復旦通識·東西交流|段懷清:辜鴻銘,西學東漸的逆行者?

2020-12-18 澎湃新聞
【編者按】全球的時代,中西文明以更為緊迫的姿態將相互間的理解提上議事日程,文明將因對話而更加精彩。復旦大學通識教育中心組織「中西關係與文明對話」系列,邀請校內外不同學科的學者,從不同視角闡釋如何立足本土文化又兼顧全球意識和世界眼光,共同探討不同文明彼此溝通、相互體認的可能途徑。以下是復旦大學中國語言文學系段懷清教授的文章,原題為《辜鴻銘:清末「西學東漸」的「逆行者」?》。

辜鴻銘

1883年,辜鴻銘(1857-1928)在上海的英文報紙《字林西報》上發表《中國學》一文。這也是辜鴻銘第一次公開發表有影響力的文章,是年他28歲,正近而立之年。

《中國學》一文的意義,並不完全在學術上或學術批評上,還有其他幾點同樣引人注目。其一是辜鴻銘以對西方漢學家尤其是19世紀歐洲漢學的批評,開始了自己作為一個批評家的寫作生涯;其二是他在該文中提到了數量驚人的西方漢學家的名字,無論是否通讀過這些漢學家的著述,僅從那些評論文字中的隻言片語式的點評,已多少顯示出辜鴻銘當時的知識結構和學術信息儲備的別具一格、非同凡響;其三是《中國學》一文發表在英文報紙上,也就是說,辜鴻銘當時很清楚他文章的讀者並不是中國人,而是在華西人,甚至那些寬泛意義上關注中國問題的西方讀者;其四是《中國學》一文是用西方語言而非漢語中文所撰寫的。如果從接受教育的角度講,英文倒更像是辜鴻銘的「母語」,而「中文」則是辜鴻銘差不多在而立之年後才真正開啟學習並試圖掌握的一門書寫語言。

1885年,亦就是《中國學》發表一年後,辜鴻銘受招進入兩廣總督張之洞幕府、出任督衙洋文案,「凡外交之事,資君贊畫者居多」。後張之洞遷督湖廣,辜鴻銘追隨其後,並正式拉開了他協助前者推進洋務運動、自強救國的事業序幕。

如果統觀辜鴻銘一生,會發現發表《中國學》和入幕張之洞督衙,分別開啟亦各自代表著其一生事業的兩條主線:西方批判和推動洋務——這本身看起來亦就生發出足夠的內在張力。在這兩條主線上,辜鴻銘的努力,又屢屢遭受到不同程度的非議或誤解。有人認為辜鴻銘的西方批判就是為批判而批判,是一種極端民族主義的表現;而在推動洋務方面,其實辜鴻銘不僅對張之洞推動洋務運動是有一定保留的,甚至對晚清整個「西學東漸」和洋務運動,他也一直保留有自己的立場及主張,這一點從他1920年在德國結集出版的《吶喊》一著中可見一斑。

換言之,儘管從1880年代一直到其暮年,辜鴻銘最主要的事業就是上述二途:著述與洋務,但他的著述並非是向中國輸入並倡導「西學」;而在推動洋務方面,他又對洋務背後的西方世界,抱持著獨樹一幟的個人立場和觀點主張。對於辜鴻銘的上述立場及言論主張,敬佩肯定者,多見其批評西方的一面,未見其自我矛盾的一面;而反感攻訐者,則多見其自我矛盾之處,而往往忽略了辜鴻銘試圖超越中、西方在彼此認知方面的時代局限,在更高的文化及文明批判層面對於人類命運及文明未來的持續關注和深沉憂慮。

辜鴻銘翻譯的《論語》

事實上,1911年辛亥革命、清室遜位以及後來的「五四」新文化運動,對作為言說者、著述者的辜鴻銘均產生了極大觸動,而作為此方面最有代表性的著述成就,就是他所翻譯的《論語》、《大學》和《中庸》這三部儒家經典。有意思的是,辜鴻銘《論語》英譯本的副標題,是「引用歌德和其他西方作家的話注釋的一種新的特別翻譯」。

