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規則意識差,管不住自己?

2020-11-27 注意力訓練專家

「老師找過我好幾次,說我家孩子上課坐不住!」

「我家那熊小子,家裡買了無數的汽車玩具,都能堆半間屋子了,可他上商場看到車還想買,不給買就大哭大鬧!」

「孩子就愛玩手機,想方設法要我的手機玩,我跟他說玩手機時間長了對眼睛和大腦都不好,有時不許他玩,但他就是控制不住想玩的欲望!」

……


這些令家長們們頭疼不已的行為表面看來是規則意識差、注意力欠缺,其實,從認知心理學的角度都可以歸納為一種能力的缺失——自控力

處於發育階段的孩子自控力都比較差。思想不集中、做事虎頭蛇尾,都是孩子自控力不足,尚不成熟的表現。

在日常學習生活中,孩子的自控力差還反映在以下兩種情況:

一是任性而行,放任自己隨著性子來,而不去考慮事情的後果;

二是雖然主觀上想控制自己的行為,甚至下過多次決心,但在行動上仍不能控制自己的行為。

那麼,自控力到底是什麼呢?孩子為什麼就是會「管不住自己」?

所謂自控力其實是人的意志力,是控制自己注意力、情緒和欲望的能力,是一種抑制衝動的能力。

因此,我們的自控力在本質上是控制衝動,是我們在內在目標和衝動發生時,要用到的一種能力。

實際上,自控力與大腦的神經系統有關,它是一種生理能力。人的自控力,體現的是大腦內「前額葉」「邊緣系統」的競爭。



前額葉作為我們大腦最晚出現的新皮層,擔任著人腦中「管理中樞」的職位,負責我們的專注行為、組織能力、執行能力、推理判斷、控制行動和做出決策。


而大腦中的「邊緣系統」(一種很古老的腦結構),這個古老的腦結構一路伴隨我們走來,第一要務是保證我們的生存,滿足我們本能性的需求就像是餓了要吃,渴了就要喝水等等。


因此,如果把行為看成是這兩個打架協商之後的結果的話,那麼狹義的自控力可以定義為前額葉戰勝邊緣系統的概率。


我們大腦內的「邊緣系統」相對古老,邊緣系統對前額葉的投射要多於前額葉對邊緣系統的投射。因此,一般要強行克制衝動,很難。



這也是一些孩子自控力差,控制不好自己行為的很大一部分原因。

由於我們經常會將自控力簡單的理解成像跑跳、投籃之類支配行動的力量,所以當孩子出現以上自控力差的行為時。很多家長為了讓孩子擁有良好的自控力,不但制定了詳細的計劃,還每天時刻監督孩子的執行情況,希望藉此能讓孩子學會「自控」。


但這樣真的有效嗎?是不是他們就能習慣了呢?


但是史丹福大學心理學家Roy Baumeister 設計的一個試驗,卻為我們揭示了"自控力"的真相。


在這個實驗中,科學家將分成兩組的志願者帶到一張桌子前,桌子上放著一盤好吃的曲奇餅和一盤難吃的胡蘿蔔。


其中一組志願者想吃什麼吃什麼,另一組志願者只能吃胡蘿蔔。也就是說他們必須靠意志力,去抵禦想吃胡蘿蔔的欲望。

接著科學家讓著兩組被測試者都去做一道非常難的幾何題。

上一個實驗中可以隨便吃的那組人花了更長的時間去解決這道難題,而動用意志力去抵抗曲奇餅乾誘惑的人,則很快的放棄了。


由此科學家提出了假設,一個人用意志力自我控制的能力,是一種有限資源。是會被消耗殆盡的。所以家長在培養孩子自控力的過程中,如果要求過於嚴苛,不考慮孩子自控力的消耗,對孩子自控力的提升效果只會越來越差。


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作為大人,我們的一部分的職責就是幫助孩子學會意識到自己的衝動,評估自己的不同行為方式所產生的結果,幫助孩子建立有效的方式來管理其個人衝動,指導他們可以內化這些過程,可以獨立地進行。

那麼,在培養孩子自控力方面,我們應該如何科學幫助孩子提升呢?


