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支持光明科學城建設 加速建設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

2020-12-22 澎湃新聞

4月14日上午,深圳市政府新聞辦聯合深圳發布在市民中心舉行《深圳市政府關於支持光明科學城打造世界一流科學城的若干意見》(以下簡稱《若干意見》)的新聞發布會。市發改委、光明區政府等相關領導和負責人向媒體介紹《若干意見》的出臺背景、主要內容和亮點,以及光明科學城的規劃建設和發展目標。

光明區委書記王宏彬、光明區區長劉勝、市發改委副主任曾堅朋等出席新聞發布會,市委宣傳部副部長、市政府新聞辦主任王楚宏主持會議。

市發改委副主任曾堅朋首先介紹了《若干意見》出臺背景、主要內容等情況。

曾堅朋介紹,去年2月,中央出臺的《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明確提出,大灣區要建設「具有全球影響力的國際科技創新中心」。而國際科技創新中心的建設離不開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這個關鍵和核心的支撐。去年8月,中央支持深圳建設先行示範區的意見中,明確提出要以深圳為主陣地建設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近期,科技部、發展改革委等國家五部委聯合印發的《加強「從0到1」基礎研究工作方案》中,首次正式提出「深圳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從粵港澳大灣區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到深圳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充分體現了黨中央國務院對大灣區尤其是深圳的高看一眼和厚愛三分。

此次市委市政府出臺《若干意見》,出發點和落腳點是充分貫徹落實中央和省的戰略意圖,從全市層面統一思想,搶抓機遇,集中資源,整合力量,主動作為,全力支持光明科學城打造世界一流科學城,有力支撐「雙區」和「雙中心」建設。「雙區」是大灣區和先行示範區,「雙中心」是大灣區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和深圳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

《若干意見》共十個部分,包括總體要求、面向產業需求構建綜合科研體系、集聚全球優秀人才和創新團隊、培育支撐高質量發展的新興產業、加大資金保障力度、加強規劃管理和空間用地保障、加快交通基礎設施建設、優化公共服務配套供給、深化科技體制機制創新、完善組織保障體系等內容。

曾堅朋介紹,《若干意見》的主要亮點可以歸納為「五個新」:

一是構建產學研深度融合創新的科技研發新體系。借鑑國內外知名科學中心的建設經驗,《若干意見》提出光明科學城將面向產業需求構建綜合科研體系,以產業需求為導向,系統布局建設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前沿交叉研究平臺、研究型大學、科研機構、產業諮詢高端智庫,強化服務產業、成果轉化導向,提升重大科技基礎設施科研效率和共享水平,促進產學研深度融合創新。

二是催生實現重大科學突破和引領產業發展的新成果。大灣區擁有高度市場化的優勢和雄厚的產業基礎,《若干意見》提出光明科學城將緊扣大灣區產業轉型升級和高質量發展要求,培育支持高質量發展的新興產業,依託高水平綜合科研體系,開展關鍵核心技術攻關,建設以科研經濟為主導的新型產業園,打造具有全球競爭力的中試轉化基地和製造業創新中心,催生能夠取得實際應用效果的標誌性成果。

三是打造全球高端創新人才和團隊匯聚交流的新平臺。《若干意見》提出光明科學城將建立健全高水平人才引進管理機制,推行精準引才創新舉措,加大柔性引才力度,集聚全球優秀人才和創新團隊,打造具有全球競爭力的創新人才高地。

四是建立充分激發創新要素活力的科技管理新機制。光明科學城建設除了打造科學研究的「硬條件」之外,還將積極營造制度創新的「軟環境」。《若干意見》提出光明科學城將深化科技體制機制創新,圍繞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建設運行模式,科研項目經費改革,智慧財產權創造、保護和運用,人才評價制度改革等方面先行先試、探索新路、形成示範。

五是開創產業發展和城市建設深度融合的新局面。產城融合已成為現代科學城建設發展的趨勢,《若干意見》從資金和空間保障、交通基礎設施建設、公共服務配套供給等方面提出系列創新舉措,全面提升光明科學城的城市功能和品質,實現產城融合發展。