這一副標題,應該可以作為辜鴻銘向西方翻譯傳播儒家經典、闡發中國人的精神乃至中華文化核心要義的一個重要註解,但這一點又往往被辜鴻銘的中外讀者甚至研究者所忽略。其實,辜鴻銘的西方觀,從來都不是絕對的反西方,更不是所謂的為了批判而批判,也不是僅僅站在維護中國的立場上為中國及傳統文化辯護。細讀辜鴻銘的著述,就會發現他的閱讀書單或文章著述中所提到的人名,並非只有被批判者這一系列,也有被他肯定、讚頌和闡釋的這一系列,而且在後一系列中,並非只有中國傳統儒家的聖賢哲人,也並非只有他所高度肯定的作為中華古典文化和文明代表體現的所謂「良治」與「良民」,還有從古希臘的哲學家一直到歌德、卡萊爾、阿諾德、愛默生等一長串西方人的名字。從這些名字中,我們應該能夠體會到辜鴻銘的中西文化與文明批判的「超越性」,亦或者試圖在中西文化與文明的更高層面,搭建起嚴肅認真對話與交流的思想努力。其實在這一方面,辜鴻銘無疑是晚清以來本土知識分子中最早意識到中西之間需要真誠而理性的文化與文明對話,而且也必須切實予以踐行且中外聞名的批評家之一。

如果不僅將辜鴻銘置於晚清「西學東漸」與「洋務運動」這一歷史語境中來考察,也不僅置於中國的思想、文化乃至文學的現代化進程這一持續至今的時代語境來考察,還從中西文化與文明對話或者現代化與全球化這一更為宏闊的思想與實踐語境來考察,辜鴻銘的文化身份及意義,應該就不只是一個晚清「西學東漸」的批評者或「逆行者」,一個中國立場與中華文化及文明精神的辯護者,還是甚至更是一個一直在試圖超越中西文化與文明之人為藩籬界域、試圖重建現代社會的公共價值與普世理想之宏大願景的重要參與者,所不同的是,辜鴻銘將他所理解並認同的中華文化的經典與精髓,嚴肅莊重而且堅定積極地推介給了這一場註定不會一蹴而就的世界性的文化與文明對話。

1916年,亦就是通常意義上的「五四」新文化運動前夕,辜鴻銘60壽誕。當年曾同在張之洞幕府擔任過文案的汪鳳瀛(1854-1925),專門為此撰寫《辜鴻銘先生六十壽序》一文,其中有一段文字,這樣描述辜鴻銘的教育背景和知識結構:

君自髫齡即負笈重瀛,遍歷英法德諸國,先後卒業於其國之大學,卓然為歐洲文學之冠。凡各國政治宗教得失之故,與夫名物象數之賾,旁及工程製造之事,莫不精研探討,洞徹其始終原委而得其要領焉。學成歸國,懼貽夫數典忘祖之譏,益動其好古敏求之念,於是剛日讀經,柔日讀史,深思力索,務求其義之所歸,博考旁稽,必識其事之所系。於歷代之朝章國故,靡不討論研究,而知其興衰治亂之由;於群經之大義微言,尤能融會貫通,而不涉破碎支離之病。它若諸子百家以及稗官野乘、道經釋典之類,罔弗博涉多通,而尤於名儒語錄先正格言,深嗜篤好,以為率循之準。

這是一個在1870-1900年代的中國知識界極為罕見的知識、學術與思想個案。眾所周知,晚清中國於1860年代先後在北京、上海及廣州創辦了旨在向中國學子教授外國語言的新式學堂,即同文館與廣方言館,而此時科舉考試制度依然是作為評估教育水準及人才選拔標準的國家制度及仕途正道。儘管這些外國語學校的創辦,只是為了儘快養成並解決在翻譯及製造方面所亟需的洋務人才,卻也推動了晚清「西學東漸」和「洋務運動」可持續發展的制度性改革。而汪鳳瀛的兄長汪鳳藻,就曾在上海廣方言館學習外國語言,而當時主持上海廣方言館的西方總教習,就是美國來華傳教士林樂知。

