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教育裡,規則是個永恆的話題。
記得,多年前發生在小學老師辦公室的一件事情,Y老師上課去了,她的雞蛋放在自己的桌子上。A老師用這個雞蛋給辦公室的老師演示一個實驗。當Y老師回到辦公室發現自己的雞蛋被做過實驗後,她生氣地說:「我們要求孩子遵守規則,不經過允許不可以動別人的東西,我們為什麼自己不遵守?」大家面面相覷,空氣一瞬間似乎凝固了。
幼兒班和小學班級有一個教室常規:在教室裡請小聲說話。當你進到一個班級,如果發現幾乎全班的孩子都能做到小聲說話,那麼這條規則顯然已經在孩子身上內化了。但當你進到另外一個班級,孩子大聲說話是常態,老師需要不斷提醒。再仔細觀察,你會發現,原來老師自己習慣於大聲說話。
看到這兩個例子的時候,如果反觀自身,我們會發現在生活裡,這樣的例子其實比比皆是,似乎所有的規則都是為孩子制定的,而成年人大多時候都在做一個法官,一個監督和評判孩子是否遵守規則的法官。「法官們」並不在意自己是否遵守了規則,只有當孩子提出質疑時,才會被迫意識到自己在規則方面出現的問題。
讓我們來看看規則的定義:規則是全體人共同遵守的具體規定,是保護全體人權利和自由的共同約定。在這個定義中,核心是:全體人、共同遵守、共同約定。
全體人指的是什麼呢?是規則範圍內的每一個人,孩子家庭裡和學校裡的每一位成員。
共同約定的含義不言而喻,就是共同遵守,如果將它通俗化就是:每一個約定、每一條規則,所有的人都要共同遵守。
如果家庭裡建立的規則是「不看電視」,那麼所有家庭成員都應該遵守這條規則。如果學校裡制定的規則是「不經過別人允許不可以動別人的東西」,那麼所有的師生都應該做到這一點。當全體人共同遵守每一條規則時,規則才能成為真正的規則。
成人是作為兒童成長的軟環境而存在的,只有當成人清晰規則、遵守規則並擁有規則意識時,才能幫助兒童建立規則,在規則中清明,規則才能真正地落實到兒童身上。
兒童對規則的認知需要一個過程:了解規則及意義、建立規則、使用規則、反覆練習規則、內化規則、形成規則意識,這是一個漫長的過程。兒童在這個過程中需要不斷歷練,最終形成規則意識。
而這個過程,其實也正是成年人重新學習規則、清晰規則、形成規則意識的契機。把握這個契機,在與兒童相處時,保持覺察,有意識地學習並練習與兒童共同遵守規則、內化規則,繼而建構起真正的規則意識。
當我們與兒童在規則的最深處相遇並相知,我們收穫到的一定是一個共同清明的世界。它不僅有助於兒童成長,同時也幫助我們不斷成長!
給孩子立規矩簡單,但讓孩子堅持下去卻非常難,每位養育孩子的母親都曾經崩潰過,曾經面對孩子束手無策,然而,我們的心態決定了孩子的反應,教育孩子,不僅僅是孩子,父母也是需要成長,把這套《這樣定規矩孩子才願聽》 推薦給各位在培養孩子道路上努力「打拼」的父母。
《這樣定規矩孩子才願聽》融合了愛與溝通的技巧。這本套書共有兩冊,每本書都提供了非常具體而有效的做法,幫助家長處理孩子之間的關係,教會家長如何立規矩並讓孩子堅持下去。
相信這本書能夠帶給父母很多的啟發與靈感,能夠很好的教育孩子,把想說的話說到孩子心裡去,就不會出現孩子叛逆的情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