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導孩子遵守規則,是父母對孩子更好的保護

2020-10-03 蘇菲聊育兒

在生活中,作為大人,我們知道要遵守秩序和規律。過馬路不能亂闖紅燈,開車不能超速行駛等,否則就可能會遭遇交通事故、帶來傷害。遵守規則,才能更好地享受自由。


孩子也同樣需要遵守規則,而這需要我們大人進行引導。



1.被過分保護的孩子,不懂得遵守規則

林林是小學一年級的孩子,他平時喜歡收集各類化石。


周末的時候,林林和一位三年級的夥伴交換了一顆化石。他很喜歡。

但回到家後,爸爸告訴他,換來的化石品質遠不如他原來的那顆。爸爸覺得他受騙了。


林林很生氣,跑到夥伴家要討回自己的那顆。那位小朋友不願意,說當時兩個人都同意才換的。


林林不依,哭鬧了一番,那家家長出面協調,林林終於拿回了自己的化石,但他和那位夥伴的友誼也暫時破裂了,而且,他的朋友都知道了說話不算數的事,對他的態度也變了。


林林因為沒有遵守遊戲規則---出爾反爾,受到其他小朋友的排擠,這是他沒有遵守規則的結果。


其實,在事件中,爸爸完全可以對他進行引導,讓他知道下次該如何更好的處理。


林林交換化石時,是很喜歡小夥伴的那顆的。


爸爸可以告訴他怎樣判斷化石的品質好壞,這樣他就可以避免犯錯誤;


更重要的是爸爸要告訴他,自己做出的決定就要去遵守,而不是反悔。

如果我們過分保護孩子,他無法體驗不尊重規律的後果,那麼他就不會尊重秩序和規律。



2.父母要引導孩子懂得規則意識


一個同事曾講過他小時候的一件事,讓他至今印象深刻。

他的爸爸有一支很寶貴的鋼筆,只在重要的時候才拿出來用,很是珍惜。

小小的他看在眼裡,覺得那支筆很了不起。


有一次他得到爸爸允許,可以拿一天,他便興衝衝地拿去學校顯擺了。


很多同學來看一看,摸一摸,不料一位男生拿的時候不小心摔到地上,筆尖摔壞了。


他和同學都嚇壞了。後來他爸爸和同學爸爸來協商。看得出是貴重的筆,同學爸爸說要補償。

他爸爸沒有批評做錯事的他,讓對方爸爸買一支孩子喜歡的筆就行。

他就跑到當時最大的商場,指著一支心儀的英雄牌鋼筆說「就它吧」。那支筆標價200多,他覺得應該值了。

他的爸爸沒說什麼。


很久之後,他才知道,當初爸爸的那支筆是萬寶龍,價格比他想像的貴多了......


