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不負責任地給孩子貼的標籤,他將用盡一生去撕掉

2020-12-17 沐瀅讀書育兒

童書 | 故事 | 兒童心理 | 家庭教育

文 | 維尼媽媽沐瀅

閱讀需5分鐘

(一)

親子教育中,我們總會聽到這樣的建議:不要給孩子貼標籤。

可是有的父母並不能理解:什麼是貼標籤。

有一次一位家長說,他小的時候總被誇聰明,誇的他有點飄,凡事倚仗著自己「聰明」眼高手低,學習成績並不理想。

吸取了教訓,他現在從不誇孩子「聰明」,反而說孩子「笨」,他對兒子說,「雖然笨,但是你很努力,有志者事竟成」。

他覺得孩子在這樣的鼓勵下取得了很大的進步,看來,孩子不能誇,得打擊才能認清自己。

但是,一個總被否定和打擊,不被接納的孩子,如何能夠獲得自信,感受到來自家長們的愛?

「聰明」和「笨」都是評價,也就是我們所說的「標籤」。

這與「他是個男孩」、「他上課遲到了」、「原因是因為昨晚睡得晚早上沒起來」這樣的表述不同,後者是客觀事實。

而我們在教育孩子、批評孩子的時候,儘量多闡述客觀事實,少去用評價性的語言,才能讓孩子不會因父母的語言而感到反感。

因為,每一個被貼標籤長大的孩子,都將用盡一生去撕掉它。

朋友給我講過一個發生在她和女兒身上的故事。

當時她的女兒YIYI三歲剛過一點,家裡來了幾位親戚,這其中就有YIYI的小妹妹。

YIYI奶奶見狀,就要YIYI把玩具拿出來給妹妹玩。

當時處在物權意識極為強烈階段的YIYI還不懂得什麼是分享,她不願意自己的玩具被要求借給妹妹,於是攥在手裡不放。

奶奶見狀有些尷尬,就說YIYI要懂得謙讓懂得分享,不能那麼自私。

YIYI不開心地抱著媽媽,姑奶奶(YIYI妹妹的奶奶)見狀,說這孩子怎麼這麼……,儘管下半句沒說,但已經顯露出不悅的深情。

本來很開心的YIYI委屈地縮在媽媽懷裡,小舅舅見狀就說:都這麼大了怎麼還讓媽媽抱呢?羞不羞?

那天晚上,我的朋友努力地讓自己保持微笑,對所有親戚辯解YIYI並不是一個自私、膽小的孩子。

事後,她也覺得很受傷,別人不負責任地給孩子貼上的標籤,儘管她一直在告訴孩子,你是一個好孩子,你並不像奶奶說的是個自私的孩子,媽媽理解你。

但是,她依舊能看到孩子眼裡滿是委屈。

(二)

維尼喜歡各種貼紙,昨天接她放學的時候,她給我展示新得的獎勵貼紙。

這突然讓我想到了一本繪本中講的故事,每個小木頭人都被貼上代表好的或者壞的貼紙,來給對方定性和評價。

這本繪本的名字叫《你很特別》

故事中的微美克人是一群小木頭人,他們都是木匠伊萊雕刻成的。

微美克人整天都只做一件事,:他們互相貼貼紙。

每一個微美克人都有一盒金星貼紙和一盒灰點貼紙。他們每天在大街小巷裡,給遇到的人貼貼紙。

作為父母的我們也常做這樣的事情:我們拿著自己的「好的標準和壞的標準」來衡量孩子,而且堅持「父母永遠是對的」。

當孩子「表現好」時,我們就給孩子一個金色的星星;

