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沒有規則意識,容易在很多事情上吃虧,越早建立規則意識越好

2020-08-26 淑靜昕晨

社會想要和諧的運行,必須要在規則之下,生活中的很多事情都要遵守規則才能更好的為人們服務,孩子最初是沒有規則意識的,他們橫衝直撞,碰壁之後才明白什麼能做什麼不能做。

家長如果能夠在教育的過程中越早幫助孩子建立規則意識,越能夠讓他們更好的適應這個世界。

有一個非常好的方式能夠很早的就幫孩子意識到規則的重要性,那就是遊戲,小孩子都是喜歡玩遊戲的,在這個過程中家長可以讓他們知道,想要盡情的享受遊戲帶來的快樂,就要遵守遊戲規則,不能想怎麼玩就怎麼玩。

不僅是遊戲的世界,規則意識對於孩子來說是很重要的教育,生活中一個人如果沒有規則意識不僅會造成對別人的傷害,甚至會讓自己自食其果。這是誠信的基礎,如果能夠遵守規則說到做到,人際關係也會更好。

如果小時候沒有好好的培養起規則意識,長大了經常毀約或者不把約定當回事,就會養成非常隨意的習慣,說好聽了叫不拘小節,說不好聽了就是沒有誠信。這樣到了社會上一次兩次能讓自己佔到便宜,時間長了吃虧的還是自己。

很多家長意識到了孩子的這個問題,不守規矩不講誠信,但是很頭疼如何糾正這個毛病,比如在家總是亂扔玩具,吃飯的時候喜歡亂跑,必須追著喂,寫作業總是拖拉,約定好了幾點之前放下手機睡覺,但總是熬夜,不懂得約束自己,寫作業都要催著,不會主動在規定的時間打開書包。

這些都是沒有規則意識的表現,也就是在他們的心中沒有規則能夠約束自己的行為,那些積極主動,不需要家長監督的孩子往往被稱之為自律的人,而自律就是在用規則約束自己並且能夠很好執行的人。

他們內心會有一桿秤,有行為的準則和底線,到了什麼時間就去做什麼事情,主動自發的遵守自己給自己定好的規則,不會不知克制肆意妄為。

作為家長應該如培養孩子的規則意識呢?

1. 從小立規矩

快樂教育不等於放任教育,從小要讓孩子懂規矩,就要先給他們立規矩,不能任由孩子毫無原則的想做什麼就做什麼。

孩子在年紀小的時候,沒有接受學校的教育,規矩的概念都是從父母和家庭中學習到的,身為家長有義務要約束孩子的行為。通過點滴來將規則的意識傳遞給孩子。

2. 家長遵守規則

既然是教育孩子,家長的行為就是最好的模板,在孩子面前父母也不能隨便打破立好的規矩,言而有信,比如說告訴孩子要10點之前睡覺,自己就不要熬夜看比賽,追劇。又或者在學習的時候不要分心,家長就不能在陪寫作業的時候拿著手機玩個不停。

3.破壞規則要承擔後果

不管是大人還是孩子,如果破壞了規則就要承擔相應的後果,懲罰先放一邊,有的孩子犯了錯家長會幫助他們收拾殘局,這樣只會讓孩子對錯誤沒有反省意識,下一次還重蹈覆轍。

要讓孩子意識到規則的重要,就要讓他們自己承擔做錯的後果,比如說孩子經常亂花錢,家長只是嘴上說說「不能亂花」是不夠的,要和孩子講清楚,亂花錢的後果,如果他們還是不聽,那就等他們花完這一個星期的額度之後,家長不要繼續給錢了。

在承擔後果的過程中讓孩子學會調整行為適應規則,而不是做任何自己想做的事。

4.和孩子一起商定規則

規則的制定要遵守孩子的成長特點,過嚴過松都不利於成長,最好在指定的過程中讓孩子參與進來。這樣他們能夠感到家長對自己的尊重,對規則有更好的執行力,按要求行事。

5. 制定彈性規則

隨著孩子年齡的增加,很多小時候的規則可能到了現在這個年齡就不適合了,所以家長要根據實際情況有彈性的要求他們。

比如說孩子沒上學之前睡覺時間可能是9點,但是隨著課業壓力增加,作業量增多,9點已經不適合現在的孩子了,家長就要變通規則。

規則要有底線,如果孩子有過分的要求,家長一定要堅持規則,說教的時候要態度溫和但立場堅定,說不行就不行。

6. 善用獎勵

如果孩子遵守了規則,家長要看到他們的努力和進步,及時進行獎勵,而不是只看到孩子破壞規則,一味的懲罰他們。

避免雙重處罰,要選擇他們能夠接受的懲罰方式,既能達到教育的目的又能保護自尊心,懲罰要落在實際上,不能只是家長嘮叨嘮叨就過去了,這樣的處罰只會讓孩子下一次更肆無忌憚。

