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 | 湯湯
21級新傳考研交流4群:223247826
相比起動輒就20世紀、印刷時代的那些經典知識點,建設性新聞確實比較新,新到在本次拖鞋哥模擬考中直接有人繳槍投降……
建設性新聞這兩年在中國新聞傳播學界可以說是一個很熱的詞,2018年知網上沒有收錄過建設性新聞的相關中文文獻,但2019年就有了33篇,2020年截至8月已經收錄了近80篇。數據之外,關注這一詞條的「大佬」也比比皆是,如我們比較熟悉的胡百精、蔡雯、芮必峰、史安斌、吳飛、常江等。
如果你也想跟著大佬的步伐,這篇文章你真得好好看看。
學界現在普遍認為,「建設性新聞」這一概念是由丹麥記者烏瑞克·哈根洛普(UlrikHaagerup)在2008年首次提出。
2011年,凱薩琳·吉登斯特德(KatherineGyldensted)參與撰寫哈根洛普主編的書籍《建設性新聞報導》時也加入了這一概念的建設。同年,吉登斯特德與凱倫·麥金泰爾(KarenMcIntyre)共同將「建設性新聞」(ConstructiveJournalism)概念化,後者在自己的博士論文中詳細地闡述了建設性新聞。
因此,哈根洛普、吉登斯特德和麥金泰爾三人成為了歐美建設性新聞的代表學者。這三位學者對建設性新聞這一概念的判別有內在一致性但也存在差異。
1、哈根洛普,也就是最先提出概念的丹麥記者,他認為建設性新聞是對於傳統新聞框架的調適與補充,即建設性新聞如何通過新聞故事的選擇和呈現來影響新聞本身,強調的是「建設性」對於新聞生產標準的影響。
2、吉登斯特德,這位為哈根洛普撰寫文章的學者,將建設性新聞置於社會發展層面來闡述,這種具有積極性與建設性的新聞實驗的必要性,即更關注新聞如何改善世界及如何構建美好社會。她提出了關於建設性新聞的六個基本理念:問題解決導向、面向未來視野、包容與多元、賦權、提供語境和協同創新。
3、最後一位將建設性新聞寫成博士論文的麥金泰爾,她認為「建設性新聞是在堅持新聞核心價值的同時將積極心理學技巧應用於新聞工作中,以生產更有成效且具有參與性的報導」。
這三位代表人,他們對建設性新聞的主要差別在哪,哈根洛普自己是一名記者,他主要是從業界來說,他的「建設性」也強調的是新聞從業人員對新聞行業的建設性。吉登斯特德將這種「建設性」拔高,注重的是新聞行業對社會的「建設性」,麥金泰爾的基本上是在吉登斯特德的基礎上進行的闡述,也同樣強調「參與」和「解決問題」。
傳統的新聞報導多以負面新聞為主,特別是在歐美國家更是如此,每年的普利茲新聞獎獲獎也是以作品負面新聞居多。學過擬態環境、培養理論的同學可能就會知道,這樣長期的對負面新聞進行報導,會在長期的過程中使受眾處在一種虛假的感知裡面,新聞上都沒啥好事,世界上是不是也沒啥好事。
基於這樣的困境,吉登斯特德就將積極心理學引入,積極心理學說白了,就是既要修正錯誤,也要讓引導正確的方向。關注的是積極,正面的東西。因此,建設性新聞反對過度關注災難和醜聞,提倡以積極的方式報導負面事件、促進個人和社會健康發展。
傳統的新聞報導強調新聞要具有客觀性,只有記者把自己放在一個旁觀者的位置,才能儘量避免主觀性對新聞報導產生的影響,以追求新聞真實。
但建設性新聞並不主張將記者放在一個「旁觀者」的位置,新聞系統既然是社會的子系統之一,就應該輔助整個社會往積極的面向發展,因此,建設性新聞倡導的是讓記者參與其中,不僅要參與,更要為問題提出解決的方案,從而將社會引導良性發展上。解決問題是建設性新聞的核心,也是「建設性」的題中之義。