當孩子「表現不好」(而這種表現未必是錯的)時,我們就很武斷地給了孩子一個灰色的點點:你自私、你不懂事、你淘氣、你膽小、你不合群、你愛撒謊,你……

於是,孩子們就像微美克人一樣,為了那個金色的星星貼紙而百般討好父母。

可是,依舊有的人一無是處,被貼滿了金色星星的人分離了出來,他就是這個故事的主人公胖哥,他的身上布滿了灰色的點點貼紙。

胖哥身上的灰色點點,如果翻譯成我們的父母慣用的語言,就是「笨」、「蠢」、「啥也學不會」……

給胖哥貼灰色點點的木頭人越來越多,甚至沒有任何理由。

胖哥越來越自卑,他擔心自己蠢得再做錯什麼事,變得很少出門,每次他出去就會去跟有很多灰點點人再一起,這樣他才不會自卑。

是的,人活著的意義就是與他人建立連接,即便是一個「很糟糕」的孩子,也希望被認可,被接納,也希望有小夥伴可以一起玩。

有一天,胖哥遇到了一個不一樣的微美克人。

她的身上既沒有灰點點,也沒有星星。

她的名字叫露西亞。

並不是沒人評價她給她貼貼紙,而是她的身上根本貼不住。

因為露西亞根本不在乎別人的看法,她擁有自己的主見。

這是為什麼?

露西亞告訴胖哥,她每天都會去找木匠伊萊,和他一起坐在工作室裡。

胖哥經歷了一番思想掙扎,也決定去找伊萊。

當伊萊告訴他:「我不在乎,你也不應該在乎。給你金星星或者灰點點的是誰?他們和你一樣,都只是微美克人,他們怎想並不重要,重要的是我們怎麼想,我覺得你很特別。」

伊萊創造了微美克人,就像我們給予了孩子生命。

作為孩子從初生開始就與他建立了緊密連結的人,父母給予的反饋,對於孩子來說尤為重要。

新生兒的視覺距離,恰好是在媽媽懷裡吃奶能看到媽媽的距離,通過媽媽對自己的表情確認「我是誰」。

嬰兒可以通過被成年關注而獲得存在感,知道「我」是誰。

如果媽媽面對著嬰兒微笑,嬰兒也會給予愉悅的反饋;

反之,如果媽媽對著嬰兒面無表情,或者表現出厭惡、憤怒,嬰兒也會變得局促不安,甚至大哭。

從小被消極關注,總是被父母或長輩看到缺點或不好的孩子,容易形成低自尊,不自信,覺得自己不值得被愛。

成年以後總是希望獲得關注,注重外在表現和別人的評價。

相反,從小被積極關注、獲得充足的無條件的愛的孩子,會覺得自己很重要,自己值得被愛,相信自己足夠好,不容易被別人的評價左右和控制。

創造木頭人的伊萊說,我創造了你,我從不失誤的。

但是作為父母,教育孩子真的從不失誤嗎?

當然不是!

6歲前的孩子,會將父母看成是他們的整個世界,精神上的領袖。

在孩子的眼裡,父母的形象如此高大,並且擁有絕對的權威。

在這個時候的他們眼中,家長是無比正確的。

這也是為什麼不要輕易地給孩子貼上不負責任的標籤,被孩子看成權威父母,賦予的這些標籤的心理暗示會影響他們的一生。

換個角度去想,如果父母經常這樣說,會有不一樣的結果:

「媽媽相信你可以做到,媽媽不會看錯」,孩子真的可以成為他希望自己成為的樣子。

在心理學上,這種積極的心理暗示被稱為羅森塔爾效應,也叫做期待效應、皮格馬利翁效應。

如果一個人被抱有某種期待,那麼這個人就會無意識地去實現這個期待。

這個故事的最後,當胖哥感受到創造他的木匠伊萊足夠的愛時,那些灰色的點點開始逐漸掉落了……

(三)

寫完這些,我感受到的不僅僅是不給孩子貼標籤,還有對孩子的接納。

接納自己的孩子,才不會不負責任地給孩子貼標籤。

在親子溝通上,多「就事論事」,在批評孩子犯錯的時候,多以錯誤來和孩子探討解決方式,給孩子提供可行性的改正方案二選一,要比繼續羞辱孩子、評價他做事的方式有用得多。

沒有孩子願意別貼上標籤,更何況是不負責任的評價。

你在親子溝通的時候,有沒有對孩子「貼標籤」呢?

