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看見原子到發現全新超導體──用穿隧效應洞察量子天地

2021-02-08 IFAM新材料國際發展趨勢高層論壇


量子世界的穿隧效應19 世紀末,伴隨著「牛頓力學」、「馬克斯威電磁理論」與「熱力學」三大定律等經典物理學理論的完成,大自然的物理規律,被美麗而清晰的理論與公式所描繪,帶來了物理發展的巔峰。除了「光速恆定」與「黑體輻射」這兩個既有理論無法解釋的異數,物理學家們幾乎已經掌握了世界運行的法則。然而,短短數年內,科學家們陸續發現經典物理學沒有辦法解釋微觀尺度下的物理現象。二十世紀初,量子力學的發展,開啟了微觀尺度的物理研究新世界。隨著普朗克(Max Planck)提出能量量子化;德布羅意(Bruis de Broglie)提出物質波;戴維森(Clinton Davisson)及革末(Lester Germer)以電子束撞擊鎳晶體表面,發現電子束有類似光波的幹涉與繞射現象。進而證實了微觀尺度下,物質在不同條件時會分別表現出現像粒子或波動的特性,稱之為「波粒二象性 (wave-particle duality)」。這個微觀尺度下的特性,讓如電子這樣的微小粒子,在遇到能量更高的障壁時,並不會被完全阻擋。只要障壁的能量不是無窮高,障壁的厚度也不是無窮厚。粒子就有機率可以穿透這道障蔽,這就是所謂的「量子穿隧效應 (Quantum Tunneling Effect)」。「掃描穿隧顯微鏡」與「掃描穿隧能譜」量子穿隧效應也應用於快閃記憶體等當代重要的科技,更被應用於精密觀察物體表面納米結構的「掃描穿隧顯微鏡 (scanning tunneling microscope, STM)」。STM 具有原子尺寸的解析度,可以用來觀測物體表面的原子排列、結構及動態行為等。STM 利用一個微小的探針,在探針與待測物之間加上一個電壓差 (偏壓, bias),當探針與待測物接近到大約 10 Å 的距離,穿隧效應會讓電子從探針穿隧到待測物上,而產生穿隧電流 (tunneling current)。當探針開始在待測物表面水平移動時,由於待測物表面有不同的高低起伏,會改變待測物與探針之間的距離,而影響電子可以穿隧的機率,進而反映出不同大小的穿隧電流。藉由量測穿隧電流的強弱,可以反推得到待測物表面的高低變化。若是將探針的針尖做到單原子的大小,就可以觀測到待測物表面一顆顆原子排列的樣貌。

