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迅:中國書多殭屍,外國書是活人,辜鴻銘:學好英文教老外做人

2020-12-09 靈楓歷史閣

近代以來西學東漸,給國學文化造成了極大的衝擊。特別是五四時期,一大批學者大師留洋深造回來後,帶來的新思潮。

魯迅也在國外求過學,他回來的那個時候,國內的守舊派的觀點很頑固。在這種特殊的環境下,魯迅提出了中國書大多數都是殭屍,而外國書是活人的觀點。

而與魯迅不同的是,辜鴻銘認為國學是精華,我們應該好好學會英文,讓中華文明教老外如何做人。

一、兩個大師不同的觀點

1925年,《京報副刊》推出了一個名為「青年必讀書」的欄目,打算邀請各學者大師共同推薦書目。當報社的人找到魯迅時,魯迅表現的很冷淡。

他說:「從來沒有留心過,所以現在說不出。」

魯迅是一個活的很明白的人,他從來不屑於以青年導師自居,但這樣的態度,總是招受很多罵名。

而當魯迅拿西方書與中國書做對比,最終提出「少讀中國書,中國書多是殭屍」這個觀點後,更是引發了很多謾罵和爭議。

這個觀點,是魯迅在雜文《華蓋集》中。他曾說過這麼一段話:

「要少——或者竟不——看中國書,多看外國書。」

魯迅反對讀中國書,是因為在他看來:

中國書雖有勸人入世的話,也多是殭屍的樂觀,外國書即使是頹唐和厭世的,但卻是活人的頹唐和厭世。

在古書中找活字,是欺人之談。

但與魯迅差不多同時代的辜鴻銘,卻不這麼認為。

他講課時,總是對學生們說:

我們為什麼要學英文詩呢?那是因為要你們學好英文後,把我們中國人做人的道理,溫柔敦厚的詩教,去曉諭那些四夷之邦。

二、望青年拓眼界的鬥士

魯迅提出少看中國書這個觀點後,就猶如捅了當時文壇上的馬蜂窩。柯柏森就立即寫下了一篇名為《偏見的經驗》的文章,諷刺像魯迅這樣留學歸來,看了幾本外國書後,就數典忘祖。

