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南區金夢花園小區宣傳欄貼有垃圾分類的宣傳畫。
市南區金夢花園小區內有比較全的分類垃圾桶,但內部垃圾也沒有按要求投放。
市南區寧德路附近公共垃圾桶有分類標識。
海信·半山蘭亭小區內有「其他垃圾」和「可回收垃圾」兩種垃圾分類桶。
青島一些小區垃圾桶旁有分類指南,但垃圾桶內仍「亂糟糟」。
敦化路街道黨群服務中心內的垃圾投放點,缺少有害垃圾桶。
市北區有害垃圾回收箱內丟棄的涼蓆、枯樹枝和編織袋。
鎮江路街道北仲社區的垃圾分類投放點。
7月1日起,《上海市生活垃圾管理條例》正式實施。與此同時,青島等46個城市被列為垃圾分類工作重點城市,全國多地陸續進入垃圾分類「強制時代」。青島市還將生活垃圾分類工作列入2019年市辦實事之一。截至目前,青島市區共有124.9萬餘戶居民開展了生活垃圾分類,分類覆蓋率達到69%。
大眾網·海報新聞記者7月2日實地調查了市南區、市北區和嶗山區部分居民區和大學校園發現,青島生活垃圾桶分布較多,但是垃圾分類現狀不樂觀,居民即使按餐餘垃圾、可回收垃圾、有害垃圾以及其他垃圾進行分類投放,但是最終的分類收集、分類運輸和處理仍需加把力。
市南居民區:有垃圾分類桶 但垃圾仍沒有分類投放
7月2日上午,大眾網·海報新聞記者來到市南區金夢花園小區,這裡多處擺放著分類齊全的垃圾桶,分別是「有害垃圾」、「其他垃圾」、「可回收垃圾」和「廚餘垃圾」。垃圾桶上面的宣傳欄,也張貼著「生活垃圾如何分類?」等宣傳海報,但記者看到,垃圾桶內的垃圾並沒有按照分類進行投放,「廚餘垃圾」桶內有編織袋子,本應該屬於「廚餘垃圾」的蛋殼、西瓜皮卻被放在「其他垃圾」桶內。「在2014年的時候,我們小區是進行垃圾分類的,我們在家裡就會將垃圾分好,然後投進不同的垃圾桶內。但進行了一段時間,我們發現每天的垃圾車都會將不同垃圾桶內的垃圾混到在一起拉走,我們就覺得前期的分類毫無意義,也沒有再繼續堅持。」市民王女士表示,她希望能有政策出臺對垃圾分類進行約束管理,畢竟垃圾分類是一件好事。
海信·半山蘭亭小區也差不多,小區內分別擺放了「可回收物」和「其他垃圾」兩種垃圾桶,物業王經理告訴記者:「我們接手這個小區前居民就有了垃圾分類意識,之後我們加強了這方面的管理。」王經理表示,市南區統一發放不同顏色的垃圾袋,讓市民在家中就將垃圾分類處理,「我們物業也會發放垃圾分類手冊進行宣傳,同時,我們也會在業主群中普及垃圾分類知識,並將派人在垃圾桶旁邊進行指導分類。」王經理表示,很多業主都有垃圾分類的意識,但是大環境並沒有強制約束,所以很難自覺進行,需要多加強宣傳引導和管理。
在市南區辛家莊三小區,大眾網記者也看到小區內擺放著「廚餘垃圾」和「其他垃圾」,旁邊的牆上也粘貼著分類指示,但垃圾桶內的情況卻不理想,在這裡居住的王大爺表示,前幾年宣傳過垃圾分類的知識,小區也有相應的垃圾桶,但很少有市民進行分類,「沒有人引導、管理很難有序進行。」王大爺表示,多數居民應該是支持垃圾分類的,但是也會有個別人會「覺得麻煩。」
同時,記者在市南區寧德路附近的馬路上看到,公共垃圾桶都有分類,但裡面仍的垃圾並沒有按照要求投放。隨機採訪的市民都表示,並不清楚手中的垃圾到底該投放在哪個桶內。
嶗山區青島大學:校內暫無垃圾分類 學生期待「試點」