對於光明科學城的目標,曾堅朋表示,根據《若干意見》,光明科學城的規劃建設將分三步走:

一是到2022年,初步形成世界級科學城的核心功能,重大科技基礎設施集群初具雛形,國際一流大學和一流科研機構建設加快推進,成長出一批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創新型企業;

二是到2035年,基本建成高度國際化的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核心承載區,形成學科與功能布局合理、性能水平全球領先的重大科技基礎設施集群,培育出一批引領未來發展的新興產業集群;

三是展望2050年,全面建成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科學中心,持續產出大量前瞻性基礎研究和引領性原創成果,成為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的策源地,成為我國建設世界科技強國的重要引擎。

光明科學城的宏偉藍圖離不開重大的項目支撐。曾堅朋表示,光明科學城的建設,絕對不是搞房地產開發。目前,光明科學城重大項目庫已形成項目儲備—前期—開工,滾動、梯次推進的機制,已入庫的政府投資項目約50個,總投資約1700億元。主要包括面向重大產業需求集聚建設重大科技基礎設施集群、前沿交叉研究平臺、規劃建設創新載體等五類項目。

從項目推進情況來看,一批重大項目正全速開工建設,很多都是百億級項目,包括綜合粒子設施、深圳灣實驗室、中山大學深圳校區、中科院深圳理工大學、超算二期等項目,不僅在國內領先,在國際上也拿得出手。

光明科學城作為深圳建設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的核心承載區,其近兩年的規劃建設和下一步工作情況備受矚目,光明區委書記王宏彬和區長劉勝就此做出詳盡介紹。

王宏彬表示,通過兩年的不懈努力,從完善規劃政策、建設大科學裝置、集聚創新平臺、攻堅土地整備、提升城市品質等五個方面開展工作,光明區著力打造不一樣出彩的科學城。

一是堅持規劃先行,加快搭建規劃政策體系「四梁八柱」。目前,光明科學城總體發展規劃已基本編制完成,空間規劃綱要已經市政府常務會審議通過。光明科學城規劃面積99平方公裡,以「一心兩區、綠環縈繞」為空間格局,「一心」即光明中心區,「兩區」即裝置集聚區、產業轉化區,按照「世界眼光、國際標準、中國特色、高點定位」的要求,以「藍綠為底、組團鑲嵌、樂居宜業」為原則,將建設一座開放創新之城、人文宜居之城、綠色智慧之城。

二是堅持科學先行,牢牢抓住大科學裝置建設這個「牛鼻子」。2018年,為了加快合成生物研究、腦解析與腦模擬等首批設施落地,僅用6個月即完成項目審批、用地手續、方案設計及工程招投標全部程序,目前裝置土建工程已進入主體施工階段,年內可全面封頂。此外,還有綜合粒子設施、材料基因組、精準醫學影像大設施等正抓緊推動具體建設事宜。

三是堅持創新平臺集聚,加速構建全鏈條的創新生態。去年,光明區與深圳灣實驗室、人工智慧與數字經濟廣東省實驗室(深圳)兩家省實驗室籤署了合作協議,目前正在裝修改造或加快組建。除了集聚一流基礎研究機構,光明科學城內還布局了中山大學·深圳、中科院深圳理工大學等兩所研究型大學,可為科學城的發展提供源源不斷的人才供給。

四是堅持土地整備先行,著力推動國土空間提質增效。加快推進科學城土地整備任務,為建設世界一流科學城騰挪出發展空間,是貫穿這兩年光明科學城建設最重要的任務之一,去年全區整備入庫土地面積超過10平方公裡,總量連續4年全市第一。

五是堅持城市配套先行,不斷提升城市品質。按照「科學之都、灣區之芯、綠色之城」的建設目標,圍繞完善科學服務配套、加快建成醫療和教育高地、全面建成公園之城、軌道6號線三大站點,高起點謀劃光明中心區規劃和城市設計,著力打造深圳北部「城市心臟」。

