禮士會客廳|無障礙設計①從理念到行動

2020-12-12 澎湃新聞

2020年5月21日是第9個全球無障礙宣傳日(Global Accessibility Awareness Day)。提到「無障礙」,很多人覺得和自己無關。那麼,不妨看看以下幾個無障礙設計的案例:

北京大興國際機場值機櫃檯,行李傳送帶與地面平滑銜接,旅客再也無需費力將沉重的行李抬上傳送帶。

大興機場B1層值機櫃檯。圖片來源:中國南方航空官方微信

煙臺大商城市樂園,平緩寬闊的坡道仿若市民廣場,老人、小孩兒和推著嬰兒車的年輕人,都可以邊玩邊逛,毫不費力地「上天入地」。

煙臺大商城市樂園效果圖。圖片來源:設計單位CRTKL

語音翻譯、拍照翻譯app,使人們無論在世界任何一個地方,只要能聯網,便可像本地人一樣交談、看路、點菜,享受出境旅行的樂趣。

翻譯軟體測試圖 

「一站一坐」輪椅網球運動,讓乘坐輪椅的網球愛好者與普通運動員同場競技、一決輸贏。

2019滙豐「一站一坐」輪椅網球友誼賽,圖片來源:中國資訊網

看到這裡,您或許會問:

這些也算「無障礙設計」嗎?

是的。其實,無障礙設計的服務對象不僅是殘障人士。在日常生活中,每一個人都可能在特定的狀態下感覺行動有「障礙」,比如拖著行李箱、推著嬰兒車、出國在外語言不通的情況下,每個人都會感到「有障礙」。而「無障礙設計」的宗旨,便是藉助空間、設施和技術手段,儘可能為所有人營造平等、安全、方便的自主行動環境。

面向所有使用者的通用設計理念。圖片來源:北京規劃自然資源公眾號

什麼是「無障礙設計」——逐步拓展的理論範疇 

20世紀30年代,歐美國家逐步關注在戰爭中致殘的殘障人士群體,並漸漸形成了

「無障礙(barrier-free)」

概念的雛形。到60年代,無障礙設計的關注點仍聚焦於殘障人士的需求,並形成了「殘障人士在建築物中的需要」等設計標準。70年代,歐洲及美國逐步採用

「可達設計(accessible design)」

的概念,從殘障人士的需求出發,提升公共環境的可達性。與此同時,設計師們逐漸發現,無障礙設計不僅有助於拓展殘障人士的可達範圍,還能提升每一個空間使用者的體驗。1987年,美國設計師羅納德·梅斯(Ronald L.Mace)廣泛使用

「通用設計(Universal Design)」

一詞,表達盡最大可能考慮到所有使用者和使用場景的設計理念。

通用設計的七大原則為:公平、靈活、直觀、可感知、容錯、省力、空間適宜。顯而易見,通用設計的原則有助於提升所有使用者的體驗,因此,「通用設計」的概念亦被稱為

「全民設計」

。在無障礙設計理念逐步拓展的過程中,殘障人士的使用需求仍是全社會與設計專業人員共同關注的核心,包括行動能力受限(如肢體殘疾)、感知能力受限(如盲聾啞)等不同方面、不同程度的殘障人士。奇途無障礙公益組織的創始人紀尋以

「最大公約數」

概念解釋這一現象,既滿足殘障人士使用需求的空間、設施和技術,也能夠滿足非殘障人士的一般使用需求。因此,在設計初期以殘障人士的行為能力為參考,有助於提升設計的適用範圍和使用體驗。

城市無障礙環境設計圖示。圖片來源:北京規劃自然資源公眾號

從國家到地方——無障礙設計標準逐步升級

1989年4月1日,中國第一部無障礙設計規範《方便殘疾人使用的城市道路和建築物設計規範(試行)》正式實施。1990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殘疾人保障法》頒布,規定了「國家和社會逐步實行方便殘疾人的城市道路和建築物設計規劃,採取無障礙措施」。2001年8月1日,《城市道路與建築無障礙設計規範》(JCJ50-2001)正式實施。2012年9月1日,《無障礙設計規範》(GB50763-2012)正式實施。國家標準的頒布提升了無障礙設計規範的約束性,將城市道路、公共綠地、學校、公共建築等空間類型涵蓋其中,充分考量殘障人士居家、出行、就學的行動需求。 

