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明科學城迎來又一重大科研機構高端科技創新資源加速聚集深圳灣...

2020-12-19 東方財富網

作為粵港澳大灣區國際科技創新中心的重點創新平臺,以及深圳建設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的核心承載區,光明科學城建設新進展備受矚目。

6月18日上午,深圳灣實驗室正式入駐光明,標誌著光明科學城迎來又一重大科研機構,高端科技創新資源加速聚集,朝著「世界一流科學城」的目標穩步邁進。

2018年4月,市委市政府決定在光明建設世界一流科學城,兩年多來,光明科學城逐步從市級戰略上升為國家戰略,成為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的核心承載區。近期,光明科學城的一系列新進展,頻頻成為矚目焦點:5月26日,深圳市人民政府正式批覆《光明科學城空間規劃綱要》;6月初,深圳綜合粒子設施研究院綜合樓規劃選址正式對外公示,計劃今年8月份開工建設。

隨著腦解析與腦模擬、合成生物研究等首批動工的大科學裝置加快建設,綜合粒子設施等第二批大科學裝置項目加快推進,深圳灣實驗室等一大批科研平臺加速進駐,光明科學城集中度和顯示度迅速提升,站在了新時代的「聚光燈」下。

聚焦生命信息、生物醫藥、醫學工程

推動生物醫藥產學研深度融合

當日上午,深圳灣實驗室入駐光明啟動儀式,在光明區高科國際創新中心舉行。廣東省科學技術廳副廳長鄭海濤,深圳市政府副秘書長李卓文,光明區委副書記、區長劉勝,深圳市科技創新委員會黨組書記、副主任邱宣,以及深圳灣實驗室相關負責人、實驗室共建單位代表、行業領域專家等現場見證了這一時刻。

據悉,深圳灣實驗室是廣東省委省政府以培育創建國家實驗室、打造國家實驗室「預備隊」為目標主導啟動的第二批廣東省實驗室之一。實驗室由深圳市科創委和北京大學深圳研究生院共同舉辦,協同深圳乃至粵港澳大灣區相關領域具有研究基礎和應用優勢的單位合作共建,以全方位、全周期生命健康保障為主線,以腫瘤、代謝與心血管、神經退行性疾病等重大疾病的預防和幹預為重點,開展生命信息、生物醫藥、醫學工程等方向研究,支撐深圳市、廣東省乃至粵港澳大灣區的生物醫藥產業與臨床醫學的發展。

2019年11月14日,深圳灣實驗室與光明區人民政府籤署合作協議;時隔200餘天之後,其正式入駐光明科學城,過渡場地位於光明區高科國際創新中心的深圳灣實驗室,總面積約3.8萬平方米,主要用於建設生化實驗室、公共儀器服務平臺、實驗動物中心、科研辦公室等。

據了解,深圳灣實驗室永久場地擬選址於光明科學城啟動區,規劃用地面積約23.8萬平方米,規劃建設總建築面積約40萬平方米。

整合生物領域優勢科研力量

加快生命健康關鍵核心技術突破

深圳灣實驗室主任、中國工程院院士詹啟敏表示,自2019年4月3日揭牌成立以來,實驗室初步完成了建設規劃制定、組織架構搭建、實驗室空間確定、科技支撐平臺建設、科研團隊引入等工作,夯實了建設發展基礎。目前已組建49支科研團隊,獲得省基礎與應用基礎重大項目1項,省自然科學基金4項,發表論文近70篇,在相關領域均取得可喜成績。2020年,實驗室積極承接科研任務,針對新冠肺炎開展聯合攻關,在核酸測序、藥物試驗、抗體研究等方面取得了階段性成果。

據悉,深圳灣實驗室將以光明科學城作為實驗室核心研究區,著力打造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核心架構。截至目前,深圳灣實驗室現有科研人員佔比為75%,實驗室計劃在5年內,建設150個科研團隊,人員規模達2000人。