科學制定提升方案,有效促進大腦前額葉發育


當我們發現孩子自控能力弱時,我們不妨仔細觀察孩子的自身興趣特點、身體素質情況,採用科學的提升方法,幫助孩子制定個性化訓練方案,提升孩子的時間管理能力和學習積極性。


競思腦電生物反饋訓練通過專業儀器,採用多點位訓練模式,全方位對應大腦不同區域,量身個性化針對訓練和精準訓練,促進神經突觸生長,強化大腦神經元聯繫,提升大腦前額葉抑制能力。


根據每個孩子的具體情況,制定階段性訓練計劃。通過專業儀器實時反饋孩子訓練過程中大腦運動數據,及時進行總結評估,調整及優化後續訓練方案,幫助孩子高效提升注意力,進而提升自控力、情緒力、記憶力等綜合能力,養成高效用腦習慣。



培養自我管理能力,提升自控能力


除此之外,我們還可以通過其他方式來引導孩子提升自我管理能力,幫助提升孩子學習做事效率!


競思心理認知訓練,是基於心理認知行為專注方法,由專業老師從孩子的情緒、興趣、習慣等學習和生活細節入手,針對孩子專注力、記憶力、思維能力等方面進行針對性幹預,逐步提升孩子的日常自我管理能力和執行能力。


