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書 | 故事 | 兒童心理 | 家庭教育
文 | 維尼媽媽沐瀅
閱讀需5分鐘
(一)
親子教育中,我們總會聽到這樣的建議:不要給孩子貼標籤。
可是有的父母並不能理解:什麼是貼標籤。
有一次一位家長說,他小的時候總被誇聰明,誇的他有點飄,凡事倚仗著自己「聰明」眼高手低,學習成績並不理想。
吸取了教訓,他現在從不誇孩子「聰明」,反而說孩子「笨」,他對兒子說,「雖然笨,但是你很努力,有志者事竟成」。
他覺得孩子在這樣的鼓勵下取得了很大的進步,看來,孩子不能誇,得打擊才能認清自己。
但是,一個總被否定和打擊,不被接納的孩子,如何能夠獲得自信,感受到來自家長們的愛?
「聰明」和「笨」都是評價,也就是我們所說的「標籤」。
這與「他是個男孩」、「他上課遲到了」、「原因是因為昨晚睡得晚早上沒起來」這樣的表述不同,後者是客觀事實。
而我們在教育孩子、批評孩子的時候,儘量多闡述客觀事實,少去用評價性的語言,才能讓孩子不會因父母的語言而感到反感。
因為,每一個被貼標籤長大的孩子,都將用盡一生去撕掉它。
朋友給我講過一個發生在她和女兒身上的故事。
當時她的女兒YIYI三歲剛過一點,家裡來了幾位親戚,這其中就有YIYI的小妹妹。
YIYI奶奶見狀,就要YIYI把玩具拿出來給妹妹玩。
當時處在物權意識極為強烈階段的YIYI還不懂得什麼是分享,她不願意自己的玩具被要求借給妹妹,於是攥在手裡不放。
奶奶見狀有些尷尬,就說YIYI要懂得謙讓懂得分享,不能那麼自私。
YIYI不開心地抱著媽媽,姑奶奶(YIYI妹妹的奶奶)見狀,說這孩子怎麼這麼……,儘管下半句沒說,但已經顯露出不悅的深情。
本來很開心的YIYI委屈地縮在媽媽懷裡,小舅舅見狀就說:都這麼大了怎麼還讓媽媽抱呢?羞不羞?
那天晚上,我的朋友努力地讓自己保持微笑,對所有親戚辯解YIYI並不是一個自私、膽小的孩子。
事後,她也覺得很受傷,別人不負責任地給孩子貼上的標籤,儘管她一直在告訴孩子,你是一個好孩子,你並不像奶奶說的是個自私的孩子,媽媽理解你。
但是,她依舊能看到孩子眼裡滿是委屈。
(二)
維尼喜歡各種貼紙,昨天接她放學的時候,她給我展示新得的獎勵貼紙。
這突然讓我想到了一本繪本中講的故事,每個小木頭人都被貼上代表好的或者壞的貼紙,來給對方定性和評價。
這本繪本的名字叫《你很特別》。
故事中的微美克人是一群小木頭人,他們都是木匠伊萊雕刻成的。
微美克人整天都只做一件事,:他們互相貼貼紙。
每一個微美克人都有一盒金星貼紙和一盒灰點貼紙。他們每天在大街小巷裡,給遇到的人貼貼紙。
作為父母的我們也常做這樣的事情:我們拿著自己的「好的標準和壞的標準」來衡量孩子,而且堅持「父母永遠是對的」。
當孩子「表現好」時,我們就給孩子一個金色的星星;
當孩子「表現不好」(而這種表現未必是錯的)時,我們就很武斷地給了孩子一個灰色的點點:你自私、你不懂事、你淘氣、你膽小、你不合群、你愛撒謊,你……
於是,孩子們就像微美克人一樣,為了那個金色的星星貼紙而百般討好父母。
可是,依舊有的人一無是處,被貼滿了金色星星的人分離了出來,他就是這個故事的主人公胖哥,他的身上布滿了灰色的點點貼紙。
胖哥身上的灰色點點,如果翻譯成我們的父母慣用的語言,就是「笨」、「蠢」、「啥也學不會」……
給胖哥貼灰色點點的木頭人越來越多,甚至沒有任何理由。
胖哥越來越自卑,他擔心自己蠢得再做錯什麼事,變得很少出門,每次他出去就會去跟有很多灰點點人再一起,這樣他才不會自卑。
是的,人活著的意義就是與他人建立連接,即便是一個「很糟糕」的孩子,也希望被認可,被接納,也希望有小夥伴可以一起玩。
有一天,胖哥遇到了一個不一樣的微美克人。
她的身上既沒有灰點點,也沒有星星。
她的名字叫露西亞。
並不是沒人評價她給她貼貼紙,而是她的身上根本貼不住。
因為露西亞根本不在乎別人的看法,她擁有自己的主見。
這是為什麼?