光明區委副書記、區長劉勝在致辭中表示,生物醫學是當今全球範圍內最受關注的基礎科學領域,尤其是在新冠肺炎疫情的嚴峻形勢下,生命健康和生物醫藥機遇無限。光明已經將生命健康作為「3+1」主導產業之一,並聚集了邁瑞、萬和製藥、康泰生物等一批龍頭企業。希望深圳灣實驗室正式入駐後,進一步加快發展步伐,整合集聚粵港澳大灣區乃至國內外的生物領域優勢科研力量,加強生命健康和生物醫藥領域的基礎研究和關鍵核心技術突破,引領帶動生物醫藥產業加速發展,為深圳打造全球知名的生物科技創新中心與生物醫藥產業集聚地提供有力支撐。光明區將一如既往大力支持深圳灣實驗室發展,為實驗室和科研人員提供良好的工作生活環境。

廣東省科技廳副廳長鄭海濤指出,深圳灣實驗室是省委省政府對標國家實驗室,在生物醫學領域培育創建的省實驗室。一年多來,實驗室在科研項目、人才培養、平臺建設等方面取得了階段性成果,尤其在新冠肺炎疫情期間,實驗室在新冠病毒抗體、應急藥物、抗病毒抑制劑等方面的科研攻關取得了一定成績。他表示,省科技廳將繼續貫徹落實創新驅動發展戰略部署,大力支持深圳灣實驗室建設發展,希望實驗室在入駐光明之後繼續全力推進科研攻關,為粵港澳大灣區乃至全國生物醫藥產業發展作出更大貢獻。

集聚高端科技創新資源

光明科學城集中度、顯示度顯著提升

深圳灣實驗室正式入駐光明,是光明科學城集中度、顯示度顯著提升的一個縮影。今年4月,《深圳市人民政府關於支持光明科學城打造世界一流科學城的若干意見》出臺,為光明的發展插上了新一輪騰飛的翅膀。5月26日,深圳市人民政府正式批覆《光明科學城空間規劃綱要》,又為光明科學城的空間布局設定了坐標,描繪了一幅「打造開放創新之城、人文宜居之城、綠色智慧之城」的宏偉藍圖。

位於新湖街道的光明科學城啟動區項目,是光明科學城首個正式動工建設的土建項目,年內將完成建築封頂,建成後將為合成生物研究、腦解析腦模擬兩大科技基礎設施關鍵科學設備提供配套承載空間。

即將於8月開工建設的深圳綜合粒子設施研究院綜合樓,選址於光明科學城大科學裝置核心區。大科學裝置核心區是光明科學城規劃「一主兩副」科學裝置集群中主科學集群的核心區域,規劃布局具有內核生長功能的稀缺性世界級重大科學基礎設施。綜合粒子設施、國家超級計算中心二期等大科學裝置作為首批項目入駐該區域。

據悉,在光明區2020年92個重大項目中,光明科學城核心片區範圍重大項目36個,總投資912億元,年度計劃投資136.6億元,佔重大項目年度計劃投資比重29.5%。

除了大科學裝置,光明科學城還集聚了一批高水平大學。中山大學深圳校區項目正在加快建設,第一批交付的西區生活組團、西區公共教學組團和理工科組團等,已於去年年底完成主體結構封頂,將於今年9月啟用,首批將有4000名學生入駐。中國科學院深圳理工大學,也將於今年啟用過渡校區,招收第一批研究生。

除了在建項目,光明科學城還有一批重大科技基礎設施處於前期籌備階段。如精準醫學影像大設施,將主要建設人體14T超高場磁共振成像、人體多模態醫學成像、動物多模態成像、分子醫學影像探針、醫學影像數據解析與可視化等平臺。與此同時,2019年與深圳灣實驗室一同落戶光明的人工智慧與數字經濟廣東省實驗室(深圳),正在加快組建。

(文章來源:深圳商報)

