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垃圾分類實施一年後,這座有著2400多萬常住人口的超大城市,垃圾分類進展如何?
垃圾分類是為了改善老百姓的生活環境與質量,但法規的「剛」與人情的「柔」如何平衡?
在垃圾分類的施行與管理中,存在哪些困難?又該如何做到因地制宜?法規約束該如何轉化為居民內心的認同,從「要我分」變成「我要分」?
央視《新聞調查》欄目記者分別於2019年7月、2020年7月兩度來到上海實地探訪,聚焦上海垃圾分類工作成效。一起來看報導↓↓
垃圾分類一年後上海小區現狀
過去二十多年時間裡,全國上下都先後開展過各種形式的垃圾分類試點。
2019年7月1日,《上海市生活垃圾管理條例》正式實施。這個被評價為「史上最嚴」的垃圾分類立法在啟用的頭一個月,《新聞調查》便前往上海,製作播出了《上海垃圾戰爭》。
今年,在上海垃圾分類依法實施一周年之際,《新聞調查》再度來到上海。一年時間,這個有著2400多萬常住人口的超大城市,垃圾分類進展如何?
節目將關注目光聚焦在上海市中心徐匯區的虹梅街道,選取了三個有代表性的小區進行觀察。
華悅家園
華悅家園是虹梅街道最大的生活社區,僅一期就有3002戶。因其交通便利,緊鄰漕河涇高新技術開發區,也圍繞著不少的創業園區,周邊上班的年輕人很多。
華悅家園有住宅樓28棟,目前有四處垃圾投放點。記者在上班高峰期時,專門在其中兩個點位放置了攝像頭,試圖記錄大家投扔垃圾的真實情況。
兩個鏡頭的記錄下,在華悅家園早高峰投扔垃圾的一個半小時內,兩個垃圾站點共有45起違規投放垃圾,這些不按規定投扔垃圾的大多是年輕人。
不僅如此,通過觀察發現,年輕人投扔的垃圾以外賣和快遞居多,不僅體積大,投扔的一瞬間志願者也很難肉眼辨識分類情況。
2019年7月1日,垃圾分類實施之初,華悅家園每天共有300個垃圾桶輪流運轉,28位保潔員不停清運,還有64位志願者早晚兩次,每天6個小時輪流在垃圾桶邊值守,才保障了前端垃圾的純淨度。
本文來源:綠色上海 作者: 責任編輯:姚衛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