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如給我三天光明》海倫是如何打好一副爛牌的

2020-12-17 蒲公英的喁語

海倫·凱勒,19世紀美國盲聾女作家,教育家,慈善家,社會活動家,19個月時因疾病而導致失明失聰,她以自強不息的頑強毅力,在家庭老師安妮·莎莉文的幫助下,掌握了英、法、德等五國語言。完成了她的一系列著作。《假如給我三天光明》、《我的生活》、《我的老師》等。

海倫在成名後,終身致力於為殘疾人造福。她走遍世界各地,為盲人學校募集資次,建立慈善機構,被美國《時代周刊》評為美國十大英雄偶像,榮獲「總統自由勳章」等獎項。

很多年以前就讀過海倫.凱勒的自傳《假如給我三天光明》,當時讀完無比震撼,一個盲聾啞的人,生活在靜寂無聲的黑暗世界,卻考上哈佛大學,會多種語言,出版了14本書,建立慈善基金會。

她是天才嗎?並不是,智商一如你我啊,如今人過中年重讀這本書,再次走進海倫的世界,去探究她的成長之路。

海倫幼時因病失明和失聰,在她長到快七歲這五年時間裡,對外界的探索感日益強烈,但因無法與外界進行清晰有效的溝通,她性情暴燥,任性自我。

另一方面,家人的同情,對她也是百依百順,當家庭教師沙莉文小姐在初見到海倫時,她基本上是一個無人約束的小野孩,可以想像每天被幽閉在黑暗的無聲世界裡,只能通過嗅覺和觸覺來感知這個世界,小海倫是多麼的絕望無助憤怒狂躁,除了媽媽外她甚至都不允許別人碰她。

而沙莉文老師來說,她卻在走投無路的情況下,才接了這人生的第一份職業,卻也是她後來一輩子無怨無悔,孜孜不倦的職業。

當家庭老師,她沒有任何經驗,更何況是做一個聾啞兒童的老師,雖然她自已做了半年準備,但在見到海倫之前她依然是忐忑不安的。

海倫對她的好奇與排斥一樣的強烈 。沙莉文一邊糾正她的壞毛病,一邊繼續教她拼寫單詞,有一天。老師帶她去花園裡玩,當走到井邊時,老師讓海倫伸出手去感受水從手中流過的感覺,並在她另一隻手上反覆的寫WATER,那一刻,海倫突然如夢初醒,終於明白了老師一直在她手上拼寫的原來是她觸碰到的實物的名字。

那天,她黑暗無聲的世界頓時被光劈開一道縫,知識的光芒照進她荒蕪已久的心靈,她央求老師教了她好多好多單詞,包括她自己的名字,老師的稱呼,可以說一天學的單詞量比一周加起來還多呢。

自從海倫學會了如何識字後,海倫對於學習的熱情如火山爆發,海倫是個很敏感也很聰明的孩子,沙莉文老師雖然之前沒有家教經驗,卻在陪伴海倫成長的過程中,設計出很多適合海倫學習的方式和工具。

她們並不僅僅局限坐在房間裡,捧著書本死讀書,讀死書,而是走到大自然中去,學天文,地理,歷史。

海倫的精神世界一下子變得豐富多彩,她如饑似渴的吸收著來自各方面的信息,她在短短的時間裡學會了識字,學會了閱讀。

在她12歲那年,她宣告她要上哈佛大學。作為世界一流的大學,普通人想考進去,尚且不容易,對海倫來說,更是難上加難了。

奇蹟總是由人創造的,一切的不可能在海倫這兒,似乎都變成了可能,她承受了常人所不能承愛的艱難,在老師,同學的幫助,及自己頑強拼搏的精神下,終於邁進大學校門,並最終以優異的成績畢業。

從海倫的求學經歷中,我們深深的感受到,世間萬物皆可催,唯獨無堅不催的是一顆強大的心。

在海倫畢業後,她和沙莉文老師就此走上了慈善之路,她們在全世界奔走,為殘疾人發聲,激勵和她一樣不幸的人自強不息,她曾說:

我們如果把每一天都當成生命的最後一天來過的話,是不是我們總歸會發現,我們的生命和平時是不一樣的呢,我們擁有一個東西的時候時間長了是不是應該有感情了,但是為什麼我們看多了之後會變成無睹呢?

