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瓜難賣,農民真難,農產品滯銷背後的原因

2020-12-20 時空求真

炎炎夏日,盛暑難耐,是瓜果蔬菜的銷售旺季,像西瓜、甜瓜、桃子等水果應該不愁銷路。然而,網上卻頻頻爆出西瓜兩毛甚至八分錢一斤都難賣的消息,況且這種情況年年有,這是為什麼呢?本人通過實地考察總結如下:

農民的命只能是「賭」我國是一個農業大國,農業是我國最基礎也是風險最大的行業。除自然災害、蟲災、病災外,農民不知道種什麼好,也不知道將來收成了賣給誰、賣啥價錢。今年的生產往往要靠去年的經驗來安排。賺錢虧本明年再來。幾千年來,農民就是這樣一年年賭過來的。盲目跟風,產大於消,局部過剩大部分農民在安排農業生產時,除了依賴自己的經驗外,還喜歡採納別人的所謂經驗,別人種什麼,我也種什麼,結果造成連鎖效應,造成局部產大於消,特別是一些不耐儲存、不耐運輸的農產品,一旦過剩,只能爛在地裡。瓜果蔬菜產量提高,品質下降,消費量下降隨著大面積的化肥、殺蟲劑、殺菌劑、植物生長調節劑以及除草劑的應用,農產品的產量有了大幅度的提高,可是質量卻大幅度下降,人們紛紛感覺到果不香啦,瓜不甜啦。以致瓜沒瓜味,桃沒桃味,西紅柿沒西紅柿味。大熱的夏天本想買個西瓜解解渴,鮮秧碧綠的西瓜切開後一嘗,又淡又酸,瞬間失去食慾,得幾天不再想吃西瓜,消費量直接下降。中間商的存在,造成消費量下降以前農民種幾畝瓜果蔬菜,自己拉到集市或者縣城就可以賣完。現在由於大量的農村人口外流,農村集市大幅度萎縮,熙熙攘攘的農村集市不復存在,縣城裡消費量也大不如從前。稍微多種一點,靠當地很難消化掉,這種情況下,農民不得不依靠中間商運往大城市。運輸是需要成本的,中間商也要賺錢的。很明顯,直接抬高了銷售終端的價格,銷售量下降是必然的。打比方外出的農民工,以前在農村每個瓜季節每人隨便可以消費100斤以上的西瓜。可到了城市,面對2元左右一斤的西瓜,只能望瓜止渴。有的整個瓜季都不捨得吃一次西瓜。農民真苦,農民真難。以上是本人對農產品滯銷的幾點思考,你若有不同看法,歡迎評論。