1870年代,清政府又先後分四批派遣幼童赴美留學,由此拉開了一直延續至今的出國留學大潮的序幕。不過,如果就知識結構以及思想格局而言,當時留學生中鮮有可與辜鴻銘比肩者——辜鴻銘不僅在1870年代即獲得愛丁堡大學的文學碩士,對於西方古典學包括古典語言與古典文學,有著他的那個時代中國本土士子學人絕對鮮能企及比肩的知識與學術修養,同時他還曾遊學法德,對於西方現代科學技術文明,亦曾深有涉及。而回國之後對於中國古典文化與文明的「好古敏求」及「博涉多通」,不僅讓辜鴻銘在古典與現代、人文與科技、西方與中國之間,均有了非同凡響的知識訓練與學術體驗,再加上長期在張之洞幕府的高層歷練,使得辜鴻銘在認識視野及思想境界方面,事實上成為了他那個時代的中國最有可能在中西之間展開文化與文明對話的不二人選。

對此,辜鴻銘的同時代人中,即有對他在這方面的所學所為以及學術及思想操守給予過肯定評價:

吾國自前清同治中年,政府始有選派生徒出洋遊學之舉,至光緒季而其風極盛。卒業而歸者,就中不乏通才碩彥,知名於時而求其持正不阿、不為利祿所誘,則皆視君有愧色焉。

自有清末造,西學盛行,出洋遊學一途,爭視為終南捷徑,有官至尚書侍郎者。民國初建,留學生尤見重於時。上自內閣總理各長官,下逮群司百職,鹹得當以效其用。以君之學之才而終不一遇,雖寂寂憔悴、窮居困頓,而曾不少悔焉。

這似乎是在為辜鴻銘不見用於時而抱屈,但更多則是對於辜鴻銘作為一個近現代知識分子的知識與思想氣節的認同敬佩。而對於辜鴻銘在向西方世界乃至全球推介闡釋儒家思想以及中華文化方面的積極貢獻甚至不二事功——「君又欲以孔子之道推行西國,因以英文譯《論語》《庸》《學》諸篇,遍布海外各國之學者,幾於家置一篇、人手一冊。則君之志雖不伸於中國而吾道精微,得漸被於泰西,君亦可以少慰已」——評論者因限於所學,只能作上述誇張之描述,未能真正深入其中並作詳盡闡述發明。

其實,早在辜鴻銘之前,曾襄佐林則徐幕府的嶺南士人梁廷枏(1796-1861),在其《海國四說》一著中,就曾提出西學既然可以入華,儒家學說何不能「西漸」的設想。時人對此亦多見其為中華文化辯護的一面,而鮮見他們對於中、西方文化與文明能夠展開真正平等、理性對話交流的期待,以及為此所曾經付諸的探索努力。

而隨著20世紀初期「西學東漸」的進一步擴大深入,尤其是中國現代化進程的逐漸加快並成為時代之主流,辜鴻銘當年所發出的思想聲音,一方面近乎被完全淹沒,另一方面,似乎又不時地浮泛起一些隔代的迴響餘音。

紅紅白白的野李花

在寒空中開放,

陽光照射下的叢林

一片美麗的橙黃。

珍珠般的河水清澈透亮,

靜靜地流向大海。

那靈魂的騷動純粹只是為了

自己能夠自由自在。

這是辜鴻銘在他的《總督衙門論文集》開篇扉頁上所附的一首詩的一、二小節,整首詩凡十節。這首悼亡之詩作,幾乎將辜鴻銘自己的人生及人格理想全部隱喻其中。「陽光照射下的叢林」,或可隱喻辜鴻銘自己的思想與精神世界,或可隱喻他所致力於弘揚的中華古典文化與道德文明,亦或可隱喻他所嘗試努力的引泉成流、終歸大海的跨文化、跨文明的對話交流這一理想事業。而無論是肯定還是否定辜鴻銘的讀者,應該也都可以從這首詩中,讀到一個世紀之前的那個思想生命的精神世界裡最高貴亦最溫暖明亮的那一部分。

