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子逝世29周年:他把天空和大地打掃得乾乾淨淨,轉身去了

2021-03-01 新周刊

本文轉載自世界華人周刊(wcweekly)

作者:薺麥青青

1989年3月26日,詩人海子在山海關附近臥軌自殺,距今已經整整29年。

曾經,他寫下這樣的詩句:「活在這珍貴的人間/人類和植物一樣幸福/愛情和雨水一樣幸福」,明朗歡快的句子,氤氳著幸福的憧憬,但沒有人會想到,在那個春寒料峭的三月,他從北京奔赴山海關,將年輕的身體枕在寒光凜凜的鐵軌上,當呼嘯的列車疾馳而過,他25歲的生命永遠地定格在那一年的春天。

· 01 ·

海子原名査海生,1964年出生於安徽省懷寧縣的高河鎮查灣村。「查」這個並不多見的姓氏,在距離他的家鄉一千裡之遙的浙江海寧,也曾被另一位後來成為武俠小說宗師的金庸所擁有,金庸原名「查良鏞」,二人未必有族譜上的淵源,但一個在武俠的世界裡刀光劍影,一個在詩歌的沃野上綠意蔥蘢,形成了冥冥之中的一種遙相呼應。

海子童年在家鄉懷寧縣高河鎮查灣村

海子天資極高,從小就被稱作「神童」,1979年考入北京大學法律系。

那年初秋,年僅15歲的查海生第一次坐上了直達北京的列車。這次漫長的旅途是那個走出村莊的少年,第一次以新奇的目光打量這個美麗新世界。

他在日記裡回憶起夜行列車,用不無興奮的口吻寫道:「那時的夜晚幾乎像白天。」亮如白晝的夜晚,是他以前閉塞的生活中從未有過的體驗。當他到達北京站,呼吸到第一口帶著清冽味道的空氣時,長途旅行中的疲倦、勞頓以及混雜著的那種迷惘、忐忑完全被衝釋殆盡。矗立在他眼前的廣闊天地,正以它的氣象萬千,以它的王者風範迎接他的到來。

而進入北京大學,這所拉開中國新文化運動序幕,薈萃了無數學者精英、吸納了世界最新文化藝術思潮,並始終主導中國文化藝術流向的中國最高學府,為海子確立自己高遠詩歌的追求提供了良好而充分的條件。而幾千裡之外的故鄉,亦常以炊煙嫋嫋,以麥浪逶迤的姿勢入夢。兩種不同的文化氛圍形成了微妙的衝擊與融匯,海子勃發的少年情懷開始如潮洶湧,於是他啟動了自己的朝聖之旅——詩歌創作。

大學時代的海子(後排右三)

他是一個地地道道的農家子弟,原生態的農村,為他的創作留下了取之不竭的題材。「我踩在青草上感到自己是徹底乾淨的黑土塊」,「大地茫茫,河水流淌,是什麼人掌燈,把你照亮」,這樣的句子在他的詩歌裡俯拾即是。

這種對土地的深厚情結,不是一個成長於都市的年輕人所能感受到的,它只能出自一位自幼赤腳走在田埂和青草地上,曾經吮吸過曠野之風和露珠芬芳的農家子之手,它羼雜著詩人對少年時代鄉村生活的鮮活而美好的回憶。

因此,每一個接近他的人,每一個誦讀過他的詩篇的人,都能從他身上嗅到四季的輪轉、風吹的方向和麥子的成長,閱讀他的詩,你總能讀到麥地、大海、村莊、鮮花、天空、太陽等這樣的意象。當他去世的時候,有人用「農業文明的殉葬者」來描述他,更多的人,因為他書寫麥地的篇章,將他稱為「麥地詩人」,甚至有人把他叫做「最後的浪漫主義鄉村抒情詩人」。