建設性新聞除了強調新聞記者、新聞媒體自己要參與進社會建設社會治理之中,還呼籲公民也積極投身到這一進程當中,建設性新聞生產應該在堅守專業的新聞價值判斷基礎上,不僅要了解公眾想法、洞悉公眾日常、深描公眾生活機理,更要詢問公眾建議,在角色扮演上由以往的調查者轉變為與公眾對話的探索者。更重要的是,媒體在提高公眾幸福感的同時,讓公眾在閱讀新聞的過程中提升對建設性方案的參與意識。
「狗咬人不是新聞,人咬狗才是新聞」這個經典的新聞定義很能反映西方大部分媒體對新聞的認知,有人看的、引起獵奇的才是好的新聞。黃色新聞、煽情新聞、三xing新聞等確實能引起人們的獵奇帶來可觀的關注度,但卻於問題解決和社會發展無益。
建設性新聞的提出無疑是提出了「什麼才是有價值的新聞」這樣的反思。
如果說記者在調查新聞中的角色是「看門狗」,在突發新聞中的角色是 「局外人」和「觀察者」,那麼建設性新聞中的角色則應該更接近於「解困者」 「推動者」和 「倡導者」。這種參與性突破了傳統新聞中的客觀性要求。
有學者認為,在理論方面,建設性新聞存在「大眾傳播時代的傳者本位色彩過濃」和「認知、行為層面的媒介效果有待證實」兩個方面的風險。
建設性新聞強調記者參與事件的報導,並且積極地提出解決方案,這種思維方式帶有「傳者本位」的思想,可能會忽略受眾的主觀能動性。建設性新聞的理念較多涉及新聞的生產方,即媒體與記者在新聞生產中的角色和作用,卻沒有涉及作為使用方的受眾如何接受新聞並受其影響。
其次,從效果研究的角度,國外已有的實證研究表明,運用建設性新聞理念的報導,對受眾具有積極作用,但這種積極作用僅僅局限在媒介效果的初級層面,即情感態度層面上,深層的媒介效果如認知、行為等還有待證實。
在實踐中,建設性新聞很有可能使得「積極心理」泛濫成災。如果刻意追求積極心理,也許會削弱本身十分惡劣的事件的報導,有刻意遮蔽問題之嫌。其次,積極心理也有演變成心靈雞湯的隱患。
同樣,在「方案導向」上,也做不到想像中那麼好。首先,社會上很多問題是無法在短時間內得到解決的,有些涉及到社會結構問題,絕不是新聞媒體的報導,甚至某個記者就能提出明顯改善的解決方案;其次,萬金油式的解決方案難以滿足受眾的個性化需求,每個問題都有不一樣的語境,有不一樣的現實環境,「彼之蜜糖,我之砒霜」,方案不好也有可能弄巧成拙。
中國共產黨堅持馬克思主義新聞觀,將新聞事業視為其領導的革命和建設事業的有機組成部分,「建設性」是這種新聞理論和實踐的題中應有之義。黨性原則是馬克思主義新聞觀的核心,也是我國新聞輿論工作開展的基本原則。
新聞媒體,新聞工作者在黨性原則的指導下應該是服務於黨和國家大局的。「建設性新聞」這種帶有參與性質的新聞事件理念無疑是與馬克思主義新聞觀更加契合的。
《必要的連結:馬克思主義新聞觀與建設性新聞》陳成
《建設性新聞:概念溯源、學歷反思與中西對話》郭毅
《建設性新聞:歷史溯源、理念演進與全球實踐》史安斌王沛楠
《建設性新聞:溯源、闡釋與展望》殷樂高慧敏
《建設性新聞的產制語境、理論含韻與學理旨歸》許加彪成倩
《建設性新聞的冷思考:中西語境、理論風險與實踐誤區》徐敬宏張如坤 張世文
《建設性新聞生產實踐體系:以介入性取代客觀性》常江田浩
《他山之石:從「建設性新聞」看我國新聞理論和實踐的創新發展》芮必峰餘躍洪
讓你久等了
拖鞋哥答題班終於來啦!
掃描課程表下方二維碼,二人拼團更有優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