1866年,英國思想家、批評家卡萊爾(1795-1881)在愛丁堡大學發表其受聘該校校長後的「就職演講」。7年之後,辜鴻銘註冊入學愛丁堡大學。儘管校長和學生顯然並沒有在校園中相遇,但校長對於這位來自於千萬裡之外的東方學子,卻產生了終其一生的影響。

卡萊爾的就職演講中,提到了這些對於一個知識生命來說絕對不容迴避的核心價值:責任、工作、藝術、英雄、歷史、忠誠、宗教、終生不倦地從書籍和生活中學習。而這些價值中的絕大部分,在辜鴻銘後來的人生中,都得到了強有力的回應。

1928年,辜鴻銘病逝。

在此前後,還有嚴復(1854-1921)、林紓(1852-1924)、王國維(1877-1927)、梁啓超(1873-1929)亦先後離開這個世界。清末民初積極參與並分別引導過「西學東漸」的一代學人,退出他們的歷史舞臺,魯迅、胡適等新一代學人,迅速取代或填補了因為他們的離去所留下的空白,並創造性地開拓出屬於一代新人的全新事業。而晚清所開啟的「西學東漸」這一歷史潮流,亦由此而進入到一個全新的階段,無論這是辜鴻銘曾經倡導過的,亦或者是他曾經憂慮過的。