相關焦點

  • 深圳灣實驗室正式入駐深圳光明,光明科學城迎來又一重大科研機構
    深圳灣實驗室正式入駐深圳光明,光明科學城迎來又一重大科研機構 2020-06-19 07:4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深圳光明科學城加速布局創新生態鏈
    改革不停頓,創新謀未來!新起點上的深圳,正在積蓄更多創新發展的新動能。自去年以來,深圳陸續迎來粵港澳大灣區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和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主陣地的嶄新定位。深圳市委、市政府以光明科學城為建設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的核心承載區,加快打造粵港澳大灣區科技創新核心引擎。
  • 發力重大科技載體建設,光明科學城創新鏈初顯│光明科學城巡禮①
    按照規劃,光明科學城將充分發揮深圳產學研深度融合的創新優勢,通過集聚一流的重大科技基礎設施,一流的前沿交叉研究平臺,一流的高水平大學,一流的創新人才與團隊,一流的中試基地和成果轉化中心,一流的新興未來產業集群,打造世界一流科學城。
  • 深圳支持光明科學城建設 加速建設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
    借鑑國內外知名科學中心的建設經驗,《若干意見》提出光明科學城將面向產業需求構建綜合科研體系,以產業需求為導向,系統布局建設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前沿交叉研究平臺、研究型大學、科研機構、產業諮詢高端智庫,強化服務產業、成果轉化導向,提升重大科技基礎設施科研效率和共享水平,促進產學研深度融合創新。二是催生實現重大科學突破和引領產業發展的新成果。
  • 光明區:世界一流科學城和深圳北部中心大放異彩
    讀創/深圳商報記者 鄧紅麗 在剛剛過去的這個周末,光明區兩大項目同時迎來重大進展,衛光生命科學園啟動儀式與光明國際汽車城啟動全球招商同期舉行,為光明區打造「世界一流科學城和深圳北部中心」增光添彩。
  • 打造世界一流科學城,深圳《光明科學城空間規劃綱要》獲通過
    深圳市規劃和自然資源局6月11日召開新聞通氣會,通報由該局與光明區政府共同編制的《光明科學城空間規劃綱要》,近日獲深圳市人民政府批覆通過。未來,光明科學城將建設成為粵港澳大灣區國際科技創新中心的核心功能承載區和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的重要組成部分,成為競爭力影響力卓越的世界一流科學城!
  • 深晚報導|為大灣區科學之城再添動力 深圳海關創新監管促科研要素...
    深圳光明,塔吊林立、機器轟鳴,核心區總投資超1400億元,60個在建項目已經啟動,粵港澳國際科技創新中心重大平臺的光明科學城建設如火如荼。深圳海關充分調研、想方設法創新制度機制,探索科研要素便捷流通的海關監管服務模式,助力粵港澳大灣區科技創新「主引擎」光明科學城建設加速發展。
  • 打造中山科技創新資源集聚區
    他表示,東莞以「二十年磨一劍」打造「松山湖科學城」、向高科技產業轉型的發展路徑為南區提供了努力方向,南區將結合自身優勢,對標東莞松山湖,通過做好空間戰略留白、完善城市配套、加速招商選資等,加速創新資源聚集,力爭把南區乃至周邊鎮區連片打造中山科學城,為中山重振虎威貢獻應有力量。
  • 潘復生:西部(重慶)科學城重點布局以基礎研究為主的科研機構
    西部(重慶)科學城應該如何建?全國人大代表、中國工程院院士、重慶市科協主席潘復生認為,西部(重慶)科學城應在理清內涵、找準目標的基礎上進行規劃建設。  「西部(重慶)科學城核心區是重慶高新區直管園,所以,科學城的邊界必須合理,一定要處理好與高新區的關係、與城市發展的關係。」
  • 光明2021繼續爆發!規劃、配套、土拍、地鐵,光明版深南大道、科技園要火了
    文中提到,以深圳、廣州、南京、杭州、武漢為代表的15個創新策源地城市。這類城市中央級高校和科研院所多,高端科研人才集聚,原始創新能力強。這個有何意義?在展望2021年時,淘哥認為我們要牢牢記住一點,科技水平越強的地方,經濟水平越高,這樣的城區也往往最具投資價值,在深圳置業也是如此。