在文章的最後,海倫發出了深切的渴求,希望上帝之門為她打開短暫的奇蹟之門,讓她擁有三天光明,並寫出在這三天裡,她每一天會用來做什麼。

第一天,她要用來看她認識的一切人的面孔,她的沙莉文老師,她的媽媽,妹妹,老師,同學,還有許許多多幫助過她的人。

第二天,她想看博物館,真正的通過藝術來搜尋人類的靈魂。

第三天,她要過日常生活,去到城市,感受現代文明。

海倫的第一天,她是用來感恩的,她要感謝一切幫助過她的人,希望能看清她們的樣子,若她再次掉入黑暗的世界時,那些溫暖過她的人的樣子,能時時在在她腦海中浮現。

海倫的第二天,她希望去親眼看看真正的藝術,而不是再是指尖下的文字描述,她精神世界的每一份食糧都來之不易,若能睜開眼,她多希望,她能看到藝術的美是怎樣的。

第倫的第三天,她只做個最普通的正常人,過過正常人的日子,這些都曾是她的奢求。

海倫的願望在那個醫學並不足夠發達的時代,終究只是永遠難以企及的夢想,但她的經歷卻激勵了後來無數聾啞人自強不息的學習。

她猶如深夜茫茫大海中的航燈,為多少孤寂絕望的心靈打開一扇天窗,讓大家相信知識一定可以改變命運。海倫的品質,毅力,耐力強烈的震撼到我們,人類的精神是可以超越時空的限制的。

我嘗試著閉上眼晴,雖然看不見了,我健康的視網膜依然能感受到外界的光線,世界於我並不是黑洞般的黑,我想像自己的世界如墨一樣黑,萬物無聲,日日夜夜,每分每秒都是這樣,我還能以正常的心態活下去嗎?單單想下,便不寒而粟。

海倫,你真的是十九世紀最偉大的奇蹟,而沙莉文老師,作為奇蹟的締造者,也應該被世人銘記。通過本書,讓我們有更深的感恩之情,感謝命運賜我們健康的身體,活在當下,理應珍惜一切光明的東西。