7月2日上午九時許,大眾網·海報新聞記者來到青島大學校區、嶗山區麥島家園進行實地探訪。在青島大學校區內,記者看到,幾處垃圾存放點並無分類垃圾桶,均放置綠色垃圾桶,桶外並無任何標註。大眾網·海報新聞記者注意到,垃圾桶內各種垃圾混在一起。據清掃垃圾的工作人員介紹,校園內暫無進行垃圾分類,學生們的日常生活中產生的垃圾都會一股腦地倒在垃圾站點。「垃圾清理車會在每天上午的八點半左右來清理垃圾,垃圾車也沒有進行分類處理。」
「實行垃圾分類是好事,我相信一旦強制實施政策,大學生肯定會按照要求處理垃圾。」青島大學新聞系大二學生溫光凱告訴大眾網海報新聞記者,他很看好上海實施的垃圾分類政策,也希望青島能更快地落地實施。他也要先學習了解垃圾屬性進行分類,在垃圾處理末端需要配備好設施。「我建議在青島某個區先進行試點,再慢慢普及開開。」大二學生張新宇說。
「我出門買東西都自己帶著袋子,自己家廚房的垃圾也會簡單進行分類,瓶子是一類,廢品垃圾是一類。」在嶗山區麥島家園小區,劉大爺告訴記者,他看了上海垃圾分類的新聞,也是拍手叫好,「雖然我年紀大了,但這種環保的意識我還是有的,為了子孫後代,也應該實施垃圾分類。」他說,青島如果實施了垃圾分類,他一定會嚴格按照政策來要求自己,也會這樣嚴格要求孩子。
市北:個別小區分類垃圾桶無蹤影 垃圾分類令人憂
7月2日下午,大眾網·海報新聞記者走訪市北區敦化路街道、鎮江路街道附近多個開放式小區實地了解居民垃圾分類情況。在鎮江路街道北仲社區,藍色的可回收垃圾桶、紅色的有害垃圾桶、綠色廚餘垃圾桶以及綠色貼有其他垃圾的垃圾桶全都聚集在小區的一處角落內。記者隨機打開了一個其餘垃圾桶,桶內充斥著衣服、餐飲垃圾、塑料製品等各種各樣的垃圾,在可回收垃圾桶內服飾、餐飲、塑料垃圾。反觀有害垃圾桶內,僅有一堆紙屑。垃圾投放點附近也沒有明顯的垃圾分類宣傳欄,分類警示全然消失。
記者又來到了金壇一路與朱林路的一處開放式小區,在幾處垃圾投放點並未發現分類垃圾桶。原本應該標註廚餘垃圾的綠色垃圾桶,僅僅有市北環衛的字樣,但投放點附近「垃圾分類倡議書」、「垃圾分類,綠色和諧」的宣傳標語緊挨著張貼於牆上。隨後,記者沿路尋找,最終在一處健身器材區的角落內發現了分類垃圾桶的蹤影,打開後垃圾甚少,原本屬於廚餘垃圾的餐盒卻被丟入可回收垃圾桶內。家住附近的李大爺告訴記者:「小區的老人多數都不太懂垃圾分類,出門扔垃圾的時就一個塑膠袋一包扔,晚上只能看到一輛垃圾車,一股腦的將所有垃圾傾倒在車內拉走。」
附近環衛工人向記者透露,垃圾分類在敦化路街道實行已經有一段時間了,附近多數居民還不太習慣垃圾分類,小部分的居民也會開箱處理。前段時間,社區居委會已經向所有居民發放「市北智慧分類卡」,可通過智能分類回收箱將居民的紙類、塑料瓶類、紡織類廢品進行回收,但這些往往抵不過回收商販的上門回收。這附近的小區每天下午都會有一次垃圾回收,垃圾車要有兩種,一種是專門回收居民生活垃圾的,但在回收的時候沒有分類。另一種是油罐垃圾回收車,這類主要回收餐廳、飯店的廚餘垃圾。
對於經常在這附近做值保的她來說,最頭疼的不是居民垃圾不分類,而是個別小餐館亂倒廚餘垃圾,甚至隨意拖拿居民的分類垃圾桶並不歸還,這些不良行為讓這附近的環衛工人吃盡苦頭,又是面對居民的投訴,他們有理也說不出。 新聞背景:生活垃圾分類列入青島市辦實事市區覆蓋率近七成今年以來,青島市圍繞建立垃圾分類投放、分類收集、分類運輸、分類處理的分類體系建設等方面工作,成立生活垃圾分類工作領導小組,將生活垃圾分類工作列入2019年市辦實事之一。截至目前,青島市區共有124.9萬餘戶居民開展了生活垃圾分類,分類覆蓋率達到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