北京大學畢業證

1983年海子從北大畢業,被分配至中國政法大學。19歲,還是很多學子剛剛奔向大學的年齡,而未及弱冠之年的海子卻已經成為一名大學老師。

但那些枯燥與形而上的法律與哲學,並不是他骨子裡真正的志趣所在。他寫詩的激情愈發像燎原之火一樣燃燒。職業聊以「安身」,詩歌」才是他的「立命」之所。靠著它的庇護,他得以詩意地棲居在所有的「荒漠」和貧瘠裡。所以,那時,教師「查海生」隱藏到詩人「海子」的身份裡面,就像一顆飽滿的麥穗隱匿在綠色的稻田裡。

從1982年至1989年不到7年的時間裡,海子用超乎尋常的熱情和勤奮,以卓越沛然的才情,創作了近200萬字的作品。

海子手稿

· 02 ·

有一天他走進昌平一家飯館。對飯館老闆說:「我給大家朗誦我的詩,你們能不能給我酒喝?」

以詩換酒在他看來,是對人間佳釀的禮敬,他固執地以為,在這個文化氣息甚濃的城市一隅,也應該有詩人和詩歌的一席之地。

但飯館老闆則答:「我可以給你酒喝,但你別在這兒朗誦。」

他的乖張之舉在一個飯館老闆那裡,不過類似於精神的譫妄。所以,老闆以打發一個乞丐的嫌惡口吻表達他抗拒的立場。

詩人海子

武志紅說,無回應處就是絕境。在心理學家眼裡,被疏離,被排斥,是人類關係中最孤立無援的困局。當他捧出一顆真誠的心,意欲與群體與社會建立連結,來確立自我,尋求認同與悅納時,一旦被否定與棄絕,那種失落不言而喻。就像當年蘇東坡的愛妾朝雲哂笑夫子:「您一肚子裡裝的都是不合時宜」。

於是另一位朦朧詩的代表顧城的這段話:「偉大的詩人都不是現存功利的獲取者,他們在生活中一敗塗地,而他們的聲音,他們展示的生命世界,則與人類共存。」則成了對這些生前寂寂,死後隆譽加身的詩人與藝術家的最公允也是最心酸的概括。

當時海子的住處在離北京市區60多裡地的昌平,推開窗,只看到莽莽蒼蒼的太行山餘脈,這與當年寫下「相看兩不厭,只有敬亭山」的李太白的心境也許並無不同。在他的房間裡,找不到電視機、錄音機,甚至收音機。他既不會跳舞、遊泳,也不會騎自行車。海子一直在「貧窮、單調與孤獨中寫作」。他詩歌的原野百鳥啼囀,鮮花怒放,但他現實的世界裡只有詩歌,別無他物。

詩人西川曾經提及此:「海子的生活相當封閉……海子的死使我對人的生活方式頗多感想,或許任何一個人都需要被一張網罩住,這張網就是社會關係之網。一般說來,這張網會剝奪我們生活的純潔性,使我們疲於奔跑,心緒難定……但另一方面,這張網恐怕也是我們生存的保障……無論是血緣關係,是婚姻關係,還是社會關係,都會像一隻手緊緊抓住你的肩膀……」

儘管有人宣稱「藝術家的唯一美德便是才華」,但才華是根植於大地與土壤,根植於雨露與陽光的,除了與自然的連結,還要與人連結,與社會連結,這是一個人獲得相對安穩的俗世生活的途徑。雖然入世太切,難免身染腌臢之氣,但出世太久,與世界隔膜太深,便只能自鑄空中樓閣,孑然一身。  

詩人海子

美學家朱光潛先生說過,以出世的態度做人,以入世的態度做事。

這顯然是能平衡人生矛盾的智者態度,但詩人則以內心的劇烈衝突來感受生命中的苦辣酸甜,以遠高於生活的理想主義目光打量塵世,所以,他們往往是鮮有同道的孤旅者。

在他的那首最廣為人知的詩裡,他寫道:「願你有情人終成眷屬,願你在塵世獲得幸福,我只願面朝大海,春暖花開。」看似非常清新溫暖的畫面,一派歲月靜好的模樣,但細加審讀,就不難發現,「面朝大海」其實不就是「背世而居」嗎?因為他的純粹與明淨,他的簡單與真誠,他的敏感與偏執,在當時的社會語境下,並未被真正地悅納過,他在自我的世界裡一直是個踽踽獨行的孩子,所以,他只能將一個落寞、孤獨的背景留在眾人的視野之外,而春暖花開的幸福畫面,於一個詩人而言,亦不過是一場鏡月水花的幻景。