依據國家的法律指示文件,各地紛紛出臺了無障礙環境建設的相關規定及規範,如北京市於2004年頒布《北京市無障礙設施建設和管理條例》,後陸續出臺《北京市城市道路空間無障礙系統化設計指南》《北京市無障礙系統化設計導則》。結合2022年冬奧會籌備工作,北京市發布《北京2022年冬奧會和冬帕運會無障礙指南》,指導奧運場館及相關設施的建設工作。今年,北京市即將發布《北京無障礙城市設計導則》,致力於為所有人創造更加通用、包容的生活環境。

部分無障礙設計相關導則、標準圖集。圖片來源:中國中建設計集團有限公司

導則編制過程中的公眾參與——以3D模型調研殘障人士需求。圖片來源:中國中建設計集團有限公司

從奧運會到冬奧會——城市無障礙環境提升行動

無障礙環境是一座城市現代化、國際化、精細化、人性化的標誌。在本場調研中,我們著重調研了各位受訪者對北京、上海等城市現狀無障礙環境的評價。受訪者一致表達,北京城市環境的無障礙水平位於全國首位。這一評價反映出城市政府、殘聯及公益組織多年來推動城市無障礙環境建設的成效。

以北京為例,早在1984年,北京即以西單至西四、東單至東四、朝陽門至美術館、王府井四條街道作為試點區域,開展街道無障礙改造工作,並對王府井多家商場、文化設施、室外公廁等建築進行無障礙改造。以1990年亞運會籌備工作為起點,北京逐步推動各類無障礙建築的設計、實施工作,包括奧林匹克體育中心、奧林匹克田徑場、英東遊泳館、西單購物中心、炎黃藝術館、國際會議大廈、中國肢體傷殘康復中心、北京西客站、恩濟裡小區、北京方莊居住區等。這些富有典型性與影響力的建築項目為落實、宣傳無障礙技術標準與理念起到了積極的作用。

國家奧林匹克體育中心

2008年北京奧運會和2022年北京冬奧會對北京城市無障礙環境的提升起到了極大的推動作用。北京市規劃和自然資源委員會持續推動無障礙環境提升工作,並將無障礙設計理念貫徹到軌道交通、城市道路、公共建築、胡同街巷整治、老舊小區改造等與廣大市民密切相關領域,使得市民身邊的無障礙環境建設得到了很大提高。在2013年至2015年間全國無障礙環境市縣的創建工作中,海澱等5個區被評為全國無障礙環境建設示範區,大興等11個區被評為全國無障礙環境區。

全國無障礙環境建設示範區分布

北京市規劃和自然資源委員會與市殘聯數據顯示,2017年一年,北京完成80餘條市政道路無障礙設施建設和改造任務;完成了1145座公廁品質提升和10戶老舊小區樓房一層臺階無障礙的試點改造;開展了約139個老舊小區的環境整治和無障礙設施建設和改造。與此同時,地鐵成為殘障人士出行最便利、經濟的選擇。

最後的障礙——什麼阻止了殘障人士出行的腳步?

與城市無障礙建設水平不甚相符的是,公共環境中罕見殘障人士的身影。那麼,什麼阻止了殘障人士出行的腳步? 

新起點公益的創始人杜鵬指出:「宣傳是重要問題。」街道、地鐵與公共設施的無障礙水平在逐年提升,但是到底哪裡可以無障礙出行和使用?輪椅使用者可以去哪裡找衛生間?這些對殘障人士來說至關重要的細節設計質量往往參差不齊,而信息的不健全與宣傳的不充分,讓殘障人士對陌生的城市環境望而卻步。為此,杜鵬老師的團隊編制了

《北京無障礙出行手冊》

,以周詳、貼心的指南免除了殘障人士出行的後顧之憂。

新起點公益製作的北京無障礙手冊地鐵篇

中建集團薛峰老師指出問題的癥結:「連貫性、系統性是無障礙通行環境的基本要求,然而不同設施、場地連接處的無障礙是最難做的。」

國際建築事務所CRTKL的總建築師劉嚴說:「有時候我們想做一個連貫的無障礙步行環境,但是我們的設計範圍只到紅線(各類建築工程項目用地的使用權屬範圍的邊界線),紅線外是建築場地連接城市交通的地方,只要那裡有障礙,殘障人士根本無法進入我們的場地。」 

