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長如何讓孩子遵守規則?承擔自然後果比說教更管用

2020-10-03 春花育兒

在成長的過程中,需要家長幫忙制定規則才能讓孩子更好地成長,正所謂自律成就更好的自由,對於孩子的成長來說一樣需要父母的支持和陪伴才行。

對於家長來說,很多時候都會遇到制定規則過程期間出現的各種問題。當孩子很小的時候他們的行動能力是不受到任何限制的,因為孩子無論是年紀還是個體都比較小,家長提供的任何空間對他們來說都是足夠大的。

但是隨著孩子年齡的不斷增長,他們會要求父母更寬廣的空間,這個要求和孩子的社會化又有所交集,孩子會開始意識到這世界不是由他一個人所能主宰,需要配合空間和環境才能達到想要的需求。

只有在規則之下才能讓每個人有更大的自由去做自己想做的事情。這需要孩子內心的過度才行。建立規則家長所需要做到的就是不要認為有了規矩孩子就能執行,這需要過程,可能當時孩子會聽話,但是他們是活在當下的,一旦適應了之後,有可能把規矩忘在腦後,這是一個非常常見的過程。

家長要意識到規則建立的前提是孩子能夠充分感受到來自於父母無條件的愛。很多時候父母都是在孩子上了幼兒園甚至是小學之後才意識到規則的重要性,其實建立規則的過程需要從他們很小的時候就要開始。

孩子越小能夠充分地感受到來自父母無條件的愛和支持,他們就越能體會到感受規則的重要性。

當孩子從受到規則束縛到認為規則能夠更好地規範行為這個過程中,他們更能夠體會到什麼叫做自律。

如果能夠從外在規範中形成一套自我的內在規範系統,那麼對於孩子來說將會是更好的行為約束。



孩子在年齡小的時候越多地獲得無條件的愛支持的時候,他就知道什麼是應該遵守的。這樣內在構建的規則和外在的要求相匹配的時候,他們就能夠知道什麼該做什麼不該做。

所以在孩子年齡越小,家長越要給他們無條件的愛,這樣在制定規則的時候,孩子才能夠更好地遵守。

所以在孩子年紀小的時候制定規則要嚴格執行,比如說玩遊戲半個小時,就不要因為求饒或者撒嬌而延遲時長。

減弱由父母的心情好壞而導致規則被破壞的機率,這樣能夠增強規則的儀式感,而不是因為制定者的心情而隨時變換的一種形式主義。

之所以很多規則建立的過程反反覆覆,就是因為家長的喜怒無常或者是隨心而定,導致了規則制定反覆變化。

之所以孩子對電子遊戲很迷戀,就是因為其規則不會因為制定者的隨意變化而出現各種妥協,規則從一開始定下來之後就不會再變了,相應的遊戲規則就是一成不變的。

所以有的時候家長在制定規則的時候也要嘗試模仿遊戲的方式,規矩就是規矩,不能隨意更改和變化,不要因為孩子哭鬧而心軟或者是隨便更改,其實那都是孩子的一個策略而已。



所以家長在制定規則之前就要想好,不要後期隨意更改。當孩子覺得不舒服的時候,家長要給他們機會傾訴,讓他們把不好的感覺說出來。

要讓他們學著適應自己和規則之間的匹配度,而不是規則都圍繞著他們轉。每天家長可以通過交流來了解孩子和規則之間的差異,然後開導或者是引導他們與規則之間的匹配程度。

要讓孩子在這個過程中逐漸學會如何適應環境,而不是環境適應他們。要讓他們在這期間學會減少人為的主觀控制,多學會順應客觀規則。

這個過程中產生的不適,可以通過家長無條件的愛來補足。這就是幫助他們去適應客觀規律,去了解自己要配合社會的過程。

同時在這個過程中家長也要充滿耐心,允許孩子有長時間的反覆,而不是稍微犯一點錯就大發雷霆。

可以通過讓孩子承擔行為的結果,讓他們為自己的行為負責,從而學會主動遵守規則。請父母在努力控制自己吼叫的同時,嘗試尊重孩子的前提下,讓他們學會尊重行為的後果。



結果是生活的一部分,對孩子和成人都是如此。可以讓孩子參與到家庭規則的制定過程中,這樣他們才能更好地理解規則適應規則。從而更願意接受結果,不要因為孩子年齡小而覺得他們什麼都不懂,其實孩子從很小開始就能明白規則的重性,只要家長給他們機會制定和參與。