相關焦點

  • 從滯銷到脫銷 甘肅隴南利用電商新業態解決農產品「賣難」問題
    央廣網隴南3月30日消息(記者孟永輝 張磊) 針對疫情期間出現的農產品積壓「賣難」問題,甘肅省隴南市利用電商新業態,全市54家同城配送平臺開展農產品出村進城,把一千多個村的農特產品送到市內外的消費市場,不僅有效化解了農產品滯銷問題,還加快了合作社、加工企業復工復產進度。
  • [朝聞天下]商務部 多舉措緩解農產品滯銷賣難
    [朝聞天下]商務部 多舉措緩解農產品滯銷賣難 2020年05月08日 09:32 > 來源:央視網    編輯:黃玉翠關鍵詞:農產品;滯銷
  • 甘肅洋蔥主產區全面滯銷 百萬噸洋蔥價低難賣
    現狀洋蔥滯銷一袋賣8元「沒人來收,洋蔥價格不斷被壓低,一袋子洋蔥重60~70斤,個頭小的只賣4元,稍大點的8元錢,每斤攤下來只有幾分錢。」昨日,洋蔥種植戶陶正東向記者這樣說道。記者在走訪紅水鎮、上沙窩鎮時了解到,這兩個地方的洋蔥銷售量還不到10分之一,很多農民為了不爛地,都是在賠錢出售。我省洋蔥主產區全面滯銷記者從有關方面獲悉,不僅僅是景泰,酒泉市、武威市作為我省洋蔥的主產區,洋蔥銷售今年均也再次出現價低賣難的狀況。
  • 這裡的優質農產品滯銷!急需幫助!
    疫情發生以來,由於農村地區存在復工僱工難、需求短缺、運力不足等問題,大量農產品滯銷,給農民朋友帶來較為嚴重的經濟損失。今天,佛岡縣龍山鎮的鄉村新聞官杜娟為這裡的農民朋友搭建農產品推介平臺,推動滯銷的優質農產品「走出去」。
  • 今日關鍵詞:農產品賣難、菜價回落、郵政順豐和京東基本全部復工
    保障「菜籃子」,照顧「錢袋子」新冠肺炎疫情發生以來,受企業停工、用工短缺、採收和運銷不暢以及各地餐飲飯店、集體夥食單位需求下降等因素的影響,多地局部出現了農產品「賣難」的現象。主要是三個特點:一是「賣難」現象多集中在不易儲存的生鮮、果蔬、禽蛋等品種。
  • 當前全國農產品滯銷情況總體分析
    丹東草莓,年前一般賣到十四五元一斤,最高賣到20元一斤,降到現在的四五元錢一斤,還沒有客商和經紀人來收。(三)產區禽蛋類河南信陽、湖北蘄春、安徽潛山、甘肅慶陽市、河北張家口、杭州蕭山多地出現雞蛋滯銷情況,批發價格已經從年前4元/斤,降到不足3元/斤。(四)銷區市場一是柑橘類。
  • 巧媳婦脫貧帶富故事⑰丨天下沒有難賣的農產品——記河南省果然...
    於是,借著「電子商務進農村」的東風,她創立了河南省果然電子商務有限公司,開展農產品上行業務,立志把鹿邑的農產品送至更多家庭的餐桌上。剛回到鹿邑,王彤便開始調查走訪,她發現村裡的農產品滯銷不是因為產品不好,而是信息的不對稱造成了好產品無人問津的尷尬局面。
  • 美國農場主毀掉牛奶,拒幫窮人,國內農產品滯銷也扔掉,啥區別?
    不過今年的情況還算是好一點,價格低一點就低一點,好歹算是賣出去了,退一萬步說,沒有出現前幾年農民不要錢,西瓜都沒人要,最後被農民拉出去,倒在了路邊的溝裡的情況。說到這,讓我想起了發生了美國農村的事情,據說在美國,有一次出現了牛奶大量滯銷的情況,美國農場主的做法是把牛奶直接處理掉,甭管是倒下水道,倒河裡,還是直接扔了,總之就是看著窮人挨餓,沒東西吃,也不會拿來資助窮人,多年來被人們詬病。可如果你把國內農民把滯銷的農產品扔掉這事兒聯繫起來的話,你會發現表面上看似乎一樣的,那這兩者之間有區別嗎?
  • 農產品滯銷,學草莓園「自助採摘」能行嗎?
    近幾年國家開始鼓勵農民返鄉創業,越來越多的農民選擇回到家鄉,而這一批返鄉的農民們在回到家之後,從事的工作依舊會主要集中在種植和養殖上面,畢竟這兩項工作在農村可以說是具備得天獨厚的環境支持的,於是,農產品採摘園就這樣出現了,一些有膽識、有資金、有種植能力的農民率先建立了用於實驗的採摘園
  • 為什麼很多農產品農民賣的價格比超市價格低很多?不能直銷進城嗎
    因為農產品從農戶手裡到我們老百姓手裡要經過好多個環節。每個環節都要賺錢,再加上物流運輸,人工,房租等成本疊加。超市不賣兩塊多錢根本就賺不到錢!所以現在很多超市也會直接去產地拉水果,就是為了降低成本。所以現在銷售西瓜的都是本地商販。農民種的西瓜只能銷售給外地的客商。再一個原因,就是瓜農自己銷售沒有優勢,瓜農用農用車拉上一車西瓜跑上幾百公裡。到一個陌生的城市銷售西瓜,遇上好天氣的話,三四天才能賣完。天氣不好,加上人生地不熟的,找不到好的銷售地方,有可能一個禮拜都賣不出去。
  • 農民在城市設立無人售瓜點,是譁眾取寵,還是無奈之舉?
