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家長會因為自己的孩子自律能力差而感到頭疼。比如跟孩子約定玩遊戲的時間不超過30分鐘,可明明時間到了,孩子總是說這局沒有打完而拒絕關掉手機。父母出門辦事,讓孩子在家寫作業,孩子拿起手機就開始玩遊戲,等父母回到家一看,作業一點兒也沒寫。父母絞盡腦汁,磨破了嘴皮子,孩子依然我行我素,無法做到自律。
孩子不自律,怎麼辦?
60年代美國史丹福大學做了一個著名的棉花糖實驗,讓一群四歲左右的孩子單獨待在房間裡,給他們每人一顆棉花糖,然後告訴他們,如果能堅持15分鐘不吃這顆棉花糖,就可以再給他一顆作為獎勵。
但是門被關上之後,有2/3的孩子,急不可耐的把棉花糖送進了嘴裡,有的孩子甚至熬過了14分鐘,最後還是功虧一簣,只有1/3的孩子度過了大概是有生以來最為艱難的15分鐘。
十年以後,研究人員跟蹤發現,能夠堅持15分鐘不吃棉花糖的孩子長大以後,不論在事業上還是在人際關係的處理上,都比那些馬上吃到棉花糖的孩子更優秀,因為這些抵擋住誘惑的孩子已經懂得了成功最重要的原則——「推遲享受」的能力,也就是自律。
自律的重要性
自律對於一個人非常重要。有一份研究報告指出,那些成為學霸的孩子們,往往並不是因為他們的智商或智力水平更高,而是因為他們的自律能力更強。他們相比於其他孩子,上課的時候更能遵守紀律,課後更能按時完成功課,他們通常比別的同學更早的安排學習計劃,更少的花時間用在看電視或玩遊戲上。
其實每一個孩子的自律都是從「他律」開始的。也就是說,當孩子小的時候,都是按照父母設定的規矩來做事,然後才逐漸過渡到自我約束和自我管理的階段。而且這個過程是一個動態的過程,父母應該根據孩子的不同成長階段,進行及時的調整和改變,直到孩子具備這種自律的能力。因此,父母做好「他律」才是孩子能否做到「自律」的關鍵。
他律的重要性
其實正確的「他律」就是指父母要選擇科學的家庭養育方式來給孩子立規矩,那麼最好的家庭養育方式就是權威型。權威型養育方式是和控制型、溺愛型和忽視型相區分開來的。
舉一個例子,權威型的父母,相比於其他三種類型的,更像是一支球隊的教練,他會教給他的隊員們,該如何掌握方法、如何贏得比賽,而不是代替他們上場;他尊重他的隊員們,會引導和幫助他們思考,而不會控制他們的想法,替他們做出決定;他會給他們制定規矩和邊界,而不會事無巨細的限制他們的努力和行動;他會尊重隊員們的感受,讓他們自己承擔比賽的結果,而不會凡事親力親為,讓隊員覺得結果與他們無關;他會營造積極向上,努力贏得比賽的環境,而不會讓隊員放任自流、得過且過;他會率先垂範言傳身教,而不會言行不一、坐享其成。
做教練型的父母
1、可行的規矩必須建立在良好的親子關係基礎之上,也就是說,和孩子之間的溝通要順暢,情感連結要到位。這就需要家長首先要做到尊重孩子的感受,在立規矩的時候態度要和善。再好的規矩,如果一開始就被孩子所抗拒,那麼也很難執行下去,而且破壞了親子關係,就會得不償失。這一點是「他律」的基礎,非常重要。
2、規矩的制定要清晰和明確,要有底線和原則,不能模稜兩可,朝令夕改。規矩一旦制定,父母要帶頭執行,要控制好情緒,不能因為個人好惡而破壞了規矩的嚴肅性。比如給孩子約定了每天玩遊戲的時間,不能因為父母今天心情好,就把這個時間進行延長,或者因為孩子考試成績不好,就隨意的取消這個約定,這都是不對的。
3、規矩的執行要堅定,在制定規矩的時候,要明確出相應的需要承擔的後果,一旦違反了規矩,孩子就要承擔後果。當然這個後果不能簡單的理解為懲罰措施,而應該是在制定規矩的時候,和孩子商量之後的結果,是雙方都認可和同意的。
4、在規矩的範圍以內,要允許孩子自己做出決定。這既是對孩子的一種尊重,也是培養孩子自律能力的一個出口。隨著孩子自律能力的不斷提升,我們可以把這個讓孩子自主決定的區域範圍逐步的放大,最終實現孩子的全面自律。
5、給孩子營造一個良好的環境,尤其是對於低齡的孩子,自律能力還比較差,父母要做到言傳身教,儘可能的減少對孩子的影響。比如要想減少孩子用電子產品的時間,那麼在孩子寫作業的時候,父母就不要玩手機,這樣能最大限度的減少對孩子的幹擾,幫助孩子提高自控力。
良好的養育環境
所以大家看,孩子的良好自律和父母的科學「他律」是密切相關的。智慧的父母會密切關注孩子的成長過程,動態的調整對孩子「他律」的程度,既不能拔苗助長、急功近利,也不能放任自流、不管不問,只有循序漸進,才能逐步養成孩子良好的自律。當然,這一切都離不開父母的科學養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