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心理疾病的孩子,都有一個超理智的家長

2020-12-23 騰訊網

先看一下什麼樣的人是超理智的人,他的人格特徵是什麼。我們所說的站有站相,坐有坐相,不顯露自己的情感,總是很嚴肅的樣子,當交談時總是滔滔不絕的說一些絕對正確的廢話,顯得自己正確和善辯,認為自己完全正確,別人提出疑問就會惱火,反覆證明自己是對的。

超理智的人無論說話和做事都是盡善盡美,不斷重複複雜的術語,瑣碎的細節以及詳細的描述,自己認為自己懂得很多很高深,從不會站到對方的立場,所以很難理解別人。他總會引經據典各種數據名言來支持自己的觀點,以此來處理所有的問題和衝突,總是證明自己是唯一正確的。

一個超理智的人總是很嚴厲的,有原則性,有強迫性和控制欲,很容易造成朋友家庭親子關係的緊張,一個人過度理智,他的處事就難免會是僵化的,固執的,沒有彈性的。他不允許自己表現恐懼和脆弱,焦慮和緊張,越是隱藏自己脆弱的一面,越是不允許孩子表現她的脆弱的一面。所以總是要求堅強,要求孩子完美,當孩子有一天有不同的見解時,這種父母會更焦慮,因為他覺得孩子是不可控的,有時會激發他更大的控制性和強迫性。直到孩子無力反抗,乃至最後發病。

無論是生活中還是工作中,道理講的越多,越會讓人心堵,有這樣的朋友,遇到問題都難免讓你吐一口老血,因為他很難感同身受,即使自己情緒出現問題,也是一味的壓抑,因為他不允許自己失去理智,他會一直的控制自己。

他們自己總是沒有意識到這一點,他們心裡認為是為別人好,但總會被別人疏遠,總講道理不講感受。超理智的人總是活在必須和應該中,總是在非黑即白對錯,總是給事物和人貼上標籤。一個過度理性的人就會壓抑孩子的天性,用對自己的標準或者超過自己的標準來對待孩子。因為自己達不到自己的完美標準,更需要在自己的孩子身上達到,因為怕自己不完美,別人就會不認可自己,否定自己,所以才需要一個硬殼來偽裝自己。

很多的時候不會傾聽的父母夫妻關係都緊張,很多夫妻沒有選擇離婚也可能認為這個人除了偏激固執之外,除了能講大道理之外,沒有別的毛病,因為這個人是一個對自己要求很高,很自律的人。夫妻關係不融洽在言語和處事上就會各執一詞,每個人都堅持自己是對的,這樣的家庭總會有火藥味,當然最後受傷的才是孩子。一個太過功利主義的人,總是把一切想的那麼可怕,想的是不可控,所以他們總是犧牲生活中的吃喝玩樂,認為只有自己犧牲這麼多才有今天穩定的生活。所以這樣的家長很難傾聽孩子心中的感受,更難站在孩子的角度看問題,他總是恐懼擔心緊張。

當然很多的問題都具有社會性,可是一個問題處理起來一定要有彈性,所以我做心理問題的孩子諮詢中總會先療愈父母,只有把這種父母的創傷療愈了,孩子的問題才好解決,否則父母不變,孩子就不敢變,他害怕自己變了,父母就會又來控制自己,又來嘮嘮叨叨的給他講大道理,每天的大道理真的會給一個人逼瘋,我在諮詢中遇到的精神分裂的幻聽的孩子,多數都有一個滿口大道理的嘮叨的家長。所以孩子病了,根源是在父母,父母變了,孩子就變了,孩子是父母的一面鏡子。

諮詢中很多父母都會說我家孩子好高騖遠不切實際,家長們從沒有反觀自己,有一個這樣的孩子,一定有一個這樣的家長。很多家長聽了這個話都會很冤枉,說我自己很實際呀,我說你自己一定要檢查自己的想法,看看此刻的生活是不是你滿意的生活,你是不是有一個想要改變更好的生活,當然你沒有達到,你也是委曲求全在這個家裡面對付過日子。可是你的心高,自己很多做不到放到了孩子身上,即使你此刻沒說什麼,可是在你身邊長大的孩子一定是潛移默化的受到了影響,什麼家庭教育處什麼樣的孩子,這個可以看看身邊的成功的孩子,看看他們的父母,我們就能學到東西,我們才會改變,否則自己會一直認為是孩子的問題,不能也不允許是自己的問題。