掃描穿隧顯微鏡 (STM) 原理

資料來源 │ The IAP/TU Wien STM Gallery  圖說重製 │ 廖英凱、張語辰

穿隧效應示意圖
(圖 1)電子填充在待測物的能量谷中,填充的頂部能階,稱為費米能階 εF 。在特定能量 ε 時,這一段能量谷裡所能分布的電子數,就是狀態密度。

(圖 2)探針與待測物之間的真空屏障製造了相當大的能量障蔽,阻礙電子的流動。如同爬山一般,必須提供足夠大的能量(功函數),才能讓電子在兩物體之間流動。

(圖 3)如果在探針(或樣品)製造一個偏壓,使兩物體的費米能階有高低差時。電子就有機會利用穿隧效應通過真空屏障。在此圖中,電子由待測物的價帶到達探針的傳導帶。
資料來源 │ Hoffman Lab 圖說重製 │ 廖英凱、張語辰科學家除了利用 STM 來觀察表面結構外,也可以借量測穿隧電流的微分電導(dI/dV),來得知待測物的電性結構。科學家從量測穿隧電流的微分電導(dI/dV)得知待測物的電性結構。
圖說設計 │ 廖英凱、張語辰LDOS 指的是材料的局部狀態密度 (local density of states),可理解為在某一個特定能量時,我們可以放多少電子在這個位置上。同一顆原子, LDOS 會隨能量改變(以半導體為例:在能隙中 LDOS 為零,導電帶中能量越大 LDOS 越高)。研究者可借量測不同偏壓下的穿隧電流,以獲得原子的 LDOS,這種技術就是掃描穿隧能譜 (scanning tunneling spectroscopy, STS)。新穎的量子材料,儘管是相同元素的原子,在一樣的能量狀態下,也會在不同的位置表現出不同的 LDOS 。利用STM進行掃描得到表面形貌同時,進行STS的量測可以獲得穿隧能譜影像,得知電子在材料中不同位置與不同能量下的LDOS分布。這時候我們可以注意到,要知道待測表面的電性結構,所要量測的物理量,只需要給定的偏壓和量測到的穿隧電流強度即可。研究者在利用 STM 掃描得到待測物表面高度的同時,還可以在每一個測量點上,給予數個不同的偏壓大小,來得到不同偏壓時的穿隧電流以估算出 LDOS 。掃描穿隧能譜(STS)就是應用掃描穿隧顯微鏡(STM)的掃描功能,來量測材料的局部狀態密度。在傳統電性的實驗中,研究者處理的往往是組成元素較單純的材質。量測的目標是材料的電阻、電壓、電流等電性參數,並不著重於每一顆電子在原子尺度下的行為。猶如觀察魚群的活動,但不針對魚類個體的行為追蹤觀測。新穎的量子材料中,電子間作用力變得更為明顯,理解電子在材料裡的複雜表現行為,是今日研究材料科學的關鍵。對於當代更為多元複雜的新穎量子材料,研究人員必須藉由觀測微觀尺度下電子作用機制,才能了解材料中不同元素組成、比例與排列方式對電子運動的實際影響。並量測原子尺度下的相關物理量,提供給理論學家構想與修正模型的基礎。而STS的發展,就可以讓我們理解電子在材料中的複雜表現行為。STS 能譜示意圖:儘管是在看似平整的表面上, LDOS 卻有複雜不均勻的分布,在不同能量時的 LDOS 分布也不盡相同。這裡就隱藏著微觀尺度下電子作用機制的奧秘。