他爸爸說,既然把筆交給他了,就要承擔可能會被損壞的風險,同學補償時就要按一般的價格接受。這就是規則。

這件事讓他記了很久,對於規則也有了深刻的印象。



3.尊重法則,需要孩子去實踐

孩子生活在這個世界裡,需要學習尊重自然法則。

如果他被刀傷過,他就會對刀的鋒利產生尊重,如果沒有正確使用火,就會被燒傷,如果沒學會平衡身體,騎自行車時就會摔倒。


當他用腳踩自行車時,就表示他遵循地心引力的規律,他會留心飛來的球,躲避以免受到傷害,這也是遵從秩序。

我們無法通過說教讓孩子學會怎麼保持自行車的平衡,他只能從實際經驗中學習,掌握平衡技術的是孩子自己。


所以,在任何需要尊重秩序和規律的領域,孩子都需要從實踐和經驗中學習---從行為中,而不是從語言中學習。


只有遵守秩序、尊重規則,我們和孩子才會享有更多自由。


相關焦點

  • 遵守規則的孩子,不容易長偏,父母從小要培養孩子的規則意識
    不過在家庭教育中,很多父母只看到了規則的約束性,卻忽視了讓孩子遵守規則需要引導的這一面,而這一面也恰恰是遵守規則的關鍵那該怎麼引導,父母還需做好以下幾點(見圖7-1)。大社會有大規矩,小集體有小規範,微生活有細規則。過馬路要遵守交通規則,玩遊戲要遵守遊戲規則,比賽要遵守比賽規則。父母要時時處處提醒孩子,不遵守規則會有什麼後果出現,引起孩子對規則的重視。
  • 為什麼小孩子不遵守規則?如果孩子不遵守規則怎麼辦
    如果你的孩子不遵守規則讓你頭疼,首先反省一下自己,改變一些壞習慣,然後想一些合理的方法讓你孩子的編輯遵守規則。以下不好行為父母一定要注意:1.說話出爾反爾2.把孩子的錯誤作為發洩情緒的工具。父母要求他們的孩子做,他們必須首先做好。社會生活中的要求,如交通規則,父母在帶孩子旅行時應自覺遵守,強調公共道德和秩序,並以自己的行為影響孩子。
  • 教會孩子遵守交通規則,呵護生命安全
    對於我們每個人來說,遵守交通規則很重要。尤其是年幼的兒童,只有樹立交通安全意識,才能更好地保護自己的生命安全。作為家長,應該怎樣培養幼兒的交通規則意識呢? 如教會孩子認識交通信號燈,根據信號燈提示來安全通行;認識斑馬線,要走人行橫道過馬路;乘坐火車時,要站到黃色安全線外等。 家長帶孩子出行時,可以引導孩子觀察一些交通事故,讓孩子感受到不遵守交通規則的危害,從而對孩子進行警示教育。
  • 孩子沒有規則意識?家長這樣引導,輕鬆讓孩子學會遵守秩序
    心理學家皮亞傑通過研究指出,4歲之前的孩子是很難有規則意識的,他往往只是依照自己的「規則」來行事,這個發展階段被稱為「前道德階段」。處於這個時期的孩子,不會將規則當成一種約束,而是喜歡想怎麼來就怎麼來 。而當孩子長大一些,進入「他律道德階段」後,他便會開始注重規則,將規則當成一種權威且不可變通的要求來遵守了。
  • 孩子遵守交通規則有多重要?家長千萬不能忽視
    孩子遵守交通規則有多重要?小編那天過馬路的時候聽到這樣的對話:「媽媽,紅燈讓我們等一會兒吧」,「沒關係,現在我們有急事,而且旁邊沒有車過來」,聽到這句話我心裡一驚,忍不住偏過頭去看那對母女,眼睜睜的看著那個帶著孩子飛快穿梭過馬路的父母,我都看不下去了。
  • 家長如何讓孩子遵守規則?承擔自然後果比說教更管用
    在成長的過程中,需要家長幫忙制定規則才能讓孩子更好地成長,正所謂自律成就更好的自由,對於孩子的成長來說一樣需要父母的支持和陪伴才行。對於家長來說,很多時候都會遇到制定規則過程期間出現的各種問題。當孩子很小的時候他們的行動能力是不受到任何限制的,因為孩子無論是年紀還是個體都比較小,家長提供的任何空間對他們來說都是足夠大的。
  • 為什麼要讓孩子形成遵守規則的習慣?優秀的爸媽一定要知道
    孩子的規則教育是從小到大慢慢培養的過程。心理學研究表明,從18個月左右開始,兒童就已經有了聽話和順從的能力。這種順從行為是兒童自控能力發展的開始,是對孩子進行規則教育和培養良好行為習慣的最佳時機。而這時如果因為孩子年齡還小,溺愛孩子,縱容孩子不遵守家庭和社會規則,不對孩子嚴格要求,導致孩子錯誤的行為得不到有效的引導,孩子就會形成不遵守規則的習慣。
  • 孩子能有多「熊」?父母幫孩子培養規則意識,別任他由著性子胡來
    文章原創,版權歸本作者所有,歡迎個人轉發分享我們生活中常常能碰到「熊」孩子,有的會令你在地鐵、公交上煩躁不安,有的會讓你在超市、商場崩潰不已。但是這些其實都是可以避免的,只要「熊」孩子家長對孩子進行規則方面的教育。
  • 父母傷痛了心:已制定好的規則,孩子卻不遵守,該怎麼辦?
    一個家長說起了她跟上二年級的兒子發生不愉快事,是因為孩子吃飯不好好吃,天天知道玩手機看電視,然後做作業也磨磨蹭蹭,每次要求孩子遵守規則時,孩子總是嬉皮笑臉的。當我問到她是否有給孩子制定規則時?她回答說:「我確實制定了規則,但是孩子的規則就是不守規矩。
