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長軍介紹,林口將建設集生態、旅遊、產業於一體的沙棘小鎮,沙棘特色產業將成為林口打造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和林業新業態的抓手與突破口,推動林口生態和經濟快速發展。
未來網林口9月24日電(記者 張冰清)「不去打零工了,我現在在家門口務工還能就近照顧家裡,日常開銷也不用子女倒貼了。靠著沙棘果我們的日子真的甜了!」牡丹江市林口縣鎮東村村民告訴未來網記者。
走進在牡丹江市林口縣鎮東村沙棘產業示範園,一顆顆橘黃色的沙棘果在陽光下閃耀光芒,掛滿枝頭,變成了甜進老百姓心裡名副其實的致富果。百姓的好日子得益於政府的產業結構調整,強力推進扶貧攻堅工作。
牡丹江市林口縣鎮東村沙棘產業示範園剛剛掛果進入收穫期。未來網記者 張冰清 攝
小小沙棘果帶動大經濟
向「綠水青山」要「金山銀山」,這顆沙棘果不簡單。
萬餘畝有機生態沙棘園——則是當地政府為了帶動百姓致富,不斷打造沙棘農文旅融合發展,走出的一條讓百姓脫貧致富的新路子。
林口縣位於黑龍江省東南部,林口縣地處森林茂密的老爺嶺和張廣才嶺的峽口處,素有「森林之口」的美稱,因而得名「林口」。結合「八山半水半分田」的地貌特徵,林口縣將沙棘產業作為全縣推進林下經濟發展和農民脫貧致富的一項重要產業。
林口縣林口鎮副鎮長劉長軍望著山坡上200多畝沙棘,心裡滿是歡喜。劉長軍說,「4年前這裡水土流失嚴重,一下雨就受災。現在進行了產業結構調整,不僅退耕還林,還創新種植模式,大面積種植沙棘,並且套種月見草、蒲公英等中藥材,走上了可持續發展的致富路。」
2015年,林口縣委縣政府針對水土流失問題,因地制宜,將沙棘作為全縣重點產業強力推進。他們制定了沙棘產業發展5年規劃,通過發展長期扶貧產業、壯大村集體經濟、退耕還林政策引導、種植大戶現身說法等一系列舉措,引導農民、林場職工發展壯大沙棘種植產業。2018年全縣發展沙棘種植達10萬畝,被國際沙棘協會授予「中國冬果沙棘之鄉」金字招牌。
林口縣把沙棘產業作為促進農民增收的增長點來抓,在資金、政策等方面加大力度、給予全面支持。通過產業結構調整強力推進扶貧攻堅工作,利用扶貧資金,針對貧困戶對症下藥,精準施策。
目前,林口縣已成立沙棘種植專業合作社3家,按照「公司+合作社+基地農戶」的運營模式,引領輻射周邊1000多戶農戶發展冬果沙棘種植面積10萬餘畝,5年內將超過30萬畝,現已進入盛果期的沙棘近2000畝。
受益者之一就是鎮東村。
林口鎮鎮東村位於林口縣的東南部,距縣城1公裡,行政區域面積332.7公頃,全村共有460戶,1512口人,黨員29名。有耕地面積2306畝,2019年,村集體年收入11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2萬元。
「沙棘是藥食同源的植物,發展的前景非常好,鼓了老百姓腰包,老百姓種植的興趣自然就高。」劉長軍表示,合作社共帶動了213人種植,現在每畝的產量能達到1500斤,管理好能達到2000斤,畝效益能達到7000到8000元左右。
小小沙棘果走出國門
近年來,鎮東村黨支部採取「政府引領、企業帶動、群眾參與」的產業發展方式,引進益壽沙棘種植合作社,發展沙棘種植產業。
還成立了成立了以種植、採集、生產、加工、銷售農副產品及旅遊為一體的「黑龍江省金科沙棘有限公司」,註冊商標「王小棘」,打造出沙棘茶、酒、油、沙棘木耳、原漿等一系列綠色健康食品,深加工沙棘產品及鮮果銷往全國各地。
不僅如此,這枚小小的沙棘果還走出了國門,劉長軍欣喜地告訴記者,「現在每年出口境外的沙棘鮮果能達到500噸左右。」
在苗木供給上,依託企業的良好帶動優勢,產業發展迎來了新的發展機遇。目前,鎮東沙棘佔地面積260畝,年產2萬株沙棘果樹,年產值100萬人民幣,探索出了一條利益聯結、協調發展、富有特色的產業發展新路子。
劉長軍跟記者算了一筆帳,沙棘種植3年見效益,投入產出比在10倍以上。「耐得住寂寞,才能有所收穫。」劉長軍說。
為了解決沙棘產業前3年沒有收益的問題,縣裡還給鄉親們想了好辦法。通過套種月見草、蒲公英等北藥,提高土地利用率,實現生態增綠、百姓增收。此外,打造牡丹江流域百裡黃芪谷,擴大省級白鮮皮規範化示範種植基地,大力推廣庭院平貝,全縣道地中藥材種植面積已由2000畝增長到7.45萬畝。
下一步,劉長軍介紹,林口將建設集生態、旅遊、產業於一體的沙棘小鎮,沙棘特色產業將成為林口打造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和林業新業態的抓手與突破口,推動林口生態和經濟快速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