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盟:
貴單位提出的關於「關於健全中醫藥健康服務體系,推動健康南通建設的建議」的提案收悉,現答覆如下:
當前,中醫藥發展站在更高的歷史起點上,迎來天時、地利、人和的大好時機。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衛生與健康大會上強調:「要堅持正確的衛生與健康工作方針,要以基層為重點,以改革創新為動力,預防為主,中西醫並重,將健康融入所有政策,人民共建共享」。為推中醫藥事業改革發展,不斷提高人民健康水平,我市根據《江蘇省中醫藥事業發展「十三五」規劃》和《南通市衛生和計劃生育事業「十三五」規劃》的要求,制定了《南通市中醫藥「十三五」規劃》。
一、我市中醫藥發展面臨的機遇和挑戰
(一)健康服務需求增長為南通中醫藥事業發展提供了機遇。隨著生活水平不斷提高,人民群眾的健康意識和理念不斷增強,對中醫藥服務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中醫藥不僅具有「簡便驗廉」的優勢,在現代醫學模式、理念不斷轉變的背景下,中醫藥的整體觀、個性化、「治未病」等思維、方法和優勢也進一步突顯,能更好地適應我市深化醫改的要求,不斷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健康服務需要。在南通建設長三角北翼經濟中心的歷程中,中醫藥也將其特色和優勢,發揮著積極作用。
(二)「網際網路+傳統醫藥」為南通中醫藥事業發展提供了機遇。當前,「網際網路+中醫藥」將步入快速增長時期,中醫藥事業也將迎來了最好歷史機遇期。「網際網路+中醫藥」為中醫藥傳播提供了便捷條件。全市公立中醫院通過建立微門戶、微信群、微信等移動平臺,主動推動中醫藥預防保健和養生知識,逐步形成個性化、智能化健康決策支持服務能力。網際網路問診平臺通過在線問診、診前諮詢,引導其科學、合理就醫。網際網路應用也可把診間醫患溝通擴展到線上,充分整合醫生、患者的碎片化時間。網際網路技術助推中醫藥人才培養,包括中醫藥人才虛擬交流社區、區域醫療信息共享與協作網絡平臺等。應用數據挖掘技術還可以探索中醫藥內存的規律。
(三)公立中醫院綜合改革為南通中醫藥事業發展提供了機遇。把握公立中醫院改革為中醫藥發展帶來的極佳機遇,促進中醫藥事業取得更大發展。一方面改革為中醫藥爭取更有利的扶持政策帶來了機遇。此次綜合改革很大程度上是通過價格調整來達到改革的目的,符合中醫藥行業特點的定價機制和合理的價格調整,將為中醫醫院的發展產生長久的、持續的、穩定的積極影響。另一方面綜合改革為中醫醫院優化管理帶來了機遇。醫院可以藉助公立中醫院綜合改革,推動醫院全面改革,對醫院一些管理機制、運行機制、人事分配機制以及部門設置等進行重新調整、重新布局,從而進一步提升醫院管理效率。第三綜合改革為中醫醫院實現跨越發展帶來了機遇。藉助公立醫院綜合改革,中醫醫院可以向地方政府爭取更多基礎設施建設、等級醫院標準化建設等方面的支持,這將極大地推動中醫醫院實現實質性飛躍。
二、南通中醫藥事業發展面臨的主要問題
當前,南通中醫藥事業的發展與國家、省的要求相比還有不少差距,與南通建設長三角北翼經濟中心的要求相比還存在明顯不足,同時在中醫藥服務發展上也面臨許多新情況、新問題。主要表現為:
(一)中醫藥人員不足的情況依然突出。中醫藥人才特別是領軍人才、優秀傳統型中醫藥人才不足,中醫藥人員數量增長速度低於西醫人員,特別是農村中醫藥人員隊伍老化,人才短缺,技術力量薄弱,已成為制約中醫藥事業全面協調發展的重要因素。