根據孩子具體需求,穿插認知行為、時間管理、作業管理、生活管理等訓練方式,對孩子進行多方位針對性的訓練和提升。


幫助孩子提高記憶力、聯想力、時間規劃能力,從而提升整體的執行能力。

相關焦點

  • 孩子越大越不好管,究竟為什麼?規則意識你的寶寶必須有
    ,大部分都是因為紀律差,缺乏規則意識,所作所為經常給同學,老師造成困擾,從而成為一個不受歡迎的人,對他將來的學習成績,性格塑造都會帶來負面影響,還很容易自暴自棄!由此可見,孩子從小開始培養規則意識有多麼重要。
  • 李玫瑾教授:什麼樣的父母管不住孩子?這3類父母是反面教材
    但是孩子的成長經歷不可能一帆風順,父母可能會遇到各種各樣的麻煩,對一些事情的發生也會感到無能為力,有些父母甚至會發現孩子越大越管不住,這又是為什麼呢?李玫瑾教授在一次講座中就解答了這個問題,李玫瑾教授坦言,現實生活中,這3類父母是典型的反面教材,孩子越大父母越管不住。
  • 知愈心理:愛孩子就要從小教孩子規則,培養孩子的規則意識
    知愈心理諮詢專注您的心理健康,為所有的情緒提供一個溫暖安放處,讓您從心遇見自己。現在許多孩子不聽從父母的教育,原因是家長沒有給孩子建立規則感。他不認為這樣做是不對的,犯了錯誤後,父母教育他也聽不進去。想要讓孩子有規則感,需要採取一些方法。
  • 李玫瑾教授:什麼樣的父母管不住孩子?這3類父母是反面教材
    教育好一個孩子是父母最大的成就親子關係就像一場拉鋸戰,父母管教孩子越嚴格,孩子也會越叛逆,所以父母在教育孩子的時候,也要注重學習一些技巧。但是孩子的成長經歷不可能一帆風順,父母可能會遇到各種各樣的麻煩,對一些事情的發生也會感到無能為力,有些父母甚至會發現孩子越大越管不住,這又是為什麼呢?
  • 孩子的規則意識應該如何樹立?
    自我,指個人有意識的部分。它遵循現實原則,以合理的方式來滿足本我的要求。這裡,現實原則暫時中止了快樂原則。由此,個體學會區分心靈中的思想與圍繞著個體的外在世界的思想。,自小就培養出了一種規則意識。這種規則意識,能夠幫助孩子發展其明辨是非的能力以及自控能力,使得孩子即使處於青春期中,也「叛逆有度」、「躁動有理」。2不過這種規則意識的培養,還需額外注意以下幾點:1、養成的年齡有講究,養成規則意識的最佳年齡是2—4歲的孩子,因為這個時期孩子比較聽話,易受管控,言聽計從。
  • 寶爸有話說:如何培養孩子的規則意識,讓孩子學會自己約束自己
    這裡面是不是有規則呢,首先看第一個媽媽個小明制定好了規則,而小明成為了規則的破壞者,沒有遵守規則,第二個場景是規則的制定者媽媽主動破壞了自己定的規則? 那麼這些問題出現的根到底在哪裡呢?為什麼明明制定了規則,卻不遵守,這就是我們今天要講到的,孩子和家長都沒有這麼強烈的規則意識,也就是我們今天要說的如何培養孩子的規則感。
  • 家有「熊孩子」管不住怎麼辦?
    但瑩瑩不但沒有認識到自己的錯誤,還對媽媽大聲吼叫「你不是我媽媽,我不要你做我媽媽,我沒有媽媽了」,頓時媽媽非常生氣,覺得很沒面子拉起瑩瑩就想打一頓,幸好被客人拉開瑩瑩媽媽才停了手,瑩瑩媽低頭嘆息:唉,孩子怎麼這麼淘氣,管不住呀!
  • 孩子「自控力差」,家長幫孩子正確看清「自我」,樹立規則意識
    導讀:孩子「自控力差」,家長幫孩子正確看清「自我」,樹立規則意識各位點開這篇文章的朋友們,想必都是很高的顏值吧,我們真的是很有緣哦,小編每天都會給大家帶來不一樣的育兒資訊,如果對小編的文章或者其他的什麼,有什麼一些意見的話歡迎在下方積極評論哦,小編每條都會認真看的。那麼本期的內容是:孩子「自控力差」,家長幫孩子正確看清「自我」,樹立規則意識!那麼我們就來看看吧!
  • 樹立規則意識,讀讀這些繪本(上)
    那麼這種規則意識,從孩子一歲多開始給他去分享去講解,那我們會想說,一歲多的孩子,他能理解我們跟他說的一些規則嗎?其實這也是我們今天要跟大家分享的一些問題,就是孩子不遵守規則,它往往是什麼原因造成的?想讓孩子理解規則,同時在內心的尊重規則,有一個對規則的主動意識,看什麼繪本?再有,我們怎麼在生活中,培養孩子的規則意識呢?
  • 孩子沒有規則意識,容易在很多事情上吃虧,越早建立規則意識越好
    社會想要和諧的運行,必須要在規則之下,生活中的很多事情都要遵守規則才能更好的為人們服務,孩子最初是沒有規則意識的,他們橫衝直撞,碰壁之後才明白什麼能做什麼不能做。家長如果能夠在教育的過程中越早幫助孩子建立規則意識,越能夠讓他們更好的適應這個世界。
