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建設性新聞的專題,看這一篇文章就夠了!

2021-03-01 拖鞋哥新傳考研

編輯 | 湯湯

21級新傳考研交流4群:223247826

相比起動輒就20世紀、印刷時代的那些經典知識點,建設性新聞確實比較新,新到在本次拖鞋哥模擬考中直接有人繳槍投降……

建設性新聞這兩年在中國新聞傳播學界可以說是一個很熱的詞,2018年知網上沒有收錄過建設性新聞的相關中文文獻,但2019年就有了33篇,2020年截至8月已經收錄了近80篇。數據之外,關注這一詞條的「大佬」也比比皆是,如我們比較熟悉的胡百精、蔡雯、芮必峰、史安斌、吳飛、常江等。

如果你也想跟著大佬的步伐,這篇文章你真得好好看看。

學界現在普遍認為,「建設性新聞」這一概念是由丹麥記者烏瑞克·哈根洛普(UlrikHaagerup)在2008年首次提出。

2011年,凱薩琳·吉登斯特德(KatherineGyldensted)參與撰寫哈根洛普主編的書籍《建設性新聞報導》時也加入了這一概念的建設。同年,吉登斯特德凱倫·麥金泰爾(KarenMcIntyre)共同將「建設性新聞」(ConstructiveJournalism)概念化,後者在自己的博士論文中詳細地闡述了建設性新聞。

因此,哈根洛普、吉登斯特德和麥金泰爾三人成為了歐美建設性新聞的代表學者。這三位學者對建設性新聞這一概念的判別有內在一致性但也存在差異

1、哈根洛普,也就是最先提出概念的丹麥記者,他認為建設性新聞是對於傳統新聞框架的調適與補充,即建設性新聞如何通過新聞故事的選擇和呈現來影響新聞本身,強調的是「建設性」對於新聞生產標準的影響

2、吉登斯特德,這位為哈根洛普撰寫文章的學者,將建設性新聞置於社會發展層面來闡述,這種具有積極性與建設性的新聞實驗的必要性,即更關注新聞如何改善世界及如何構建美好社會。她提出了關於建設性新聞的六個基本理念:問題解決導向、面向未來視野、包容與多元、賦權、提供語境和協同創新。

3、最後一位將建設性新聞寫成博士論文的麥金泰爾,她認為「建設性新聞是在堅持新聞核心價值的同時將積極心理學技巧應用於新聞工作中,以生產更有成效且具有參與性的報導」

這三位代表人,他們對建設性新聞的主要差別在哪,哈根洛普自己是一名記者,他主要是從業界來說,他的「建設性」也強調的是新聞從業人員對新聞行業的建設性。吉登斯特德將這種「建設性」拔高,注重的是新聞行業對社會的「建設性」,麥金泰爾的基本上是在吉登斯特德的基礎上進行的闡述,也同樣強調「參與」和「解決問題」

傳統的新聞報導多以負面新聞為主,特別是在歐美國家更是如此,每年的普利茲新聞獎獲獎也是以作品負面新聞居多。學過擬態環境、培養理論的同學可能就會知道,這樣長期的對負面新聞進行報導,會在長期的過程中使受眾處在一種虛假的感知裡面,新聞上都沒啥好事,世界上是不是也沒啥好事。

基於這樣的困境,吉登斯特德就將積極心理學引入,積極心理學說白了,就是既要修正錯誤,也要讓引導正確的方向。關注的是積極,正面的東西。因此,建設性新聞反對過度關注災難和醜聞,提倡以積極的方式報導負面事件、促進個人和社會健康發展。

傳統的新聞報導強調新聞要具有客觀性,只有記者把自己放在一個旁觀者的位置,才能儘量避免主觀性對新聞報導產生的影響,以追求新聞真實。

但建設性新聞並不主張將記者放在一個「旁觀者」的位置,新聞系統既然是社會的子系統之一,就應該輔助整個社會往積極的面向發展,因此,建設性新聞倡導的是讓記者參與其中,不僅要參與,更要為問題提出解決的方案,從而將社會引導良性發展上。解決問題是建設性新聞的核心,也是「建設性」的題中之義。