你是如何做到有效親子溝通的呢?歡迎留言哦!

相關焦點

  • 拼盡全力撕掉別人給自己貼的標籤,突破自己,戰勝自己!
    具體來說,標籤效應就是指當一個人被一種詞語名稱貼上標籤的時候,這個人就會被別人貼的標籤所左右,心理上會自覺不自覺地對號入座,直接產生各種各樣的消極想法,進而影響到自己各方面的行為和結果。行為就會越來越消極悲觀,喪失了所有勇氣和動力,最終結果也就只能是接受失敗,承認自己是一個失敗者。
  • 如何幫助孩子撕掉自己給自己貼上的標籤?
    人們都討厭別人給自己貼上負面的標籤,比如:膽小、吝嗇、不積極、好鬥、不安分等等。但是人們經常在無意間給自己貼上了負面的標籤,比如:我真不會、我好害怕、我不想動等等。孩子也是如此!孩子常見的一些自我束縛的負面標籤有:膽小害怕、不敢嘗試、懶散不想動、學習能力差、動手能力差、太難了不會做等等。
  • 孩子吃啥啥不夠,幹啥啥不行?大多數家長給孩子貼錯了標籤
    ,對孩子的人生造成不同程度的影響,甚至孩子會被「標籤」困擾一生,其實是我們自己一步一步毀掉了自己的孩子。其實,鴕鳥型人格就是逃避現實、推卸責任、自欺欺人的心理。當我們給孩子貼上「負面標籤」之後,孩子就會像鴕鳥一樣,覺得不管自己怎麼做,怎麼努力都是沒有用的,都改變不了「標籤的封印」。因此,無論遇到什麼問題,孩子的第一反應就是逃避,而不是勇敢的正面面對,更不會想辦法解決,這將影響孩子的一生。
  • 從心理學視角解析《哪吒》:孩子的好壞,跟家長貼的「標籤」有關
    漸漸的他發現自己身上的這個標籤無法撕掉的時候,哪吒也開始有這樣的想法:既然大家都說我是魔童,那我就當魔童給他們看!當太乙直人要求收掉哪吒的時候,夫妻倆都為哪吒苦苦求情,並且也在哪吒犯錯事情之後不斷的承擔責任,在天劫那一天。李靖還想通過移花接木之法將天雷引到自己身上以代替哪吒來遭受天雷之苦。人家的父母也真正的驗證了古人所說的那種"母不嫌子醜"的古語。
  • 用思維管理撕掉孩子拖延、學習不好、懶等標籤
    我猜想Adam Grant也一直在反思,如果一開始他不貼拖延這個標籤,可能就會真的看到創業者們背後真實的想法和行為,也就不會跟這麼巨額的投資回報失之交臂了。因為孩子有拖延症,我每天花大量時間圍著他轉,忙得團團轉;孩子學習不好,他就不是學習的料;這孩子太懶了,什麼家務活都不做。仔細想一想,因為孩子有拖延症,為自己忙找到了一個合情合理的交代;孩子不是學習的料,給孩子學習不好找一個交代;給孩子貼了一個懶的標籤,就給不用他幹家務活,找了一個交代。發現了嗎?
  • 家庭教育之撕掉那些影響孩子的負面標籤
    實驗第一天,一個原本活潑機靈的棕色眼睛孩子放學會去便利店買東西時不小心碰倒了東西,被店員指責;失魂落魄地回到家才發現丟了錢,又被媽媽指責……連這些基本的事都做不好,他覺得自己真笨啊。但是第二天,老師又在班裡宣布:昨天搞錯了,棕色眼睛的孩子是聰明的,藍色眼睛的才是笨孩子。頓時,昨天灰頭土臉的棕色眼睛孩子變得活潑起來,臉上露出了揚眉吐氣的笑容。
  • 看一個女孩撕掉標籤,重塑自我的過程