規則在最開始建立的時候,孩子內心是有畏懼感的,只是因為經常破壞規則找到了底線之後,才會肆無忌憚的逐漸擴大範圍,可以說孩子破壞規則的很多不良行為都是父母縱容的結果,才導致了他們不害怕破壞規則造成的後果。

所以從小對要求孩子做的事情,大人說到做到,不能因為孩子撒嬌就心軟,守住底線不輕易妥協。立規矩之前就要慎重,不要輕易說出一個自己都做不到的要求來讓孩子執行。

如果家長總是雷聲大雨點小,時間長了就會在孩子面前失去權威性。父母要在生活上就給孩子建立規則的標準,什麼能做什麼不能做,如果觸犯了規則就要接受懲罰,以此來作為孩子行事的指南,讓他們明白做任何事都要有邊界。

真正愛孩子就要給他們樹立規則意識,而不是無條件的縱容,可以給他們選擇的自由,做決定的自由,但也要有相應的制約和界限。引導孩子在適宜的年齡遵守社會規則,幫助他們在集體化生活中學會適應環境,這樣不管他們走到哪裡都會成為守規矩,有涵養的人。

相關焦點

  • 孩子愛犯熊,大多是因為沒有規則意識
    高強度幹擾甚至使得臺上的樂手都停了下來,最終這位母親連同孩子尷尬地被保安請了出去。熊孩子行為不僅是雞毛蒜皮的小事,有時候可能還會釀成大禍。一個10歲男孩在家裡看動畫片時,屋外有施工者使用電鑽,他嫌太吵竟用小刀將施工者下方的安全繩割斷!於是,施工者立馬懸在空中動彈不得,後經消防大隊緊急救援才安全著陸。從上面三個例子,我們可以看出熊孩子闖禍很多時候是因為沒有規則意識。
  • 幼兒家庭中規則意識的培養
    何謂規則說到規則意識這個話題,其實是一個很普遍的話題,也是一個讓很多父母頭疼的話題,為什麼呢?因為每個人都知道規則有多重要,但是在孩子的規則意識的培養上卻很少有人能夠有方法來去很好的去建立孩子的規則,所以,孩子規則意識的培養就顯得尤為重要了。
  • 知愈心理:愛孩子就要從小教孩子規則,培養孩子的規則意識
    現在許多孩子不聽從父母的教育,原因是家長沒有給孩子建立規則感。他不認為這樣做是不對的,犯了錯誤後,父母教育他也聽不進去。想要讓孩子有規則感,需要採取一些方法。給孩子建立規則,聽起來容易,做起來卻很難。因為孩子是一個獨立的個體,有自己的意識和認知,我們需要給這麼一個獨立的生命加上很多原本不屬於他們的規則,當然會遭遇對立、反抗,甚至可能兩敗俱傷。從心理學上來解釋,規則意識是指發自內心的、以規則為自己行動準則的意識。
  • 要求孩子做的事情總是唱反調,家長該如何培養孩子的規則意識?
    在教育裡,規則是個永恆的話題。記得,多年前發生在小學老師辦公室的一件事情,Y老師上課去了,她的雞蛋放在自己的桌子上。A老師用這個雞蛋給辦公室的老師演示一個實驗。當全體人共同遵守每一條規則時,規則才能成為真正的規則。成人是作為兒童成長的軟環境而存在的,只有當成人清晰規則、遵守規則並擁有規則意識時,才能幫助兒童建立規則,在規則中清明,規則才能真正地落實到兒童身上。
  • 規則,不僅是大人的事,小孩子規則意識建立也是十分重要的。
    幼兒園跟小學一個大的區別在於規則。幼兒園遲到早退請假都是比較隨意,有時候發燒感冒一請都半個月。而進入小學則不一樣了。對於這樣的規則大人或許很快能適應。但小孩子卻不然..........因此如果在幼小銜接階段讓孩子更意識到規則並去遵守呢?就以上的例子可以這樣去做1.晚上以開家庭會議的名義,跟孩子坐下來。
  • 如何培養孩子的規則意識?4種方法建議收藏!