美國文學家塞林格以「激進的純真守望,無助的逃遁情結」創作出永恆孤獨的麥田守望者,而同樣純真守望的海子,卻只在孤獨地死去之後才獲得永恆。

海子赴西藏旅遊

· 03 ·

西川說,海子一生愛過四個女人,如同他在《四姐妹》中寫到的。而其中一位,或許是觸發了海子之死的,是他愛得最刻骨銘心的女子,「海子為她寫過許多愛情詩,發起瘋來一封情書可以寫到兩萬字以上」。但最終他們還是分手了,海子見她的最後一面時,她已結婚,對海子頗為冷淡,於是海子喝了很多酒,說了她很多癲痴的醉話。這些話使得酒醒後的海子愧悔不已。

姐姐,今夜我在德令哈,夜色籠罩

姐姐,我今夜只有戈壁

草原盡頭我兩手空空

悲痛時握不住一顆淚滴

……

我把石頭還給石頭

讓勝利的勝利

今夜青稞只屬於他自己

一切都在生長

今夜我只有美麗的戈壁  空空

姐姐,今夜我不關心人類,我只想你。

這座城市空空如也,亦如被愛劫掠過的荒原。當一切都風煙俱淨,唯有思念在瘋長。

佛家有雲,情不重,不生娑婆;愛不深,不墮輪迴。

迷戀是一種巨大的吞噬。但他不懂如何權衡,更不會進退自如,愛了就是愛了,一頭扎進去,毫不躊躇,毫無保留,懷著他始終如一的赤子之心。

對愛的痴情與對詩歌的篤誠,在他那裡如出一轍。正如他在詩中所寫的那樣:夜色中,我有三次受難:流浪、愛情、生存/我有三次幸福:詩歌、王位、太陽。

· 04 ·

海子離去前將他住的兩間屋子清掃得一塵不染:「我把天空和大地打掃得乾乾淨淨,歸還給一個陌不相識的人」。

1989年3月26日,海子在山海關至龍營之間的鐵道上臥軌。他選了一個火車爬坡的路段。他死前好幾天都沒有吃東西。他帶在身上的遺書簡單寫著,我的死與任何人無關,遺作由駱一禾處理。

他將由他的死可能帶來的一切紛擾都儘量處理得絕不旁逸斜出,堵住所有妄議的嘴巴,和嫁禍於人的臆斷,但他沒有料到的是,在死後近30年,他仍活在人們巨大的爭議中,亦活在無盡的懷念裡。

有人說:「天才並不是什麼贈品,而是人們在絕望的環境中創造出來的一條脫身之路。」

他先以天才脫身,後以遠行抽身。這場逃離是羈鳥投林,還是最終走向自己?

· 05 ·

關於戰爭,最令我為之顫慄的一句話是,「每一顆呼嘯的子彈,射向的都是母親的胸膛。」

母親,是人間一切苦難的最終承受者。

時至今日,我仍然記得多年前,記者採訪海子的母親時,只約略識得些字的她竟然在鏡頭前,非常流暢地背誦兒子生前的成名作《亞洲銅》。在那張溝壑縱橫的臉上,不見任何哀戚,但那雙早已哭幹了淚水的渾濁雙眼裡,卻再一次泛起隱隱的淚光。

她未必能領會那首詩的意境,她只是用這種方式與兒子進行生與死的的聯結。他以死來殉自己的信仰,母親則以他的詩歌來貼近自己的孩子。此外,她還能找到哪條路通向兒子的在天之靈呢?