可以多利用行為的自然結果來讓孩子清楚地明白規則的重要性,生活為所有人提供了從規則中學習的機會,關鍵就是家長給不給孩子機會去從中有所領悟和收穫。

有的時候只需要家長從中後退一步,不幹預即可。有的時候並不是孩子犯錯就要對他們大吼大叫,其實讓孩子自己體會犯錯之後需要承擔的後果,遠比講道理更有說服力。

相關焦點

  • 讓孩子承擔自然後果,做不吼不叫不懲罰的家長
    孩子犯了錯,作為家長的你會怎麼處理呢?在叮噹媽媽身邊,我見到了許多家長不是對孩子嘮嘮叨叨、嚴厲批評,然後再火急火燎的幫孩子善後處理;就是對孩子大吼大叫、一頓體罰,繼而對孩子萌生失望的感覺就放任不管。但善於觀察的家長們也會發現,這樣的處理方式對孩子來說根本不能起到真正的作用。你或許會說:「在我按照這樣的方式處理之後,孩子也能做到不犯同樣的錯誤。」
  • 為什麼小孩子不遵守規則?如果孩子不遵守規則怎麼辦
    如果你的孩子不遵守規則讓你頭疼,首先反省一下自己,改變一些壞習慣,然後想一些合理的方法讓你孩子的編輯遵守規則。以下不好行為父母一定要注意:1.說話出爾反爾2.把孩子的錯誤作為發洩情緒的工具。父母要求他們的孩子做,他們必須首先做好。社會生活中的要求,如交通規則,父母在帶孩子旅行時應自覺遵守,強調公共道德和秩序,並以自己的行為影響孩子。
  • 什麼是自然後果,如何使用自然後果幫助孩子成長?
    現在孩子的學習壓力無遺大了很多,不過有些獨立和自理是孩子成長必經之路,作為父母除了辛苦待勞,我想更重要的是帶給孩子離開父母后也能很好照顧自己的基本生活能力。借題發揮會阻礙孩子在體驗自然後果的過程中的自然學習。『‍♂️正確做法‍♂️』應當對孩子經歷的事情表達同情和理解:「我相信肚子餓(得低分、丟東西、淋雨了)肯定很難受」。家長應幫助孩子培養對自我能力的感知力,引導孩子體驗自己處理問題的良好感覺。而不是當事情解決不了時哼哼唧唧或者抱怨,並且讓別人來替解決問題。
  • 說100遍孩子也不聽話,這些懲罰孩子的方法比「打罵」更管用!
    有家長說孩子實在太調皮,已經超過了自己的底線,再不打,以後更厲害,等闖出大禍就晚了。對孩子的教育中,「打」是否被作為一種教育方式呢?其實「打」對孩子來說是一種影響力頗深的教育方式。很多暴力家庭成長的孩子在性格上多有畸形,比如嚴重的內向,自卑以及懦弱。有家長說孩子該打是因為可以讓孩子認識自己的錯誤,改正任性,聽話。那麼教育孩子該不該打呢?美國兒童教育家海姆·吉諾特曾說過:「懲罰不能阻止不良行為,它只能使罪犯在犯罪時變得更加小心,更加巧妙地掩飾罪行,更有技巧而不被察覺。孩子遭受懲罰時,他會暗下決心以後要小心,而不是要誠實和負責。」
  • 孩子遵守交通規則有多重要?家長千萬不能忽視
    孩子遵守交通規則有多重要?小編那天過馬路的時候聽到這樣的對話:「媽媽,紅燈讓我們等一會兒吧」,「沒關係,現在我們有急事,而且旁邊沒有車過來」,聽到這句話我心裡一驚,忍不住偏過頭去看那對母女,眼睜睜的看著那個帶著孩子飛快穿梭過馬路的父母,我都看不下去了。
  • 三個技巧讓孩子學會承擔責任
