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新聞網·大美青海客戶端訊 「小玲是我的女兒,在她一歲時,我們發現她肌肉鬆弛,身體癱軟。隨後被確診為:小兒腦癱。漫漫求醫路一走就是四年,經過幾年的康復訓練,小玲已經學會了走路,現在面臨著上幼兒園,從三歲半到四歲半,小玲斷斷續續上過多半年幼兒園,但因她身體弱,遺尿、流口水、多動等問題被一個又一個幼兒園勸退……真心渴望有一所為殘疾兒童量身定製的幼兒園。」
這是我省一位殘疾兒童媽媽無奈地傾訴。
我省殘疾兒童教育現狀如何?3000多名殘疾兒童能否走進屬於自己的幼兒園接受學前教育和康復訓練?
3000餘名殘疾兒童的期盼
長期關注殘疾兒童教育的省人大代表、民建西寧市委專職副主委李宏經過調研了解到,目前我省有0-7歲各類殘疾兒童3000多名,但我省目前還沒有一所殘疾兒童康復教育幼兒園,很多學齡前的殘疾兒童得不到早期專業康復醫療和教育,影響殘疾兒童接受平等接受教育的權利。
「今年省兩會上,我提了《關於建立殘疾兒童康復教育幼兒園的建議》,希望在西寧市建立一所集『學前教育、特殊教育、康復醫療、康復訓練、殘健融合』為一體的公辦殘疾兒童康復教育幼兒園,為他們順利進入普幼普小,乃至更高階段教育,更好融入社會生活提供專業的支撐和保障,進一步推進特殊兒童融合教育發展。」李宏說。
殘疾兒童是一個特殊的群體,他們中有的看不見繽紛的世界,有的聽不見美妙的聲音……他們需要得到全面的呵護。如何為他們搭建「康復」平臺,讓他們既能得到康復訓練,還能接受到良好的教育?
目前,我省學前特殊教育存在資源總體不足、區域間發展不平衡、專業力量不足等問題,特別是特殊教育專業教師、康復醫生、康復治療師、康復訓練人員及其他專業技術人員的配備不到位等問題突出,制約了我省殘疾兒童學前教育的發展和普及。
記者了解到,目前我省主要通過普通幼兒園隨園就讀、特殊教育學校附近設幼兒班、送教上門等多種方式滿足殘疾幼兒接受學前教育的需求。截至2019年底,全省共有419名殘疾幼兒在普通幼兒園或者特殊教育學校就讀(其中西寧市115名、海東市84名),一定程度上填補了我省學齡前殘疾幼兒學前教育的空白,增加了殘疾幼兒接受學前教育的機會。
「但距離實現普及殘疾兒童學前教育還有較大的差距。」省教育廳相關人員表示。
長期從事殘疾人工作的一位工作人員告訴記者,在整個特殊教育體系中,0-6周歲學前教育不僅是關係身患殘疾的孩子們一生幸福的奠基性教育,還是殘疾兒童康復治療的最佳時機。
「我們希望殘疾幼兒能有屬於自己的幼兒園。」和小玲的媽媽一樣,很多學齡前殘疾兒童家長都急切盼望能有一個專業的殘疾兒童學前教育與康復相融合的機構。
我省殘疾幼兒將迎來春天
7月27日,省教育廳邀請省人大代表李宏和省殘聯、殘疾人聯合會、西寧市教育局相關負責人召開協調會共同研究推進公辦殘疾兒童康復幼兒園事宜。
省教育廳相關負責人表示,為有效促進我省殘疾兒童學前教育和特殊教育兒童融合教育發展,進一步完善我省殘疾人教育體系,滿足殘疾人接受教育和康復需求,我們積極與省殘聯溝通銜接,對全省0-6歲的殘疾兒童進行摸底調查,認真研究建立公辦殘疾兒童康復教育幼兒園的可行性,從全省殘疾兒童數量、運轉方式、建設主體和管理體制等方面進行深入分析,認真研究建立公辦殘疾兒童康復教育幼兒園的可行性,明確職責分工,制定工作方案。下一步,我們將會同省殘聯、省衛健委、西寧市教育局等部門,依託青海省殘疾人康復中心為籌建一所公辦「康教結合」的殘疾兒童康復中心。
記者了解到,省教育廳將積極銜接省發改委、財政廳等部門將此項工作納入第三期特殊教育提升計劃和全省「十四五」教育改革發展專項規劃,根據國家專項資金落實情況機遇傾斜支持。
微評:代表建議傳遞著民情民意,我省相關部門讓代表建議落地有回聲,讓人大代表滿意,讓老百姓滿意!為這一舉措點個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