資料來源 │ 莊天明提供  圖說設計 │ 廖英凱、張語辰隱於中研院地下深處的 STM利用STM和STS研究原子尺度的物質特徵和電子結構,仰賴非常高解析度的儀器。中研院 STM 系統藉由穿隧電流的量測,可以解析到小於 0.5 pm 以下 (pm = 10-12m) 的表面形貌變化。因此,在量測過程中探針與樣品表面的距離變化更需遠小於 0.5 pm。就如同拿著高達509米的101大樓當作探針,但僅能跟待測物之間有不到13納米的距離調控。除了距離的調控極度精密外,每次 STS 能譜影像實驗也需量測上百萬顆原子。又由於實驗儀器所仰賴的液態氦低溫環境,會因液態氦的消耗而須定期補充液態氦,使得實驗時間僅能控制在一周左右。這導致在實驗中,每一個 LDOS 的量測時間均不到 0.1 秒。因此,在實驗系統設計上需要極度降低外界的擾動,才能避免擾動所造成的距離變化,變成穿隧電流量測時的噪聲。這樣探索最尖端的未知領域,已並非商用量產儀器得以觸及的領域,因此中研院物理所莊天明博士的團隊,就在物理所的地下二樓最深處的一隅,自行架設了一套低溫超高真空 STM 系統。這臺STM系統,是由中研院物理所的團隊自行設計研發與製作,為了達到極度良好的機械穩定性,並避免來自地震、車輛通行等造成的振動影響,STM的實驗室位於中研院物理所地下室最不受打擾的角落。低溫超高真空 STM 系統裝置在中研院自製的減振系統上,減振系統是利用三個各填充 500 公斤鉛塊的重型支座組成一個穩定的三腳架架構。並在每個支座上裝置共振頻率為 1Hz 的氣動彈簧,其上乘載了包含超導磁鐵與填充 650 公斤鉛塊,總重約 1 噸的工作平臺,以此吸收消耗外界的各種振動。實驗系統裝設在能有效隔絕外界噪音 (NIC-51:500hz 的聲音可降低 51 分貝)的隔音室中,以避免聲音的振幅造成 STM 探針的振動。在減振系統上,STM 探針利用液態氦的潛熱 (4He) 可達到 1.6K 的最低溫度,這樣低溫超高真空環境可確保樣品表面一塵不染讓研究人員持續觀測同一顆原子長達至少半年。減振基座的設計須來自對古典力學阻尼的理解;STM 探針元件的設計與材料的採用,更需考量不同材質的膨脹係數與機械性質加以設計製作。這樣極端條件下的實驗器材,已非商業化量產器材足以負荷,都須仰類研究團隊與中研院物理所頂尖的技師團隊,從零開始的設計與製作才得以付諸實現。這正是科學研究的價值所在,不僅止於成果的發表,更體現於實踐的過程。能造就頂尖研究成果的儀器,並非來自重金重本的投資,更仰賴基礎知識與精進工藝的乘載。莊天明認為,實驗能力的培養,能讓研究者在設計實驗之始就取得研究競爭的領先地位,進而透過實驗成果提供信息協助理論的修正。從看見原子到發現全新超導體2016年11月,中研院物理所與臺大、清大的合作研究團隊,從理論中預測層狀材料PbTaSe2可能具有拓樸超導體的特性,並成功合成單晶樣品。經由掃描穿透式電子顯微鏡(STEM)確認晶體結構;與中研院的STM和STS觀測到PbTaSe2的表面與電子結構,確認了PbTaSe2具有形成拓樸超導的關鍵性質。研究團隊認為這個材料有可能作為發展容錯性量子計算的基礎,並已經相關成果刊載於期刊《科學進展(Science Advances)。STM與STS這些表面技術的突破與應用,可以搭配巨觀尺度的電性、結構等觀測結果。去呼應與驗證肉眼可見的物理現象,是如何對應到原子尺度的電子行為。操作推動著尖端科技進展的儀器,莊天明描述自己在科學研發的這條路上,也歷程了大學時期對課堂裡反覆對公式和例題計算的迷惘,到開始接觸研究用自己的實驗器材看到原子的樣貌、量到波函數、親眼驗證了波粒二重性理論的感動。或許,這就是激勵無數基礎科學研究者的迷人之處,承啟數百年來的知識累積,化為清幽一隅的獨步科技,煉成未至之境的領航明燈!

