找不到就要買新的。
我一聽就有點火大:每天告訴你自己的東西要收好,上學前檢查一遍,怎麼會丟了呢?
趕快去找一下。
柚子妹已經找了一遍,但還是和我一起去學習區重新翻找。
兩個人把她的桌子和我的桌子都翻了一遍,還是沒有。
於是,我生氣地告訴她:只能用你的零花錢買新的了。以後一定要看管好自己的東西。
晚上她用手機學習英語,我在收拾東西。
不一會兒,就聽到她在看App裡的英語動畫了。
我:不是說好學完才能看的嗎?
她爭辯道:看這裡的動畫也是學習,也能得積分的。
我大聲說:我們的規則是學完老師布置的才可以看,馬上換回來。
她嘟著嘴開始練習聽力。
發生的這兩件事讓我感嘆,培養孩子的自律真的沒那麼容易。
曾以為制定好規則,孩子就能很快養成自律習慣了,看來還是任重道遠啊。
孩子睡了之後,和一位二胎媽媽聊天。記得上次去她家時,她家2個上小學的孩子在屋子裡做作業,1個多小時都沒出來。這種自律著實讓人欽佩。
得知我的感嘆時,她笑著告訴我,天生就自律的孩子少之又少,他們家的2個孩子也是由她管出來的。
當孩子適應了父母等被動的「他律」,才會慢慢培養成內在的自律。
聽了她的話,我才恍然大悟。
自律這件事,對於我們成人來說也是相當不容易的,更何況對於孩子?
只有父母做好他律,才能逐漸帶動孩子養成自律的習慣。
他律是基礎,自律是結果。
培養孩子自律需要父母先做好他律,幫助孩子養成習慣,並給以正面反饋。
01.父母要先幫助孩子養成習慣
習慣的養成並不容易,對孩子來說更是如此。
比如早起。
我們可以堅持在固定的時間叫醒孩子,進行上學前的準備。
1個月2個月3個月......,當孩子的身體形成生物鐘時,他就會自動醒來。
比如學習。
我們先和孩子商量好每天開始學習的時間,比如吃完晚飯後8點。
堅持下去,孩子就會形成類似條件反射,吃完飯父母提醒知道該學習了。
父母幫助孩子養成習慣,讓孩子的身體和大腦適應他律。
02.及時給予孩子正面反饋
當孩子養成固定的習慣,開始表現出自律後,我們要及時給予正面反饋。
比如,某天我們沒去叫孩子,他已經自己醒來起床了,這時我們要及時鼓勵,讓孩子體會到成就感,這會激勵他更主動地自律。
培養孩子本身就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
而自律對孩子包括我們來說都是一個難得的習慣。
我們不能奢望孩子一蹴而就,它需要我們家長耐心地培養。
孩子的自律需要我們家長以他律為基礎,當孩子在我們的幫助下養成習慣,並開始自律時,請記得給予孩子鼓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