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菜根譚》中有句話:「涉世淺,點染亦淺;歷事深,機械亦深。故君子與其練達,不若樸魯;與其曲謹,不若疏狂『』。意思是說,對於一個涉世淺顯的人來講,那他沾染不良的習慣也較少;一個人的閱歷世事一旦加深,那城府也隨著加深。 所以君子與其處事圓滑,不如保持樸實的個性;與其事事小心謹慎、委曲求全,倒不如豁達一些才不會喪失純真的本性。
「守拙」一詞,語自陶淵明「開荒南野際,守拙歸園田」,意思是固守住愚拙。麝因有香身先死,橡樹因有膠遭砍伐,虎豹因有彩紋被獵殺,木秀於林遭風摧,堆高於岸流必湍。因此老子哲學主張:大道若屈,大巧若拙,大辯若訥。俗話說,人無巧難以立,心不聰難以明,所以大多數人的人生準則是不能吃虧,同時看到老實人吃虧還嘲笑他。比如幾個朋友一起幹事,總會有幾個所謂聰明人非常善於指揮人,也一定會有一個人願意或被迫去拋頭露面,一般情況下這個人是幹得最多,而獲得最少,真乃愚人。
但有時「愚人」就是一根筋,願意吃虧,所以別人也就習慣於指揮他。可是這個「愚人」在衝鋒陷陣的過程中也學到了很多本領,比如,語言表達能力、與人溝通本領、吃苦耐勞精神、善於解決問題的本事、能夠協調人際關係和適應環境等等。長此以往,愚人變得能力越來越強,成為聰明人。而聰明人因為長期依賴別人,自己卻失去了很多應有的本領,變成了笨蛋,所謂用進廢退,在這裡同理啊。
《列子·湯問》記載北山九旬愚公,因為太行、王屋兩座大山擋住出入,決心率領子孫剷平青山,鄰村智叟取笑他愚不可及,螻蟻如何撼動峻岭?愚公卻帶領兒孫繼續開山,不為所動,結果智叟因其言而受人恥笑,愚公因其行而感天動地。鄭板橋主張為人處世要「難得糊塗」,也是老子超然榮辱,淡泊物慾的守真樸拙之道。這世間多少人悽悽惶惶奔走仕途,熙熙攘攘競逐名利,爾虞我詐算盡人事,機關用盡害人背後,最後卻迷失本真害了自己,倒不如安於拙愚。《射鵰英雄傳》裡歐陽鋒武功登峰造極,心狠手辣,後因錯練九陰真經而發瘋,而郭靖則被師傅們認為愚不可及,朽木不可雕也,江南七怪幾位師傅都教不了,還常常被黃蓉戲耍,但最後卻是成大器者。
杜甫說:用拙存吾道,幽居近物情。守拙即是守道,天道、人道都在此「拙」之中, 若善用此「道」,「拙」能養氣,亦可修行。周敦頤說,巧者言,拙者默;巧者勞,拙者逸;巧者賊,拙者德;巧者兇,拙者吉。 嗚呼,天下拙,刑政徹; 上安下順,風清弊絕。有個朋友說,年輕時看見不平的事就喜歡論個公平,但不僅得不到反而變得遍體鱗傷,之後他學會了沉默,學會了吃虧,學會了忍讓,發現也並沒有比以前失去更多,有時候別人覺得他總是在讓,覺得過意不去,總是給他多一點機會。再如開車,性子急的司機總覺得別人開得慢,一有機會就想超越前面,甚至不惜違章,但即使安全超越了,前面還是被紅燈擋住,或者也就快幾分鐘到達。而安全開車,必須要自覺遵守交規,才能避免一些偶然事故,為自己、家庭和別人的幸福,還是愚一點好。
三國時的楊修因為恃才放曠,隨意猜測主公心思,擾亂軍心而遭殺身之禍。一個朋友說,以前看見工作上的問題處理不好心裡焦急,經常給領導提意見,本來是為單位考慮,一片苦心。但領導一般都好面子,而且能力一般,以為我的朋友有意無意地嘲笑他,雖然表面很感謝,滿臉堆笑,但暗地裡卻恨得牙痒痒的,找機會把他調離原來崗位。所以後來他就吸取教訓,事不關己,高高掛起,一個愚人倒樂得清閒。愚人一副痴呆愚頑的表情,不張揚,不高人一等,平易近人,反而更容易得到眾人的歡迎。
社會是現實的,人心是難測的,聰明外表、 鋒芒畢露時,則遭人妒忌。說話遭禍者,不在少數,究其因,無非是愛逞利齒,喜歡論人長短。而最冤枉的也是這些人,本無心之語,被人道聽途說、斷章取義,致千古之恨,史上多少文字獄都是如此。
得意時不能太張揚,要感謝大家;失意時要忍,是知雄守雌,以退為進。一般來說,體育運動員都是性情中人,說話時嘴裡都沒有把門的,但是看看如今的奧運冠軍和一流的高手都非常會說話,在媒體和體育迷面前滴水不漏,實際上他們都有自己的經紀人,該說什麼,不該說什麼早有預案,不然一定會群起而攻之。
當然,萬事都是相對的,所謂良藥苦口,忠言逆耳,若世人都三緘其口,人前不說真話,背後常論是非,那麼社會就缺乏正義,缺少敢說真話,敢幹實事的人。所以說,中國人的中庸之道適合於官場,卻遺害了社會,更容易毀掉年輕人的熱情。如今社會房價高企,道德缺失,民風不純,官風不正,年輕人讀書唯實用論,急功近利,行政、事業單位假大空不止,享樂在前,服務在後。
這樣的環境必然會影響處在象牙塔裡的知識分子和廣大的學生團體,學術作假已是司空見慣,大學生廢寢忘食不是為了讀書做學問,而是到處去考證、求職,全社會缺乏一種安全感和信任度。所以,我們不僅要提倡守拙,也要號召抱樸,不要還未出校門就已經沒有稜角,變得油滑世故,虛情假意,沒有謙卑,只有功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