  • 0-6歲,是教育孩子遵守規則的最佳時期
    無規矩不成方圓,6歲前的小孩子正處於發育期,如果沒有爸爸媽媽制定的規矩來約束他,孩子容易為所欲為,更不懂得判斷自己言行是好的還是壞的,這樣的孩子長大後將會變成一個不遵守規則的人,對於孩子的人際關係也將有非常大的影響。那麼,爸爸媽媽應該給孩子立下什麼規矩呢?立下規矩之後又應該怎樣對孩子實施呢?
  • 3步法,幫你從吼孩子,到讓孩子自覺遵守規則
    其實不單是對電子產品,其他的很多事情也需要用規則來保護孩子,比如按時睡覺,能吃多少糖,多久吃一次薯條等。所以想要讓孩子配合和自覺遵守規則,首先需要弄清楚孩子為什麼不願意遵守規則。只有先滿足孩子的安全感,我們才能在執行規則的時候不會傷害到孩子的內心,不會讓孩子對父母的愛產生懷疑。
  • 為什麼孩子總是愛頂嘴?父母這樣引導培養高情商孩子
    在一個家庭中,如果大人之間可以做相互尊重、彼此關愛、地位平等,自然對孩子會有潛移默化的影響。 3. 表達不滿有一種控制型的父母,他們認為孩子就該聽父母的,「我要你怎麼做,你就得怎麼做「。在這種情況下,孩子就會覺得沒有自由,一部分孩子會選擇反抗,另外一部分孩子則對父母惟命是從,不敢表達內心真實的想法。
  • 儘早給孩子樹立規則意識,是對孩子的愛而不是害
    看著小傢伙覺得很委屈的樣子,我不禁啞然失笑,同時也覺得讓孩子懂得規則意識的必要性。當然是需要規則意識,要懂得並遵守必要的規則:如何與別人玩耍?如何在學校做一個守紀律的人?如何成為一個懂得保護自己身體、利益不受侵犯的人?如何學會遵守沒有明文規定但卻約定俗成的公約?......
  • 應該教孩子無條件遵守規則嗎?規則是幫助孩子學會對自己負責
    如果是在一條偏僻的道路上,兩頭視線可及的幾百米內都沒有任何車輛,甚至行人都沒幾個,過斑馬線時應該告訴孩子「存心有天知」要無條件遵守規則並一起等紅燈?還是告訴孩子要靈活變通,不要死磕規則,以防孩子太過死板?
  • 父母們應該如何營造一個規則性的環境來幫助孩子建立規則意識?
    對於孩子們來講,在孩子們小的時候就應該給孩子樹立規則意識,製造一個規則性的環境,讓孩子從小就知道遵守規則。畢竟擁有規則意識對孩子們來講有著至關重要的影響,一個知道遵守規則的孩子會在外人來看非常的有家教有教養,那些不遵守規則意識的孩子,會讓其他的人覺得沒有教養,甚至在以後的道路中還會走上一些歪路。所以說規則意識對於孩子們有著非常重要的意義與影響。
  • 李玫瑾:懲罰孩子等於保護孩子,父母要教會孩子"敬"和"畏"
    ,實際上是對孩子的一種保護面對自家的熊孩子犯錯,家長應該履行監護人的教育權利,對孩子教育之餘還可以對孩子進行懲罰。孩子只有受到嚴厲的批評和教訓,他們才會深刻明白自己是犯錯了,而且會反思自己的行為到底哪裡出現問題,慢慢地才會有約束自己行為的習慣。作為父母一定要讓孩子明白這些道理,只有遵守規矩和懂得敬畏,才能夠以平和的心態去面對這個繁華世界,反過來說,這其實是對孩子的一種保護。
  • 孩子缺乏規矩意識,總是亂闖禍,三個方法教他們遵守規則
    導語:孩子年紀小,有很強的天性,喜歡自由自在。但是有些孩子年紀還小,不懂社會上的一些規則。總是橫衝直撞破壞社會上的規則,所以要有一定的秩序還有規則,這樣才能更好地約束孩子。不然大家想要幹什麼就幹什麼沒有約束力,社會就開始亂套了。
  • 刷牙像打仗,關電視就鬧,怎麼讓孩子遵守規則?
    問: 我對孩子很頭痛,說好的規則總是不遵守。我說睡前要刷牙,但是她總是不配合,刷牙和打仗一樣難。我說時間到了要關電視,她就哭鬧不讓關,答應了多看一集,結果看了一集又一集,就是不肯關。出門連安全座椅都不願意做,有時候只能抱在膝蓋上,暗示她在膝蓋上也坐不住,總是掙扎個不停。
  • 孩子不肯乖乖午睡,幼兒園該尊重娃的天性,還是該遵守規則?
    看完之後我不禁一陣擔心自己家的孩子有沒有可能因為強制午睡引發這種不良後果。要求孩子午睡的初心原是好的,可是在疏忽間竟然會有反面效果。那麼這個時候父母們陷入一種兩面為難的情況,到底應不應該強制讓孩子睡午覺呢?
  • 為何孩子在外不遵守規矩?家長要注意這幾點,否則毀了孩子一生
    之後回到家小劉也是對孩子進行了批評。為何孩子在外面不遵守規矩?1.發現有些規矩不一定要遵守其實現在很多地方的人都會出現不遵守規則的人,例如在城市裡依然會有橫穿馬路的人,這樣的行為其實是非常危險的,但是孩子看見有人這麼做的時候,就會留下這個規則不是必須遵守的印象,所以家長在看見有人在做不好的示範的時候,一定要對孩子的想法加以引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