建設性新聞除了強調新聞記者、新聞媒體自己要參與進社會建設社會治理之中,還呼籲公民也積極投身到這一進程當中,建設性新聞生產應該在堅守專業的新聞價值判斷基礎上,不僅要了解公眾想法、洞悉公眾日常、深描公眾生活機理,更要詢問公眾建議,在角色扮演上以往的調查者轉變為與公眾對話的探索者。更重要的是,媒體在提高公眾幸福感的同時,讓公眾在閱讀新聞的過程中提升對建設性方案的參與意識。

「狗咬人不是新聞,人咬狗才是新聞」這個經典的新聞定義很能反映西方大部分媒體對新聞的認知,有人看的、引起獵奇的才是好的新聞。黃色新聞、煽情新聞、三xing新聞等確實能引起人們的獵奇帶來可觀的關注度,但卻於問題解決和社會發展無益。

建設性新聞的提出無疑是提出了「什麼才是有價值的新聞」這樣的反思。

如果說記者在調查新聞中的角色是「看門狗」,在突發新聞中的角色是 「局外人」和「觀察者」,那麼建設性新聞中的角色則應該更接近於「解困者」 「推動者」和 「倡導者」。這種參與性突破了傳統新聞中的客觀性要求。

有學者認為,在理論方面,建設性新聞存在「大眾傳播時代的傳者本位色彩過濃」和「認知、行為層面的媒介效果有待證實」兩個方面的風險

建設性新聞強調記者參與事件的報導,並且積極地提出解決方案,這種思維方式帶有「傳者本位」的思想,可能會忽略受眾的主觀能動性。建設性新聞的理念較多涉及新聞的生產方,即媒體與記者在新聞生產中的角色和作用,卻沒有涉及作為使用方的受眾如何接受新聞並受其影響。

其次,從效果研究的角度,國外已有的實證研究表明,運用建設性新聞理念的報導,對受眾具有積極作用,但這種積極作用僅僅局限在媒介效果的初級層面,即情感態度層面上,深層的媒介效果如認知、行為等還有待證實。

在實踐中,建設性新聞很有可能使得「積極心理」泛濫成災。如果刻意追求積極心理,也許會削弱本身十分惡劣的事件的報導,有刻意遮蔽問題之嫌。其次,積極心理也有演變成心靈雞湯的隱患。

同樣,在「方案導向」上,也做不到想像中那麼好。首先,社會上很多問題是無法在短時間內得到解決的,有些涉及到社會結構問題,絕不是新聞媒體的報導,甚至某個記者就能提出明顯改善的解決方案;其次,萬金油式的解決方案難以滿足受眾的個性化需求,每個問題都有不一樣的語境,有不一樣的現實環境,「彼之蜜糖,我之砒霜」,方案不好也有可能弄巧成拙。

中國共產黨堅持馬克思主義新聞觀,將新聞事業視為其領導的革命和建設事業的有機組成部分,「建設性」是這種新聞理論和實踐的題中應有之義。黨性原則是馬克思主義新聞觀的核心,也是我國新聞輿論工作開展的基本原則。

新聞媒體,新聞工作者在黨性原則的指導下應該是服務於黨和國家大局的。「建設性新聞」這種帶有參與性質的新聞事件理念無疑是與馬克思主義新聞觀更加契合的。

《必要的連結:馬克思主義新聞觀與建設性新聞》陳成

《建設性新聞:概念溯源、學歷反思與中西對話》郭毅

《建設性新聞:歷史溯源、理念演進與全球實踐》史安斌王沛楠

《建設性新聞:溯源、闡釋與展望》殷樂高慧敏

《建設性新聞的產制語境、理論含韻與學理旨歸》許加彪成倩

《建設性新聞的冷思考:中西語境、理論風險與實踐誤區》徐敬宏張如坤 張世文

《建設性新聞生產實踐體系:以介入性取代客觀性》常江田浩

《他山之石:從「建設性新聞」看我國新聞理論和實踐的創新發展》芮必峰餘躍洪

讓你久等了

拖鞋哥答題班終於來啦!