十年後,他被葬在面對麥地的故鄉山坡上。他終於可以與詩中的麥田咫尺相對,與母親的守望咫尺相對。

十年前,他從這裡出發,是詩歌世界中的遊子;如今,他歸來,還原為母親長眠的孩子。

海子墓地

每年,都有絡繹不絕的人來到這個山村,由於海子,查灣村已成了一個所有熱愛詩歌的人的精神聖地。他們來尋根,來膜拜,來緬懷。但熱絡是他們的,一貫喜歡安靜的海子只與他熱愛的土地為伴。

瑞士心理學者榮格說過,「人完成自己,並不要用一個所謂世俗的標準,而是要做到自己的完成跟自己的完整。」但死亡本身並不具備任何詩意,他完成一次漫長的「遷徙」,是否能真正找回那個完滿的自己?

在中國當代詩壇,海子常常被評價為「一個詩歌時代的象徵」和「我們祖國給世界文學奉獻的一位具有世界眼光的詩人」。因此,他的隕落,預示著一個詩歌黃金時代的結束。但,詩歌是不死的荊棘鳥,穿過被霧霾和塵埃遮蔽的天空,在每一片尚有春風拂過的土地上,遊弋或高翔。

本文來自世界華人周刊(wcweekly)

相關焦點

  • 詩人海子逝世27周年:以夢為馬 面朝大海 春暖花開
    詩人海子逝世27周年:以夢為馬 面朝大海 春暖花開 海子舊照(資料圖)   你從遠方來 我到遠方去 遙遠的路程經過這裡 天空一無所有 為何給我安慰
  • 今天是海子的生日,後天是海子的祭日,我們只能擁有明天
    我想,閱讀海子,不僅是為了懷念,也是因為他寫盡了我們的青春、夢想、愛情和生活,也是為了證明我們並未在浮華的物質生活中老去,更是為了證明我們不止有眼前的苟且,還有詩和遠方。海子的傳記和不少回憶都證明,來自安徽農村的海子一時不能適應來到北京的生活,產生了抵制的心理。他像當年的很多大學生一樣喜歡寫詩,卻上了法律系,自感是文學門外漢,又增加了一層「局外人」的意識。受到冷落的、倔強的海子乾脆擺脫了彼時的文學潮流(第三代)和「圈子」,走上了屬於自己的不歸路。
  • 海子逝世30周年:人生最高級的活法,是學會享受孤獨
    而今天,就是偉大詩人海子,逝世30周年的紀念日。 在30年前的今天,年僅25歲的海子,在與孤獨對話了多年後,選擇離開了這個世界。 每年初春時節,無論是海子母校北大,還是家鄉安徽安慶,亦或是海子曾旅行過的西藏青海,總會有紀念海子的活動與身影。
  • 逝世30周年|讀海子不只是「面朝大海,春暖花開」
    3月24日是海子誕辰55周年,3月26日是海子去世30周年。早逝的海子,已是中國最負盛名的詩人之一,他的不少作品被奉為經典,他創作的《面朝大海,春暖花開》《村莊》《秋》《祖國(或以夢為馬)》《亞洲銅》《麥地》等詩歌廣為流傳,接受程度非常高,已融入大眾生活。
  • 海子,一個時代的結束
    西川作為最廣為人知的「海子摯友」,在這個日子口兒編纂完1000多頁的《海子詩全集》,宣布:「海子10周年祭完成了詩人的神化,20周年祭將完成詩人的經典化。」大仙和張馳,則在海子自殺那一年,一次醉酒之後,懷著弒父的衝動朝老一輩詩人發出吼聲:「你們的時代結束了!最能代表新時代的詩人已經誕生,那就是海子!」這是詩歌江湖裡的小輩壓抑之後的爆發,也是偶然的、狂妄的、最終竟然實現了的預言。
  • 海子逝世29周年 | 以夢為馬的詩人為什麼臥軌自殺