紀尋曾經發現,南京知名火鍋連鎖店的無障礙衛生間門外居然有一步臺階。她說:「吃火鍋怎麼可能不上廁所呢?沒法上廁所,殘障人士就沒法去聚餐了。」杜鵬發現,火車站的自動購票機上放置身份證的臺子是個斜坡、位置又高,自己坐輪椅使用起來很不方便。兩位老師將自己的發現放到了網上,反而遭到網友的冷嘲熱諷:「都這樣了還出門?」「就你們事兒多!」

南京某連鎖火鍋店無障礙衛生間外有臺階。圖片來源:奇途無障礙

由此可見,硬體的「障礙」背後,體現出了社會共識的不足。只有共識到位,才能解決無障礙環境的「最後一步」。清華大學無障礙發展研究院執行院長邵磊舉例說:「大興機場行李託運傳送帶與地面齊平的做法,是我們向大興機場提議的,當時原本的設備設計階段已經結束了,機場寧可多花設計費、製作費、電費,也要將傳送帶改為坡道,為旅客創造便利。在這背後,是對無障礙理念的認同在起作用。」

多元參與協商,提升城市無障礙環境

在城市無障礙環境建設中,多元參與協商機制同樣可以發揮作用。邀請殘障人士參與設計導則、標準編制,聽取12345熱線中關於無障礙設施的投訴並實現「接訴即辦」,培訓專業監督員開展城市體檢工作等,均有助於城市無障礙環境建設的監督與提升。 

2020年,北京市政府印發《北京市進一步促進無障礙環境建設2019-2021年行動方案》。行動方案明確了17個方面的重點整治任務,盲道、人行道、地面交通、政務服務窗口、居住社區等均被列入。在《行動方案》中,特別提出「共治共享、全員監督」模式,邀請社會多元理念參與北京無障礙環境的建設。

本期無障礙主題採訪有幸得到以下專家支持,特此感謝。(按採訪順序排列)

紀尋 奇途無障礙公益組織創始人、無障礙旅行推動者

那伯識 北京無障礙專家指導委員會專家

薛峰 中國中建設計集團有限公司黨委委員、總建築師、教授級高級建築師

劉峰 CallisonRTKL建築設計公司副總裁、北京CBD責任規劃師外方團隊代表

李毅力 CallisonRTKL建築設計公司高級設計師、北京CBD責任規劃師外方團隊代表

邵磊 清華大學無障礙發展研究院執行院長,海澱區東升地區責任規劃師高校合伙人

杜鵬  北京新起點公益基金會無障礙項目負責人、北京系列無障礙出行手冊編制團隊負責人

董福利 中國國家輪椅網球隊主教練、「一站一坐」殘健融合公益項目負責人及聯合創始人
 

(「禮士會客廳」是在北京市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的支持下,由中社社區培育基金啟動的對話專欄,澎湃新聞城市漫步欄目首發。「禮士」取自北京市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所在地南禮士路。)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