掃描課程表下方二維碼,二人拼團更有優惠 

↓↓↓

相關焦點

  • [Android技術專題]APK瘦身看這一篇文章就夠了
    之前我在微信群裡面有說到,隨著Android開發越來越成熟,關於Android方面的技術文章越來越多,作為開發者不缺資源,缺乏的是系統的知識和指導
  • 建設性新聞 | 新聞學08
    這種強調積極性、參與性和社會責任的新聞報導形式在歷史上一直受到學界和業界的關注。有學者認為,雖然建設性新聞出現於數字媒體時代,但建設性新聞的理論概念與所採用的報導方式與之前早已存在的積極心理學、和平新聞、公民新聞與對策新聞等概念有著一脈相承的緊密關係。 建設性新聞這一概念由兼具學者和記者雙重身份的海格拉普在2008年的一篇新聞評論中正式提出。
  • 關於兒童安全座椅,看這一篇就夠了
    ,看這一篇就夠了但,在碰撞的一瞬間,孩子的頭部猛烈向前甩出,斜挎式安全帶,依然勒到了孩子的頸部,可能造成孩子的窒息。,看這一篇就夠了下圖中的最左邊才是安全帶使用的正確路徑,但對身高不夠的孩子來說,直接系安全帶並不能綁在正確的位置。
  • 建設性新聞:概念界定、主要特徵與價值啟示
    凱倫·麥金泰爾發表了6篇以「建設性新聞」為主題的論文,發表文獻數量最多,從署名上看,其中兩篇論文是與凱薩琳·戈登斯特的合作成果。中國傳媒大學學者張豔秋除了在2014年發表了一篇會議論文以外,還分別於2016年和2018年與西蒙合作發表了2篇論文,使中國對建設性新聞的研究走在了世界前列。
  • 英語語法專題:基數詞的相關內容,看這一篇就夠了
    英語語法專題:基數詞的相關內容,看這一篇就夠了。本次專題我們來學習一下基數詞的知識點,通過學習本專題,希望對你的英語有所提高。三個就夠了。3)賓語或介詞賓語-How many workers do they employee ?-Over two hundred,I think.
  • 專題整理|關於「後真相」,只看這一篇就夠了
    (圖片來源:察網)其實「後真相」一詞由來已久: 1992年,美國《國家》雜誌上發表了一篇關於海灣戰爭的文章《後真相及其後果是多樣的事實強化了人們本身的立場,畢竟我們總能找到「事實」去支撐我們的觀點,駁回他人的觀點,從這一點上說,事實和觀點的區隔開始變得不明晰。 是基於上述兩點,通過事實獲得普遍同意的難度極度增大,除非是關於一些極其簡單和無趣的事實。
  • 建設性新聞的「四個意識」維度
    建設性思維一旦作用於理論工作,就能源源不斷為理論宣傳注入精神力量。建立在建設性思維基礎上的建設性新聞,突出新聞的「積極性」和「參與性」,強調新聞報導著眼於解決社會問題,重塑新聞媒體自身的社會角色。為實現這一目標,各級各類新聞媒體要以「四個意識」為指導思想,堅持以人民為中心,堅持正面報導為主的宣傳方針,讓黨的媒體成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的工具。
  • 十點讀書丨中國特色馬克思主義新聞實踐創新——讀《建設性新聞...
    其選擇的案例無論從廣度還是深度看,都讓我們體會到,越來越多的西方媒體將「建設性新聞」看作是對傳統媒體主流文化的一種糾正,它強調的是從關注現象到發現問題,提供解決方案;從告知信息到參與對話,推動社會發展;從賦予新聞新的社會意義和公共價值,從而提升新聞媒體在這個時代的新的社會影響力。
  • 裸子植物門的精華文章 一篇就夠了,絕對的
    很久很久以前,千千木葉丸同學整理的的一篇薔薇科李亞科的手稿,經諾諾加工揉捏組合重裝後變成了一篇給大家帶來秘密技能的植物分類學基礎知識科普文,當初告知大家
  • 中科大一博士點出新規,博士畢業必須發表一篇中文文章,合理嗎?
    中科大一博士點出新規,博士畢業必須發表一篇中文文章,合理嗎?最近中科大光學工程博士點要求博士畢業必須發表一篇中文文章。關於這件事情,新聞報導大多含糊其辭,有一點誤會值得澄清。科大的博士畢業要求,並不是博士發表一篇中文文章就能夠畢業,科大幾乎所有的院系其博士畢業都要求至少發表兩篇學術論文。這兩篇論文還必須是發表在SCI期刊上,也就是英文的學術期刊。最近的這個規定,並不是說就不需要發英文論文了,而是強調在發表英文論文的基礎之上,還得發表一篇中文的文章,才能達到畢業要求。