(二)中醫藥特色優勢發揮仍然不足。中醫藥在重大疑難疾病的診治水平有待突破,中醫藥特色優勢在基層的發揮有待於進一步提高,鼓勵中醫醫療機構使用中醫藥的措施仍顯不足,中醫藥在基層醫療衛生服務和中醫藥健康管理服務中的作用也需要進一步加強。
(三)中醫藥科技創新缺乏重大突破。中醫醫療機構存在重業務、輕科研的思想,缺乏科技創新的激勵措施,臨床科室主任作為科技創新的主體和管理者仍顯能力不足。近年來具有重大影響力的科技項目不多。在建設長三角北翼經濟中心的過程中,要充分發揮中醫藥特色優勢,提高中醫藥對醫學技術發展和經濟社會發展的貢獻程度,還需要進一步理順體制機制,整合中醫藥資源,加強繼承創新,不斷提高中醫醫療、保健、科研、教育、產業和文化的發展水平。
三、南通中醫藥事業十三五期間的重點工作
(一)深化公立中醫院綜合改革。中醫藥工作要圍繞綜合醫改的重點任務,主動融入綜合醫改大局。全面推進公立中醫院管理體制、補償機制、價格機制、人事編制、收入分配、醫療監管等體制機制改革。加快建立現代中醫醫院管理制度,探索政事分開、管辦分開的有效實現形式。落實公立中醫院法人地位和自主經營管理權,推動公立中醫院去行政化。探索建立公立中醫院法人治理結構,激發公立中醫院運行活力。完善院長負責制,推進院長職業化。著力深化公立中醫院補償機制改革,落實政府辦醫責任。建立科學合理中醫醫療服務價格動態調整機制。依法加強對公立中醫院監管和績效評估。積極推動公立中醫院參與建立分組診療制度。推動中醫醫療集團和聯合體建設,鼓勵和引導中醫優質醫療資源下沉基層。鼓勵中醫類別醫師積極參加籤約醫生團隊,探索開展中醫藥個性化籤約服務。
(二)完善覆蓋城鄉中醫醫療服務體系。完善公立中醫醫療機構為主導、非公立中醫醫療機構共同發展,基層中醫藥服務能力突出的中醫醫療服務體系。推進中醫醫院標準化建設,力爭完成市中醫院、海門市中醫院和通州區中醫院異地新建。加快創建縣級三級中醫院,實現縣級中醫院服務能力明顯提升。鼓勵社會力量優先舉辦兒科、骨傷科、肛腸科等非營利性中醫專科醫院,發展中醫特色的康復醫院、護理院。鼓勵舉辦只提供傳統中醫藥服務的中醫門診部和診所。
(三)全面加強中醫醫療質量管理。完善中醫醫療質量評審評價體系。大力實施中醫臨床優勢培育工程,三級中醫醫院要充分利用中醫藥技術方法和現代科學技術,提高急危重症、疑難複雜疾病的中醫診療服務能力以及中醫優勢病種的中醫門診診療服務能力。二級中醫醫院要不斷提高區域內常見病、多發病、慢性病、精神類疾病的中醫診療能力和急危重症患者的搶救能力,做好疑難複雜疾病的向上轉診服務。中醫醫療機構要建立醫囑處方、病曆書寫、影像報告、病理檢查單等公開點評制度,實施動態監測管理。要依託現有中醫醫療機構和中醫科室支持形成一批區域中醫(專科)診療中心,在防治疾病中發揮示範作用。加強中醫藥應急救治隊伍和條件建設,建立應急工作長效機制。加強中醫護理人員配備,提高中醫辨證施護和中醫特色護理水平。加強綜合(婦幼保健)醫院中醫藥工作,加大創建全國綜合醫院中醫藥工作先進單位的力度。
(四)推進重點專科(學科)建設上臺階。專科(學科)建設水平反映醫院核心競爭力的高低。確立專科發展方向,要遵循集中優勢、培植重點、有所突破的原則,用優勢專科帶動醫院整體發展。重點專科建設要做好頂層設計,搞好系統規劃,注重協調發展。要鞏固國家臨床重點專科(中醫專業)中醫外科在國內中醫領域的地拉和影響,鞏固省中醫藥重點學科脾胃科的傳統優勢,擴大省內知名度。要做好國家、省中醫藥管理局「十三五」中醫重點專科(學科)的創建工作,縣級中醫院要實現國家中醫藥管理局「十三五」中醫重點專科零的突破。做大做強優勢醫療技術,鼓勵臨床技術創新,帶動中醫藥重點專科(學科)重大技術創新上求突破。