    當然有些父母可能會這麼想,如果孩子不能遵守規則怎麼辦?那麼你可以拒絕他的理由,並想辦法提升他的責任感,讓他明白說到做到的重要性。事情鬧大了小白無奈只能說了聲對不起,一扭頭又忘記了。晚上回到家,結果晚餐是小白最不喜歡的紅蘿蔔炒肉,哭著喊著要爸爸給他買漢堡包。晚上睡覺的時候才發現還有一份作業忘記做,他不斷的哀求爸爸幫他來做,自己愉快的跑去睡覺。這是小白度過的一天,你有發現問題在哪嗎?沒錯,就是小白沒有為自己的不良行為承擔任何後果。
  • 孩子沒有規則意識?家長這樣引導,輕鬆讓孩子學會遵守秩序
    ●不理解規則,便難以遵守秩序有時成人的要求對於孩子來說形同虛設,這跟孩子的語言發展水平有限或是不能充分地理解規則有關。心理學家皮亞傑通過研究指出,4歲之前的孩子是很難有規則意識的,他往往只是依照自己的「規則」來行事,這個發展階段被稱為「前道德階段」。處於這個時期的孩子,不會將規則當成一種約束,而是喜歡想怎麼來就怎麼來 。而當孩子長大一些,進入「他律道德階段」後,他便會開始注重規則,將規則當成一種權威且不可變通的要求來遵守了。
  • 父母傷痛了心:已制定好的規則,孩子卻不遵守,該怎麼辦?
    一個家長說起了她跟上二年級的兒子發生不愉快事,是因為孩子吃飯不好好吃,天天知道玩手機看電視,然後做作業也磨磨蹭蹭,每次要求孩子遵守規則時,孩子總是嬉皮笑臉的。當我問到她是否有給孩子制定規則時?她回答說:「我確實制定了規則,但是孩子的規則就是不守規矩。
  • 教會孩子遵守交通規則,呵護生命安全
    對於我們每個人來說,遵守交通規則很重要。尤其是年幼的兒童,只有樹立交通安全意識,才能更好地保護自己的生命安全。作為家長,應該怎樣培養幼兒的交通規則意識呢? 二、趣味遊戲來引導 孩子都喜歡趣味遊戲,家長可為孩子創設遊戲化情境,教孩子學會遵守交通規則。如「我是小司機」的遊戲,孩子手拿呼啦圈扮演小司機,家長自製紅綠燈,讓孩子根據交通信號燈的提示來安全「行駛」。
  • 好好說話非抬槓,唯有打一頓才聽話孩子,這樣做要比打罵更管用
    ,父母一開始就不要拿孩子小當藉口,那些「孩子還小長大就好」的教育無非是坑了孩子又坑自己,孩子小並不代表他們聽不懂、學不會、做不來,教育底線還是要說出來讓孩子知道,有些規矩、有些事情,該讓孩子遵守獨立的時候就不要猶豫、還要家長以身作則的效應,比如吃飯的時候不能看電視,這就是規矩並且一家人都要嚴格遵守,當家庭氣氛統一時孩子才能正確看待底線、尊重規矩!
  • 引導孩子遵守規則,是父母對孩子更好的保護
    在生活中,作為大人,我們知道要遵守秩序和規律。過馬路不能亂闖紅燈,開車不能超速行駛等,否則就可能會遭遇交通事故、帶來傷害。遵守規則,才能更好地享受自由。孩子也同樣需要遵守規則,而這需要我們大人進行引導。
  • 在親子溝通中,如何分清父母說的話是威脅,還是讓孩子承擔後果?
    父母在和孩子溝通交流的過程中,常常會說一些威脅的語言但自己卻不能及時察覺比如下面這些場景,父母們是不是似曾相識?當孩子沒有收拾玩具的時候,媽媽指著孩子說:「你的玩具趕緊收好,不然可能就會不見啦!「當孩子作業沒做完的時候,家長很嚴肅地說:「你趕緊做作業,完不成就不許玩!
  • 在親子溝通中,如何分清父母說的話是威脅,還是讓孩子承擔後果?