    世界上哪一個孩子不渴望像大衛一樣隨心所欲地在牆壁上亂寫亂畫、把浴室變成一個沼澤地、頭戴鐵鍋敲得叮噹亂響?又讓父母深深思索:如何在這一次次「破壞」中建立和重塑規則?什麼是規則意識?規則意識,是指發自內心的、以規矩和準則作為自己的行為準繩的意識。
  • 沒有規矩不成方圓,孩子無「規則」意識,只因家長愛的太過了
    在中國五千年的文化中,最重要的是規則,俗話說,國有和國家法律都有家庭規則,但現在許多家庭都太溺愛和沉迷於自己的孩子。如果孩子犯錯,父母總是以屏蔽的態度對待孩子,導致孩子沒有規矩。甚至更多的父母自己沒有規則意識,他們也不會教育孩子關於規則的意識,結果,孩子變得不守規矩和自以為是。只要他不符合要求,他就會冷笑並大喊。
  • 遵守規則的孩子,不容易長偏,父母從小要培養孩子的規則意識
    ……我們常常會告訴孩子這也不行、那也不要,但是卻沒有明確告訴孩子他需要遵守什麼,不該違背什麼。那需要孩子遵守什麼、又不能違背什麼呢?就是規則!還記得動物園的老虎咬人事件嗎?引發全面展開了對不遵守規則和秩序的大討論。
  • 教養是社會立足之本,從小培養孩子的「規則意識」,未來少走彎路
    1.父母教育的缺失,沒有引導孩子認識規則意識許多家庭都會出現孩子玩完了玩具卻沒有收拾乾淨的情況,父母看到後也只是念叨幾句,也沒有讓孩子收拾乾淨,孩子完全沒有意識到這是他的責任,沒有人提醒他這些是他自己的事,父母不知道孩子沒有自我管理意識,因此也不存在什麼自律強不強之類的問題,不懂自律規則的孩子是不會取得好成績的,因為他們連自己的小事都做不了
  • 孩子沒有規則意識?家長這樣引導,輕鬆讓孩子學會遵守秩序
    ●自控能力有限,約束力男女有別很多小朋友難以實現自我約束、喜歡為所欲為的一個重要原因是他們的自我控制能力還有待發展。孩子們只有在自我意識萌發,大腦前額葉皮層的抑制機能逐漸成熟之後,自我控制的能力才能開始發展。因此,孩子們通常是在2歲之後才能慢慢地進行自我控制。
  • 父母們應該如何營造一個規則性的環境來幫助孩子建立規則意識?
    對於孩子們來講,在孩子們小的時候就應該給孩子樹立規則意識,製造一個規則性的環境,讓孩子從小就知道遵守規則。畢竟擁有規則意識對孩子們來講有著至關重要的影響,一個知道遵守規則的孩子會在外人來看非常的有家教有教養,那些不遵守規則意識的孩子,會讓其他的人覺得沒有教養,甚至在以後的道路中還會走上一些歪路。所以說規則意識對於孩子們有著非常重要的意義與影響。
  • 快開學啦,如何恢復歸籠「神獸」的規則意識?
    沒有建立規則意識的孩子,在長大後總要付出沉重的代價,在新聞上我們看到過很多很多次:割斷蜘蛛人安全繩索的10歲「熊孩子」,阻止高鐵發車的女乘客,行車途中攻擊駕駛司機的重慶公交事件……這一出出鬧劇甚至是悲劇依舊在我們的腦海中迴蕩。因此,遵守規則對我們每一個人來說都很重要,對成人如此,對孩子亦是如此。
  • 樹立規則意識,讀讀這些繪本(上)
    大家好,我們又如期見面了,在今天的這個課程裡面,我想跟大家分享的是,關於孩子不遵守規則、缺乏規則意識,這方面應該看什麼繪本有幫助。其實這個主題,應該是點餐模式選定的,因為在童書育兒法的微信群中,很多家長問我說,我們家孩子特別希望幫他從小樹立一個規則意識,那有沒有這方面的繪本?
  • 如何給孩子建立規則意識?家長需要學會「溫柔而堅定」