    他的遺書中寫著「我是中國政法大學哲學教研室教師,我叫查海生,我的死與任何人無關。」有人說,海子之後,再無詩歌。那麼或許了解海子和他的死亡,就要從了解他的詩歌開始。,談到對自己和詩歌的希望,他說:「我的詩歌理想是在中國成就一種偉大的集體的詩。
  • 十首海子詩詞:今夜我不關心人類,我只想你
    如今,他已經走了29年了。紀念海子最好的方式是去閱讀他今天小編精選了這十首最有代表性、最美好的詩篇讓我們跟隨這些詩篇去感受那四季的輪轉風吹的方向和麥子的成長世界多麼好早晨是山洞中一隻踩人的花鹿19869黎明(之二)(二月的雪,二月的雨)我把天空和大地打掃乾乾淨淨
  • 維基精選:【海子 (詩人)】
    但受到讀者普遍歡迎的是海子的抒情短詩。海子一生大概創作短詩200餘首,這些抒情短詩涉及的範圍極為廣泛,最為觸目驚心的是海子對生命存在的那種錐心泣血的體驗和對太陽、河流、草原、大地、歷史這些本原意象的痴迷。在海子的詩裡,有對珍貴的人間生活的眷戀,有對「幽深而神秘」的存在的沉思,有對愛情來臨的幸福禮讚,也有對失去愛情時的痛苦憑弔。從1993年起,北大每年舉行詩歌節,以紀念海子。
  • 海子研究專刊(第三十二期)|金松林:最後的浪漫派——海子論
    10諾瓦利斯在《夜頌》中將他的優雅、羸弱和感傷,全都融化在不可思議的內心世界裡,為我們透視浪漫主義心靈提供了有力的見證。在絕大多數浪漫派詩人的作品中,總是滲透著這種縈繞不去的聖徒般的憂傷,海子也概莫能外。
  • 海子優美詩歌精選 | 以夢為馬,不負韶華
    春天,十個海子全都復活在光明的景色中嘲笑這一野蠻而悲傷的海子你這麼長久地沉睡到底是為了什麼?---海子《春天,十個海子》節選當春天的風帶著暖陽的溫度從海洋吹向大地,又從大地吹往天空,扶搖而上的還有春天的記憶。
  • 海子詩43首朗誦合集
    【名家朗誦】徐濤:海子的5首經典詩歌
  • 海子為何自殺?15歲上北大,19歲大學任教,25歲天才隕落的內幕
    從80年代他的逝世至今,人們從未停止對他的緬懷。海子的橫空出世,於中國朦朧詩派,是一大震撼,而他最終選擇以一種無可複製的死亡,匆匆退場,也預告了一個詩歌時代的結束。他把自己的時間都花在了寫作和旅行上。每個月不多的薪水也都用來複印自己的詩集。這種生活方式導致的結果只有一個字——「窮」。海子的女友最終因為雙方的家世差距太大,還是選擇和他分手。海子說,真誠的愛情錯誤百出。那一刻,他也許覺得兩個人誰都沒錯,出錯的可能只是這個世界。
  • 詩人戰鬥到最後一刻:海子與他的朋友們
    他在法律系是年紀最小的學生,大家總愛和他開玩笑,外出拍照時還會有同學逗他:來,咱爺倆拍一個照!這讓本來就內向的他更加害羞落寞。幸好,他等來了駱一禾。和他們走得比較近的,還有西川。海子第一次見到西川時,提到了黑格爾,這讓西川立刻對他刮目相看。
  • 海子逝世30周年 探秘這個內心有海的詩人,以夢為馬的孩子
    他,就是詩人海子,生於春天,死於春天的査海生。他生於1964年3月24日,在1989年3月26日以一種決絕的方式,和塵世決裂。算起來他今年55歲,或者說,是25歲,永遠25歲。海子1989.3.25……巧得很,兩天前正是他的生日。這個終生嚮往太陽和麥田的少年,出生在安徽省懷寧縣高河鎮查灣村一戶農民家裡。他4歲就在公社的「毛澤東語錄背誦比賽」中一舉奪冠,被視為天才。