在吸引高端人才方面,光明區高標準完善城市綜合配套不遺餘力。

劉勝介紹,城市環境對於吸引高素質人才非常關鍵。光明區對標國際大都市中心城區高起點規劃建設,打造獨具風情的城市環境,「兩橫兩縱」主幹道路建設按下「快進鍵」,努力建成「公園之區」和「世界著名花城」;打造一流的教衛文體配套,未來5年新建擴建改建32所公辦學校,新增學位5.9萬個。醫療方面,中山大學附屬七院已建成,市中醫院光明院區也正在建設之中;打造完備的人才住房體系,未來5年預計將陸續建成18個公共住房項目,可提供各類公共住房超過4萬套;打造便利的交通出行環境,對兩條連接市內的主要高速道路進行市政化改造,軌道交通方面也將連通光明和深港科技創新合作區,形成名副其實的科技線路。

王宏彬表示,光明區根據《若干意見》,明確了八個方面45項重點任務,審議通過了《光明區推進光明科學城建設2020年工作方案》,正在抓緊制定落實《意見》的三年行動方案,確保光明科學城建設各項工作落到實處。接下來,光明區將以深圳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建設為總牽引,全面落實《若干意見》要求,以主陣地作為加快推進光明科學城規劃建設,爭取「一年見成效、三年大跨越」,推動光明創新水平、產業能級、城市品質實現大發展、大提升、大跨越,為深圳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行示範區作出光明貢獻。

4月14日上午,深圳市政府新聞辦聯合深圳發布在市民中心舉行《深圳市政府關於支持光明科學城打造世界一流科學城的若干意見》(以下簡稱《若干意見》)的新聞發布會。市發改委、光明區政府等相關領導和負責人向媒體介紹《若干意見》的出臺背景、主要內容和亮點,以及光明科學城的規劃建設和發展目標。

光明區委書記王宏彬、光明區區長劉勝、市發改委副主任曾堅朋等出席新聞發布會,市委宣傳部副部長、市政府新聞辦主任王楚宏主持會議。

市發改委副主任曾堅朋首先介紹了《若干意見》出臺背景、主要內容等情況。

曾堅朋介紹,去年2月,中央出臺的《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明確提出,大灣區要建設「具有全球影響力的國際科技創新中心」。而國際科技創新中心的建設離不開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這個關鍵和核心的支撐。去年8月,中央支持深圳建設先行示範區的意見中,明確提出要以深圳為主陣地建設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近期,科技部、發展改革委等國家五部委聯合印發的《加強「從0到1」基礎研究工作方案》中,首次正式提出「深圳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從粵港澳大灣區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到深圳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充分體現了黨中央國務院對大灣區尤其是深圳的高看一眼和厚愛三分。

此次市委市政府出臺《若干意見》,出發點和落腳點是充分貫徹落實中央和省的戰略意圖,從全市層面統一思想,搶抓機遇,集中資源,整合力量,主動作為,全力支持光明科學城打造世界一流科學城,有力支撐「雙區」和「雙中心」建設。「雙區」是大灣區和先行示範區,「雙中心」是大灣區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和深圳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

《若干意見》共十個部分,包括總體要求、面向產業需求構建綜合科研體系、集聚全球優秀人才和創新團隊、培育支撐高質量發展的新興產業、加大資金保障力度、加強規劃管理和空間用地保障、加快交通基礎設施建設、優化公共服務配套供給、深化科技體制機制創新、完善組織保障體系等內容。

曾堅朋介紹,《若干意見》的主要亮點可以歸納為「五個新」:

一是構建產學研深度融合創新的科技研發新體系。借鑑國內外知名科學中心的建設經驗,《若干意見》提出光明科學城將面向產業需求構建綜合科研體系,以產業需求為導向,系統布局建設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前沿交叉研究平臺、研究型大學、科研機構、產業諮詢高端智庫,強化服務產業、成果轉化導向,提升重大科技基礎設施科研效率和共享水平,促進產學研深度融合創新。