擴展閱讀

突破技術瓶頸,固態電池研究離不開這2個關鍵點

這個材料不一般!有機無機雜化材料

2019高被引學者在《中國材料進展》發表過哪些文章?

《中國材料進展》「鎂合金專欄」出版

2020國家重點研發項目申報指南:基礎材料、戰略性電子材料。

了解先進鎂合金研究最新動態,看這個專欄就好了

世界上最稀缺的材料是什麼?

既是炸藥,也是救心藥:硝化甘油如何被發現可治療心絞痛?

數學的故事:亂灑一地的針其實有意義!布豐實驗與蒙地卡羅方法

為什麼世界正面臨沙子短缺危機?

史上最堅固的金星探測器

月球靴與生物材料:火星探索可能引發的人類設計革命

空間環境下的材料科學

科幻小說如何幫助我們理解氣候變化

奇異量子特性"電子自旋"引爆下一代內存革命


友情推介


新材料國際情報中心

相關焦點

  • 物理學家觀察到量子隧穿現象,它能讓粒子穿過最堅硬的屏障
    但是如果你擁有和量子粒子一樣的超能力呢?量子力學的奇怪定律有時允許粒子突破障礙,就像它們不存在一樣。但是,隨著障礙越來越堅固,穿越這些屏障的難度也越來越大,這就使得能夠穿透屏障的粒子越來越少。然而,量子隧穿的一個特殊例子——克萊因隧穿——改變了「遊戲規則」。它有效地使屏障透明,打開了允許粒子通過的門戶,即使非常厚的牆壁也不能擋住它們的道路。
  • 計算發現,是量子漲落維持了創紀錄的高溫超導體的晶體結構
    它的發現將通過提供無損失的電力運輸,超高效的電動發動機和發電機,以及在不冷卻的情況下產生巨大磁場的可能性,將帶來一場技術革命。最近發現的超導體首推在硫化氫中為200K(-73℃),後來在LaH10中達到250K(-23℃),這引起了人們對這些材料的關注,為儘快達到室溫提供了希望。
  • 氫分子量子隧穿效應假說!
    水中這快速原子運動是通過量子隧穿機制實現的。隧穿只能用量子物理來描述,這是一種控制微觀世界的物理定律。雖然用通俗的語言來解釋它並不容易,但我們所以這麼做,是因為沒有這個概念,無法弄清楚生物體中氫的各種獨特特性。 一、什麼是量子隧穿效應?
  • 量子隧穿現象被發現,最堅硬的屏障也無法抵擋,物理學家感到頭疼
    可是如果從物理學的角度來分析,科學家們通過最近觀察到的量子隧穿現象,倒是可以在未來讓科幻照進現實。其實量子隧穿現象對於物理學家們來說,並不是什麼新鮮的名詞了,早在上世紀20年代的時候,就有一位物理學家在研究分子光譜的時候,發現了偶對稱的量子與奇對稱的量子之間,一旦發生量子疊加現象,那麼就會引起非常強大的非定常波包,這個現象當時被稱作雙阱位勢,簡單來說,就是量子疊加後所產生的的能量可以穿越中間的障礙,並且還可以反反覆覆的上演這個現象
  • 量子理論對生命存在的解讀
    當兩個稜鏡分開時,大部分粒子都被第一個稜鏡反射然後被探測器發現。但是,他們發現,有部分粒子卻「隧穿」過了兩個稜鏡之間的間隙並被第二個稜鏡反射回到探測器。儘管這部分粒子比大部分粒子穿越的距離要長,但是,兩部分粒子卻是同時被探測器發現。這也就是說,產生「隧穿」的光子粒子的速度超出了光速。
  • 發現電子古柏對新狀態,處於超導體與絕緣體的中間地帶
    當溫度冷卻至接近絕對零度時,有些金屬會變成完美超導體,其中秘密就在於電子形成「古柏對」。過去科學家已發現古柏對能導致金屬變成超導體、也能變成絕緣體,現在,科學家在發現古柏對的第3 種全新狀態:不是超導體也不是絕緣體,而是像普通金屬一樣能在有電阻的情況下導電。
  • ​量子隧穿展示了粒子是如何打破光速的
    Hartman 發現,在量子隧穿中,屏障似乎是捷徑。當有粒子發生量子隧穿時,與沒有障礙物的情況相比,花費的時間更少。更令人驚訝的是,他計算得出,屏障增厚幾乎不會增加粒子穿過它的時間。這意味著,在具有足夠厚的屏障的情況下,粒子可以比在相同距離內穿過空間的光線更快地從一側穿到另一側。簡而言之,量子隧穿似乎比光速更快,這在物理上是不可能的。
  • 【計算】光化學中激發態重原子量子隧穿效應
    上發表文章,該研究首次揭示重原子量子隧穿效應在激發三重態Zimmerman Di-π-Methane(DPM)重排反應中的重要作用。Zimmerman等課題組研究發現,光能催化多環分子實現DPM重排,進而合成非常有價值的環丙烷衍生物,這類反應因而引起化學家的廣泛關注。
  • 超導體中量子臨界點附近的量子漲落新證據
    正如黑洞是空間中的奇點,量子臨界點是量子材料不同狀態間的點狀交叉點。在這裡,有可能出現各種奇異的電子行為。 量子臨界點(QCP)是量子材料不同狀態間的點狀交叉點。
  • 用超導鄰近效應探測分子輸運性質