露西亞告訴胖哥,她每天都會去找木匠伊萊,和他一起坐在工作室裡。
胖哥經歷了一番思想掙扎,也決定去找伊萊。
當伊萊告訴他:「我不在乎,你也不應該在乎。給你金星星或者灰點點的是誰?他們和你一樣,都只是微美克人,他們怎想並不重要,重要的是我們怎麼想,我覺得你很特別。」
伊萊創造了微美克人,就像我們給予了孩子生命。
作為孩子從初生開始就與他建立了緊密連結的人,父母給予的反饋,對於孩子來說尤為重要。
新生兒的視覺距離,恰好是在媽媽懷裡吃奶能看到媽媽的距離,通過媽媽對自己的表情確認「我是誰」。
嬰兒可以通過被成年關注而獲得存在感,知道「我」是誰。
如果媽媽面對著嬰兒微笑,嬰兒也會給予愉悅的反饋;
反之,如果媽媽對著嬰兒面無表情,或者表現出厭惡、憤怒,嬰兒也會變得局促不安,甚至大哭。
從小被消極關注,總是被父母或長輩看到缺點或不好的孩子,容易形成低自尊,不自信,覺得自己不值得被愛。
成年以後總是希望獲得關注,注重外在表現和別人的評價。
相反,從小被積極關注、獲得充足的無條件的愛的孩子,會覺得自己很重要,自己值得被愛,相信自己足夠好,不容易被別人的評價左右和控制。
創造木頭人的伊萊說,我創造了你,我從不失誤的。
但是作為父母,教育孩子真的從不失誤嗎?
當然不是!
6歲前的孩子,會將父母看成是他們的整個世界,精神上的領袖。
在孩子的眼裡,父母的形象如此高大,並且擁有絕對的權威。
在這個時候的他們眼中,家長是無比正確的。
這也是為什麼不要輕易地給孩子貼上不負責任的標籤,被孩子看成權威父母,賦予的這些標籤的心理暗示會影響他們的一生。
換個角度去想,如果父母經常這樣說,會有不一樣的結果:
「媽媽相信你可以做到,媽媽不會看錯」,孩子真的可以成為他希望自己成為的樣子。
在心理學上,這種積極的心理暗示被稱為羅森塔爾效應,也叫做期待效應、皮格馬利翁效應。
如果一個人被抱有某種期待,那麼這個人就會無意識地去實現這個期待。
這個故事的最後,當胖哥感受到創造他的木匠伊萊足夠的愛時,那些灰色的點點開始逐漸掉落了……
(三)
寫完這些,我感受到的不僅僅是不給孩子貼標籤,還有對孩子的接納。
接納自己的孩子,才不會不負責任地給孩子貼標籤。
在親子溝通上,多「就事論事」,在批評孩子犯錯的時候,多以錯誤來和孩子探討解決方式,給孩子提供可行性的改正方案二選一,要比繼續羞辱孩子、評價他做事的方式有用得多。
沒有孩子願意別貼上標籤,更何況是不負責任的評價。
你在親子溝通的時候,有沒有對孩子「貼標籤」呢?
你是如何做到有效親子溝通的呢?歡迎留言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