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5月21日是第9個全球無障礙宣傳日(Global Accessibility Awareness Day)。提到「無障礙」,很多人覺得和自己無關。那麼,不妨看看以下幾個無障礙設計的案例:
北京大興國際機場值機櫃檯,行李傳送帶與地面平滑銜接,旅客再也無需費力將沉重的行李抬上傳送帶。
大興機場B1層值機櫃檯。圖片來源:中國南方航空官方微信
煙臺大商城市樂園,平緩寬闊的坡道仿若市民廣場,老人、小孩兒和推著嬰兒車的年輕人,都可以邊玩邊逛,毫不費力地「上天入地」。
煙臺大商城市樂園效果圖。圖片來源:設計單位CRTKL
語音翻譯、拍照翻譯app,使人們無論在世界任何一個地方,只要能聯網,便可像本地人一樣交談、看路、點菜,享受出境旅行的樂趣。
翻譯軟體測試圖
「一站一坐」輪椅網球運動,讓乘坐輪椅的網球愛好者與普通運動員同場競技、一決輸贏。
2019滙豐「一站一坐」輪椅網球友誼賽,圖片來源:中國資訊網
看到這裡,您或許會問:
這些也算「無障礙設計」嗎?是的。其實,無障礙設計的服務對象不僅是殘障人士。在日常生活中,每一個人都可能在特定的狀態下感覺行動有「障礙」,比如拖著行李箱、推著嬰兒車、出國在外語言不通的情況下,每個人都會感到「有障礙」。而「無障礙設計」的宗旨,便是藉助空間、設施和技術手段,儘可能為所有人營造平等、安全、方便的自主行動環境。
面向所有使用者的通用設計理念。圖片來源:北京規劃自然資源公眾號
什麼是「無障礙設計」——逐步拓展的理論範疇20世紀30年代,歐美國家逐步關注在戰爭中致殘的殘障人士群體,並漸漸形成了
「無障礙(barrier-free)」概念的雛形。到60年代,無障礙設計的關注點仍聚焦於殘障人士的需求,並形成了「殘障人士在建築物中的需要」等設計標準。70年代,歐洲及美國逐步採用
「可達設計(accessible design)」的概念,從殘障人士的需求出發,提升公共環境的可達性。與此同時,設計師們逐漸發現,無障礙設計不僅有助於拓展殘障人士的可達範圍,還能提升每一個空間使用者的體驗。1987年,美國設計師羅納德·梅斯(Ronald L.Mace)廣泛使用
「通用設計(Universal Design)」一詞,表達盡最大可能考慮到所有使用者和使用場景的設計理念。
通用設計的七大原則為:公平、靈活、直觀、可感知、容錯、省力、空間適宜。顯而易見,通用設計的原則有助於提升所有使用者的體驗,因此,「通用設計」的概念亦被稱為
「全民設計」。在無障礙設計理念逐步拓展的過程中,殘障人士的使用需求仍是全社會與設計專業人員共同關注的核心,包括行動能力受限(如肢體殘疾)、感知能力受限(如盲聾啞)等不同方面、不同程度的殘障人士。奇途無障礙公益組織的創始人紀尋以
「最大公約數」概念解釋這一現象,既滿足殘障人士使用需求的空間、設施和技術,也能夠滿足非殘障人士的一般使用需求。因此,在設計初期以殘障人士的行為能力為參考,有助於提升設計的適用範圍和使用體驗。
城市無障礙環境設計圖示。圖片來源:北京規劃自然資源公眾號
從國家到地方——無障礙設計標準逐步升級1989年4月1日,中國第一部無障礙設計規範《方便殘疾人使用的城市道路和建築物設計規範(試行)》正式實施。1990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殘疾人保障法》頒布,規定了「國家和社會逐步實行方便殘疾人的城市道路和建築物設計規劃,採取無障礙措施」。2001年8月1日,《城市道路與建築無障礙設計規範》(JCJ50-2001)正式實施。2012年9月1日,《無障礙設計規範》(GB50763-2012)正式實施。國家標準的頒布提升了無障礙設計規範的約束性,將城市道路、公共綠地、學校、公共建築等空間類型涵蓋其中,充分考量殘障人士居家、出行、就學的行動需求。
依據國家的法律指示文件,各地紛紛出臺了無障礙環境建設的相關規定及規範,如北京市於2004年頒布《北京市無障礙設施建設和管理條例》,後陸續出臺《北京市城市道路空間無障礙系統化設計指南》《北京市無障礙系統化設計導則》。結合2022年冬奧會籌備工作,北京市發布《北京2022年冬奧會和冬帕運會無障礙指南》,指導奧運場館及相關設施的建設工作。今年,北京市即將發布《北京無障礙城市設計導則》,致力於為所有人創造更加通用、包容的生活環境。
部分無障礙設計相關導則、標準圖集。圖片來源:中國中建設計集團有限公司
導則編制過程中的公眾參與——以3D模型調研殘障人士需求。圖片來源:中國中建設計集團有限公司