本專欄內容由復旦大學通識教育中心組稿。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

相關焦點

  • 備戰小論文:西學東漸與東學西漸
    ——摘編自馬振濤著《「西學東漸」與「東學西漸」——明末清初傳教士科技翻譯》等材料為「西學東漸」和「東學西漸」的有關情況,從材料中提取一個相互關聯的中外歷史信息,自擬論題,並結合所學知識予以說明。(要求:寫明論題,中外關聯,史論結合)【參考答案】示例一:明清時期的東西方文化交流與碰撞是一次相互的啟蒙。明末清初,隨著新航路的開闢,西方傳教士東來,他們在傳播基督教教義的同時,也將歐洲的天文、數學、地理等著作介紹到中國,出現了「西學東漸」的局面。
  • 西學東漸百年
    「西學東漸」的第一次浪潮—▎嚴復:近代西學第一人嚴復在近代思想史上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他少年時考入福州船政學堂,畢業後被派往英國普茨茅斯大學和皇家海軍學院深造,是中國最早一代留學生。首部全景再現20世紀中國最後一批學術大師,群體命運劇烈變遷的史詩巨著《南渡北歸》(籤名珍藏版) ▎「傳統」與「西學」的纏鬥 儘管這場「西學東漸」成就斐然,但兩千年的歷史慣性,成了中國的「裹腳布」:每當學習西方的步子邁得稍微大一點
  • 中國歷史上的「西學東漸」
    西學東漸是指從明朝末年到近代的西方學術思想向中國傳播的歷史過程,雖然也可以泛指自上古以來一直到到當代的各種西方事物傳入中國,但通常而言是指明末清初以及晚清民初兩個時期之中,歐洲及美國等地學術思傳入。
  • 西學東漸第一校
    原創 蘇智良 上海通志館徐家匯地區作為近代上海西郊第一批耶穌會士的活動舞臺,其中一項事業,便是道光三十年(1850 年)創辦的徐匯公學,這是上海最早的教會學校,被稱為「西學東漸第一校」;也是中國最早按西洋辦學模式設立的學校之一,可以說在上海乃至中國近代教育史上有著特殊的地位
  • 高二歷史西學東漸課時練習題(附答案)
    高二歷史西學東漸課時練習題(附答案) 2013-01-01 14:28 來源:網際網路資源 作者:新東方網整理
  • 講座回顧 | 桂起權:從解釋學觀點看邏輯術語的西學東漸
    2019年5月15日,應南京大學哲學系及現代邏輯與邏輯應用研究所邀請,武漢大學哲學院桂起權教授在哲學樓401報告廳做了題為「從解釋學觀點看邏輯術語的西學東漸」的學術講座,這也是邏輯學科舉辦的「邏輯、語言與認知系列講座」之一。
  • 復旦通識·學術寫作系列|段懷清:文學論文的幾種常見形式
    復旦大學通識教育中心於2019年推出學術寫作指導計劃,在這個學期組織了學術寫作系列講座,由來自不同專業的擅長學術寫作的教師,指導學生在寫作中如何形成問題意識,如何組織布局,如何分解問題以及如何考慮讀者。2019年4月16日,復旦大學中國語言文學系教授,博士生導師,哈佛-燕京訪問學者段懷清的講座以「文學論文的幾種常見形式」為題。
  • 大歷史的小切面:淺析西學東漸背景下晚清的社會反應
    伴隨著西方對中國政治侵略的加深,西學對於中學的影響也在不斷的加深,出現了西學東漸進的文化潮流。西學東漸,指的是西方學術思想向中國傳播的過程,通常指的是明末清初和清末民初兩個時期,晚清以降,西學對東學構成實質之挑戰,才是真正意義上的西學東漸,正如容閎所說:「以西方之學術,灌輸於中國,使中國日趨於文明富強之境。
  • 曾國藩:傳統文化的最後代表,西學東漸的拓荒者
    深受時代巨變影響的曾國藩,既是傳統文化的最後一個代表,又成為經世之學的延伸中為西學東漸拓開門洞者。可以說,曾國藩在新舊時代的更替中起著承上啟下的中介作用,他以東方儒家文化中的「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為準則,「師夷長技以自強」,在一定程度上緩衝了西方文明對近代中國的衝擊。當今時代,東西方文化交鋒依然未曾休止。
  • 魯迅:中國書多殭屍,外國書是活人,辜鴻銘:學好英文教老外做人
    近代以來西學東漸,給國學文化造成了極大的衝擊。特別是五四時期,一大批學者大師留洋深造回來後,帶來的新思潮。魯迅也在國外求過學,他回來的那個時候,國內的守舊派的觀點很頑固。在這種特殊的環境下,魯迅提出了中國書大多數都是殭屍,而外國書是活人的觀點。
