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 我對孩子很頭痛,說好的規則總是不遵守。
我說睡前要刷牙,但是她總是不配合,刷牙和打仗一樣難。我說時間到了要關電視,她就哭鬧不讓關,答應了多看一集,結果看了一集又一集,就是不肯關。出門連安全座椅都不願意做,有時候只能抱在膝蓋上,暗示她在膝蓋上也坐不住,總是掙扎個不停。
孩子不遵守規則,但是您又說不建議打罵孩子,我真是不知道拿她怎麼辦了。
解答:
就如同我們前面所說,有些原則和界限是必須堅持的,比如坐安全座椅、刷牙等,有些規則是可以提前協商共同討論後制定的。
我們希望孩子遵守的界限和規則可能相對固定,但是具體用什麼樣的方法來達到這個目的,卻有多種可能性。至少,堅持原則和界限不等於要通過打罵來進行。
比如刷牙這件事,我們家孩子小的時候,我會拿著他們的牙刷,而把我自己的牙刷給他們。於是,我給他們刷幾下,他們給我刷幾下,這個時候他們覺得這種輪流很有意思,能給媽媽刷牙他們也覺得非常有成就感。
孩子們再大一點的時候,我就會一邊給他們刷牙一邊講自己即興編的小故事,他們總是聽得很入迷,刷牙自然就很配合。有時候孩子爸爸給孩子刷牙之前會看繪本,比如《牙齒村》、《鱷魚怕怕牙醫怕怕》等,或者一邊給孩子刷牙一邊說「我是牙膏衛士,我要把藏在牙齒後面的牙齒細菌給刷掉」。
現在兩個孩子都大了, 我會鼓勵他們做「雙胞胎」,就是一個負責決定先刷哪個位置,一個負責模仿,兩個人刷一樣的地方,用一樣的姿勢,刷相同的次數……你看,規則是「我們應該刷牙」, 但是堅持這個規則的方法可以有很多種,而且也可以很歡樂。
再比如看電視的問題。對於這個問題,我們可以試試「鬧鐘法」:和孩子事先討論和約定每天看電視的時間或者看幾集(一般幼兒的節目的長度通常都在每集 5—10 分鐘),開始的時候定好鬧鐘,等鬧鐘響的時候請孩子自己關掉電視,很多時候孩子都不需要大人提醒,一聽到鬧鐘的聲音就會自己關掉。
這種方法對 2-3 歲的孩子通常更有效,因為這個年齡段大人請他們做什麼不做什麼,孩子都很容易會反著來,但如果是「鬧鐘告訴我的」, 孩子通常會配合。
當然我也明白,不是所有的規則或者安排都能愉快地堅持,但是在歡樂和打罵之間,還有很多中間地帶和其他的方法。而這些中間地帶,也往往是需要我們有意識學習和練習的地方。
還是以看電視的事情為例,使用過「鬧鐘法」的朋友會發現,這個方法不會一直有效,也不會對所有的孩子都有效。當我們發現,無論什麼方法,孩子都堅持要一集接一集地看,否則就會哭鬧,這該怎麼辦呢?
父母要做的是:理解感受、堅持規則和轉移注意力。
理解感受其實是最難的,因為很多媽媽會覺得我如果要堅持規則就必須對孩子非常嚴厲,措辭、語氣和表情無一不強硬才可以。其實真的大可不必。無論是大人還是小孩,想要的東西得不到,自然而然會失望或者沮喪,有時也會氣憤或者傷心,這是非常基礎的情緒,沒有對錯。將心比心想想,我們想做的事情因為一些原因不能做,我們也不會特別開心,對吧?
理解情緒後就不會模糊焦點,就不會認為不讓孩子看電視就等於不能抱孩子或者不能和孩子溫聲說話。其實溫和的態度和堅守原則本身不是對立的,在理解孩子感受的情況下溫和地告訴孩子和安撫孩子,和孩子一起展望明天可以繼續看的場景,這些與「今天不可以再看了」都不衝突。
當然,孩子乍一聽會哭鬧,可能還不讓父母抱,也不聽父母的任何言語, 沒有關係,耐心陪伴和等待即可。孩子嘗試過就會發現:原來哭鬧不可以任意改變規則。堅持幾次之後,孩子就不會再嘗試通過哭鬧來解決問題了。
在孩子發現哭鬧無效而停下來的時候,有的父母通過不動聲色轉移注意力,孩子就可以繼續其他的遊戲或者互動,有的孩子則需要讓父母抱著安撫一下自己的情緒,有的孩子則需要父母通過情景復盤解釋來溝通……孩子和孩子不同,在不模糊焦點和堅持大原則的前提下,靈活變通就好。
如果孩子年齡夠大,理解表達能力足夠好了,也可以在彼此情緒平和的時候,和孩子進一步討論規則在不同的時候是否可以變動,比如周末和平時是否可以有不同,我們去別人家做客和在自己家裡是否可以不同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