  • 邵鵬等:新聞正能量:建設性新聞研究的知識圖譜分析
    根據這一定義,建設性新聞包含了多種與其相近相似的新聞理論與實踐,除了建設性新聞和積極新聞(positive journalism),還有方案新聞(Solutions journalism)、預期新聞(prospective journalism)、和平新聞(Peace journalism)和恢復性敘事(Restorative narrative)等。
  • 聖誕節專題沒有想法?看這篇文章就夠了!
    很多人是不是已經開始做聖誕節專題了?還是說仍在發愁、不知如何下手?時間不等人,眼看活動將至,還沒想法的同學是不是已經著急了。著急的同學往這看,接下來我從色彩搭配、視覺元素、作品風格以及技巧方法作為切入點,逐一進行分析和總結。廢話不多說,希望今天的文章能對你有所幫助。
  • 公共新聞、公民新聞、民生新聞、策展新聞、建設性新聞
    民生新聞具有公開性、 市民性、 互動性、 服務性這幾個主要特點。➤ 作用:關鍵在於將平常百姓作為主角,針對民生問題加以詳細報導,能夠緩解社會衝突,疏導民意焦慮、促使問題解決、推動政府優化政策機制、提升治理能力、彌補監管漏洞。
  • 文獻翻譯,看這一篇文章就夠了
    為什麼要閱讀外文文獻呢,這是因為許多領域高水平的文獻都是外文文獻,借鑑一些外文文獻翻譯的經驗是非常必要的。在文章(點擊進入)「【和文獻幹上了】畢業論文文獻綜述、文獻查詢及文獻翻譯技巧」中,主頁君已經介紹了很多相關文獻查詢及翻譯的技巧,也是非常實用的,有學習的同學也可以點擊進入看下。
  • 疫情期間,如何正確佩戴口罩,看這一篇就夠了
    疫情期間,如何正確佩戴口罩,看這一篇就夠了 2020-02-23 23:57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微信文章怎麼排版?看這一篇就夠了!
    排版是文章的重要組成部分,就像化妝一樣,別人第一眼看著賞心悅目,才有了繼續閱讀的動力。特別是在微信公眾號滿大街都是的現在,第一眼印象就決定了要不要繼續看下去。所以,今天,小編就來說說文章排版那些事兒。摘要所有文章都要寫摘要,千萬不要因為看不見而忽視,摘要也是吸引讀者點擊閱讀的利器。有趣的摘要可以錦上添花。
  • 關於文件整理看這篇文章就夠了
    ↑ 啊!這桌面於是我就突發奇想地,想寫一篇關於文件整理的文章。所以就有了這篇文章。0.再比如你下載了一個公眾號所有的文章,準備學習一下,如果不加記錄的話,你如何快速定位到你未閱讀的文章?單獨建立一個文件夾去歸檔嗎?顯然這並不是最優解。
  • 關於打新股的一切,看這一篇就夠了
    來源:雪球關於如何打新股,小七在去年寫過一篇文章《關於打新股你必須了解的三件事》,不過我發現很多剛入市的小白對打新股的一些基礎知識還不熟悉,而且之前那篇還寫得不夠全面,那今天這篇文章我就用最通俗易懂的語言,把關於打新股的一切知識毫無保留地教給大家。
  • 關於面試背後的邏輯分析,看這一篇文章就夠了
    伐木工挑選木材的標準:1、先看外形,看看外形是否有挺拔之勢;2、再考察質地,看木材是縝密結實還是疏泡鬆脆;3、最後考察品質,採取敲敲打打聽聲音,根據聲音判斷該木材是否有價值。老王認為,面試也該如此。應該向伐木工學習,按照伐木工尋找木材的方法來尋找我們需要的人才。這也是老王為什麼要說伐木工伐木的方法論。
  • 建設性新聞助力解決戰「疫」一線實際問題
    4月22日《中國青年報》刊發了一條新聞《鍾南山等防控專家「支招」複課復學》。在中國傳媒大學非洲傳媒研究中心主任、教授張豔秋看來,這篇報導具有較強的建設性。她在接受《中國新聞出版廣電報》記者採訪時表示:「這則新聞針對社會急需解決的問題,從多方面提供可以參考的信息,幫助社會及個人進行決策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