    農副產品的銷售問題一直困擾著農民,這也是農民種植農產品的最大的問題。農民辛苦種植出來,賣不出好價格,積極性受到打擊,各方面都會受到影響。其根本原因在於,一家一戶的種植模式,無法有效的對接市場,加之農民不進行市場調研,種植跟著感覺走,這就致使農產品要麼供大於求,要麼供應不足。
  • 濱海縣推出政策「大禮包」 破解農產品「銷售難」問題
    中國江蘇網2月28日鹽城訊 「多虧了政府部門牽線聯繫,現在我們農場滯銷的肉雞全部供應給宿遷的大型屠宰場,及時解決了燃眉之急。」連日來,濱海縣在全力做好疫情防控的同時,制定出臺《關於應對新冠肺炎疫情支持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發展的意見》,通過打通運銷渠道、推出應急補貼及獎勵辦法等措施,加強政策扶持,全力破解因疫情導致農產品「賣難」問題,保障農業生產、農民增收,農產品銷售,確保實現農業農村的穩定和農產品的有效供給。
  • 要把滯銷變暢銷!電商打響「農產品保衛戰」,全國老鄉直播賣蔬果,但...
    來源:國際金融報新冠肺炎疫情來勢洶洶,全國各地都實行了嚴格的交通管控,尤其作為防疫重點地區的農村也在實行封路,這導致部分農產品的「暢」銷之路被切斷,也直接影響著部分農貨產地的農民收入穩定。「蘆筍和香椿,都是這段時間的應季中高檔蔬菜,從現在開始,蘆筍能賣到6月,香椿能賣到5月。
  • 農產品滯銷的根源究竟是什麼
    近日,「菠蘿之鄉」廣東省徐聞縣上億斤菠蘿滯銷,最低跌到5分錢一斤也無人問津。幾乎同時,相鄰的海南省東方市又傳來芒果滯銷,大量已經成熟卻無人收購的果實堆積如山,開始熟爛在地裡……近年來,全國農產品滯銷事件此起彼伏,嚴重影響農業經濟、農民增收乃至脫貧攻堅工作,成為當前我國農業高質量發展面對的重大挑戰。
  • 電商網上賣水果及農產品 為什麼這麼難?
    圖片來源網絡怎樣利用網際網路破局農產品「產地難賣、城市價高」?推廣特色農產品,精品農產品,綠色農產品,目的是要把農產品賣好價,賣出高價,幫助農民走出一條致富路來。網上唱歌的、跳舞的「網紅」,利用粉絲「資源」賣農產品,一家一戶在市場上「亂撞一切」,說句不好聽的話 ,已失去了「網際網路+農業」扶貧幫困的真正含意。
  • 價格暴跌:30萬斤滯銷賣不動,收購商還在瘋狂壓價!農民:錢被誰掙了?
    迎來全新的2021年,去年是不平凡的一年,給農民帶來了很大的考驗,很多的瓜果蔬菜發生了滯銷,影響了農民的收入。在上半年的時候,大家應該對芒果、荔枝、西瓜等這些水果很有印象,到了上市的時候,價格降到了冰點,讓消費者享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實惠,可以花低價購買到自己喜歡吃的水果。
  • 疫情致農產品滯銷,美國農民忍痛割愛
    據雅虎新聞網4月13日報導,疫情期間,因農產品滯銷,美國的廣大農民只能傾倒他們辛辛苦苦種植和養殖出來的農產品,於是美國各地上演了倒牛奶、毀雞蛋、碾蔬菜等一幕幕令人心碎的場景。威斯康星州和俄亥俄州的農民向潟湖和糞坑傾倒了成千上萬加侖(1加侖≈3.7升)的新鮮牛奶。
  • 中國農民在減少,農產品為什麼能增加?
    很多人認為這是因為生產力提高了,比如農業機械化,但這只是原因之一,更重要的原因是,在數位技術的幫助下,在網際網路平臺造血式助農下,中國農產品的市場化程度在近幾年獲得了飛速提高,農產品在上行,在數位化,品牌化,農民生產農產品的效率提升了,農產品賣得更好了。 9月21日,中國品牌促進會還和淘寶天貓聯合發布了中國農產品地域品牌價值。
  • 繼花生後,又一農產品「翻身」,價格暴漲近4倍,農民笑呵呵
    農產品價格在市場上的行情好不好往往是眾多種植戶們沒辦法控制的事情,很多人在農產品的種植過程多花點心思,提升農產品的質量。在眾多農產品中,以水果的情況最為糟糕,往年受歡迎的西瓜、桂圓等水果都面臨滯銷的情況,很多產地就連收購商都不願意去,那些種植戶只能騎著自家的小貨車運到集市上賣。但對於一些保質期不長的水果來說,賣不出去的結果就是等著爛掉、壞掉、倒給豬吃,這樣的情況顯然並不是他們所想看到的。
  • 水果滯銷臺農民崩潰:猴都吃胖了 大陸怎麼才出手?
    原標題:令臺灣農民崩潰的香蕉真相:山上的猴子都吃胖了,「軍隊」受不了了,大陸怎麼才出手!這幾天,庫叔看到各大媒體都在關注這樣一則消息:臺灣香蕉、鳳梨、木瓜、西瓜等水果出現滯銷,大陸多地伸出援手,承諾採購臺灣水果,這才解了臺灣農民的燃眉之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