二是催生實現重大科學突破和引領產業發展的新成果。大灣區擁有高度市場化的優勢和雄厚的產業基礎,《若干意見》提出光明科學城將緊扣大灣區產業轉型升級和高質量發展要求,培育支持高質量發展的新興產業,依託高水平綜合科研體系,開展關鍵核心技術攻關,建設以科研經濟為主導的新型產業園,打造具有全球競爭力的中試轉化基地和製造業創新中心,催生能夠取得實際應用效果的標誌性成果。

三是打造全球高端創新人才和團隊匯聚交流的新平臺。《若干意見》提出光明科學城將建立健全高水平人才引進管理機制,推行精準引才創新舉措,加大柔性引才力度,集聚全球優秀人才和創新團隊,打造具有全球競爭力的創新人才高地。

四是建立充分激發創新要素活力的科技管理新機制。光明科學城建設除了打造科學研究的「硬條件」之外,還將積極營造制度創新的「軟環境」。《若干意見》提出光明科學城將深化科技體制機制創新,圍繞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建設運行模式,科研項目經費改革,智慧財產權創造、保護和運用,人才評價制度改革等方面先行先試、探索新路、形成示範。

五是開創產業發展和城市建設深度融合的新局面。產城融合已成為現代科學城建設發展的趨勢,《若干意見》從資金和空間保障、交通基礎設施建設、公共服務配套供給等方面提出系列創新舉措,全面提升光明科學城的城市功能和品質,實現產城融合發展。

對於光明科學城的目標,曾堅朋表示,根據《若干意見》,光明科學城的規劃建設將分三步走:

一是到2022年,初步形成世界級科學城的核心功能,重大科技基礎設施集群初具雛形,國際一流大學和一流科研機構建設加快推進,成長出一批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創新型企業;

二是到2035年,基本建成高度國際化的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核心承載區,形成學科與功能布局合理、性能水平全球領先的重大科技基礎設施集群,培育出一批引領未來發展的新興產業集群;

三是展望2050年,全面建成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科學中心,持續產出大量前瞻性基礎研究和引領性原創成果,成為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的策源地,成為我國建設世界科技強國的重要引擎。

光明科學城的宏偉藍圖離不開重大的項目支撐。曾堅朋表示,光明科學城的建設,絕對不是搞房地產開發。目前,光明科學城重大項目庫已形成項目儲備—前期—開工,滾動、梯次推進的機制,已入庫的政府投資項目約50個,總投資約1700億元。主要包括面向重大產業需求集聚建設重大科技基礎設施集群、前沿交叉研究平臺、規劃建設創新載體等五類項目。

從項目推進情況來看,一批重大項目正全速開工建設,很多都是百億級項目,包括綜合粒子設施、深圳灣實驗室、中山大學深圳校區、中科院深圳理工大學、超算二期等項目,不僅在國內領先,在國際上也拿得出手。

光明科學城作為深圳建設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的核心承載區,其近兩年的規劃建設和下一步工作情況備受矚目,光明區委書記王宏彬和區長劉勝就此做出詳盡介紹。

王宏彬表示,通過兩年的不懈努力,從完善規劃政策、建設大科學裝置、集聚創新平臺、攻堅土地整備、提升城市品質等五個方面開展工作,光明區著力打造不一樣出彩的科學城。

一是堅持規劃先行,加快搭建規劃政策體系「四梁八柱」。目前,光明科學城總體發展規劃已基本編制完成,空間規劃綱要已經市政府常務會審議通過。光明科學城規劃面積99平方公裡,以「一心兩區、綠環縈繞」為空間格局,「一心」即光明中心區,「兩區」即裝置集聚區、產業轉化區,按照「世界眼光、國際標準、中國特色、高點定位」的要求,以「藍綠為底、組團鑲嵌、樂居宜業」為原則,將建設一座開放創新之城、人文宜居之城、綠色智慧之城。