但其實,緊緊抓住魯迅這個觀點批評他的人,都完全忽略了,魯迅並不是因此在貶低中國文化,更不是在「賣國」。相反,魯迅一生研究國學很透徹,也一直在去其糟粕,留其精華。

像魯迅和辜鴻銘這樣的大師,都是在國學的滋養下,慢慢成長起來的。

魯迅在《現代中國的孔夫子》一文中,就曾說出了,他對孔夫子過於神化的觀點,以此寄託對新青年多外國書,好拓寬眼界的期待。

魯迅生活的時代,讀書人普遍沒有讀過外國書,一直都是在讀四書五經,寫著死氣沉沉的「八股文」。

魯迅是一個意志深刻的思想家,他也是一個鬥士。

改變一個時代人根深蒂固的思想行為,是一件極難的事。所以,魯迅每每發出批評的聲音時,總是更嚴厲些,也更深刻些。

魯迅從來不認為自己說的話,就應該被奉為金科玉律。他認為要多看外國書,其實針對的,是那個時代沒有拓寬自己眼界的人。

三、不待見外國人的怪傑

辜鴻銘在周圍人的眼中,是一個怪人。他精通國學,也精通西學。但是,他本人對外國人的態度很不屑。

很多時候,因為對外國人的過多冷嘲熱諷,辜鴻銘被人們批評太過守舊。魯迅和辜鴻銘的經歷,有些相似。

辜鴻銘從青少年時起,一直都是在國外留學。那個時候,外國普遍比中國強大太多,很多國人都比較自卑。

但辜鴻銘是少數對自己國家很自信的人。

他認為,中國自古以來的宗教、制度等方面,都遠遠甩開外國人一大截。

而這種自信,在不喜歡辜鴻銘的人看來,是一種極端的自負。

辜鴻銘從來不在意這些。

在北大擔任教授時,辜鴻銘除了經常向學生傳授中華文化的魅力,對於當時在北大當教授的外國人,他也經常是冷著臉。

有時候,辜鴻銘對這些外國人冷臉相對還不夠,他還會時不時找出他們的短板,用自己的學識諷刺他們。

魯迅和辜鴻銘,分別是留洋歸來的兩個極端。

魯迅善於挖掘國學文化的病症,並以一劑猛藥醫治。而辜鴻銘善於挖掘國學文化的美妙之處,讓更多人體會到其中的絕妙。

雖然路子不同,但其實他們對國學文化的態度,沒什麼兩樣。

相關焦點

  • 辜鴻銘和竺可楨
    辜鴻銘生於一八五七年,比王國維年長二十歲,和康有為算同一時代的人。如果說王國維的行為很難理解,辜鴻銘只能用怪異來形容。論學問,辜鴻銘和那個時代的大師們一樣熟讀經史子集;不僅如此他還熟讀西方各種經典著作,文如莎士比亞,理如培根。他熟悉精通九種外語,從英文、德文、發文到希臘文、拉丁文,無所不包,可以無障礙閱讀西方各個文明段的書籍。
  • 魯迅當年為什麼說年輕人要「少看中國書」?原因令人深思
    「從來沒有留心過」並不是說魯迅不關心青年人,相反,恰恰是因為他無比關心青年。「必讀書」指的是課外補充知識、開拓視野、鍛鍊思維的書,而「青年」又是一個無比寬廣的概念,其中包含著有著不同發展需要的社會各階層人士。在不了解青年的個人興趣及發展方向之前,魯迅是開不出一個書單的。
  • 羅家倫致信北大校方趕英文老師辜鴻銘「下課」
    今將一年內辜先生教授的成績,為先生述之:     (一)每次上課,教不到十分鐘的書,甚至於一分鐘不教,次次總是鼓吹「君師主義」。他說:「西洋有律師同警察,所以貧民不服,要Bolshevism;中國歷來有君主持各人外面的操行,有師管束內裡的動機,所以平安。若是要中國平安,非實行『君師主義』不可。」每次上課都有這番話,為人人所聽得的。
  • 學林軼事| 羅家倫致信北大校方趕英文老師辜鴻銘「下課」
    其正文如下:教務長英文主任先生:先生就職以來,對於功課極力整頓,學生是狠(很)佩服的。今學生對於英文門英詩一項功課,有點意見,請先生採納。學生是英文門二年級的學生,上辜鴻銘先生的課已經一年了。今將一年內辜先生教授的成績,為先生述之:(一)每次上課,教不到十分鐘的書,甚至於一分鐘不教,次次總是鼓吹「君師主義」。