孤寂時,消沉時,煩惱時,絕望時,來讀讀巜假如給我三天光明》吧。

相關焦點

  • 世界名著賞析,「假如給我三天光明」,美國作家海倫.凱勒。
    假如給我三天光明,THREE DAYS TO SEE 一個視力正常的人,也許無法體會到光明的珍貴,而盲人對光明的渴望與珍惜,足以震撼每個視力正常的人。海倫.凱勒,憑藉豐富的想像。描繪了假定自己能夠獲得三天視力,所見到的光明世界和體驗到的精神愉悅。在這篇感人肺腑,令人思考的文章中。
  • 品讀《假如給我三天光明》
    品讀《假如給我三天光明》專題新聞部 劉斯文《假如給我三天光明》是2002年由華文出版社重新編譯出版的,它將《我生活的故事》《走出黑暗》《老師》等海倫·凱勒自傳的名作集萃在一起,完整地講述了一個感人、震撼的生命故事,此書一出版就引起了轟動。    《假如給我三天光明》原原本本的再現了海倫凱勒的成長過程,她如何與病魔作鬥爭,如何戰勝所面對的困難。
  • 假如給我三天光明
    最近晚上又多了一項內容,跟家裡的小朋友互相交換著讀海倫·凱勒的書《假如給我三天光明》。這本書是一直以來自己也要看的,也不光是單單對孩子的說教,不過跟孩子一起讀來更有一番滋味罷了。書中有海倫的生平簡介:海倫·凱勒,美國人,兒時生病,一場高燒過後致盲、聾、啞。
  • 【分享書單】假如給我三天光明
    作者:寶寶知道 安安的寶貝媽媽《假如給我三天光明》是作家海倫根據自己親身經歷寫的書,故事開始講了海倫在剛開始變成聾盲人時候,變得自暴自棄拒絕所有人的援手,甚至與有些遷怒與父母。這時候的她大概生活了無生趣,已經沒有什麼希望可言了吧。
  • 《假如給我三天光明》:接受挑戰,贏得生命中的光明
    最早接觸到《假如給我三天光明》是我小時候從收音機裡收聽到的。一開始的時候,只是有一搭無一搭聽著,當聽到莎莉文老師為了讓海倫記住「水」這個單詞,她的老師打開水龍頭,讓海倫凱勒把小手放在水龍頭下面感受水流,然後在她的手上反覆寫water這個單詞。
  • 推薦一本好書《假如給我三天光明》
    最近,我又重溫了這本《假如給我三天光明》,心靈又一次受到受到震撼,很想把它推薦給大家。《假如給我三天光明》的是美國當代作家海倫·凱勒的代表作。我閱讀的是華文出版社2002年出版發行的版本。作者海倫十分不幸:她出生不到兩歲,就被一場突如其來的疾病奪去了視力與聽力,從此就生活在一個充滿黑暗、孤獨、寂寞的世界裡,苦難伴隨著她!而她又是幸運的:她有深愛她的父母,後來有幸遇到一位改變她命運的智慧老師 ——安妮·莎莉文。在沙利文老師特別的培育和指導下,海倫克服常人難以想像的困難,努力學習,獲得了多種知識,她在用一顆心體驗這個世界的光明和美麗。最終,她寫下了動人文章,成為了令人敬佩的著名作家。
  • 閱讀訓練 |《假如給我三天光明》——海倫·凱勒
    主要作品有《假如給我三天光明》《我的生活》《老師》等。內容簡介《假如給我三天光明》前半部分主要寫了海倫變成盲聾啞人後的生活。剛開始的海倫對於生活是失望的,用消極的思想去面對生活,情緒非常的暴躁,常常發脾氣,扔東西。她感覺現實生活中沒有愛等等,她是多麼希望能重新得到光明。
  • 讀書真香|假如給我三天光明
    幾天後,媽媽神神秘秘的讓我坐在她身邊,然後語重心長地對我說「記不記得幾天前的小妹妹?」媽媽接著說:「寶貝,這本書送給你---《假如給我三天光明》。」我連忙接過書「三天光明」,為什麼只要三天光明哪?我帶著好奇和疑惑迫不及待的想打開書,去找到問題的答案。
  • 這個星期,我讀了一本叫《假如給我三天光明》的書
    這個星期,我讀了一本叫《假如給我三天光明》的書,作者是美國著名作家海倫·凱勒。讀了這本書以後,我感想很深,很佩服作者在極度逆境下,衝破這麼多的艱難,而寫出了這麼優秀、激勵我們進步向上的一本書。海倫·凱勒在書中講述了了自己幼兒時,聽力和視力被突發的熱病奪去,導致兩耳失聰、雙目失明。
  • 《假如給我三天光明》:幸運與不幸運的交織
    如果沒有另一位老師,安妮的老師莫美麗,安妮·沙利文又會如何呢?如果安妮·沙利文畢業的時候找到了滿意的工作,她還會願意做一隻「小野獸」的家教嗎?海倫有這麼一位慈祥又明事理的母親才得以使沙利文有所施展;如果發明電話的貝爾不是海倫的朋友,海倫又會如何?如果卡耐基不是一個熱衷奉獻的人,海倫是不是要難以果腹?
  • 經典名著導讀——《假如給我三天光明》