所以孩子生病了,才能做真實的自己,當然這是父母所不允許的。有的父母甚至覺得自己的孩子是裝的,就是覺得父母好欺負,知道父母會讓步,才得寸進尺,可是我們忘了,是孩子承受不了自己的嚴肅的刻板的大道理的教育。我們的嚴格變成了壓倒孩子身上最後一根稻草,沒有人願意沒有尊嚴的活著,沒有人願意在父母嫌棄的眼光裡活著,所有的孩子和大人都需要自尊,自尊都不要的孩子,一定是心理有問題了。很多時候我們會說,你聽我的我就給你什麼獎賞,可是當孩子心理出問題了,他有時甚至不要獎賞,他也要自己的自由,他要自己的權力,因為父母從來都是忽視他的內心感受。已經嘗試千萬遍的爭取,才會無奈的選擇了心裡有病,萬般無奈一個人才會進入到幻想的世界,現實中能夠滿足的,誰會去逃避能。當外在的一套嚴格理論,當家長要求的完美好人,自己做不到的時候,自己才挫折,才會絕望,才會對自己失去信心,因為覺得自己很差勁,我怎麼就做不到,自己怎麼就摒棄不了人性陰暗醜陋的一面,自己才會自責,內心才會衝突。

即使我作為諮詢師苦口婆心,可是很多家長依然會說,老師我孩子有病之後我改了很多,我真的不需要諮詢了,我真的心理沒問題,現在都是因為孩子病了,否則我的生活都是很幸福的。話我說到了,變不變是他的問題,以諮詢師的角度看,人人都有一個受傷的內在小孩,人人需要療愈,當然這取決於你,如果你總是逃避,你的孩子也在逃避,沒有人想對此刻發生的事件負責,那麼就沒有人在這件事中得到成長。出現在我們身邊的任何問題都要他的原因,我們只有找到問題的根源,才會療愈自己療愈孩子療愈這個家庭。

