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起中國的汽車行業,大部分人的印象是市場很大,但是大部分市場份額又被合資品牌所佔據,尤其是在高端市場方面,中國本土的自主品牌更是幾乎沒有任何的話語權。而之所以會出現這種市場狀態,也有很多人把原因歸咎於中國本土的汽車零部件企業不夠強。畢竟,像美國、日本、德國、法國等汽車強國,基本上都有聞名全球的汽車零部件品牌,比如博士、大陸、電裝、米其林、康明斯等等。實際上,在近些年裡,中國也逐步崛起了一些汽車零部件企業,其中一些甚至在單個領域做到了全球三的位置,比如說汽車玻璃領域的福耀玻璃、動力電池領域的寧德時代、汽車安全電子系統領域的均勝電子等等。除此之外,中國還有一家汽車零部件企業進入了全球前十,它就是濰柴控股集團。
前些日子,濰柴控股集團公布了2019年度的全年業績,其在2019年全年的收入超過了2600億元,與2018年相比,同比增長超過10%。而在2019年度的「全球汽車零部件供應商100強」榜單中,濰柴控股集團更是中國唯一一家進入全球前十位的汽車零部件企業,它在汽車零部件領域的收入接近了2000億元,在全球排名第九位。
雖然說濰柴控股集團的營收規模與博世、電裝知名的汽車零部件巨頭相比,還有著較大的差距,但是在中國市場上,濰柴控股集團卻是當之無愧的中國第一大汽車零部件企業,它目前的收入規模是寧德時代、福耀玻璃、均勝電子等企業的好幾倍。值得一提的是,儘管如今的濰柴控股集團已經成為了中國最大的汽車零部件企業,但是在22年前,它卻一度瀕臨破產。
濰柴集團始創於1946年,算是中國最早一批的機械企業。在上個世紀七八十年代,濰柴集團也曾取得過非常突出的成績,比如說成功研製了6160中速柴油機,也引進過斯太爾重型發動機,但是同樣也有著當時國企所存在的弊端,比如說機構臃腫、體制落後。因此,在改革開放之後,面對著市場經濟所帶來的市場競爭,濰柴集團一度瀕臨破產。在1998年的時候,濰柴集團負債3億元,拖欠了一萬多名員工長達半年的工資,到年底時,更是因為交不起電費,被電力公司斷了電,最後還是依靠濰坊市協調下來的500萬貸款才度過最艱難的時期。
也正是在這一年,濰柴集團現任董事長譚旭光正式上任,開始著手一系列的改革,才讓濰柴集團開始煥發生機。
而譚旭光上任後,除了體制改革之外,更是依靠濰柴集團此前的技術積累,重心發展柴油機業務,一步步成長為中國市場上排名第一的柴油機品牌。目前,濰柴集團的中速柴油機在國內民用船市場佔有率超過80%,在發電設備市場佔有率超過50%,在重卡發動機市場佔有率超過40%。
除此之外,濰柴集團還開始跨行業、跨國發展,成功的在海外併購了法國杜博安公司,義大利法拉帝公司、重組了德國凱傲集團與林德液壓業務、美國德馬泰克公司,進入了商用車、工程機械、豪華遊艇等多個領域。當然,汽車零部件仍然是濰柴集團最主要的業務,它旗下擁有內燃機、變速箱、車橋三大主要產品,除了內燃機這一知名產品之外,其車橋與變速箱在重卡市場的佔有率均超過了80%。就目前而言,濰柴集團的汽車零部件的營收仍佔據了其總營收80%以上。
可以說,從1998年的瀕臨破產,到如今一年營收超過2600億元,成為全球前十、中國最大的一家汽車零部件企業,銷售收入增長近400倍,濰柴集團只用了22年,堪稱業界的一個奇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