    對於很多孩子來說,提到《假如給我三天光明》,他們都能對答如流出海倫凱勒這個名字。   作為一個標誌性的人物,海倫凱勒的真實經歷被人們口口相傳著,她是一個生活在黑暗中卻給全世界人類帶來光明的女性,她身上那種不屈不撓的精神,感染支撐著千萬人:   生活給我們的太有限,請抓住並珍惜你所擁有的一切,永遠不要放棄他們。
  • 假如給我三天光明讀後有感
    我觀賞著面前獨佔一隅美麗的盆景,目光忽然掃到書架上的那本《假如給我三天光明》。如果是海倫,此刻在如此豔麗的光景下,一定也會頗有意味地觀摩出一幅栩栩如生的畫卷吧!雖然她眼盲,卻可以用心靈來撫慰世間萬物的美好。不論是富有韻律的藝術品,還是春天裡的可愛蓓蕾,一樣能讓她體會到多姿多彩與樂不可支。
  • 感受海倫凱勒的《假如給我三天光明》,帶給人希望與光明
    這個人便是海倫.凱勒。在無聲無語的世界裡,海倫憑藉頑強的意志與毅力,度過了八十多年的人生歲月,並以自己的奮鬥經歷帶給世界上無數的人希望與光明。這是我在閱讀《假如給我三天光明》這本書感受到的。海倫在童年的時候便失去了光明,不僅如此,她還又盲又啞。世界對她來講,充滿了不公平,充滿了陌生,充滿了荊棘。
  • 《假如給我三天光明》---敬畏生命,珍惜所擁有的
    第一次閱讀海倫.凱勒的「假如給我三天光明」是在多年前中小學語文課堂上,這次是若干年後的今天由讀書群裡組織的共讀,全本讀完後好像是受到一次思想的洗禮,在她優美的文字中感受著一顆如花綻放, 充滿愛的心。海倫.凱勒是美國女作家、教育家、慈善家,社會活動家,她以自強不息的頑強毅力,在莎莉文老師的幫助下,掌握了英、法、德等五國語言,她致力於為殘疾人造福,建立慈善機構,被《時代周刊》評為"美國十大英雄偶像"之一,榮獲"總統自由勳章"等獎項。主要著作有《假如給我三個光明》《我的生活》《我的老師》等。其中《假如給我三天光明》更是被許多國家列為青少年必讀書。
  • 我看得見你,在我心裡——重讀《假如給我三天光明》
    以《假如給我三天光明》為題出版的,海倫.凱勒的作品的書藉版本很多,想必大家也閱讀過其中的一些版本。作者一生勤於寫作,著有十四部作品。《假如給我三天光明》是一篇散文,1933年發表在美國《大西洋月刊》上,後被譯成多種文字,被多個國家收錄在大,中,小學教材裡,被譽為無予倫比的傑作。作者以一個身殘志堅的弱女子的視角,表達了對光明的渴望,珍視。
  • 讀假如給我三天光明有感,珍惜時間努力學習!
    相信這本經典名著《假如給我三天光明》大多數人都讀過,但是每個人讀文感受不一樣,你是懷著一種什麼樣的心情閱讀這本書的?也許大多數人都認為文學名著所代表的定義是「枯燥」。其實「文學」顧名思義就是有知識含量,值得一讀的書;而「名著」顧名思義就是有品讀價值,必看的書。
  • 興安萬裡·閱讀有你 |趙津瑜與您分享《假如給我三天光明》
    今天我為大家推薦一本好書《假如給我三天光明》,這本書寫的是一個真實、感人肺腑的故事,邊讀這本書邊感覺醍醐灌頂, 使我從中受到了許多教益。《假如給我三天光明》記敘了美國盲聾女作家、教育家海倫·凱勒的一生。
  • 文學丨《假如給我三天光明》:也許我們需要珍惜的不只是眼睛
    曾與拿破崙共同被稱作是十九世紀的兩位奇人,但是,在她88年的生命時光裡,卻熬過了87年無光、無聲、無語的孤獨歲月,有書君相信很多人已經猜到了了,這位作者就是曾出現在我們課本裡的海倫·凱勒,而有書君今天要跟大家聊得,就是她的那本《假如給我三天光明》。這似乎不是我們平常人會討論的話題,因為大部分人,從出生到現在,就奢侈地享受著海倫·凱勒企及不到的視覺和聽覺。
  • 「閱讀相伴,共抗疫情 」之讀《假如給我三天光明》有感
    黃金在天上舞蹈,命令我放聲歌唱,假如給我三天光明,我要我要用愛點亮整個世界。                                                                   –題記   《假如給我三天光明》這本書是我百讀不厭的一本書,作者是海倫凱特。
  • 三分鐘帶你了解《假如我有三天光明》
    在她88年的人生中,只有19個月是光明的、有聲的。她在《假如給我三天光明》一書中寫道:當我睜開眼睛,發現自己竟然什麼也看不見、眼前一片黑暗時,我像是經歷了一場噩夢,滿心驚恐,悲傷極了,那種感覺讓我永遠難以忘懷。(P6)失去光明的海倫·凱勒,一度脾氣暴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