相關焦點

  • 禮士會客廳·訪談|葉楠:讓兒童覺得城市是美好的、溫暖的
    2020年,北京市規劃和自然資源委員會印發《北京街道更新治理城市設計導則》,從街道各類使用者的需求出發,提出空間、功能、管理的統籌整合策略。9月,禮士會客廳發布了《北京面向兒童友好的城市公共空間設計指引》課題組編寫的兒童友好出行情況調研問卷。
  • 禮士會客廳|書店與城市①中國實體書店行業的發展進程
    【編者按】2020年初,一篇名為《疫情籠罩下的實體書店呼聲——超千家實體書店問卷調查分析報告》刷遍朋友圈,吸引了城事會客廳的注意。書店是城市中有「靈魂」的空間,為每一個愛書人提供文字的居所,那麼,城市又該如何支持和回報書店呢?
  • 無障礙理念貫穿迪士尼 連泳池也能「無障礙」
    ■ 國際殘疾人日前夕上海迪士尼運營副總裁解讀服務殘疾人士理念和措施  東方網12月4日消息:據《東方早報》報導,昨天是國際殘疾人日,今年的主題是「消除障礙,為所有人創建一個包容、無障礙的社會」。  「對上海迪士尼度假區而言,從第一天開始設計上海迪士尼度假區,以及運營規劃時,對服務殘障人士遊客,早已有所考慮」,在國際殘疾人日前夕,上海迪士尼度假區運營部副總裁安德魯·包兆天(Andrew Bolstein)接受早報專訪時介紹,「迪士尼酒店內的遊泳池都被設計成類似於沙灘的進入泳池的坡道,而不是通常的泳池配備的有障礙的梯級。」
  • 家具的兩種設計理念,通用設計和無障礙設計,你了解多少?
    家具的兩種設計理念,通用設計和無障礙設計,你知道嗎?下面小編將通過文章來進行一下具體介紹。通用性設計試圖滿足所有年齡階段、具有不同生活能力和認知技能人群的需要。這一術語最初是在1990年被美國北卡羅萊納州州立大學通用設計研究中心的朗·麥新教授所使用。
  • 「無障礙城市」惠及全齡人群 是建設理念的重大創新
    根據《方案》,到2020年,深圳將構建無障礙城市政策標準體系,殘疾人及相關人群居家生活、上學就業、就醫娛樂、交通出行、公共服務、信息交流無障礙設施設備顯著改善,從理念、制度和器物三維共建的無障礙城市格局基本建成。同時,經過持續推進,形成具有國際一流水平的無障礙城市「深圳模式」,通過聯合國可持續發展議程創新示範區驗收,殘疾人等群體融入社會無障礙。
  • "改造家"孫華峰挑戰難題 無障礙設計理念顯神通
    本期節目來到了河南平頂山,僅40㎡的老公房不僅層高有限、預算有限,家中還有一位近乎失明、行動受限的父親。設計師孫華峰為挑戰「處處受限的家」,提出關鍵性改造概念——家用無障礙設計,驚豔眾人!活動空間處處受限 微胖姐妹花難擁拉丁夢 本期的業主,是居住在平頂山的四口之家。楚楚和俏俏姐妹倆生性開朗,雖然體重微胖,卻十分熱愛拉丁舞。
  • WA | 焦艦 | 中國由無障礙設計向通用設計發展的趨勢分析 | 無障礙...
    關鍵詞:無障礙理念,無障礙設計,通用設計,包容性 無障礙理念發展至今已逾百年,成為人類社會進步的重要標誌。從1980年代開始,隨著平等意識的深入人心,生活質量和醫療水平的提高,老年人和殘障人口比例的增加,經濟和技術的快速發展,通用設計理念逐漸得到關注。
  • 無障礙理念日益深入人心
    本報北京8月3日訊 記者亢舒報導:今天,在國務院新聞辦公室召開的發布會上,中國殘聯副主席呂世明表示,2011年至2014年,全國共對52.8萬殘疾人家庭進行了無障礙改造。2012年8月國務院頒布的《無障礙環境建設條例》實施3年來,「平等參與、共享融合」的無障礙理念日益深入人心。我國共有8500萬殘疾人,無障礙環境建設是殘疾人參與融入社會的重要前提。
  • 2020年流行於美國的10個最佳客廳設計理念
    家中很少有房間能像客廳一樣得到日常使用,客廳經常被用作招待客人、與全家一起看電影或看書時放鬆的地方。因為這個房間是家庭日常功能和日常生活的中心,所以它需要一個實用、美觀、吸引所有人的設計。超過10種不同的設計理念可以幫助房主規劃顏色、材料和布局,使他們的客廳成為一個更具吸引力的地方。
  • 讓我們共同創建無障礙城市
    節日不僅是為了紀念的,也是為了秉持同一理念的人能聚集在一起。第二十九個國際殘疾人日的主題是「重建更美好生活,新冠肺炎疫情後,建設一個殘健融合、無障礙和可持續的世界」。 今天圍繞這個無障礙這個主題,我想要分享三個話題。 第一個話題是:無障礙概念由來。
