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閘廣場,叫頭(溫嶺方言,即哨子)嘟嘟,響徹雲霄;烽火臺中,戚家軍旗,虎虎生威;授智書院,白紙拓印,墨香飄遠……近日,溫嶺市新河小學學生做叫頭、玩扎染、品麻餈、拓印石碑、舞動戚家拳的照片,刷爆了學校教師和家長的朋友圈!
12月11日、12月13日,新河小學四、五年級的學生們以班級為單位,分批次前往烽火臺、授智書院、六閘文化禮堂,開展「問道古鎮文化,傳承龍山氣韻」主題研學活動,輪番體驗新河的特色文化。
尋找傳統美味,體驗指尖藝術
「嘟——嘟——」六閘廣場上,學生們正吹著叫頭,比著哪家的聲音更響。與市場上售賣的哨子不同,這裡的叫頭就像精美的工藝品。它由三部分組成,底下彎頭的部分是一個竹管削成的小哨子,中部是一個小紅球,上部則是一隻小公雞。三者扎在一根竹籤上,只要用力一吹,中間的小圓球還會滴溜溜地轉個不停。
這是學校專門請新河山後鮑村的顧齊賢師傅製作的。65歲的顧齊賢坦言,做叫頭是一項苦力活,竹子是自己削的,用火燒灼以後,直接用手將其彎曲,這樣的精細活是機械取代不了的。作為上世紀風靡一時的玩具,叫頭曾經銷售至四川,但因為製作困難,利潤微薄,最後消失在大街小巷。時隔40年,顧齊賢再度捧起這門工藝,這門指尖的藝術在他滿是傷疤的手中再度綻放。
拿起顧齊賢做好的原材料,學生們十人一桌,跟著老師慢慢學著製作叫頭。他們小心翼翼地拿起零件,用漿糊一黏一合,栩栩如生的叫頭便立於眼前。四(6)班的鄭梓萌一邊吹著叫頭,一邊誇讚道:「這個叫頭不僅吹得響亮,而且十分漂亮。一吹,上面的紅燈籠就轉個不停。」鄭梓萌的奶奶剛好住在附近,這次她也來觀看孫女的研學活動。看到兒時的玩具,她十分懷念,「看慣了市面上的東西,還是傳統的物品精細。」
新河小學美術老師曹林峰也十分喜歡叫頭,並賦予了其不一樣的含義。「最頂上的部分,有人說是鳥,有人認為是雞,我也認為它更像一隻雞,中國的地圖就像一隻雄雞,寓意著中國蒸蒸日上。」
一布一線一世界,一卷一折一乾坤。一根繩子就能勾勒一片風景。廣場的另一邊,戴著頭巾、身穿圍裙的學生們正按照老師的講解,一邊討論著製作的形狀,一邊慎重地往紮緊的手帕上滴入顏料。等到展開皮筋的那一刻,白手帕瞬間變成了一件件色彩豔麗、圖案奇幻的藝術作品,每一幅作品都展現著學生們天馬行空的想像力。「第一次接觸扎染,既陌生又好奇。」「原來,普通的白手帕也可以裝飾得那麼美麗。」學生們拿著各自的創意作品,分享著彼此的內心感受。看到扎染好的手帕,四(9)班的蔡依琪不禁被自己的手藝驚豔到了,「好像孔雀開屏。」她的手帕以藍色為主,從青色、淺藍、深藍漸變而來。「扎染就是在布上繪畫,我下次還想做。」她說。
考驗指上功夫的不只是做叫頭和扎染,還有新河的傳統美食——烏飯麻餈。隨著午飯時間的來臨,烏飯麻餈的清香繚繞在廣場之上。搗好的麻餈放在撒滿松花粉的桌子上。學生們拿起刷子,細緻地在麻餈上抹油,避免麻餈粘在擀麵杖上。有的學生另出奇招,往擀麵杖上抹油。緊接著,學生拿著擀麵杖將其壓平,切條,最後澆上一些桂花糖漿。咬上一口,桂花的香氣環繞齒間。四(9)班的蔡沁依很喜歡這香甜的味道,一下子吃完了整盒烏飯麻餈。「第一次吃烏飯麻餈,甜而不膩,而且粘粘的能拉絲,吃起來別有風味。」蔡沁依還提到放學回家後,要和媽媽一起做烏飯麻餈。
