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教孩子不需要高明的方法,而是先要有信任和愛
在孩子成長的過程中,很多時候需要的是家長的引導和糾正,這個過程中孩子才能知道什麼能做什麼不能做。
小的時候令家長頭疼的就是管不住孩子,自己說話他們不聽,反覆嘮叨孩子當耳旁風,畢竟孩子是個體,他們有自主意識,而且現在的時代也不像過去一樣孩子對家長唯命是從,他們每天接收的信息和知識,可能比父母小時候三天接收的都要多,父母想要管住孩子,更重要的是要不斷提升自己,不斷變化教育方式,和孩子一起成長才行。
從「管不住」到「不用管」家長往往需要經歷幾個階段才能實現孩子真正良好的自我成長。
家長的管教從內心上來說是為了孩子將來著想,都是為了他們好,但是這樣的理由如果直接拿來變成管教孩子的說辭,有些教育經驗的父母都知道是不行的。
管教孩子的前提是愛,更重要的是要潤物無聲地讓孩子能夠理解這種愛,而不是強行將愛變成束縛他們的枷鎖。
孩子與大人的想法短時間內是不可能同步的,家長認為對他們好的事情,在孩子看來可能就是痛苦,比如說吃不喜歡吃的蔬菜,反覆練習枯燥的才藝,對於孩子來說這些都不是什麼好事,更不會讓自己快樂。
如果孩子不能夠理解家長的初衷,就會誤認為父母並不愛自己,甚至經常會強迫自己做不喜歡做的事情。
家長表面能夠管得住孩子,把他們教養得很好,但內心卻和他們越走越遠,甚至到了勢不兩立的地步。
能教育成功並且和孩子維持良好親子關係的家長,首先要做的並不是在形式上讓孩子對自己言聽計從,而是從心裡先讓孩子知道父母的良苦用心。
教育孩子可以,但是有一分的管教,背後就要有十分的愛,只有在愛的基礎上做出的管教才是真正能夠走入孩子心中,讓他們真正願意做出改變的行為。
不管對孩子進行什麼樣的教育,前提就是要讓孩子知道父母是愛他們的,不停說教會讓孩子反感,熱衷控制會讓孩子叛逆,這些都不是因為沒有以愛為出發點,而是因為父母沒有讓孩子感受到背後的愛。
愛不是只靠父母說「我這是為了你好」就夠的,孩子的內心需要被理解,他們才願意接受家長的管教。
孩子是敏感的,但同時他們也很容易誤解父母,甚至有的家長自己都沒有搞清楚是真的愛他們,還只是把孩子當成炫耀的資本。
如果沒有以愛為出發點去管教孩子,而是為了自己的面子,那麼換來親子之間的隔閡甚至是恨也不足為奇了。
也有的父母是真的愛孩子,但用錯了方法,教育之前沒有用愛提前做好鋪墊,給了孩子一分愛,妄想用十分的教育去管教孩子,這樣孩子肯定不會照單全收的。
給孩子的管束太少,孩子不成器,但是給孩子的管束太多,孩子的靈性可能就會被磨滅。愛要適度,管教更需要方法。
除了愛之外,孩子之所以願意聽父母的話,重要的還有一點,就是要取得信任。
在網際網路盛行的今天,孩子沉迷手機遊戲,是讓父母最焦慮的問題之一。屢教不改甚至會有孩子瞞著父母在學校借同學的手機玩,防不勝防。
很多家庭之間的親子關係也都因為小小的手機而日漸疏遠,甚至還會讓孩子發展出冷漠,偏執,暴躁的性格。
孩子不服從父母的管教,這就需要父母思考一下是不是自己的教育方式出了問題,問題是不是不僅僅出在孩子身上。
並不是教育方法出現了偏差,而是家長與孩子之間從根本上缺少信任。孩子之所以不願意聽父母的話,是因為他們缺乏對家長的信任,而家長之所以總覺得孩子有問題,也是因為父母從一開始就不相信孩子有自控能力,能通過努力變得更好。
當家長和孩子之間有足夠信任的時候,彼此就願意互相理解,孩子也更願意配合,為了父母去改變,哪怕家長的方法並不高明,孩子也願意去做,從中獲得有效的成長。
當孩子對家長不信任的時候,他們就會變成一個絕緣體,拒絕哪怕是為了他們好的正面影響。對於糾正孩子的不良行為,家長要有一個正確的觀念,先確立彼此之間的信任,然後再用教育手段。
想要讓孩子從「管不了」到「不用管」家長要做的就是管教有度適當放手,孩子成長需要家長引導本沒有錯,但是那並不代表事事都要在家長的控制之下。
父母和孩子之間要有明確的責任界限,該父母管的,就要嚴格把控,而該孩子自己做的,家長也沒有必要插手介入。
孩子需要在情感上得到滿足和支持,但是在行為上能夠獲得一定的自由,控制和放任是家長面對不聽話孩子的兩種常用的教育方式,孩子越不聽話家長就越要控制,或者直接連管都不管,放棄教育。
管教孩子需要掌握尺度,尤其是從被別人管到自己管理需要一個過程,這期間父母要有足夠的耐心去等待孩子的覺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