二是堅持科學先行,牢牢抓住大科學裝置建設這個「牛鼻子」。2018年,為了加快合成生物研究、腦解析與腦模擬等首批設施落地,僅用6個月即完成項目審批、用地手續、方案設計及工程招投標全部程序,目前裝置土建工程已進入主體施工階段,年內可全面封頂。此外,還有綜合粒子設施、材料基因組、精準醫學影像大設施等正抓緊推動具體建設事宜。

三是堅持創新平臺集聚,加速構建全鏈條的創新生態。去年,光明區與深圳灣實驗室、人工智慧與數字經濟廣東省實驗室(深圳)兩家省實驗室籤署了合作協議,目前正在裝修改造或加快組建。除了集聚一流基礎研究機構,光明科學城內還布局了中山大學·深圳、中科院深圳理工大學等兩所研究型大學,可為科學城的發展提供源源不斷的人才供給。

四是堅持土地整備先行,著力推動國土空間提質增效。加快推進科學城土地整備任務,為建設世界一流科學城騰挪出發展空間,是貫穿這兩年光明科學城建設最重要的任務之一,去年全區整備入庫土地面積超過10平方公裡,總量連續4年全市第一。

五是堅持城市配套先行,不斷提升城市品質。按照「科學之都、灣區之芯、綠色之城」的建設目標,圍繞完善科學服務配套、加快建成醫療和教育高地、全面建成公園之城、軌道6號線三大站點,高起點謀劃光明中心區規劃和城市設計,著力打造深圳北部「城市心臟」。

在吸引高端人才方面,光明區高標準完善城市綜合配套不遺餘力。

劉勝介紹,城市環境對於吸引高素質人才非常關鍵。光明區對標國際大都市中心城區高起點規劃建設,打造獨具風情的城市環境,「兩橫兩縱」主幹道路建設按下「快進鍵」,努力建成「公園之區」和「世界著名花城」;打造一流的教衛文體配套,未來5年新建擴建改建32所公辦學校,新增學位5.9萬個。醫療方面,中山大學附屬七院已建成,市中醫院光明院區也正在建設之中;打造完備的人才住房體系,未來5年預計將陸續建成18個公共住房項目,可提供各類公共住房超過4萬套;打造便利的交通出行環境,對兩條連接市內的主要高速道路進行市政化改造,軌道交通方面也將連通光明和深港科技創新合作區,形成名副其實的科技線路。

王宏彬表示,光明區根據《若干意見》,明確了八個方面45項重點任務,審議通過了《光明區推進光明科學城建設2020年工作方案》,正在抓緊制定落實《意見》的三年行動方案,確保光明科學城建設各項工作落到實處。接下來,光明區將以深圳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建設為總牽引,全面落實《若干意見》要求,以主陣地作為加快推進光明科學城規劃建設,爭取「一年見成效、三年大跨越」,推動光明創新水平、產業能級、城市品質實現大發展、大提升、大跨越,為深圳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行示範區作出光明貢獻。

