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師找過我好幾次,說我家孩子上課坐不住!」
「我家那熊小子,家裡買了無數的汽車玩具,都能堆半間屋子了,可他上商場看到車還想買,不給買就大哭大鬧!」
「孩子就愛玩手機,想方設法要我的手機玩,我跟他說玩手機時間長了對眼睛和大腦都不好,有時不許他玩,但他就是控制不住想玩的欲望!」
……
這些令家長們們頭疼不已的行為表面看來是規則意識差、注意力欠缺,其實,從認知心理學的角度都可以歸納為一種能力的缺失——自控力。
處於發育階段的孩子自控力都比較差。思想不集中、做事虎頭蛇尾,都是孩子自控力不足,尚不成熟的表現。
在日常學習生活中,孩子的自控力差還反映在以下兩種情況:
一是任性而行,放任自己隨著性子來,而不去考慮事情的後果;
二是雖然主觀上想控制自己的行為,甚至下過多次決心,但在行動上仍不能控制自己的行為。
那麼,自控力到底是什麼呢?孩子為什麼就是會「管不住自己」?
所謂自控力其實是人的意志力,是控制自己注意力、情緒和欲望的能力,是一種抑制衝動的能力。
因此,我們的自控力在本質上是控制衝動,是我們在內在目標和衝動發生時,要用到的一種能力。
實際上,自控力與大腦的神經系統有關,它是一種生理能力。人的自控力,體現的是大腦內「前額葉」與「邊緣系統」的競爭。
前額葉作為我們大腦最晚出現的新皮層,擔任著人腦中「管理中樞」的職位,負責我們的專注行為、組織能力、執行能力、推理判斷、控制行動和做出決策。
而大腦中的「邊緣系統」(一種很古老的腦結構),這個古老的腦結構一路伴隨我們走來,第一要務是保證我們的生存,滿足我們本能性的需求,就像是餓了要吃,渴了就要喝水等等。
因此,如果把行為看成是這兩個打架協商之後的結果的話,那麼狹義的自控力可以定義為前額葉戰勝邊緣系統的概率。
我們大腦內的「邊緣系統」相對古老,邊緣系統對前額葉的投射要多於前額葉對邊緣系統的投射。因此,一般要強行克制衝動,很難。
這也是一些孩子自控力差,控制不好自己行為的很大一部分原因。
由於我們經常會將自控力簡單的理解成像跑跳、投籃之類支配行動的力量,所以當孩子出現以上自控力差的行為時。很多家長為了讓孩子擁有良好的自控力,不但制定了詳細的計劃,還每天時刻監督孩子的執行情況,希望藉此能讓孩子學會「自控」。
但這樣真的有效嗎?是不是他們就能習慣了呢?
但是史丹福大學心理學家Roy Baumeister 設計的一個試驗,卻為我們揭示了"自控力"的真相。
在這個實驗中,科學家將分成兩組的志願者帶到一張桌子前,桌子上放著一盤好吃的曲奇餅和一盤難吃的胡蘿蔔。
其中一組志願者想吃什麼吃什麼,另一組志願者只能吃胡蘿蔔。也就是說他們必須靠意志力,去抵禦想吃胡蘿蔔的欲望。
接著科學家讓著兩組被測試者都去做一道非常難的幾何題。
上一個實驗中可以隨便吃的那組人花了更長的時間去解決這道難題,而動用意志力去抵抗曲奇餅乾誘惑的人,則很快的放棄了。
由此科學家提出了假設,一個人用意志力自我控制的能力,是一種有限資源。是會被消耗殆盡的。所以家長在培養孩子自控力的過程中,如果要求過於嚴苛,不考慮孩子自控力的消耗,對孩子自控力的提升效果只會越來越差。
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作為大人,我們的一部分的職責就是幫助孩子學會意識到自己的衝動,評估自己的不同行為方式所產生的結果,幫助孩子建立有效的方式來管理其個人衝動,指導他們可以內化這些過程,可以獨立地進行。
那麼,在培養孩子自控力方面,我們應該如何科學幫助孩子提升呢?
科學制定提升方案,有效促進大腦前額葉發育
當我們發現孩子自控能力弱時,我們不妨仔細觀察孩子的自身興趣特點、身體素質情況,採用科學的提升方法,幫助孩子制定個性化訓練方案,提升孩子的時間管理能力和學習積極性。
競思腦電生物反饋訓練通過專業儀器,採用多點位訓練模式,全方位對應大腦不同區域,量身個性化針對訓練和精準訓練,促進神經突觸生長,強化大腦神經元聯繫,提升大腦前額葉抑制能力。
根據每個孩子的具體情況,制定階段性訓練計劃。通過專業儀器實時反饋孩子訓練過程中大腦運動數據,及時進行總結評估,調整及優化後續訓練方案,幫助孩子高效提升注意力,進而提升自控力、情緒力、記憶力等綜合能力,養成高效用腦習慣。
培養自我管理能力,提升自控能力
除此之外,我們還可以通過其他方式來引導孩子提升自我管理能力,幫助提升孩子學習做事效率!
競思心理認知訓練,是基於心理認知行為專注方法,由專業老師從孩子的情緒、興趣、習慣等學習和生活細節入手,針對孩子專注力、記憶力、思維能力等方面進行針對性幹預,逐步提升孩子的日常自我管理能力和執行能力。
根據孩子具體需求,穿插認知行為、時間管理、作業管理、生活管理等訓練方式,對孩子進行多方位針對性的訓練和提升。
幫助孩子提高記憶力、聯想力、時間規劃能力,從而提升整體的執行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