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貝貝豆(原創文章,歡迎個人轉載分享)」
在日常的生活中,我們會見到很多家長用千奇百怪方式抱娃,橫著抱、豎著抱,有的會藉助腰凳、背帶等工具來抱孩子。反正孩子又不會說話,也不知道舒服不舒服,就任期家長的擺布。
怎麼抱孩子是一門很深的學問,如何抱孩子、用什麼樣的姿勢都是很重要的,並不是說想怎麼抱就怎麼抱。如果家長只是一昧的隨心所欲的按照自己的方式來抱娃,那不免要給孩子帶來傷害。
寶寶1歲前,媽媽的錯誤抱姿會使孩子脊椎受損,很多人犯,速改
1)1歲之前,寶寶的脊椎很柔弱
剛出生小寶寶,他們整個身體都是軟軟的像一團棉花。腦袋遠要比身子大很多,這時候他們的頸部肌肉還不發達,所以無法支撐頭部的重量。與此同時,剛出生的寶寶脊椎很軟,還沒有度過發育固定的階段,如果抱姿不正確,一不小心就會損傷到他們的脊椎。
2)錯誤護理,最容易給脊椎發育埋隱患
對於剛出生的寶寶,更多的家長總是關注孩子長的胖不胖、高不高、有沒有學會新技能,往往忽略掉了脊柱的發育。如果在這個階段,因為家長的一些錯誤的抱娃方式或不正確的護理方式,都會直接導致寶寶的脊柱發育不良,出現彎腰駝背、高低肩的問題。
寶寶的脊椎有發育緩衝期和關鍵期,媽媽要知曉
寶寶在媽媽的肚子裡生活了10個月,長期的蜷縮在子宮,裡面讓他們的脊柱呈現稍微彎曲的」C」字形,直至他們出生後,他們經歷一段時間的成長發育,才能將脊柱的形態生長為正常的生理曲線。
在這段生長階段中,他們要經歷三個發育的關鍵期:
1)第一階段「脊柱前突」---3個月左右
一般的寶寶在3個月的時候,會學會一生之中的第一個大動作就是「抬頭」,寶寶能夠做到抬頭的這個動作,也就說明寶寶的頸部肌肉可以支撐住頭部的力量。這個時候寶寶的脊椎也迎來了第一個彎曲---脊柱前突。
2)第二階段「脊柱後突」---6個月左右
6個月的寶寶肌肉的力量已經發育的很不錯了,他們學會了翻身和單獨坐立。這個時候寶寶的脊柱會形成第二個彎曲---脊柱後突。
寶寶學會坐立,是因為他們腰部的肌肉力量充足,所以才能坐得住。但如果寶寶腰部的肌肉力量不足,無法支撐整個上身的時候就練習學坐,就會讓尚未發育成熟的脊柱造成不正常的彎曲。
3)第三階段「腰椎前突」---1歲左右
1歲的寶寶經歷了爬行、站立的練習後,他們腰部、腿部的肌肉力量更加結實,平衡能力也得到了充分的鍛鍊。而這時候他們學會另外一個大動作「行走」,此時就是寶寶脊柱發育形成的第三個彎曲---腰椎前突。
當寶寶學會行走後,他們的脊柱的自然彎曲也就形成了,但是寶寶的脊柱還是很脆弱的,要等到他們6、7歲以後,脊柱才會慢慢的被韌帶固定。
在1歲以前寶寶的脊柱生理彎曲的形成的關鍵時期,而脊柱的彎曲和日常的姿勢有莫大的關係,所以如何正確的抱娃就直接影響到寶寶脊柱的發育。
接下來我們就來說下1歲以內寶寶的抱姿的相關注意事項:
一:0-6個月的寶寶
剛出生的寶寶不要豎著抱,因為頭重腳輕,豎著抱頭部的重量會壓迫到脊柱和脊椎,造成脊椎損傷和脊柱發育畸形。
不要掐著寶寶的腋窩抱,因為寶寶的身體和脊柱都太軟,這樣的抱娃方式會對寶寶的脊柱造成傷害。
6個月以內的寶寶不要單手抱娃,因為此時寶寶的脊柱力量和頸部肌肉還很弱,身體也不能更好的直立,而單手抱娃會壓迫寶寶的神經,導致孩子駝背。
正確的抱娃姿勢:將小寶寶輕輕的抱起,抱起的同時要用雙手託住寶寶的屁股和頸部,讓寶寶躺在一隻胳膊的臂彎裡,然後頭部要高於腳步,讓寶寶的頭部、背部全部支撐在胳膊上。
二:6個月以後的寶寶
6個月後,媽媽可以採用向外坐抱的方式來抱寶寶,這種抱的方式會減少媽媽的負擔,抱起寶寶來更是得心應手。
合理利用腰凳:最好的姿勢是躺靠在腰凳上,而媽媽的兩隻手也要同時保護好寶寶的腰部和屁股,確保寶寶坐在那裡比較舒適,這樣不僅媽媽省力,寶寶也會更加安全。
寶媽們,你們平日裡是如何抱寶寶的?分享你的故事一起討論吧!
ps:本文配圖均源網絡,圖文均無關,如有侵權聯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