  • 老年建築設計、無障礙設計應該怎麼做?6組歐美案例實錄
    由此就引發了就是否要加裝從車門到座位的「引導扶手」的討論。諸如此類的問題最後還是需要尋求到設計理念與經濟效益之間的平衡點。6.啟示不管「為人人共享而設計」帶有多少的理想主義色彩,我們還是能看到近30到40年以來歐美國家在這一領域付出的持續努力,同樣是亞洲國家的日本,也已經走到了世界通用設計發展的前沿。反觀我們國家近年來在老年建築設計、無障礙設計領域的發展。
  • 無障礙設計 全方位關愛(走向冬奧)
    場館從設計、建造施工到裝修,處處體現無障礙理念,為殘疾人運動員參賽訓練提供安全、便利的服務。在北京冬帕運會結束後,場館還可承接運動賽事、教學任務,大力發展殘健融合項目,提升場館綜合利用能力。    12月3日是「國際殘疾人日」。當日,剛剛完工的國家殘疾人冰上運動比賽訓練館向媒體開放。
  • 《通用無障礙發展北京宣言》在清華大學無障礙發展國際學術大會發布
    為了促進、保護和確保所有殘疾人充分和平等地享有一切人權和基本自由,並促進對殘疾人固有尊嚴的尊重,以「合理便利」與「通用設計」等理念與方法消除「基於殘疾的歧視」是實現機會均等、切實參與、包容發展重要途徑。
  • 如何做好養老建築中電梯的無障礙設計?從規範到細節一文敲定!
    隨著現代化養老模式的飛速發展和人性化訴求的不斷提升,養老機構的建築設計越發注重無障礙設計的開發。電梯是高層建築中保障行動不便者無障礙通行的重要環節,電梯和電梯廳的設計極大地影響著電梯是否方便使用,同時輪椅和急救擔架的使用也對電梯和電梯廳的尺寸和細節設計提出了特殊的要求。
  • 亞運前讓城市變「友好」 杭州啟動無障礙環境建設行動
    在有效補齊既有短板、強化落實長效管理基礎上,目標到2022年亞(殘)運會前,建成政策齊備、標準健全、設施完善、信息交流通暢的國內一流、國際領先的城市無障礙環境。無障礙環境建設改造的「杭州模式」要怎麼打造?具體分三步走——首先是前期籌備。
  • 武裝到廁所!日本無障礙設計為何獲得世界級美譽
    (原標題:武裝到廁所!日本無障礙設計獲得世界級美譽,原因何在?)讓我們一起來看看,日本公共空間的無障礙設計有哪些獨特舉措?能為世界城市建設提供哪些借鑑?日本「無障礙運動」如何興起日本公共空間的無障礙設計並非一蹴而就。20世紀60年代末,日本殘障人士發起了無障礙運動,希望能向歐美的殘障人士一樣自由上街出行。
  • 清華大學發揮優勢助力無障礙事業發展
    參與編寫《北京2022年冬奧會和冬帕運會無障礙指南》,牽頭編制北京市無障礙環境提升行動計劃,積極參與冬奧組委與國際帕運委會合作溝通,組織奧運場館設計團隊提升具體工程項目無障礙設計水平。組織編制《雄安新區無障礙規劃設計導則》,堅持世界眼光、國際標準、中國特色、高點定位,發揮特色智庫和學科交叉融合優勢,匯聚國內多家行業領軍單位共同參與,指導雄安新區編制通用無障礙環境建設的基本指南。
  • 信息無障礙美國在行動:盲文專用印表機
    他們閱讀依賴觸覺而非視覺,而在信息無障礙的今天,已經有人考慮到為視障人士做點兒什麼了。貼在日常使用的物品上        Vrailler是一款手持式盲文標籤印表機,其設計優於市場上其他同類產品。專為視障人士設計        Vrailler非常適合有興趣學習盲文的人,有視力障礙的朋友或家庭成員,有特殊教育課程的學校,以及有視力障礙的員工或客戶的企業。
  • 讓包容共享的無障礙文化寫在深圳大地上
    侯伊莎表示,無障礙概念發端於歐美國家,與工業化、城市化發展和權利運動等密切相關。 最初,無障礙是一種建築設計理念。20世紀30年代,瑞典、丹麥等國家開始在城市建設專供殘障者使用的設施,作為倡導殘疾人「正常化」努力的一部分,1959年歐洲議會通過了《方便殘障者使用的公共建設的設計與建設的決議》。
  • 武裝到廁所!日本無障礙設計獲得世界級美譽,原因何在?
    其中日本的無障礙公共空間設計還入選《上海手冊·21世紀可持續發展指南·2017年度報告》中全球城市治理的七個案例之一。 讓我們一起來看看,日本公共空間的無障礙設計有哪些獨特舉措?能為世界城市建設提供哪些借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