    原因可能出在……兒子剛上幼兒園時,早上起床磨蹭,一開始我會和他講道理,然後深情的擁抱他,可是出門還是很困難,爸爸在一旁看不下去了,走過來對兒子說:「今天我送你,穿好衣服,背好書包,立刻出發!」爸爸並沒有大聲吼叫,但語氣堅定沒有退讓,兒子就這樣麻溜地穿好衣服出門了。
  • 孩子越大越不好管,究竟為什麼?規則意識你的寶寶必須有
    ,大部分都是因為紀律差,缺乏規則意識,所作所為經常給同學,老師造成困擾,從而成為一個不受歡迎的人,對他將來的學習成績,性格塑造都會帶來負面影響,還很容易自暴自棄!由此可見,孩子從小開始培養規則意識有多麼重要。
  • 孩子的規則意識應該如何樹立?
    如果嚴加管教的話,又擔心會壓抑孩子的個性發展,使得其性格畏畏縮縮,瞻前顧後。那麼,有的家長可能會疑惑,有些「別人家的孩子」,他們的青春期為什麼沒有那麼躁動和叛逆呢?,自小就培養出了一種規則意識。這種規則意識,能夠幫助孩子發展其明辨是非的能力以及自控能力,使得孩子即使處於青春期中,也「叛逆有度」、「躁動有理」。2不過這種規則意識的培養,還需額外注意以下幾點:1、養成的年齡有講究,養成規則意識的最佳年齡是2—4歲的孩子,因為這個時期孩子比較聽話,易受管控,言聽計從。
  • 《大衛,不可以》:如何培養孩子的規則意識?4種方法建議收藏
    世界上哪一個孩子不渴望像大衛一樣隨心所欲地在牆壁上亂寫亂畫、把浴室變成一個沼澤地、頭戴鐵鍋敲得叮噹亂響?又讓父母深深思索:如何在這一次次「破壞」中建立和重塑規則?什麼是規則意識?規則意識,是指發自內心的、以規距和準則作為自己的行為準繩的意識,規則是個體與個體、個體與組織、組織與組織之間形成的有效性的約定。俗話說,沒有規矩,不成方圓。規則是自由的前提,有了規則意識才能保證自由在更安全的環境當中。所謂培養孩子的規則意識就是教會孩子如何遵守規矩。
  • 從簡單剪刀石頭布遊戲中讓孩子學會規則意識
    石頭剪刀布是中國孩子最喜歡玩也是最簡單的一組遊戲,可能這裡很大一部分家長都很少去關注,但是,就是我們生活中經常忽略的小東西往往是給孩子建立規則意識的最直接有效的方法。家長們真的不用不屑這些小遊戲,我記得我們小學學過一篇課文叫做《小馬過河》。
  • 孩子「自控力差」,家長幫孩子正確看清「自我」,樹立規則意識
    導讀:孩子「自控力差」,家長幫孩子正確看清「自我」,樹立規則意識各位點開這篇文章的朋友們,想必都是很高的顏值吧,我們真的是很有緣哦,小編每天都會給大家帶來不一樣的育兒資訊,如果對小編的文章或者其他的什麼,有什麼一些意見的話歡迎在下方積極評論哦,小編每條都會認真看的。那麼本期的內容是:孩子「自控力差」,家長幫孩子正確看清「自我」,樹立規則意識!那麼我們就來看看吧!
  • 孩子的規則意識有無大用?不懂規矩,孩子成為他人笑柄
    規則意識淡薄,大多數源於對於所做的事情沒有興趣,不想去做,反而會被興趣更大的事情吸引。家長可以適當介入,讓孩子明白規則的重要性,從而成為規則的受益者。至於老師課堂上講的知識點,也是一無所知,考試的成績每次都是二三十分,次次都是班級裡的最後一名。在上體育課的時候,別的孩子都在耐心的聽老師講解動作。檸檬卻只是蹲在一邊看螞蟻,甚至還會跑著去追蝴蝶,要不然就是和身邊的同學開玩笑,老師三番兩次斥責,可是,卻絲毫沒有任何的改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