  • 樹立規則意識,讀讀這些繪本(下)
    到這個時候,月亮通過他的負負責的規則意識,贏得了他的同學們的尊重,大家都說月亮,我們真的相信你了,你的家在哪裡?我們能不能去參觀呢?月亮還因此結交了很多的好朋友。所以我們看《月亮去上學》真的是幫助孩子養成規則意識的一個非常好的繪本,在這個裡面,對於一些規則意識差的孩子,就可以從中把規則差的原因給找到,而且從根兒上治。
  • 40名大學生曠課太多被退學:管不住自己的人,遲早出局
    釋放出一個信號:大學不代表就是安全區,若是管不住自己的人,經常曠課,回爐重造是大勢所趨。告訴孩子,管不住自己的人,遲早出局。大學裡的差距就是自我管理拉開的,管的住自己的人會越來越優秀,管不住自己的人會越來越平庸。大學不是保險柜老師們常說一句話:再堅持堅持,考上大學就好了。
  • 規則,讓孩子為自己負責
    公園裡,風吹著樹葉飄動的景象吸引了許多孩子,我的孩子也專注地看著。我把他抱起來,樹葉剛好拂在他的臉上,他看了一會兒,伸手想扯樹葉。我告訴他,可以看,不可以扯。但孩子抑制不住自己的興奮,仍然拉扯著樹葉。我不再說什麼,把孩子抱遠一些,剛好夠不著樹葉。就在這時,一對父母帶著女兒路過,爸爸一個箭步衝過來起跳,拽下一根樹枝遞給女兒,一家人其樂融融地走了。
  • 孩子愛犯熊,大多是因為沒有規則意識
    ▼ 孩子缺乏規則意識,原因是什麼?缺乏規則意識的孩子,說是一顆定時炸彈也不過分。一般來說,這些熊孩子缺乏規則意識,往往由於以下三個原因:1.規則意識淡薄孩子們天生沒有規則意識,如果他們也沒有得到良好的後天教育,那便成了熊孩子。
  • 為什麼自己的孩子自己管不了,只能放到學校讓教師去管?
    我們家長在對孩子的教育過程中,都有著這樣的感受:自己孩子自己管不了,同樣的話自己說十幾篇,甚至幾十遍,不如老師說一遍。這樣,慢慢地將孩子由"小寶貝"寵成了"小皇帝",讓他們形成了萬事以自我為中心,規則意識淡薄,是非意識模糊,而我們家長則處於一種"僕人"的處境,我們說話的分量自然要低了很多。而孩子一旦上學,一開始便受到了校規班紀的約束,從心中產生出了一種"服從"意識,對老師在潛意識中也存在著一種尊敬與崇拜,自然老師的話就要比我們管事多了。
  • 如何培養孩子的規則意識?4種方法建議收藏!
    規則是自由的前提,有了規則意識才能保證自由在更安全的環境當中。所謂培養孩子的規則意識就是教會孩子如何遵守規矩。規則意識對孩子成長有什麼影響?規則對於孩子的成長有什麼影響呢?我們不難發現,從小生活作息規律的孩子,生長發育情況也不會太差,父母的休息和生活狀態也會比較有序,整個家庭環境也相對平和安定。
  • 鄧亞萍:大人管不住自己,憑什麼管孩子?
    在鄧亞萍看來,兒子這種「很快能夠把自己解脫出來」的心態,其實「也算本事」。每一代人都不一樣了,這一點,鄧亞萍認識得比我們更清楚,甚至接受度也更高。但她更希望孩子意識到:如果一個人老是跟自己妥協,這樣不大容易成事。
  • 孩子的規則意識有無大用?不懂規矩,孩子成為他人笑柄
    陳女士的兒子檸檬已經上小學三年級了,可是,她最近很苦惱,總是接到班主任的電話,反應檸檬在學校的規則意識比較差,尤其是在上課的以及體育課,表現得格外另類。老師在上面講課,檸檬則經常以上廁所為名,溜出教室,當然了,並不是真的上廁所,而是去外面找個地方玩了。
  • 李玫瑾:6歲前是立規矩的黃金時間,再晚一點就管不住了
    而家長們如果希望自己的孩子從小就成為一個有規矩的人,那麼首先就應該意識到規矩對於孩子成長的重要性。規矩對於孩子的成長不但有著約束作用,而且還會讓孩子有安全感。為孩子立規矩,一方面是希望他們能夠從小就擁有規則意識,在日常生活中他們就不會因為不懂規矩而做出一些危險的事情。
  • 孩子小網課坐不住,線下就能坐住了?好動的孩子是時候要重視了!
    反對的原因是:孩子小,線上課坐不住,課程內容吸收差。家長沒有時間時刻盯著孩子上課,維持孩子的上課狀態實在太累了。有的家長說如果我的孩子不是五歲,而是十歲,那麼上線上課沒有意見。那麼五六歲的孩子真的還不適合上線上課嗎?好動的孩子線下課就能坐的住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