    (詳見 )在現實生活中,這樣的事例非常多,而且,有很多人非常固執地堅持這種觀點。比方說,某個孩子,天生就是學習的料,沒看到他怎麼太用功,但是學習成績就是非常好,這就是給這個孩子貼的一個標籤,當然這勉強算是一個正面的積極的標籤,如果是一個負面的標籤,比如,這個孩子就是笨,雖然很用功,但是註定學不太好,這個孩子就不是一個學習的料,早點出去打工吧,這又是一種標籤。
  • 出國旅遊,為什麼聰明人不建議撕掉行李上的「標籤」,看完學習了
    導語:出國旅遊,為什麼聰明人不建議撕掉行李上的「標籤」,看完學習了隨著我們國家經濟的增長,國富民強以及祖國的日益強大,隨著而來的就是居民的生活也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特別是大眾的生活水平以及經濟條件也在不斷的提高。
  • 別讓「標籤」成為孩子成長中的反作用力
    標籤的力量足以改變命運 其實我們每個人都是在貼標籤和被貼標籤中度過人生的。所謂的貼標籤就是將一種富有含義的詞語冠給一個特指的人,使大家對他產生一定的刻板印象,即一說起這個人就馬上會聯想到那個詞。
  • 拒絕「刻板效應」,家長用全新的眼光看待孩子,撕掉固有標籤
    這些現象在家長們的教育中並不鮮見,誠然,家長們的目的是為孩子好,然而家長們在給孩子盲目貼標籤的同時,也忽視了對孩子的影響。家長用刻板印象看待孩子會對孩子產生什麼樣的影響?2、使孩子產生逆反心理在家長的刻板印象下,孩子也會逐漸以為"反正我都是這樣了,不會變好了",從而助長逆反心理。比如家長的一句"你怎麼這麼笨"會成為孩子的"保護罩",孩子會理所當然地不認真學習。
  • 給孩子貼上「負面標籤」,就是限制了孩子的未來
    既然媽媽這麼認定自已,冬冬也就索性真的去當「笨孩子」了,他不再好好學習,成績也一落千丈。另一個故事是.,有一位位母親周末帶小女兒去學遊泳,女兒不敢把頭埋進水裡,她就當眾斥責孩子說:「你每個星期都這樣,老給我和爸爸丟臉。我真不相信你就是我的女兒!」
  • 飛機託運行李的「標籤」不撕掉,不就是為了顯擺嗎?乘客:還有用
    行李在託運的過程當中是有標籤會粘在上面的,而很多離開飛機場的人標籤卻依舊不會將它撕掉,對於很多人可能就會投去異樣的目光,有很多人就會覺得不撕標籤,就是為了顯擺他坐過飛機,當然不排除有的人確實是為了顯擺一下,但是標籤的作用還是非常多的,不光在飛機場中有有離開飛機場之後,它依舊可以發揮一定的作用。
  • 孩子不行,還是你覺得不行?貼上標籤,孩子才真的不行
    父母只是隨隨便便地定義了。標籤使孩子們懷疑自己,我真的是這樣嗎?無形中引導孩子朝著錯誤的方向發展。標註效果是對孩子標註內容的心理暗示。例如,我們遇到了朗誦課文。由於孩子在上課時聽不清,他在背單詞和單詞背誦時遇到了很多困難,所以父母很長一段時間都沒有讓孩子理解和寫下來。一個抱怨:「你為什麼這麼傻,你呢?不知道這一點。」
  • 情商低的人,總愛給人貼標籤
    不是因為「背後莫談人是非」這麼淺顯的道理他說:「如果老說一個人壞話,相當於你給他貼了標籤了,以後就不能客觀的去看待此人。」那為什麼有一些人敢於撕掉身上的標籤?因為他們知道自己「想要什麼」。我們不可能避免被貼上標籤,但如果一個人明確知道自己想要什麼,標籤並不會成為他的障礙。
  • 毀掉一段婚姻很容易,貼標籤就夠了