    「當孩子作業沒做完的時候,家長很嚴肅地說:「你趕緊做作業,完不成就不許玩!「當孩子起床磨磨蹭蹭的時候,媽媽過來說:「就給你10分鐘刷牙,不然我就拿走啦!」當孩子在蹦躂的時候,媽媽著急地說:「你這樣做很危險,你再不停下來,媽媽就要生氣啦!」
  • 教孩子遵守規則的繪本——《和甘伯伯去遊河》
    和幼兒園相比,小學一年級需要遵守更多更嚴格的規則,比如,固定的上下課時間、嚴格的課堂紀律、小組合作值日打掃衛生、課後作業……繪本《和甘伯伯去遊河》曾榮獲英國繪本屆奧斯卡獎——凱特·格林納威大獎,這個故事有助於引導孩子認識到遵守規則的重要性,培養孩子的規則意識。
  • 高考生遲到痛不欲生,不遵守規則的後果,網友:這是你該承擔的
    ,但是網友看到這則信息時,對學校的處理方法豎起大拇指,網友說:孩子,因為你不遵守規則,需要付出的代價。這件事情的發生,讓很多家長痛心不已,12年的寒窗苦讀,在如此重要的人生大考中竟然遲到,孩子的責任是重大的,但是家長的身上也有著無法忽視和推卸的責任。
  • 4歲再立規矩就難了,何時給孩子立規矩最管用?這5個方法很有效
    、「一天到晚總搗亂」、「說啥都不聽太難管了」……孩子很多時候讓家長束手無策, 而漠視規則的行為,會讓孩子顯得沒有教養,未來也會更難贏得別人的尊重。現在我們有太多家庭,更重視孩子的智力發育,卻忽略了對孩子規則意識的培養。建立明確的規則是減少孩子行為問題的最簡單方法。孩子需要足夠的規則才會有安全感。
  • 孩子缺乏規矩意識,總是亂闖禍,三個方法教他們遵守規則
    很多家長也要遵守規則,按時上班,遵守公司公章制度。規則在生活中隨處可見,孩子不遵守規矩,就會對社會造成傷害。想要孩子學會遵守規則,家長也要做好榜樣。很多孩子最喜歡模仿的對象就是家長,所以家長給孩子做好榜樣,做一個遵守規則、遵守秩序的人。這樣孩子受到家長的影響,潛移默化中也會學習父母,孩子漸漸的遵守規則。
  • 教育孩子,如何給足寬容又亮出底線?後果承擔法比呵斥打罵更有效
    ,這個問題對於教育中的父母極有幫助,我們要知道任何一個孩子的教育都需要寬容和底線雙兼,只有寬容沒有底線、或只有底線沒有寬容的教育,給孩子帶來的不是溺愛縱容就是成長陰霾,所以說教育孩子能做好寬容又亮出底線,這才是教育裡最有價值的精髓所在。教育孩子如何給足寬容又亮出底線?我認為後果承擔方法要比呵斥打罵更有效果。
  • 《瑪莎和熊》告訴你:孩子犯錯時,不妨試試自然後果法
    說實在,我也喜歡這部動畫片。剛看第一集時,大寶就向我提了個問題:「為什麼熊熊不會講話?」除了瑪莎,這部動畫片中所有的動物都不會講話。這非但沒有影響瑪莎與熊熊的交流,反而更能展現熊熊處事的智慧及對瑪莎「潤物細無聲」的教育。熊熊雖說是瑪莎的好朋友,但他更像是瑪莎的慈父。
  • 聰明媽媽做好這5點,讓孩子自律、遵守規則,成為老師喜歡的學生
    但是,很少有家長反思過,自己對孩子的教育是不是出現了問題,為什麼孩子在遵守紀律方面比不上同齡人?守紀律是培養孩子社會人格的重要組成部分。通過養成孩子的紀律意識,你可以幫助孩子成長為一個道德正直和自律的人,更融洽地進行人際交往,這是每個父母都必須要做的功課和需要達到的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