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成長的過程中,需要家長幫忙制定規則才能讓孩子更好地成長,正所謂自律成就更好的自由,對於孩子的成長來說一樣需要父母的支持和陪伴才行。
對於家長來說,很多時候都會遇到制定規則過程期間出現的各種問題。當孩子很小的時候他們的行動能力是不受到任何限制的,因為孩子無論是年紀還是個體都比較小,家長提供的任何空間對他們來說都是足夠大的。
但是隨著孩子年齡的不斷增長,他們會要求父母更寬廣的空間,這個要求和孩子的社會化又有所交集,孩子會開始意識到這世界不是由他一個人所能主宰,需要配合空間和環境才能達到想要的需求。
只有在規則之下才能讓每個人有更大的自由去做自己想做的事情。這需要孩子內心的過度才行。建立規則家長所需要做到的就是不要認為有了規矩孩子就能執行,這需要過程,可能當時孩子會聽話,但是他們是活在當下的,一旦適應了之後,有可能把規矩忘在腦後,這是一個非常常見的過程。
家長要意識到規則建立的前提是孩子能夠充分感受到來自於父母無條件的愛。很多時候父母都是在孩子上了幼兒園甚至是小學之後才意識到規則的重要性,其實建立規則的過程需要從他們很小的時候就要開始。
孩子越小能夠充分地感受到來自父母無條件的愛和支持,他們就越能體會到感受規則的重要性。
當孩子從受到規則束縛到認為規則能夠更好地規範行為這個過程中,他們更能夠體會到什麼叫做自律。
如果能夠從外在規範中形成一套自我的內在規範系統,那麼對於孩子來說將會是更好的行為約束。
孩子在年齡小的時候越多地獲得無條件的愛支持的時候,他就知道什麼是應該遵守的。這樣內在構建的規則和外在的要求相匹配的時候,他們就能夠知道什麼該做什麼不該做。
所以在孩子年齡越小,家長越要給他們無條件的愛,這樣在制定規則的時候,孩子才能夠更好地遵守。
所以在孩子年紀小的時候制定規則要嚴格執行,比如說玩遊戲半個小時,就不要因為求饒或者撒嬌而延遲時長。
減弱由父母的心情好壞而導致規則被破壞的機率,這樣能夠增強規則的儀式感,而不是因為制定者的心情而隨時變換的一種形式主義。
之所以很多規則建立的過程反反覆覆,就是因為家長的喜怒無常或者是隨心而定,導致了規則制定反覆變化。
之所以孩子對電子遊戲很迷戀,就是因為其規則不會因為制定者的隨意變化而出現各種妥協,規則從一開始定下來之後就不會再變了,相應的遊戲規則就是一成不變的。
所以有的時候家長在制定規則的時候也要嘗試模仿遊戲的方式,規矩就是規矩,不能隨意更改和變化,不要因為孩子哭鬧而心軟或者是隨便更改,其實那都是孩子的一個策略而已。
所以家長在制定規則之前就要想好,不要後期隨意更改。當孩子覺得不舒服的時候,家長要給他們機會傾訴,讓他們把不好的感覺說出來。
要讓他們學著適應自己和規則之間的匹配度,而不是規則都圍繞著他們轉。每天家長可以通過交流來了解孩子和規則之間的差異,然後開導或者是引導他們與規則之間的匹配程度。
要讓孩子在這個過程中逐漸學會如何適應環境,而不是環境適應他們。要讓他們在這期間學會減少人為的主觀控制,多學會順應客觀規則。
這個過程中產生的不適,可以通過家長無條件的愛來補足。這就是幫助他們去適應客觀規律,去了解自己要配合社會的過程。
同時在這個過程中家長也要充滿耐心,允許孩子有長時間的反覆,而不是稍微犯一點錯就大發雷霆。
可以通過讓孩子承擔行為的結果,讓他們為自己的行為負責,從而學會主動遵守規則。請父母在努力控制自己吼叫的同時,嘗試尊重孩子的前提下,讓他們學會尊重行為的後果。
結果是生活的一部分,對孩子和成人都是如此。可以讓孩子參與到家庭規則的制定過程中,這樣他們才能更好地理解規則適應規則。從而更願意接受結果,不要因為孩子年齡小而覺得他們什麼都不懂,其實孩子從很小開始就能明白規則的重性,只要家長給他們機會制定和參與。
可以多利用行為的自然結果來讓孩子清楚地明白規則的重要性,生活為所有人提供了從規則中學習的機會,關鍵就是家長給不給孩子機會去從中有所領悟和收穫。
有的時候只需要家長從中後退一步,不幹預即可。有的時候並不是孩子犯錯就要對他們大吼大叫,其實讓孩子自己體會犯錯之後需要承擔的後果,遠比講道理更有說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