    隨著孩子漸漸長大,丈夫開始意識到角色的轉變,想嘗試著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可妻子斷定他不負責任,肯定做不好,將他拒之門外。聽妻子這麼說,丈夫也覺得自己不行,就放棄了。這也更加堅定了妻子對丈夫的看法:看,我沒說錯吧,你就是個不負責任的人。
  • 為什麼很多人下飛機後,不撕掉行李上的標籤?原來標籤這麼有用
    坐飛機的話,大件的行李是要辦理託運的,而託運的行李上面會被貼上一個標籤,方便大家準確找到自己的行李。但是,很多人下了飛機之後,還是留著標籤。為什麼很多人下飛機後,不撕掉行李上的標籤?原來標籤這麼有用。1、防止遺失有些粗心大意的人,可能會把行李遺失了,或者走的時候,把行李忘在了酒店等。
  • 聰明的人,從不給人亂貼「標籤」
    但如果隨意的貼標籤,會帶來很嚴重的後果,先說說自己,喜歡給自己貼標籤的人,會永遠都活在那個範圍裡,得不到太大的進步,而你給自己貼的標籤的好壞,很可能會影響你的一生。在說到別人身上,一個喜歡給人亂貼標籤的人,大多都很膚淺,特別是在你還不了解對方的時候,就憑第一印象,主觀的判斷對方是一個什麼樣的人,那麼就是一種天大的錯誤。因為不是每個人都能通過觀察,就能看透,而你給他的標籤,就是一種很武斷,很不負責任的行為。
  • 高君雨不願再當點讀機女孩,直言撕掉標籤,才是一種進步
    關於標籤這個話題在這幾年來被娛樂圈提及的概率越來越多,許多明星一直都在重複強調說撕掉標籤,走出舒適圈,不管是成名的演員還是如今在娛樂圈中的小鮮肉都是如此。近日,在《你好生活》中曾經聯繫拍了三年步步高點讀機廣告的高君雨就直言點讀機女孩已經成為了她身上的標籤,認為一直貼著不好,需要撕掉,這讓我們忍不住沉思撕掉標籤的重要性。確實,娛樂圈中一直都不乏有被貼標籤的明星們。
  • 不要對孩子亂貼標籤,他會成為你形容的樣子
    在平常對孩子教育的過程中,是否有家長喜歡對孩子做出各種評價,貼上各種標籤呢?比如「差生」、「內向」、「不愛說話」等等,殊不知,你對孩子貼的每一個標籤,都將成為他最終能夠成為的樣子。心理學認為,之所以會出現標籤效應,主要是因為標籤具有定性導向的作用,無論是好是壞,它對一個人的個性意識的自我認同都有強烈的影響作用。給一個人貼標籤的結果,往往是使其向標籤所喻示的方向發展。也就是說,我們要避免給孩子貼上不好的標籤,影響孩子的發展,但同時也要善於運用標籤效應的原理,引導孩子朝好的方面去發展。
  • 父母如何幫助孩子摘除影響孩子一生的負面標籤?
    就是這些像給一個物品貼上標的話,會無形中的在影響到孩子對自己的看法,有的還可能是一生。我先來舉兩個小案例,一個小嬰兒出生的時候若在第一時間發出標誌性的啼哭聲,這時候其中一個多嘴的護士就順口說了句這孩子以後一定是倔脾氣,不知怎麼的孩子媽媽就莫名其妙的把這句話給放在心裡了,雖然當時他並沒有意識的去記憶這句話,但後來孩子一不聽話的時候,媽媽就會有意無意地跳出那句話來「人家護士沒說錯,你就是頭倔驢」,越說孩子脾氣倔,孩子就越往那個方向去發展 另一個家庭的經歷也有點相似,媽媽在孩子出生後就請了一個所謂的大師給他看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