文韜武略,一個不能少
身著漢服,遊在書院,輕掀宣紙,拓印留痕。走進授智書院,桌上的筆墨紙硯仿佛帶大家穿越到了古代。按照老師的講解,學生們先用牙刷清理石碑上的墨跡,塗上白芨水,將宣紙平鋪在要拓的碑面上,用棕刷輕拍紙面,使碑上的字清楚浮現,最後用蘸墨的拓包拍打字跡,一幅拓印就完成了。看似簡單的動作,也難倒了不少學生。四(9)班的黃開博小心翼翼地拍打著紙張,生怕用力過猛,把紙張弄破了。「一直這麼敲打,手都酸了。」黃開博說,「跟現代的印表機相比,拓印比較繁瑣,我們的一本語文書,他們可能都要印一年才能完成。」值得一提的是,拓印的詩句基本都與新河小學相關,學校的樓名也來源於這些詩句。
山巔之上,綠蔭之中,一群紅色的身影格外引人注目。那是學生們在烽火臺上演練戚家拳。明朝年間,戚繼光曾帶軍於新河抗倭。學生們穿著戎甲,拳打得有模有樣。其實,戚家拳一直是新河小學陽光體育的一部分。受學校教育的影響,不少人知道戚繼光在新河的光榮事跡。「穿著一身戎甲,內心不由升起一股自豪之情,好像自己就在保家衛國。」四(6)班郭亮宇說。
與現代先進的溝通方式不同,古代戰場則以烽煙和軍旗來傳遞信息。隨著音樂響起,學生們舉著旗幟自在地揮動著,一進一退,上下左右,威風凌凌地表達了「我愛新河」的意思。「第一次接觸旗幟,簡單的動作也能表達這麼多含義,一個動作代表了一個字母,學了旗語,以後我可以跟同學打暗號。」郭亮宇說。在這之前,學生們已經學習了一周的旗語,每個人基本都能準確地表達自己的意思。
讓文化在學生心中落地生根
此次研學活動是新河小學第一次開展的綜合實踐課程,讓學生感受家鄉的傳統文化。「新河鎮作為文化強鎮、教育強鎮,向來主張文化立鎮。從宋代的陶昭書院、明代的五龍書院到清朝的龍山書院,新河小學已有800多年的歷史,書院歷史也是學校文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新河小學校長楊文軍說,「我們希望通過這次活動,讓文化落地生根,將書院崇文重教的文化與烽火臺裡的愛國主義教育、指尖上的藝術、舌尖上的記憶等新河文化融合,從而使學生牢記新河文化底蘊,把這份自豪轉為報效國家的決心。」
為了完成本次研學活動,從學期伊始,學校就開始著手準備,尋找活動地點,確定活動內容,並編寫了活動方案,印發了課程教材。「為了確定活動項目,我們特地成立了開發小組,尋找題材,並將其改編成適合學生的文本資料和活動內容。」楊文軍說,「活動地點都有特殊的含義,如烽火臺上練兵,文化禮堂傳承非遺文化。」每一個體驗環節,學校和學生都做好了充足的準備。「比如戚家軍旗語一塊,所有旗語的含義都是我們從網上查詢,整合而成,幾乎是從零開始的。」新河小學副校長王素萍說。
學校的精心安排得到了家長的一致好評。「孩子們從來沒有體驗過此類活動,雖然不斷地換服裝,稍顯繁瑣,但是讓孩子們身臨其境,更能體驗其中的意義。」四(6)班郭亮宇的家長說。研學活動結束後,學生們會在第二天的班隊課上對活動進行討論,將自己的9張照片貼在教材裡,完成教材裡的內容。「這樣的活動,我們並不是淺嘗輒止,接下來,每年都會開展,讓學生了解新河文化,並化為內在的動力。」楊文軍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