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起北京的稻香村(三禾牌),小時候,吃的是蛋糕,老人叫「槽子糕」,核桃酥、薩其馬、江米條、綠豆潮糕、牛舌餅。月餅有自來紅、自來白。現在的樣式更豐富:山楂鍋盔、鮮花玫瑰餅、水果蛋糕、蛋黃酥、黑金剛……還有了針對糖尿病人的 產品:木糖醇系列。
每年大年初一到初五,稻香村專賣店買裝盒點心(老北京人叫:點心匣子)的人絡繹不絕。經常排起長隊,沒有一兩個小時,別想買上。但人們依然是樂此不疲,因為,買稻香村,送稻香村點心,是傳統。有年味兒。
北京老百姓,過年、過節、婚喪嫁娶,都離不開稻香村,大紅的禮盒,透著喜慶歡快。
遇到有老人去世,辦白事,親朋們也去稻香村裝上一盒點心,只消跟售貨員說一聲,是辦白事。售貨員會體貼地把紅盒的蓋子翻過來,讓裡面的白底衝外,再用棕色的紙繩捆住,顯得肅穆莊重。
每年春節前夕,老媽派我們姊妹去給老鄰居拜年。媽列出清單,買幾盒點心、幾斤茉莉花茶、是必不可少的。每次還不忘叮囑我們,點心匣子要裝滿裝實,沉甸甸的才好。代表著對人實心實意……
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食品越來越豐富,每一家也都從之前的三世同堂的大家族,便成了三口之家,老夫婦兩口之家,甚至是一口之家。一大盒點心,無論如何是吃不完的。但母命難違。因為,這送出的不單獨是一盒點心,是一種習慣,一份敬意,一片鄰裡真情。
收到一盒點心,剪開紅繩,打開盒蓋子,映入眼帘的是各式各樣、顏色形狀迥異,口味內容不同的點心。分點心是一件快樂的事。一般的,一樣點心裝四塊,放成一摞,好碼放。我們姐仨和媽一家一份。遇到媽愛吃的,我們就給留下。遇到我愛吃的,媽也堅決讓我多拿。就在這樣推來讓去的過程中,把一大盒點心分完。
分完點心,拿來剪刀,把大紙盒剪半,往裡一推,大點心盒子就縮小了一半,放到冰箱裡,方便媽拿取。這點心是不給老爸吃的,血糖高限制了飲食,稻香村的木糖醇點心,是補救辦法。
這樣,一盒點心,已經不是簡單的吃食,它包含了家人間禮讓、關愛的心,包含了鄰裡間親人班的意。在人們心中,點心變成了點點的心意,串聯起了人與人之間陣陣的暖意和深深的愛。
我是@潤物無聲511。六零後。閱讀是一種享受,寫作是一種自省。 願分享我的感悟,聆聽你的心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