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由於晶片供應不足導致相關車企產能受到影響的消息引起熱議。
對此,國內相關人士表示問題確實存在,但並沒那麼嚴重。比亞迪更是表示在新能源電池、晶片等方面有一整套產業鏈,對內可實現充分自給,對外有餘量供應。
而德國的大眾、博世及大陸集團均發出晶片不足的警告。其中,大陸集團表示晶片不足導致的汽車供應鏈瓶頸可能持續到明年。
大陸集團作為全球排名領先汽車零部件企業,產能跟不上對下遊車企有不小的影響。而背後的主要原因,是受到今年「黑天鵝」事件的衝擊。
說起大陸集團,大家對他的固有印象應該是「馬牌」、「四大輪胎廠商之一」。
但大家可能不知道,大陸集團成為全球四大輪胎廠之一,用了上百年時間。但成為全球領先的汽車零部件企業,只用了二十餘年。
時間拉回到1871年,這一年德國完成了統一,這一年大陸集團在德國漢諾瓦正式成立。
企業創立之初,主要從事生產及銷售橡膠製品、橡膠布,以及馬車和自行車實心輪胎的生意。
經過二十餘年的積累和沉澱,大陸集團掌握了橡膠領域豐富的技術,成為第一家生產自行車充氣輪胎的廠商。同時,隨著德國汽車工業開始崛起,大陸集團也開始涉足汽車輪胎業務,並取得快速發展。
在此後的發展過程中,大陸集團深耕汽車輪胎行業,憑藉深厚的技術推出了許多革命性的產品。比如推出了全球首款帶花紋的汽車輪胎、防滑輪胎、可拆卸的轎車輪圈等,又比如在輪胎中添加炭黑,讓輪胎更加耐磨和不容易開裂。
這些技術創新,不僅讓大陸集團得到很好的發展,也為之後繼續成長奠定了夯實的基礎。
上世紀70年代,大陸集團開始不滿足於內生增長的打法,開始通過併購外延的策略,走上了國際化的道路。
具體來看,在此後數十年間,大陸集團先後拿下美國優耐陸在歐洲的輪胎業務、奧地利企業Semperit的輪胎業務、北美輪胎製造商將軍輪胎等。
憑藉一系列的併購,大陸集團成功躋身全球四大輪胎廠商之一。而取得這樣的市場地位,大陸集團足足花了上百年時間。
九十年代,汽車工業進入全球化高速發展階段,也推動汽車零部件行業迅速發展。大陸集團正是在這個時期開始發展汽車電子業務,並由此走向成為完善的汽車零部件供應商的道路。
在此後二十餘年間,大陸集團的產品除了早已有的輪胎產品,主要產品還包括制動系統、車身穩定控制系統、發動機噴射系統、轉速表及其他汽車和運輸行業零部件等。
根據2020年數據,大陸集團2019財年總銷售額高達444.8億歐元(約合人民幣3517億元)。可以看到,德國不僅有博世這家汽車零部件巨頭,大陸集團也是。
綜上所述,大陸集團成功的基本邏輯在於通過自主研發形成了核心技術,即內生增長是推動企業發展的重要因素,併購外延的重要性則要稍次一些。
事實上,大部分德國製造業企業都更依賴內生增長,而不依賴併購外延。還是那句話,能買到的技術一定不會是最先進的,因此依靠併購的策略,無論怎麼發展都只能在後面追趕,而無法實現趕超。
而從某種意義上,國內有不少企業是比較依賴併購的,也確實通過併購國外企業取得了巨大進步。但如果這些企業沒有將資金投入到自主研發上面,是很難取得長遠發展的。
經營企業,要自立自強。國家,亦或個人,也是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