  • 【科學城巡禮】筑波科學城:世界級科研中心,日本第一科學城是這樣...
    筑波科學城匯集日本全國30%的科研機構、40%的科研人員、50%的政府科研投入,以及140國的高端人才。同矽谷一樣,筑波科學城也是全球人才、資金、技術的高度密集之地。技術立國:國家主導,法律先行筑波科學城的誕生最早緣於1961年日本政府提出的建立新城的設想。
  • 光明科學城・2020工程生物創新大會暨《麻省理工科技評論》中國...
    2020年12月19-20日,在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剛剛結束之際,光明科學城·2020工程生物創新大會暨《麻省理工科技評論》中國生命科學創業大賽決賽在深圳光明區舉辦,以實際行動落實會議精神。光明科學城·2020工程生物創新大會是我國合成生物領域本年度一次規模盛大、覆蓋面廣、產業參與度極高的會議。
  • 重慶英才大會|重慶攜手北大在渝建設大數據研究院 項目落戶科學城
    據悉,北京大學重慶大數據研究院(以下簡稱研究院)是由北京大學和重慶高新區管委會聯合共建的高端研發機構,將在西部(重慶)科學城聚集培育科技創新人才,開展顛覆性和前沿引領創新研究,重點攻克大數據和數位化轉型的核心科學技術問題和創新應用瓶頸,促進科技成果轉移轉化,培育孵化科技企業,加快前沿技術的基礎研究成果向試驗發展創新和應用創新的轉化,推進產業數位化與數字產業化,
  • 深圳市工程生物產業創新中心揭牌成立!光明科學城·2020工程生物...
    光明科學城·2020工程生物創新大會舉行 2020-12-21 15:05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廣州南沙打造廣深港澳科技創新走廊樞紐節點
    南沙正努力建設成為粵港澳大灣區國際科技創新中心重要承載區、廣深港澳科技創新走廊樞紐節點。  近日,南方海洋科學與工程廣東省實驗室(廣州)(以下簡稱「廣州海洋實驗室」)首批人才團隊引進重大專項項目科考航次起航,該航次將圍繞粵港澳大灣區海陸一體化地質結構開展綜合探測調查。這個被視為大灣區海洋科研攻關「新地標」的省實驗室,是南沙區搶佔海洋科技產業發展制高點的一大支撐。
  • 從光明農場到「世界一流科學城、深圳北部中心」,光明蝶變見證深圳...
    如果說以上只是序曲的話,隨著光明區的成立、光明科學城的出場,你將聽到:更雄渾有力的發展主題曲,已經奏響。2018年9月,光明行政區成立,下轄6個街道,轄區總面積156.1平方公裡。此時的光明,即被深圳市委市政府賦予「打造世界一流科學城和深圳北部中心」的使命,以策應粵港澳大灣區這一國家戰略打造國際科技創新中心的決心。
  • 從光明農場到「世界一流科學城、深圳北部中心」,光明蝶變見證深圳特區40年
    此時的光明,即被深圳市委市政府賦予「打造世界一流科學城和深圳北部中心」的使命,以策應粵港澳大灣區這一國家戰略打造國際科技創新中心的決心。2019年2月18日,中共中央、國務院正式印發《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綱要提出五大戰略定位,其中之一即是「具有全球影響力的國際科技創新中心」。
  • 光明出道即C位?99平方公裡科學城+3所名校+4條地鐵正發力!
    位 99平方公裡光明科學城隆重登場 現在這年頭,我們都知道誰掌握了高科技,誰就贏得了未來,科技是第一生產力這話永不過時。 光明科學城規劃了三大科學集群,分別是大科學裝置集群、科教融合集群及科技創新集群。 除了面積6平方公裡的大科學裝置集群以外,科教融合集群面積規劃了4.1平方公裡,目前已規劃布局大科學裝置群和中山大學深圳校區、中國科學院深圳理工大學,而科技創新集群面積則為2.6平方公裡,主要布局科研機構和科技轉化平臺。
  • 深圳灣實驗室與Scripps Research共建聯合研究機構
    在今後的科研合作中,Scripps Research的藥物研發部門Calibr,將在加速轉化各類研究發現方面提供相應指導,引入「從實驗室到臨床」成功轉化模式助力粵港澳大灣區創新藥物研發,發揮其創造驅動作用,增強深圳對粵港澳大灣區生命健康產業發展的核心引擎功能,提升粵港澳大灣區生命健康產業的發展能級和綜合實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