  • 看辜鴻銘如何學習西文
    他的思想影響跨越20世紀的東西方,是一位學貫中西、文理兼通的學者,又是近代中學西漸史上的先驅人物。  辜鴻銘10歲時就隨他的義父——英人布朗跳上蘇格蘭的土地,被送到當地一所著名的中學,受極嚴格的英國文學訓練。課餘的時間,布朗就親自教辜鴻銘學習德文。布朗的教法略異於西方的傳統倒像是中國的私塾。他要求辜鴻銘隨他一起背誦歌德的長詩《浮士德》。布朗告訴辜鴻銘:「在西方有神人,卻極少有聖人。
  • 「無問西東」,是什麼東西?
    仿佛一陣風颳來,友圈裡面,到處「無問西東」。人人熱議「西南聯大實為中國大學之珠穆朗瑪」,「世上再無西南聯大」。文化,一旦時髦起來,可就真不是東西了。我們也不管「無問西東」是什麼意思,反正覺得炫、酷,就囫圇吞棗,管它是什麼東西。那麼,「無問西東」,到底是什麼意思?
  • 復旦通識·學人疫思|石磊:線上教學,不僅是教學空間的轉移
    【編者按】疫情之下,「復旦通識」組織「學人疫思」系列,復旦大學通識教育中心邀請校內不同學科的教師撰文,從各自的專業領域與學術興趣出發,對疫情展開不同角度的討論,進行跨學科的深入解讀和分析。在疫情期間,大中小學為更好地完成教學任務都開展了各種形式線上課程的嘗試。
  • 辜鴻銘的啟示 背經典,學語言!
    他說的大意就是,你們洋人在北京其實都是中國的客人,現在怎麼客人反而罵起主人來了,真是無禮之極,如果我到西洋就一定是有禮貌的,因為中華文明高於西方文明。他再以純正的法語和德語分別重複說了遍,然後拂袖而去。這時那些呆若木雞的洋人才明白今天遇到的就是辜鴻銘。因為在當時英德法的一些大學中辜鴻銘的書幾乎就是必讀教材,如果你沒有讀過中國人辜鴻銘寫的書,教授是不會與你談話的,那麼學位也成了問題。
  • 大學通識教育論壇在復旦大學舉行
    而開展通識教育是實現這一人才培養目標的重要途徑。  復旦大學黨委書記秦紹德談到:大學對社會最大的貢獻是培養出一代一代可以推動社會進步的人才;培養「人才」是希望他們能夠經世致用、實現科技強國。因此,在大學開展通識教育的核心任務就是要解決文化傳承的問題。  復旦大學王德峰教授從追問大學教育本質意義的角度談通識教育。他認為:今天的受教育者決不是空洞的容器,準備讓教育者來灌輸。當一個大學生步入大學的時候,他帶著全部的困惑,他是一個正在成長的精神,是一種精神存在,而大學是一個精神已然成熟的靈魂,兩者的相遇是一種精神的交流。
  • 重讀「」中國人的精神「」,一個「實驗主義」愛國者:辜鴻銘
    如今年齡漸長,就發覺該複習的東西還有很多啊。最近比較閒,可謂是深居簡出,不過終於可以靜下心來讀讀書。忽然想起辜鴻銘的《中國人的精神》(英譯The Spirit of Chinese),翻出重讀,有了新的收穫,進而推翻了一個對他的舊有認知。
  • 傳教士林樂知在上海所創的《教會新報》與西學東漸
    前者是中國政府創辦的歷時最久,出書最多,影響最大的晚清官方譯書機構;後者是傳教士林樂知創辦的在華出版時間最長,傳播西學內容最多,社會影響最大的傳教士中文刊物。同年誕生在上海的這兩個機構與刊物,以各自的職責,不同的目的,以所出版的圖書和報刊表達了一個共同的價值取向:向中國人介紹西學。
  • 辜鴻銘與南洋大學
    (林語堂《辜鴻銘集譯〈論語譯英文〉序》)而在《清史稿·卷四百八十六·列傳二百七十三》「文苑三」中,也有辜鴻銘的簡要傳略:「同時有辜湯生,字鴻銘,同安人。幼學於英國,為博士。遍遊德、法、意、奧諸邦,通其政藝。年三十始返而求中國學術,窮四子、五經之奧,兼涉群籍。爽然曰:「道在是矣!」乃譯四子書,述春秋大義及禮制諸書。西人見之,始嘆中國學理之精,爭起傳譯。
  • 辜鴻銘:學貫中西的「文化怪傑」
    清末民初著名文化「怪傑」辜鴻銘祖籍福建,「生在南洋,學在西洋,婚在東洋,仕在北洋」,被稱為「清末怪傑」。他向伊藤博文大講孔學,與託爾斯泰書信來往,被甘地稱為「最尊貴的中國人」。留學十幾年後,辜鴻銘返回南洋。辜鴻銘華僑出身,後回歸故土。他一生耿直,性格剛正,為人堅持己見,絕不隨波逐流。他諳熟西方文化,又飽讀中華經典,既是西洋通,又被推舉為「醇儒」。他用盡畢生所學,弘揚東方文化,成為東方文化的代言人。
  • 講座回顧|沈國威:西學東漸與日語借詞
    沈國威:西學東漸與日語借詞講座海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