(五)全面提升基層中醫藥服務能力。大力實施基層中醫藥服務提升工程「十三五」行動計劃,擴大服務覆蓋面,豐富服務內容,提升服務質量。95%以上社區衛生服務中心、鄉鎮衛生院設立中醫館,90%以上社區衛生服務站和村衛生室能夠有效提供中醫藥服務。基層中醫診療量佔診療總量的比例達到30%。大力推廣中醫非藥物療法和中醫藥適宜技術。開展中醫藥人員縣管鄉用、鄉聘村用試點。改革傳統中醫師承和確有專長人員執業資格準入制度,允許取得鄉村醫生執業證書的中醫藥一技之長人員在鄉鎮和村開辦中醫診所。大力創建全國社區中醫藥工作先進單位和省社區中醫藥工作先進單位,開展省中醫藥特色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省鄉鎮衛生院示範中醫科創建工作。
(六)推動中醫藥繼承創新。全面系統繼承國醫大師朱良春教授以及名老中醫藥專家學術思想和臨證經驗,總結中醫優勢病種臨床基本診療規律,挖掘民間中醫診療技術和方藥。加強對傳統製藥、鑑定、炮製技術及老藥工經驗的繼承應用。依託重點學科、重點專科、名老中醫藥專家等資源,形成一批具有影響力的醫療創新團隊或學科團隊。鼓勵西醫離職學習中醫,培養高層次中西醫結合人才。放大國醫大師學術思想傳承研究室、全國名老中醫學術思想傳承工作室的品牌效應,推動人才培養、科研創新。加快中醫養生保健、康復、養老、健康管理等技術技能人才培養,促進中醫藥健康服務發展。建立市名中醫評選表彰制度,加大中青年人才培養支持力度,促進中醫藥優秀人才脫穎而出。
(七)加快發展中醫養生保健服務。實施中醫「治未病」健康工程,提升醫療機構「治未病」能力,拓展「治未病」服務領域。鼓勵中醫醫療機構、中醫師為中醫養生保健機構提供保健諮詢和調理等技術支持。促進中醫養生保健服務的規範化、規模化發展,形成一批有品牌效應的中醫養生保健機構。到2020年,二級以上中醫醫院設立「治未病」科,30%婦幼保健服務機構提供「治未病」服務,所有社區衛生服務中心、鄉鎮衛生院、50%村衛生室開展中醫健康幹預服務,65歲以上老年人和0-36個月兒童的中醫藥健康管理覆蓋達到60%以上。
(八)發展中醫藥健康養老服務。所有二級以上中醫醫院均與養老機構開展不同形式的合作,有條件的開設老年病科,增加老年病床數量,開展老年病、慢性病防治和康復護理,為老年人就醫提供優先優惠服務。鼓勵和支持中醫醫院通過特許經營等方式,以品牌、技術、人才、管理等優勢資源與社會資本開展合作,新建、託管協作舉辦中醫藥特色「醫養結合」機構。支持中醫醫療機構將中醫藥服務延伸至社區和家庭,開展上門服務、健康查體、保健諮詢等服務。鼓勵中醫師在養老機構提供中醫診療、養生保健等服務。
(九)弘揚中醫藥文化。深入挖掘中醫藥文化內涵,宣傳中醫藥文化核心價值和理念,引導人民群眾自覺培養健康生活習慣和精神追求。大力倡導「大醫精誠」職業精神,形成良好的行業風尚。加強中醫醫療、保健、教育、科研、產業等機構文化建設,塑造中醫藥行業的文化環境。加強中醫藥文化宣傳和知識普及,豐富傳播內容和方式,建設中醫藥文化傳播人才隊伍,加強中醫藥文化全媒體傳播平臺建設,打造優秀中醫藥文化精品。推動中醫藥進校園、進社區、進鄉村、進家庭。加強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傳承,推動中醫藥項目申報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十)發展海外中醫藥服務。加強中醫藥對外交流合作,促進中醫藥對外服務貿易發展,結合海外中醫藥市場需求,努力培育具有國際市場開拓能力的中醫藥服務企業。加強中醫藥服務貿易平臺建設,建立和完善中醫藥服務貿易統計體系。
南通市衛生和計劃生育委員會
2018年5月2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