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7-02 16:3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原創 郜書鍇 中國社會科學網
建設性思維的重要特質是發現問題和建設性地解決問題,進而在紛繁複雜的客觀事物發展中創造出新成果或提出新理論。建設性思維一旦作用於理論工作,就能源源不斷為理論宣傳注入精神力量。建立在建設性思維基礎上的建設性新聞,突出新聞的「積極性」和「參與性」,強調新聞報導著眼於解決社會問題,重塑新聞媒體自身的社會角色。為實現這一目標,各級各類新聞媒體要以「四個意識」為指導思想,堅持以人民為中心,堅持正面報導為主的宣傳方針,讓黨的媒體成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的工具。
要從政治高度看待、分析和處理問題。其實質就是要求新聞報導必須符合正確的政治導向,符合馬克思主義新聞觀,符合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符合建設和諧社會和實現中國夢的需求。中國共產黨作為馬克思主義政黨,講政治是突出的特點和優勢。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各級各類新聞媒體必須姓「黨」,必須堅持黨的領導和正確的政治方向,必須無條件宣傳黨的政治主張和方針路線政策。為此,新聞媒體必須堅定政治信仰,堅持正確的政治方向,堅持政治原則,站穩政治立場,保持政治清醒和政治定力,增強政治敏銳性和政治鑑別力。少數新聞媒體常常認為強調政治意識的新聞宣傳很難適應市場,這是對政治意識的嚴重誤解,是對政治意識的淡化、僵化和教條化,必須加以澄清和糾正。新聞宣傳的政治意識與活潑文風並不矛盾,宣傳工作的嚴肅性和莊嚴性並不意味著板起面孔來教訓人、居高臨下指揮人,而是要靈活運用方式方法,通過生動活潑的文風,使新聞宣傳全面生動,深入人心,開創新聞宣傳工作建設性新局面。今年是我國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決勝之年,各級各類新聞媒體要在「脫貧攻堅」主題報導上加強成就報導和典型報導,大力推動中央脫貧攻堅政策的落實,凝聚正能量,發揮建設性作用。2018年,中國新聞獎特別獎授予了新華社的《中國反貧困鬥爭的偉大決戰》,這篇通訊獲獎便是主題類建設性新聞的生動實踐和見證。
要自覺從大局看問題,把工作放到大局中去思考、定位,做到正確認識大局、自覺服從大局、堅決維護大局。正確認識大局就是要高瞻遠矚,不能只顧眼前。自覺服從大局就是要做到地方服從中央,局部服從整體,個體服從集體。堅決維護大局就是要勇於犧牲局部利益,換取大局和整體利益。新聞媒體的大局意識,其實質就是要以「黨媒姓黨」為前提,以國家利益為根本,堅持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相統一的新聞宣傳政策。以國家利益和大局利益為重,並不是指只報導正面新聞而忽略新聞監督。「以正面宣傳為主」是我國社會主義新聞工作的一貫指導方針。但「以正面宣傳為主」絕不是要求新聞報導只說好的,不說壞的,對權力進行制約和監督,有利於加強黨的建設和民主政治建設。無論是正面報導還是輿論監督報導,其核心價值都是建設性的,而非破壞性的。建設性新聞追求新聞的積極性和參與性,在新聞報導中堅持以正面報導為主,給人以向上向善的信念和力量,即便是輿論監督報導,出發點也是為了解決問題,這便是我國新聞事業一直秉持的新聞觀念。比如《中國青年報》組織策劃的監督報導「山西封口費事件」,獲得了中國新聞獎,其建設性在批評報導中更顯珍貴。
要在思想上認同核心,在政治上圍繞核心,在組織上服從核心,在行動上維護核心。建設性新聞的核心是什麼?建設性新聞的核心價值是追求積極的傳播效果,以解決問題為導向。首先,從傳播效果上看,發端於積極心理學的建設性新聞,引導人們積極參與社會治理,建設更加美好的世界,進而促使人產生更積極的情緒和感覺,對生活充滿樂觀和希望。而與建設性新聞相對應的破壞性新聞或負面新聞,過分強調新聞的衝突性和反常性,容易引起消極情緒和行為,還可能引起人的恐懼、興趣喪失、消極社交等種種後果。其次,從輿論導向上看,建設性新聞聚焦社會發展中的新問題,強調新聞報導尋求問題的解決方案,正是我國新聞宣傳所追求的價值理念。建設性新聞積極地追求解決問題的方案,反映主流社會向上向善的價值觀,在社會發展中傳播一貫的主流意識和積極態度,注重解決實際問題,減少社會衝突,凝聚共識,源源不斷為社會注入正能量。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阻擊戰中,為踐行中央提出的「把人民群眾生命安全和身體健康放在第一位」這一核心意識,從2020年3月8日起,央視每晚推出《戰「疫」故事》,精選典型人物、典型事例、典型場景、典型畫面,記錄那些共克時艱裡的動人故事,融合情景報告、文學朗讀、歌曲展播等形式,由央視著名主持人擔綱故事講述人,用他們的第一視角講述危難中守望相助的真實戰「疫」故事,躋身央視「熱榜」首位,贏得了觀眾好評,取得了建設性效果。
要向黨中央看齊,向黨中央決策部署看齊,做到黨中央提倡的堅決響應、黨中央決定的堅決執行、黨中央禁止的堅決不做。其實質就是堅持新聞宣傳工作的黨性原則,黨不讓報的堅決不報、黨不讓寫的堅決不寫。首先,「壞消息才是好新聞」,「人咬狗才是新聞」等西方新聞理念,造成電視新聞流行血腥,都市報熱衷揭醜,娛樂八卦新聞充斥媒體,這與我國社會主義新聞理念格格不入,必須予以摒棄。其次,國內市場化媒體出現的「三俗」新聞和虛假新聞也造成了信息汙染,敗壞了社會風氣,必須堅決加以清理,還媒體以「清朗空間」。
時代發展對新聞傳播事業提出了很高的要求。為了跟上時代發展的步伐,新聞工作者要牢記黨的新聞輿論工作職責使命,繼承和發揚黨的新聞輿論工作優良傳統,堅持正確政治方向、輿論導向、新聞志向、工作取向,不斷增強腳力、眼力、腦力、筆力,積極傳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自覺遵守國家法律法規,恪守新聞職業道德,自覺承擔社會責任。新聞宣傳工作要以促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與進步,滿足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為努力方向。各級各類媒體唯有增強新聞宣傳工作的「四個意識」,積極地發揮新聞的建設性作用,才能不斷為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凝聚起磅礴力量。
(本文系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研究規劃基金項目「媒體融合背景下新聞主流輿論引導機制研究」(17YJA860004)階段性成果)
(作者單位:河南理工大學文法學院)
相關閱讀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網-中國社會科學報
原標題:《建設性新聞的「四個意識」維度》
閱讀原文
特別聲明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並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