相關焦點

  • 爭創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濟南摁下「加速鍵」
    此外,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還是一個城市科創實力的象徵,在項目招引、人才引進等方面是一個名副其實的「金招牌」。截止目前,我國已有北京懷柔、上海張江、安徽合肥、廣東深圳4個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未來,第五個中心將花落誰家?據媒體報導,四川、湖北、陝西等省份近期公布的「十四五」規劃建議中也已提出,全力爭創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競爭可謂十分激烈。
  • 加速推進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建設
    「目前,北京懷柔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正在加速建設,一大批科研院所、科技創新類企業相繼入駐,懷柔科學城創新創業氛圍日漸濃厚。我們想進一步強化人才引領發展戰略,為青年搭建築夢未來的創新創業發展平臺,引導區內青年發揮自身優勢,為懷柔科學城建設添磚加瓦。」
  • 創:委以重任,躋身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行列!
    優生態、厚基礎、聚人才、活市場、促開放,深圳科技創新的2020不斷開新局,夯實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的建設基礎。深圳被委以重任,由此躋身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行列!
  • 深圳成全國第4個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官方文件透露未來規劃
    上海張江、合肥、深圳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應加大基礎研究投入力度,加強基礎研究能力建設」。在此以後,深圳將成為全國第四個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的呼聲一直不斷。去年8月18日,《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支持深圳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行示範區的意見》(下稱《意見》)發布,明確又提出「以深圳為主陣地建設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在粵港澳大灣區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建設中發揮關鍵作用」。
  • 懷柔:國家科學中心建設全面加速
    中科院物理所所長方忠介紹,「一裝置兩平臺」作為國家發改委和北京市圍繞重大科技基礎設施集群布局、第一批啟動建設的國家大科學裝置和前沿交叉研究平臺,承載著北京懷柔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物質科學研究實現跨越發展的重要使命。
  • 光明科學城建設再傳喜訊!天安雲谷項目進入快車道
    讀創/深圳商報記者 鄧紅麗 通訊員 李希文 譚豔婷光明科學城再傳喜訊,天安雲谷項目開發建設進入快車道。為匹配科學城高端會展需求,光明雲谷配套建設約2000平米國際會議中心和約1000平米學術報告廳,滿足科學城的會議及展示功能需求;一期住宅區圍繞智慧公園灣流區而建,水景與綠植交相輝映,打造有氧、濱水的宜人環境,讓歸家變成一場度假之旅。2.2萬平方米精品酒店及公寓,配置高標準硬體設施,將聘請國際專業團隊統一運營管理,為全球科技精英提供定製化、精緻便捷的商旅居住體驗。
  • 人民日報聚焦深圳光明:創新之光,照亮科學之城
    40年來,深圳經濟特區從一個南海邊陲小漁村,發展成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行示範區,這是中國改革開放偉大實踐的生動註腳,也是足以載入人類史冊的發展奇蹟。在特區西北部,光明區由昔日的荒涼農場蝶變為如今的科學之城,一座世界一流科學城和深圳北部中心正在逐漸成形。
  • 創建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的湖北之問
    今年,繼北京、上海、合肥後,深圳獲批成為我國第四個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   創建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差距在哪裡?方向在哪裡?   省委全會前夕,本報報導組奔赴深圳、東莞、合肥三地,對話政府、高校,參訪大科學裝置,輾轉數千公裡,求解創建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的湖北之問。   廣東樣本顯示重大趨勢:   城市創新競爭從「獨舞」走向「群舞」   11月27日,深圳西北,光明科學城。
  • 深圳光明科學城加速布局創新生態鏈
    新起點上的深圳,正在積蓄更多創新發展的新動能。自去年以來,深圳陸續迎來粵港澳大灣區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和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主陣地的嶄新定位。深圳市委、市政府以光明科學城為建設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的核心承載區,加快打造粵港澳大灣區科技創新核心引擎。
  • 青島「十四五」重要目標:建設國家海洋科學城,創建綜合性國家科學...
    這其中,最引人關注的是,青島在「增強科技創新策源能力,建設長江以北地區重要的國家科技創新基地」中明確提出,以建設國家海洋科學城為著力點,全力創建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引領建設膠東濱海科創大走廊。這意味著,在山東省明確支持濟南建設國家中心城市、支持青島建設全球海洋中心城市之外,山東省將支持濟南和青島一起創建創建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
  • 發力重大科技載體建設,光明科學城創新鏈初顯│光明科學城巡禮①