    在分子電子學中,通常在給定分子節中通過電流,測量其電學性質,分為三種方案:第一,分子在兩個微加工方法製造的鄰近電極之間,用二探針輸運設備測量;第二,放到通過電流加熱或以機械方式形成的空隙之間;第三,分子的一端連接到金屬襯底,而另一端連接到導電針尖,以二探針輸運測量。在上述方案中,系統的幾何形貌和接觸強度的改變對實驗結果有顯著影響,尤其是觀測到量子效應時。
  • 量子計算背後的硬核技術:約瑟夫森參量放大器
    撰文 | 無邪(量子計算從業人員)參量放大器的「第二春」是約瑟夫森結的發現與應用。約瑟夫森結是由兩塊超導體中間隔一個很薄的絕緣層構成的三明治結構*。這個絕緣層很薄,薄到只有幾個納米,此時超導波函數就有機會擴散到絕緣層的另一側去,與另一側的超導體發生幹涉效應,這就是約瑟夫森效應。*注釋:廣義上講,這只是隧道結的形式,約瑟夫森結還可以是其他形式,為了便於解釋,這裡採用這種最經典的形式。約瑟夫森效應是一個叫約瑟夫森的大學生發現的。
  • MIT發現第三種磁性 量子計算/常溫超導?-MIT,麻省理工學院,磁性...
    麻省理工學院(MIT)近日展示了一種全新磁性的存在,證實了早先的預言。反鐵磁性的預言和發現讓Louis Neel、Clifford Shull分別在1970年、1994年贏得了諾貝爾物理學獎,而後者就是MIT的一名教授。
  • 量子力學科普:量子相變,從一個狀態到另一個狀態的華麗變身
    量子相變這個名詞雖然看起來很高端大氣上檔次,但理解起來卻並不難,因為量子相變與量子糾纏、量子隧穿現象等不同,量子糾纏、量子隧穿只能發生在微觀量子世界,它們是微觀粒子特有的量子效應,宏觀世界找不到可以參考的現象,但量子相變卻可以在宏觀世界中找到類似現象來做參考,以方便我們去理解,閒話不多說,下面直接開講。
  • 科學家利用量子隧穿違反了狹義相對論 讓光突破了速度限制
    但是日前兩位德國科學家聲稱,利用量子隧穿效應(quantum tunnelling),他們找到了讓光突破自己速度限制的方法。所謂量子隧穿效應是一種量子特性,是電子等微觀粒子能夠穿過它們本來無法通過的「牆壁」的現象。又稱隧穿效應,勢壘貫穿。
  • 江穎 「看見」原子的極限
    ,刷新了人們對水和其他輕元素材料體系的認知,並為量子物性的調控加入全新的自由度」江穎  1982年7月出生於四川樂山。氫原子是世界上體積最小、質量最輕的原子,還具有很明顯的核量子效應,觀測難度極大。包含了兩個氫原子與一個氧原子的單個水分子的直徑,僅相當於一根頭髮絲的百萬分之一。此前相當長的時間內,科學家們都在倒空間中表達水的結構。而水這個生活中極為常見的存在,從人們肉眼可見的實空間經過變換和假設到倒空間時,就已增添了很多不確定性。
  • 量子冰箱、量子鑽石、量子音樂……這些「搞笑」研究是認真的嗎?
    這正是超導體的特性。曼尼坎丹說:「當你把一個系統冷卻到極限溫度時,電子進入量子態,它們的行為更像是一種沒有阻力的集體流體。」「這是通過超導體中的電子在非常低的溫度下形成電子對來實現的,這種電子對被稱為庫珀對。」研究人員認為,如果溫度足夠低,所有金屬都能成為超導體,但每種金屬都有一個不同的「臨界溫度」,在這個溫度下,金屬的電阻會消失。
  • 常溫超導體的劃時代意義
    這名中科大少年班的畢業生、美國麻省理工學院的博士生發現當兩層平行石墨烯堆成約1.1°的微妙角度,就會產生神奇的超導效應。這一發現轟動國際學界,直接開闢了凝聚態物理的一塊新領域。如今,正有無數學者試圖重複、拓展他的研究。
  • ...報導量子中心王健研究組及合作者的最新成果:反常量子格裡菲思...
    ,與北京大學謝心澄院士、林熙研究員和北京師範大學劉海文研究員合作在極低溫下觀測到反常量子格裡菲斯奇異性,並給出理論解釋。這一發現揭示了超導漲落與自旋軌道耦合效應對於量子相變的重要影響,揭示出量子格裡菲斯奇異性在二維超導金屬相變中的普適性。超導-絕緣體與超導-金屬相變是量子相變的經典範例,已有三十餘年的研究歷史。所謂量子相變,是指在絕對零度下系統處於量子基態時隨著參數變化而發生的相變。近年來,隨著薄膜和器件製備工藝的提高,二維晶態超導體系逐漸成為了研究量子相變的理想平臺,得到了國際學術界的廣泛關注。
  • 羅徹斯特大學量子材料實驗室,最新宣稱創造了神秘室溫超導體
    羅徹斯特大學Dias研究小組量子材料實驗室,在極端條件下,創造了神秘的室溫超導體。儘管他們宣稱已經實現了在室溫下超導材料的長期追求目標,但是美國羅切斯特大學的研究人員並不知道其確切成分。但這意味著無需將其冷卻至-140°C,這是當今零電阻商業超導體所需要的。迪亞斯告訴《化學世界》編輯說:「我們想慶祝這一點。」 「擁有第一臺室溫超導體是物理學的聖地之一。」它可能代表了高壓科學成就的頂峰由於該材料是由相對原子質量很小的元素組成的,因此科學家無法使用X射線晶體學揭示它們的確切排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