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生活中,作為大人,我們知道要遵守秩序和規律。過馬路不能亂闖紅燈,開車不能超速行駛等,否則就可能會遭遇交通事故、帶來傷害。遵守規則,才能更好地享受自由。
孩子也同樣需要遵守規則,而這需要我們大人進行引導。
林林是小學一年級的孩子,他平時喜歡收集各類化石。
周末的時候,林林和一位三年級的夥伴交換了一顆化石。他很喜歡。
但回到家後,爸爸告訴他,換來的化石品質遠不如他原來的那顆。爸爸覺得他受騙了。
林林很生氣,跑到夥伴家要討回自己的那顆。那位小朋友不願意,說當時兩個人都同意才換的。
林林不依,哭鬧了一番,那家家長出面協調,林林終於拿回了自己的化石,但他和那位夥伴的友誼也暫時破裂了,而且,他的朋友都知道了說話不算數的事,對他的態度也變了。
林林因為沒有遵守遊戲規則---出爾反爾,受到其他小朋友的排擠,這是他沒有遵守規則的結果。
其實,在事件中,爸爸完全可以對他進行引導,讓他知道下次該如何更好的處理。
林林交換化石時,是很喜歡小夥伴的那顆的。
爸爸可以告訴他怎樣判斷化石的品質好壞,這樣他就可以避免犯錯誤;
更重要的是爸爸要告訴他,自己做出的決定就要去遵守,而不是反悔。
如果我們過分保護孩子,他無法體驗不尊重規律的後果,那麼他就不會尊重秩序和規律。
一個同事曾講過他小時候的一件事,讓他至今印象深刻。
他的爸爸有一支很寶貴的鋼筆,只在重要的時候才拿出來用,很是珍惜。
小小的他看在眼裡,覺得那支筆很了不起。
有一次他得到爸爸允許,可以拿一天,他便興衝衝地拿去學校顯擺了。
很多同學來看一看,摸一摸,不料一位男生拿的時候不小心摔到地上,筆尖摔壞了。
他和同學都嚇壞了。後來他爸爸和同學爸爸來協商。看得出是貴重的筆,同學爸爸說要補償。
他爸爸沒有批評做錯事的他,讓對方爸爸買一支孩子喜歡的筆就行。
他就跑到當時最大的商場,指著一支心儀的英雄牌鋼筆說「就它吧」。那支筆標價200多,他覺得應該值了。
他的爸爸沒說什麼。
很久之後,他才知道,當初爸爸的那支筆是萬寶龍,價格比他想像的貴多了......
他爸爸說,既然把筆交給他了,就要承擔可能會被損壞的風險,同學補償時就要按一般的價格接受。這就是規則。
這件事讓他記了很久,對於規則也有了深刻的印象。
孩子生活在這個世界裡,需要學習尊重自然法則。
如果他被刀傷過,他就會對刀的鋒利產生尊重,如果沒有正確使用火,就會被燒傷,如果沒學會平衡身體,騎自行車時就會摔倒。
當他用腳踩自行車時,就表示他遵循地心引力的規律,他會留心飛來的球,躲避以免受到傷害,這也是遵從秩序。
我們無法通過說教讓孩子學會怎麼保持自行車的平衡,他只能從實際經驗中學習,掌握平衡技術的是孩子自己。
所以,在任何需要尊重秩序和規律的領域,孩子都需要從實踐和經驗中學習---從行為中,而不是從語言中學習。
只有遵守秩序、尊重規則,我們和孩子才會享有更多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