相關焦點

  • 孩子犯錯到底要不要打?相比理智的家長,暴戾的父母有多可怕?
    文/全能辣媽 原創(歡迎個人轉發分享)導語:現如今,家長越來越重視教育孩子這件事了,因為相比於養育孩子,教育是更難的工作。雖說現在很多專家都推崇科學育兒,但還是有很多家長把「棍棒底下出孝子」,奉為經典的育兒原則。
  • 我媽媽很缺乏安全感,是有什麼心理疾病嗎?
    我就想知道,我媽媽是有哪種心理疾病。安全感太低嗎?還是什麼。我本來是一個勇於嘗試敢於失敗的人。被我媽媽影響之後我現在有點猶豫不決我說:哈嘍,你媽媽有點可愛呢。因為她期待的是我一直是個聰明的孩子,而不只是此刻是一個聰明的孩子。)而無意識地表達了出來。或許她以為多強調幾次,你就會受到影響和教化?另外,有沒有可能她特別喜歡你穿那身衣服的樣子,不希望你弄髒它?你對這句也許在大部分人眼裡很平常的話感到不滿的心情我有些理解,你覺得媽媽不信任你是嗎?不然不會這麼小的事情都要提醒。
  • 孩子有抑鬱症,家長如何與孩子交流?家長為什麼要學會順勢而為
    這一點很多家長做不到。什麼原因呢?本來大部分出現問題的孩子的家長就是這種容易急躁,點火就著的性格脾氣。發現孩子出現心理問題,那簡直更是失去理智,無法冷靜。大部分家長還沒有發現孩子有心理問題之前,要麼是給孩子提出過高要求,要麼就是對孩子不聞不問。總而言之,對待孩子的態度非常極端。可是,孩子出現心理問題了,該怎麼辦呢?有的家長腦子嗡一下,就不知道該如何是好了。
  • 青春期哪些精神疾病或心理障礙讓家長頭痛?
    專家指出,其實每個學生都有考試焦慮,只是程度不同而已,所以,家長的耐心鼓勵很重要。家長應該先接納孩子的緊張焦慮,聽孩子說說他的擔心與不安,讓他慢慢放棄那些不利的想法,進而改善考試焦慮的情形。 五、學習障礙:是指智力正常,但因學習能力落後而導致成績不能滿足家長預期的現象。
  • 十個孩子有兩個患心理疾病,想要孩子健康成長,家長要注意什麼?
    現如今的孩子,在來自家長和學校的不同程度的壓力下,都顯得非常敏感脆弱,如果沒有一個適當的環境和發洩方式,往往會讓孩子越來越陷入消極的「漩渦」裡。不能否認成績的結果是檢驗知識掌握情況的唯一標準,但是這不是檢驗人生的標準。家長是否還記得在孩子小的時候,可能唯一的要求就是希望孩子能夠健康地成長。後來隨著孩子的長大,會背幾首兒歌、會數幾個數、會認多少個拼音字母,漸漸的孩子成為了父母「炫耀的資本」。
  • 孩子的任性心理是如何產生的?都是這種不理智的教育惹下的禍
    孩子的任性心理是如何產生的?都是這種不理智的教育惹下的禍!有個叫軍軍的男孩其性格就特別的性任,「我不要,不要,就是不要!」下雨了,無論媽媽怎麼苦口婆心的勸說,軍軍就是不肯帶雨具出去玩,這是他一貫的性格。還有禮拜日本來是個快活的日子,軍軍的小表哥明明在地區兒童繪畫中獲了獎,又逢8歲生日。
  • 家長警惕!身高矮小的孩子易患心理疾病
    健康分兩種,身體健康以及心理健康。很多家長注重孩子身體上的健康,可偏偏卻疏忽了孩子的心理狀態是否平和安寧。要知道,如果孩子心理處於失衡脫序的狀態,也會導致正在發育的身體出現問題。身材矮小的孩子性格偏內向、情緒容易不穩定,存在交往不良、社交退縮現象,活動能力和社交能力也可能會受影響。健康不僅指沒有疾病,還指身體、心理、社會處於美好或安全安寧的狀態。
  • 當未成年人患上心理疾病,家長都是懷著怎樣的態度來對待的呢?
    這樣的家長在我們的工作中遇到的有不少,孩子在我們往期做活動的時候,來我們這裡做免費的心理測評診斷,我們通過與家長聯繫告知家長孩子的實際情況。言明孩子處於一個敏感的年紀,又是學習壓力緊張的階段,專業的心理幹預能幫助孩子走出不良情緒困擾,可持有保守態度的父母依然不願意讓孩子接受專業的心理諮詢,推辭說自己能處理好孩子的心理問題,不需要看醫生。等過一周再聯繫的時候,告訴我們孩子已經好了。
  • 家長們注意了,幼兒園銜接沒做好很容易造成孩子心理疾病
    很多人都喜歡回憶童年時光,那時候我們天真爛漫,無憂無慮,身上滿滿的朝氣,就像初升的太陽,初開的花朵。這樣的人是大多數,也是最幸運的,其實很多兒童因為種種原因患上了心理疾病,這種疾病很容易被家長忽視,孩子的痛苦與日加深,造成不堪設想的嚴重後果,令人唏噓。
  • 家長覺得孩子有「心理問題」,想看心理醫生。這個做法對不對?
    兮爸爸認為:這個提問,實際包括兩個問題,一是家長認為孩子病了,二是要看心理病生。這兩個問題,需要分開來看。第一,有心理問題找心理醫生,這是對的。[贊][贊]因為,隨著GDP上升和經濟條件改善,心理不健康和心理疾病已成為影響生活質量和幸福感的主要問題。