  • 不論是「神化」還是「俗化」,放過海子吧,他不需要這樣的讚美
    今天是海子逝世30周年。三十年前,海子在山海關臥軌自殺,之後變成了一個時代的傳奇。關於海子的各種言論已經說得太多,似乎沒有什麼可再說的,但中國人素來重視逢十的紀念日,覺得還是有說一下的必要。客觀講,海子是上世紀八十年代典型的理想浪漫化詩人,是那個年代的產物,有著那個年代青年的優點和不足。他選擇臥軌自盡,既有個人精神上的原因,也有生活中具體的原因,並不宜被拔高為宗教化的崇高儀式。寫作就像一個黑洞,容易讓一個人越陷越深,而海子那種充滿年輕激情的寫作,根本難以為繼,最後連自己也搭進去。而他生活中的孤獨和不被認可,多少也讓他深受傷害。
  • 正能量:重慶酉陽有位環衛工人做了15年,把小鎮打掃得乾乾淨淨
    在這裡,有一個環衛工人叫馮桂英,她從事環衛工作有15年了,這些年裡,她用自己的雙手,拿著掃把把這座城市打掃得乾乾淨淨的。每天天還是黑著的時候,我們都會聽到一種很刺耳的聲音「涮涮涮」的。這時,我們就知道是環衛工人們正在工作了。他們穿著黃馬褂,這就是環衛工人的標誌,在哪裡都一樣是這樣的環衛衣服。馮桂英。
  • 海子最美的十首詩歌
    2《給母親(組詩)》(其三)雲母親/老了,垂下白髮/母親你去休息吧/山坡上伏著安靜的兒子/就像山腰安靜的水/流著天空我歌唱雲朵/雨水的姐妹/美麗的求婚/我知道自己頌揚情侶的詩歌沒有了用場>千年後如若我再生於祖國的河岸/千年後我再次擁有中國的稻田 和周天子的雪山 天馬賜踏/和所有以夢為馬的詩人一樣/我選擇永恆的事業我的事業 就是要成為太陽的一生/他從古到今——「日」——他無比輝煌無比光明/和所有以夢為馬的詩人一樣/最後我被黃昏的眾神抬入不朽的太陽太陽是我的名字/太陽是我的一生/太陽的山頂埋葬
  • 人生第一套房子,入住一個月,每天打掃得乾乾淨淨,忍不住曬曬!
    導讀:人生第一套房子,入住一個月,每天打掃得乾乾淨淨,忍不住曬曬!這套兩室的新房是我和老婆人生的第一套房子,兩年前買的房子。今年也搬入了新家,入住一個多月,每天老婆都把家裡打掃得乾乾淨淨,忍不住給大家曬曬。客廳客廳全房地面暖色調的瓷磚整體通鋪,效果特別的大氣,全房牆面大白牆粉刷,不做任何造型設計,既節省了造型費用又敞亮大氣。頂面多層的吊頂設計,提升了客廳的看見層次感,立體效果特別強烈。
  • 今天鄧稼先逝世34周年,他去世前曾說:有來世,我還是選擇中國
    今天,鄧稼先逝世34周年。緬懷,致敬!34年前的今天,他走了,鞠躬盡瘁了一輩子,嘔心瀝血了一輩子,而絕大多數人直到他去世前一個月才第一次聽說了他的名字——鄧稼先。1986年7月29日鄧稼先於北京逝世享年62歲鄧稼先是誰?
  • 怎樣把家裡打掃得乾乾淨淨,並長期保持呢?
    怎樣把家打掃得乾乾淨淨並長期保持呢?靠日常的生活好習慣和自律合併的成果一:養成日常的好習慣1.東西歸原位。家裡的大大小小的物件都有各自的位置。平時隨手用好一定要放回原處,這樣不僅有秩序,還不會擾亂本安好的心情。如若我們平常用的包包、外套、衣服……特別是小的物件如掏耳勺、牙籤……用到哪兒,放到哪兒。等到一時之需的時候找不到,是多麼惱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