炎炎夏日,盛暑難耐,是瓜果蔬菜的銷售旺季,像西瓜、甜瓜、桃子等水果應該不愁銷路。然而,網上卻頻頻爆出西瓜兩毛甚至八分錢一斤都難賣的消息,況且這種情況年年有,這是為什麼呢?本人通過實地考察總結如下:
農民的命只能是「賭」我國是一個農業大國,農業是我國最基礎也是風險最大的行業。除自然災害、蟲災、病災外,農民不知道種什麼好,也不知道將來收成了賣給誰、賣啥價錢。今年的生產往往要靠去年的經驗來安排。賺錢虧本明年再來。幾千年來,農民就是這樣一年年賭過來的。盲目跟風,產大於消,局部過剩大部分農民在安排農業生產時,除了依賴自己的經驗外,還喜歡採納別人的所謂經驗,別人種什麼,我也種什麼,結果造成連鎖效應,造成局部產大於消,特別是一些不耐儲存、不耐運輸的農產品,一旦過剩,只能爛在地裡。瓜果蔬菜產量提高,品質下降,消費量下降隨著大面積的化肥、殺蟲劑、殺菌劑、植物生長調節劑以及除草劑的應用,農產品的產量有了大幅度的提高,可是質量卻大幅度下降,人們紛紛感覺到果不香啦,瓜不甜啦。以致瓜沒瓜味,桃沒桃味,西紅柿沒西紅柿味。大熱的夏天本想買個西瓜解解渴,鮮秧碧綠的西瓜切開後一嘗,又淡又酸,瞬間失去食慾,得幾天不再想吃西瓜,消費量直接下降。中間商的存在,造成消費量下降以前農民種幾畝瓜果蔬菜,自己拉到集市或者縣城就可以賣完。現在由於大量的農村人口外流,農村集市大幅度萎縮,熙熙攘攘的農村集市不復存在,縣城裡消費量也大不如從前。稍微多種一點,靠當地很難消化掉,這種情況下,農民不得不依靠中間商運往大城市。運輸是需要成本的,中間商也要賺錢的。很明顯,直接抬高了銷售終端的價格,銷售量下降是必然的。打比方外出的農民工,以前在農村每個瓜季節每人隨便可以消費100斤以上的西瓜。可到了城市,面對2元左右一斤的西瓜,只能望瓜止渴。有的整個瓜季都不捨得吃一次西瓜。農民真苦,農民真難。以上是本人對農產品滯銷的幾點思考,你若有不同看法,歡迎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