  • 學林軼事|羅家倫致信北大校方趕英文老師辜鴻銘「下課」
    其正文如下:教務長英文主任先生:先生就職以來,對於功課極力整頓,學生是狠(很)佩服的。今學生對於英文門英詩一項功課,有點意見,請先生採納。學生是英文門二年級的學生,上辜鴻銘先生的課已經一年了。今將一年內辜先生教授的成績,為先生述之:(一)每次上課,教不到十分鐘的書,甚至於一分鐘不教,次次總是鼓吹「君師主義」。
  • 辜鴻銘嘲諷胡適:美國中下層英語 不配教學
    (《回憶辜鴻銘先生》) 辜鴻銘所謂的「約法三章」其實無非兩個意思,一是強調學生的尊師重道,當時很多北大學生恃權恃錢恃才而傲物,加上一些人以半桶水的西方民主平等思想自詡,妄自尊大,不把老師放在眼裡。辜鴻銘此舉就是告訴學生,這裡是中國,師道尊嚴是神聖不可侵犯的底線。 二是指明背書這種看似最笨拙的辦法是學好外語的最佳途徑。
  • 辜鴻銘與南洋大學
    年三十始返而求中國學術,窮四子、五經之奧,兼涉群籍。爽然曰:「道在是矣!」乃譯四子書,述春秋大義及禮制諸書。西人見之,始嘆中國學理之精,爭起傳譯。庚子拳亂,聯軍北犯,湯生以英文草尊王篇,申大義。列強知中華以禮教立國,終不可侮,和議乃就。張之洞、周馥皆奇其才,歷委辦議約、濬浦等事。旋為外務部員外郎,晉郎中,擢左丞。
  • 耿直男魯迅給年輕人必讀書單
    少則推薦十來本,多則二三十本也大有人在。今日在看魯迅的雜文《華蓋集》時,碰巧也發現魯迅推薦的一份書單。這是發表在1921年《京報副刊》的一個短文,《青年必讀書》。不過這個書單實在有些特別,如果放在當今社會,真是連微博的14個字都填不滿。
  • 辜鴻銘的啟示 背經典,學語言!
    他說的大意就是,你們洋人在北京其實都是中國的客人,現在怎麼客人反而罵起主人來了,真是無禮之極,如果我到西洋就一定是有禮貌的,因為中華文明高於西方文明。他再以純正的法語和德語分別重複說了遍,然後拂袖而去。這時那些呆若木雞的洋人才明白今天遇到的就是辜鴻銘。因為在當時英德法的一些大學中辜鴻銘的書幾乎就是必讀教材,如果你沒有讀過中國人辜鴻銘寫的書,教授是不會與你談話的,那麼學位也成了問題。
  • 辜鴻銘教你如何學習才能學貫中西
    精通英、法、德、拉丁、希臘、馬來亞等9種語言,獲13個博士學位,倒讀英文報紙嘲笑英國人,說美國人沒有文化,第一個將中國的《論語》、《中庸》用英文和德文翻譯到西方。憑三寸不爛之舌,向日本首相伊藤博文大講孔學,與文學大師列夫·託爾斯泰書信來往,討論世界文化和政壇局勢,被印度聖雄甘地稱為「最尊貴的中國人」。20世紀初,西方人曾流傳一句話:到中國可以不看紫禁城,不可不看辜鴻銘。
  • 北大教授被嘲看不懂英文報紙,他故意把報紙顛倒後,老外羞紅臉
    與民國初年才成立的清華大學相比,北大在近代中國的名氣和聲譽要比清華響亮得多。特別是在當時,我國近一半的知識分子和國學大師都與北大有或多或少的聯繫。比如曾任北大校長的蔡元培,還有胡適,王國維,魯迅,朱自清等著名教授。就連北大圖書館的館員也是沈從文,莫言這種水平的文學大師。今天故事的主人公也是北京大學教授。
  • 辜鴻銘看英文報,倒著看遭老外嘲笑,他:英文簡單,正著看沒意思
    新學和傳統也不用多說,大家都熟悉。但其實如今,我們既不是新學,也不是傳統,而是一個新學和傳統結合的產物。當然,這個新學只是一個名字,並不是新舊,而是指國外的教育方法。而當時比較推崇這種做法的人,非常少,辜鴻銘就是最著名的一個。
  • 北大教授被嘲看不懂英文報紙,他故意將報紙顛倒後,老外羞紅了臉
