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班孩子們體檢的時候,老師要求小朋友們結束後都出來排隊。孩子們出來後大多都忘記要排隊的事,只有小軒站到了老師要求的地方,而且看到跑出來沒有排隊的小夥伴時他還會大聲提醒:「一起來排隊吧。」除了這些,他還熱心地幫助老師給後來的小朋友安排位置:「花花,你排第一個好嗎?小宇,現在先別玩了,和我們一起來排隊吧。」為什麼有的孩子很難遵守秩序呢?
很多小朋友難以實現自我約束、喜歡為所欲為的一個重要原因是他們的自我控制能力還有待發展。孩子們只有在自我意識萌發,大腦前額葉皮層的抑制機能逐漸成熟之後,自我控制的能力才能開始發展。因此,孩子們通常是在2歲之後才能慢慢地進行自我控制。
但由於額葉的抑制機能發展水平有限,與成人「聚光燈」式的意識模式不同,嬰幼兒的意識模式更像是一盞「燈籠」——他們具有超強的信息吸收力和天馬行空的想像力,卻不善於將注意力聚焦到某一具體的任務上,其行動與規劃力常常因此受阻。
具體來說,3~4歲孩子的堅持性和自製性都很差,5~6歲的孩子才能基本實現自我控制。另外,孩子是否能掌握自控能力還存在性別差異。由於受到激素分泌水平以及流經不同腦區的血流數量不一等因素的影響,女孩通常會比男孩更早地具備自控能力。
有時成人的要求對於孩子來說形同虛設,這跟孩子的語言發展水平有限或是不能充分地理解規則有關。心理學家皮亞傑通過研究指出,4歲之前的孩子是很難有規則意識的,他往往只是依照自己的「規則」來行事,這個發展階段被稱為「前道德階段」。
處於這個時期的孩子,不會將規則當成一種約束,而是喜歡想怎麼來就怎麼來 。而當孩子長大一些,進入「他律道德階段」後,他便會開始注重規則,將規則當成一種權威且不可變通的要求來遵守了。
家長對待孩子日常行為的態度也會影響孩子遵守規則的表現。如果平時家長對寶寶百依百順、過於溺愛,或對孩子的違規行為有時懲罰有時屈從,態度難以統一,就容易使孩子在規則的邊界不斷試探,或直接無視規則、反覆違規;
如果父母常常不分青紅皂白地要求孩子完全按照自己的指示行事,很有可能會激起孩子的叛逆心理,致使其凡事總想跟大人對著幹;而對於那些過於忙碌,對孩子的需求不管不問的父母來說,他們的孩子也有可能會出於對關愛的渴望,以違規的方式來吸引他人的注意。怎樣讓孩子懂規則、守秩序呢?
遵守秩序往往意味著孩子需要克制衝動、抵制誘惑,因而,對孩子進行自控力訓練有助於他自我約束、不再違規。提高自控最理想的訓練方式是和孩子一起玩自控類遊戲。比如我們可以跟孩子玩「大小西瓜」的遊戲,當我們說「大西瓜」的同時做出「小西瓜」的手勢,而孩子需要立即說出「小西瓜」並做出「大西瓜」的手勢。
在玩的過程中,父母和孩子可以隨時互換角色。另外,我們還可以跟孩子玩一個叫「子曰」的遊戲—父母變成司令官給孩子下達指令讓孩子去做,如果這個指令前面有「子曰」兩個字的時候,孩子就要服從這個指令,而當這個指令前面父母沒說「子曰」兩個字的時候,孩子就要抑制住自己的衝動,不能去做這個行為。如果孩子總是不分場合地大聲說話,我們可以跟孩子一起玩「我會說悄悄話」的遊戲,讓孩子學著控制自己的音量。
而如果孩子不是因為病理性原因而存在多動的問題的話,我們可以跟他玩「我們都是木頭人」的遊戲,讓他在動靜交替的活動中學著控制自己的行為動作。
鼓勵孩子一同參與規則制定,對孩子規則意識的形成將大有禆益。制定與執行規則時需要遵循3條主要原則:規則的設定要具體明確;要耐心地向孩子解釋制定規則的意義;當孩子違規時,要嚴格一致地執行商定的懲罰措施。
例如,跟孩子商量每天幾點鐘需要上床睡覺時,可以先問問孩子,他在睡前希望爸爸媽媽跟他一起做哪些事情。在具體執行的過程中,要告訴孩子當這些事情完成之後,當時鐘的長針與短針分別指到哪裡的時候,他就需要按時睡覺;如果做不到應該承擔什麼樣的後果(如第二天不能吃零食)。
在商定這些規則的時候,需要同時告訴孩子,按時睡覺是為了讓勞累了一天的身體得到充分的休息,會讓他變得更加健康與強壯。當孩子在反覆被提醒卻依舊無法執行規則時,父母也不能一味遷就,而應當按照雙方的約定溫和而堅定地讓孩子承擔違規的後果。
一個有能力、懂規則的孩子如果不願意主動地遵守秩序,往往是由於其自主性需求或被關愛的需求沒有得到充分的滿足。心理學研究顯示,愛與規則是教養方式中不可或缺的兩個維度,兩者會從不同的角度為孩子提供安全感。
所以,如果爸爸媽媽既能讓孩子體會到充分的關愛,又能儘量滿足孩子恰當的自主性需求,那麼孩子就會更自覺地接受與執行家庭的合理化規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