從奧運會到冬奧會——城市無障礙環境提升行動無障礙環境是一座城市現代化、國際化、精細化、人性化的標誌。在本場調研中,我們著重調研了各位受訪者對北京、上海等城市現狀無障礙環境的評價。受訪者一致表達,北京城市環境的無障礙水平位於全國首位。這一評價反映出城市政府、殘聯及公益組織多年來推動城市無障礙環境建設的成效。
以北京為例,早在1984年,北京即以西單至西四、東單至東四、朝陽門至美術館、王府井四條街道作為試點區域,開展街道無障礙改造工作,並對王府井多家商場、文化設施、室外公廁等建築進行無障礙改造。以1990年亞運會籌備工作為起點,北京逐步推動各類無障礙建築的設計、實施工作,包括奧林匹克體育中心、奧林匹克田徑場、英東遊泳館、西單購物中心、炎黃藝術館、國際會議大廈、中國肢體傷殘康復中心、北京西客站、恩濟裡小區、北京方莊居住區等。這些富有典型性與影響力的建築項目為落實、宣傳無障礙技術標準與理念起到了積極的作用。
國家奧林匹克體育中心
2008年北京奧運會和2022年北京冬奧會對北京城市無障礙環境的提升起到了極大的推動作用。北京市規劃和自然資源委員會持續推動無障礙環境提升工作,並將無障礙設計理念貫徹到軌道交通、城市道路、公共建築、胡同街巷整治、老舊小區改造等與廣大市民密切相關領域,使得市民身邊的無障礙環境建設得到了很大提高。在2013年至2015年間全國無障礙環境市縣的創建工作中,海澱等5個區被評為全國無障礙環境建設示範區,大興等11個區被評為全國無障礙環境區。
全國無障礙環境建設示範區分布
北京市規劃和自然資源委員會與市殘聯數據顯示,2017年一年,北京完成80餘條市政道路無障礙設施建設和改造任務;完成了1145座公廁品質提升和10戶老舊小區樓房一層臺階無障礙的試點改造;開展了約139個老舊小區的環境整治和無障礙設施建設和改造。與此同時,地鐵成為殘障人士出行最便利、經濟的選擇。
最後的障礙——什麼阻止了殘障人士出行的腳步?與城市無障礙建設水平不甚相符的是,公共環境中罕見殘障人士的身影。那麼,什麼阻止了殘障人士出行的腳步?
新起點公益的創始人杜鵬指出:「宣傳是重要問題。」街道、地鐵與公共設施的無障礙水平在逐年提升,但是到底哪裡可以無障礙出行和使用?輪椅使用者可以去哪裡找衛生間?這些對殘障人士來說至關重要的細節設計質量往往參差不齊,而信息的不健全與宣傳的不充分,讓殘障人士對陌生的城市環境望而卻步。為此,杜鵬老師的團隊編制了
《北京無障礙出行手冊》,以周詳、貼心的指南免除了殘障人士出行的後顧之憂。
新起點公益製作的北京無障礙手冊地鐵篇
中建集團薛峰老師指出問題的癥結:「連貫性、系統性是無障礙通行環境的基本要求,然而不同設施、場地連接處的無障礙是最難做的。」
國際建築事務所CRTKL的總建築師劉嚴說:「有時候我們想做一個連貫的無障礙步行環境,但是我們的設計範圍只到紅線(各類建築工程項目用地的使用權屬範圍的邊界線),紅線外是建築場地連接城市交通的地方,只要那裡有障礙,殘障人士根本無法進入我們的場地。」
紀尋曾經發現,南京知名火鍋連鎖店的無障礙衛生間門外居然有一步臺階。她說:「吃火鍋怎麼可能不上廁所呢?沒法上廁所,殘障人士就沒法去聚餐了。」杜鵬發現,火車站的自動購票機上放置身份證的臺子是個斜坡、位置又高,自己坐輪椅使用起來很不方便。兩位老師將自己的發現放到了網上,反而遭到網友的冷嘲熱諷:「都這樣了還出門?」「就你們事兒多!」
南京某連鎖火鍋店無障礙衛生間外有臺階。圖片來源:奇途無障礙
由此可見,硬體的「障礙」背後,體現出了社會共識的不足。只有共識到位,才能解決無障礙環境的「最後一步」。清華大學無障礙發展研究院執行院長邵磊舉例說:「大興機場行李託運傳送帶與地面齊平的做法,是我們向大興機場提議的,當時原本的設備設計階段已經結束了,機場寧可多花設計費、製作費、電費,也要將傳送帶改為坡道,為旅客創造便利。在這背後,是對無障礙理念的認同在起作用。」
多元參與協商,提升城市無障礙環境在城市無障礙環境建設中,多元參與協商機制同樣可以發揮作用。邀請殘障人士參與設計導則、標準編制,聽取12345熱線中關於無障礙設施的投訴並實現「接訴即辦」,培訓專業監督員開展城市體檢工作等,均有助於城市無障礙環境建設的監督與提升。
2020年,北京市政府印發《北京市進一步促進無障礙環境建設2019-2021年行動方案》。行動方案明確了17個方面的重點整治任務,盲道、人行道、地面交通、政務服務窗口、居住社區等均被列入。在《行動方案》中,特別提出「共治共享、全員監督」模式,邀請社會多元理念參與北京無障礙環境的建設。
本期無障礙主題採訪有幸得到以下專家支持,特此感謝。(按採訪順序排列)紀尋 奇途無障礙公益組織創始人、無障礙旅行推動者(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