    形成交叉融合創新鏈條綜合粒子設施是深圳建設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的重要戰略部署,是光明科學城面向高新技術產業需求規劃布局的標誌性、稀缺性重大科技基礎設施。深圳綜合粒子設施研究院院長孫冬柏表示,首棟建築開工拉開了深圳綜合粒子設施建設的序幕,深圳綜合粒子設施未來將對粵港澳大灣區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和深圳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建設產生巨大推動作用。火熱建設中的還有光明科學城啟動區項目。自從2019年1月25日,腦解析和腦模擬、合成生物研究兩個大科學裝置配套土建工程項目正式動工建設以來,這裡就呈現出一派只爭朝夕的建設景象。
  • 國家科學中心擴容,深圳如願以償!青島有沒有機會?
    該《方案》提到,北京、上海、粵港澳科技創新中心和北京懷柔、上海張江、合肥、深圳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應加大基礎研究投入力度,加強基礎研究能力建設。這也是深圳首次在官方文件中以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的身份出現。 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是國家科技領域競爭的重要平臺,是國家創新體系建設的基礎平臺。
  • 從光明農場到「世界一流科學城、深圳北部中心」,光明蝶變見證深圳...
    熱氣蒸騰的施工現場,昭示著全面建設世界一流科學城和深圳北部中心的恢弘畫卷。2019年8月,《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於支持深圳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行示範區的意見》正式發布,提出:以深圳為主陣地建設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在粵港澳大灣區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建設中發揮關鍵作用。而光明科學城,正是深圳建設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的集中承載區。
  • 從光明農場到「世界一流科學城、深圳北部中心」,光明蝶變見證深圳特區40年
    2019年8月,《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於支持深圳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行示範區的意見》正式發布,提出:以深圳為主陣地建設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在粵港澳大灣區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建設中發揮關鍵作用。而光明科學城,正是深圳建設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的集中承載區。
  • 光明科學城迎來又一重大科研機構高端科技創新資源加速聚集深圳灣...
    作為粵港澳大灣區國際科技創新中心的重點創新平臺,以及深圳建設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的核心承載區,光明科學城建設新進展備受矚目。6月18日上午,深圳灣實驗室正式入駐光明,標誌著光明科學城迎來又一重大科研機構,高端科技創新資源加速聚集,朝著「世界一流科學城」的目標穩步邁進。
  • 一大批科學裝置「在路上」 深圳加快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建設
    讀創/深圳商報首席記者 王海榮深圳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建設進一步提速。12月18日,記者從深圳市發改委獲悉,2020年重大科技基礎設施關鍵技術和設備研發扶持計劃擬對深圳綜合粒子設施研究院的兩個建設項目進行全額資助。
  • 打造世界一流科學城,深圳《光明科學城空間規劃綱要》獲通過
    深圳市規劃和自然資源局6月11日召開新聞通氣會,通報由該局與光明區政府共同編制的《光明科學城空間規劃綱要》,近日獲深圳市人民政府批覆通過。未來,光明科學城將建設成為粵港澳大灣區國際科技創新中心的核心功能承載區和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的重要組成部分,成為競爭力影響力卓越的世界一流科學城!
  • 「合肥日報」支招合肥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大健康研究院建設
    12月8日,合肥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大健康研究院實施方案論證會在合肥經開區召開,全國生物醫藥衛生領域的16名兩院院士現場為大健康研究院發展出謀劃策。據了解,合肥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大健康研究院是由中國科學院和安徽省共同發起建設,牽頭單位為中國科學技術大學,主要吸引全省衛生健康系統和省內外大健康領域高校、科研院所等創新力量和骨幹企業參與建設。
  • 合肥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能源研究院、安徽理工大學高等研究院(合肥...
    10月22日,合肥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能源研究院、安徽理工大學高等研究院(合肥)與合肥市廬陽區政府籤約,合力打造能源領域高水平研究平臺。省委常委、常務副省長鄧向陽,省委常委、合肥市委書記虞愛華出席。合肥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能源研究院是為能源安全與發展提供科學技術支持的綜合性研究基地。安徽理工大學高等研究院(合肥)是圍繞能源重點領域,開展高層次人才培養和科研攻關的新型科研機構。
  • 鄧向陽:合肥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能源研究院、安徽理工大學高等研究...
    10月22日,合肥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能源研究院、安徽理工大學高等研究院(合肥)與合肥市廬陽區政府籤約,合力打造能源領域高水平研究平臺。省委常委、常務副省長鄧向陽,省委常委、合肥市委書記虞愛華出席。合肥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能源研究院是為能源安全與發展提供科學技術支持的綜合性研究基地。安徽理工大學高等研究院(合肥)是圍繞能源重點領域,開展高層次人才培養和科研攻關的新型科研機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