    比起後來在民國初年才建立的清華大學,北大在整個中國近代的名氣和聲譽要比清華響亮很多。比如蔡元培,曾任北京大學校長,還有胡適、王國維、魯迅、朱自清這樣的著名教授。就連北大圖書館的管理員,也都是沈從文和莫言這種級別的文學大師。 而今天故事的主人公也是北大教授,而比起上述那些響噹噹的名人,他則顯得低調神秘多了,其便是辜鴻銘。
  • 要想學好英語就應當多與老外交流
    要想學好英語就應當多與老外交流我非常羨慕那些英語水平好的人,單位裡有幾位同事,英語水平挺好,跟老外交流,一點障礙都沒有,很是羨慕,到了國外,這種感受更加深刻,有幾次,我們單獨出行,原先那點可憐的英語底子根本沒辦法應付,只能靠手比劃,連估帶猜,
  • 精通9國語言,看辜鴻銘的「外語速成」法
    課餘的時間,布朗就親自教辜鴻銘學習德文。布朗的教法略異於西方的傳統倒像是中國的私塾。他要求辜鴻銘隨他一起背誦歌德的長詩《浮士德》。布朗告訴辜鴻銘:「在西方有神人,卻極少有聖人。神人生而知之,聖人學而知之。西方只有歌德是文聖,毛奇是武聖。要想把德文學好,就必須背熟歌德的名著《浮士德》。」他總是比比劃劃地邊表演邊朗誦,要求辜鴻銘模仿著他的動作背,始終說說笑笑,輕鬆有趣。
  • 孩子有「魯迅恐懼症」?語文老師這樣講,中學生才能懂魯迅
    魯迅曾說過一句我們非常熟悉的話,主張年輕人要「少看或不看中國書,多看外國書。」很多人會感到訝異,魯迅難道不應該全面、辯證地看待中國傳統文化嗎?為什麼要將傳統一棍子打死?會有這樣的疑惑,其實是因為我們不完全了解魯迅所處的年代,缺乏足夠的歷史感。
  • 【人物】民國大家之辜鴻銘
    他翻譯了中國「四書」中的三部——《論語》、《中庸》和《大學》,創穫甚巨;並著有《中國的牛津運動》(原名《清流傳》)和《中國人的精神》(原名《春秋大義》)等英文書,熱衷向西方人宣傳東方的文化和精神,並產生了重大的影響,西方人曾流傳一句話:到中國可以不看三大殿,不可不看辜鴻銘。
  • 外國人責問中國方言多,辜鴻銘:中國面積堪比歐洲,文字千年統一
    其中,就有辜鴻銘回答一個外國人,關於為什麼中國方言這麼多的責問。而博學多才的辜鴻銘,當然沒有被這個問題難倒,他簡單地向外國人回答了這個問題,也向西方國家展示了漢語的魅力。一、地大物博,文字統一有一次,辜鴻銘碰到有一個外國人問他:「為什麼中國的方言那麼多?」這個外國人提出的問題,意思是指為什麼與歐洲國家的那麼多語種相比,中國的形成的卻是很多方言。以當時這個外國人的語氣,這句話是帶有多少輕蔑的意思在裡面的。
  • 外國人最崇拜的中國大師,精通9種語言,老外說到中國不可不看他
    民國時期,有點像春秋戰國的百家爭鳴,出現不少文化屆的大才子,其中不乏有個性之人,例如章太炎、魯迅、邵洵美等人,但要說最「怪」的一個人,那必須是辜鴻銘。滿清王朝覆滅之後,仍拒絕剪辮子,卻在人才聚集的北大教師之中獨樹一幟,滿腹經綸讓當世不少人敬佩有加。
  • 辜鴻銘:學貫中西的「文化怪傑」
    他就是「文化怪傑」辜鴻銘。《學貫中西的文化怪傑》(福建人民出版社出版)一書作者李永、傅奕群結合該書內容,向讀者講述了這位民國時期名士的精彩人生。學貫中西的傑出人才辜鴻銘(1857—1928),名湯生,字鴻銘,祖籍福建同安,出生於南洋英屬馬來西亞檳榔嶼,十歲時隨義父布朗至歐洲留學,遍歷英、德、法、意諸國,先後就讀於德國萊比錫大學、英國牛津大學、法國巴黎大學等,掌握了英文、德文、法文、希臘文、拉丁文等數種歐洲語言,獲得了文學、哲學、工學、理學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