  • 孩子的心理健康,作為家長你真的了解嗎?
    >這樣的孩子興趣廣泛,喜歡觀察事物,愛動腦筋,思維敏捷,什麼都想學,什麼都想試,對新鮮事物反應快,敢於提出自己的見解。其實,不少孩子在幼兒期或學齡前期就出現了心理異常,只是表現比較輕微,沒有引起家長的注意,孩子上學讀書後,這些心理疾病影響了學習成績,家長才意識到問題的嚴重性。一般來說,兒童出現心理問題會在情緒、行為及生理方面出現異常變化,這些外在表現可以看作心理求助信號。
  • 孩子心理失衡的表現都有哪些呢
    青春期是一個美好的時期,每個人都會經歷青春期,在這短時間內我們會留下很好的回憶。當然,除去美好的回憶,還有不好的回憶。一些青少年在經歷青春期的時候,心理健康會出現問題,導致心理失衡,那麼,青春期心理失衡有哪些表現呢?
  • 專家提醒:青少年成心理疾病 家長要自省
    對此,重慶318醫院心理精神科副主任醫師顧慶樂表示,一個有心理問題的孩子背後,多藏有一個有問題的家庭。要解決青少年心理問題,家長首先要自省,學會放手、學會溝通。目前,兒童、青少年面臨的主要心理行為問題有:情緒問題、行為問題、應對方式問題和主觀幸福感缺失等,嚴重者還會產生心理疾病。其中,兒童多動症和網路遊戲成癮問題是最常見的心理問題。
  • 孩子愛吃手指心理有問題
    >  兒童多動、發脾氣、吮手指……這些症狀都有可能是兒童心理問題的表現,而家長很容易忽視兒童的心理疾病!  嬰幼兒心理疾病發病率為8.7%  據江門市婦幼保健院兒童保健主任醫師彭曉珊介紹:「兒童坐不住特別愛動,愛發脾氣,不愛講話,來回重複地做一個固定動作……這都是兒童心理問題的表現。」  很多小孩從小喜歡吮手指,習慣性的拿起手指開始吮,這其實是小孩焦慮行為的一種表現。
  • 心理治療對心理疾病沒效果?被超心理學徹底顛覆了!
    目前絕大多數抑鬱症和心理疾病的人都反應心理諮詢沒什麼效果的原因,就在於把這個二八定律給搞反了。這麼做的原因是因為,心理諮詢師實際上不了解患者的病到底是怎麼回事。每個人的內心,只有自己清楚,所以只好讓患者不斷的講,來了解對方的心理狀況,才有可能做出分析和判斷。
  • 孩子有抑鬱症、雙相情感障礙、精神分裂症,為何家長要做心理疏導
    而那些有心理問題的孩子就更不用說了。可是,我們很多家長也開始處心積慮的想讓孩子知道快開學了,你是不是該準備準備了,玩了一個暑假,兩個月都沒看看書,是不是可以提醒一下,讓她看看書啊!這樣可以適應新學期的課堂啊!這些家長就是不想想,孩子難道是傻瓜嗎?她不知道快開學了嗎?孩子要是一個傻瓜,你提醒他又有什麼意義呢?她不是傻瓜你有必要提醒嗎?你知道孩子是有心理問題的嗎?你知道他的痛點心結嗎?
  • 孩子有這3種行為方式,要引起家長的注意,可能心理有問題
    文|秘籍君孩子們的心理健康問題容易被家長忽視了,而且喜歡用「年紀小」這個詞來搪塞,年幼時不注意就容易造成性格某方面的缺失,所以懇請各位家長在關注孩子身體健康的同時,一定要多些精力留意孩子的心理健康,曾看過一個權威數據說現如今得心理疾病的人呈現快速增長的趨勢
  • 智慧家情文化——不要有心理虐待 ,注意尊重孩子的人格和尊嚴!
    在父母對孩子的教育中,總是有一個誤區,走不出來,這就是不尊重孩子的人格和尊嚴。家長根本沒有意識到自己的不良言行就是在對孩子實施「心理虐待」。導致的結果就是讓孩子很容易誤入歧途,甚至導致嚴重的心理問題的產生。對於「心理虐待」這個不良行為的存在的根源,是家長或者老師有意無意、或隱或現的行為,在孩子心靈上造成的傷害表現。當這種傷害達到一定程度,就稱之為心理虐待。
  • 孩子有心理問題,家長會尋求心理諮詢嗎,做心理諮詢就是失敗?
    孩子有心理問題,尋求心理諮詢幫助,家長就是失敗者嗎?這是一個比較流行的觀點,尤其是在中國,大家都特別愛面子,如果一個家庭因為孩子教育問題而去尋找心理諮詢專業幫助,那絕對是一種弱者的表現,表明父母沒有能力,家長的教育失敗了。
  • 孩子畫全家福,媽媽懷疑孩子有心理疾病,醫生笑抽:你理解錯了
    孩子畫全家福,媽媽懷疑孩子有心理疾病,醫生笑抽:你理解錯了小菲今3歲了,剛上幼兒園。幼兒園老師家長微信群裡,老師布置了作業,周末讓孩子畫一幅全家福,下周一交給老師。小菲媽媽就給她買了顏料和紙筆,讓她坐在書桌前慢慢畫,有需要幫助的可以問媽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