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想要和諧的運行,必須要在規則之下,生活中的很多事情都要遵守規則才能更好的為人們服務,孩子最初是沒有規則意識的,他們橫衝直撞,碰壁之後才明白什麼能做什麼不能做。
家長如果能夠在教育的過程中越早幫助孩子建立規則意識,越能夠讓他們更好的適應這個世界。
有一個非常好的方式能夠很早的就幫孩子意識到規則的重要性,那就是遊戲,小孩子都是喜歡玩遊戲的,在這個過程中家長可以讓他們知道,想要盡情的享受遊戲帶來的快樂,就要遵守遊戲規則,不能想怎麼玩就怎麼玩。
不僅是遊戲的世界,規則意識對於孩子來說是很重要的教育,生活中一個人如果沒有規則意識不僅會造成對別人的傷害,甚至會讓自己自食其果。這是誠信的基礎,如果能夠遵守規則說到做到,人際關係也會更好。
如果小時候沒有好好的培養起規則意識,長大了經常毀約或者不把約定當回事,就會養成非常隨意的習慣,說好聽了叫不拘小節,說不好聽了就是沒有誠信。這樣到了社會上一次兩次能讓自己佔到便宜,時間長了吃虧的還是自己。
很多家長意識到了孩子的這個問題,不守規矩不講誠信,但是很頭疼如何糾正這個毛病,比如在家總是亂扔玩具,吃飯的時候喜歡亂跑,必須追著喂,寫作業總是拖拉,約定好了幾點之前放下手機睡覺,但總是熬夜,不懂得約束自己,寫作業都要催著,不會主動在規定的時間打開書包。
這些都是沒有規則意識的表現,也就是在他們的心中沒有規則能夠約束自己的行為,那些積極主動,不需要家長監督的孩子往往被稱之為自律的人,而自律就是在用規則約束自己並且能夠很好執行的人。
他們內心會有一桿秤,有行為的準則和底線,到了什麼時間就去做什麼事情,主動自發的遵守自己給自己定好的規則,不會不知克制肆意妄為。
快樂教育不等於放任教育,從小要讓孩子懂規矩,就要先給他們立規矩,不能任由孩子毫無原則的想做什麼就做什麼。
孩子在年紀小的時候,沒有接受學校的教育,規矩的概念都是從父母和家庭中學習到的,身為家長有義務要約束孩子的行為。通過點滴來將規則的意識傳遞給孩子。
既然是教育孩子,家長的行為就是最好的模板,在孩子面前父母也不能隨便打破立好的規矩,言而有信,比如說告訴孩子要10點之前睡覺,自己就不要熬夜看比賽,追劇。又或者在學習的時候不要分心,家長就不能在陪寫作業的時候拿著手機玩個不停。
不管是大人還是孩子,如果破壞了規則就要承擔相應的後果,懲罰先放一邊,有的孩子犯了錯家長會幫助他們收拾殘局,這樣只會讓孩子對錯誤沒有反省意識,下一次還重蹈覆轍。
要讓孩子意識到規則的重要,就要讓他們自己承擔做錯的後果,比如說孩子經常亂花錢,家長只是嘴上說說「不能亂花」是不夠的,要和孩子講清楚,亂花錢的後果,如果他們還是不聽,那就等他們花完這一個星期的額度之後,家長不要繼續給錢了。
在承擔後果的過程中讓孩子學會調整行為適應規則,而不是做任何自己想做的事。
規則的制定要遵守孩子的成長特點,過嚴過松都不利於成長,最好在指定的過程中讓孩子參與進來。這樣他們能夠感到家長對自己的尊重,對規則有更好的執行力,按要求行事。
隨著孩子年齡的增加,很多小時候的規則可能到了現在這個年齡就不適合了,所以家長要根據實際情況有彈性的要求他們。
比如說孩子沒上學之前睡覺時間可能是9點,但是隨著課業壓力增加,作業量增多,9點已經不適合現在的孩子了,家長就要變通規則。
規則要有底線,如果孩子有過分的要求,家長一定要堅持規則,說教的時候要態度溫和但立場堅定,說不行就不行。
如果孩子遵守了規則,家長要看到他們的努力和進步,及時進行獎勵,而不是只看到孩子破壞規則,一味的懲罰他們。
避免雙重處罰,要選擇他們能夠接受的懲罰方式,既能達到教育的目的又能保護自尊心,懲罰要落在實際上,不能只是家長嘮叨嘮叨就過去了,這樣的處罰只會讓孩子下一次更肆無忌憚。
規則在最開始建立的時候,孩子內心是有畏懼感的,只是因為經常破壞規則找到了底線之後,才會肆無忌憚的逐漸擴大範圍,可以說孩子破壞規則的很多不良行為都是父母縱容的結果,才導致了他們不害怕破壞規則造成的後果。
所以從小對要求孩子做的事情,大人說到做到,不能因為孩子撒嬌就心軟,守住底線不輕易妥協。立規矩之前就要慎重,不要輕易說出一個自己都做不到的要求來讓孩子執行。
如果家長總是雷聲大雨點小,時間長了就會在孩子面前失去權威性。父母要在生活上就給孩子建立規則的標準,什麼能做什麼不能做,如果觸犯了規則就要接受懲罰,以此來作為孩子行事的指南,讓他們明白做任何事都要有邊界。
真正愛孩子就要給他們樹立規則意識,而不是無條件的縱容,可以給他們選擇的自由,做決定的自由,但也要有相應的制約和界限。引導孩子在適宜的年齡遵守社會規則,幫助他們在集體化生活中學會適應環境,這樣不管他們走到哪裡都會成為守規矩,有涵養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