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不停頓,創新謀未來!新起點上的深圳,正在積蓄更多創新發展的新動能。自去年以來,深圳陸續迎來粵港澳大灣區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和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主陣地的嶄新定位。深圳市委、市政府以光明科學城為建設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的核心承載區,加快打造粵港澳大灣區科技創新核心引擎。
光明區圍繞深圳市委、市政府賦予光明「建設世界一流科學城和深圳北部中心」的戰略定位,瞄準「七個一流」(一流的重大科技基礎設施、一流的前沿交叉研究平臺、一流的高水平大學、一流的創新人才與團隊、一流的中試基地和成果轉化中心、一流的新興未來產業集群、一流的政務服務)標準,在市各部門全力支持下,經過兩年來的不懈努力,光明科學城已經進入全面實施階段,裝置建設、平臺進駐等各項工作如火如荼,各類創新資源競相集聚光明,城市面貌也迎來脫胎換骨的變化。
未來在光明科學城的99平方公裡範圍內,將出現一座能代表國家參與全球科技競爭與合作的「科學創新之城、開放共享之城、生態宜居之城」。
構建「一主兩副」科學裝置集聚區空間布局
光明科學城聚焦產業需求和科學前沿,圍繞信息、材料、生命三大科學與技術方向,充分發揮深圳產學研深度融合的創新優勢,從源頭創新、科教融合、成果轉化、產業應用等方面加快完善創新生態鏈。
作為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的核心承載區,光明科學城瞄準基礎研究和應用基礎研究,在平臺載體建設上全面發力。總體空間布局上,光明科學城將構建「一主兩副」的科學裝置集聚區空間布局。「一主」即大科學裝置集群,以具有內核生長功能的國家級設施為核心,集群建設材料和信息科學設施。規劃面積6平方公裡,其中包括5平方公裡的核心區和1平方公裡的拓展區,核心區布局世界級大科學裝置,拓展區為大科學裝置衍生發展提供空間保障。先進表徵綜合粒子設施項目落戶於此,8月18日,光明科學城綜合粒子設施首棟建築開工。國家超級計算中心深圳中心二期也將於年底開工,中科院科技創新組團已意向入駐。其中「一副」為科教融合集群,規劃面積4.1平方公裡,依託高水平研究型大學,組團布局生命科學設施。其中,中山大學深圳校區首批學生已於今年9月份入駐,合成生物研究設施、腦解析與腦模擬設施正加速建設,中國科學院深圳理工大學、深圳灣實驗室將於年底動工。另外「一副」為科技創新集群,規劃面積2.6平方公裡,將面向「應用基礎研究產業化」需求,布局與產學研結合的共享實驗室、產業轉化孵化平臺等,打造具有全球競爭力的中試轉化基地。
深圳綜合粒子設施研究院院長、中山大學黨委常委、常務副校長孫冬柏表示,綜合粒子設施建在規劃面積6平方公裡的大科學裝置集群,這裡還將建設一批設施集群、創新平臺、轉化平臺,相信能夠為未來光明、深圳乃至大灣區、全國高新技術產業發展發揮積極作用。綜合粒子設施、中山大學深圳校區兩個區域會互動,未來深圳校區學生將會達到兩萬人左右,為研究開發、產業化提供高水平的人才支撐。
光明科學城還規劃了三步走的發展路徑。到2025年,初步形成世界級科學城的核心功能,重大科技基礎設施集群初具雛形,國際一流大學和一流科研機構加快建設,成長出一批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創新型企業。到2035年,基本建成國際化的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核心承載區,形成學科與功能布局合理、性能水平全球領先的重大科技基礎設施集群,培育出一批引領未來發展的新興產業集群。到2050年,全面建成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科學中心,持續產出大量前瞻性基礎研究和引領性原創性成果,成為新一輪國際科技產業革命的策源地,成為我國建設世界科技強國的重要引擎。
建設全球知名的科技引領型現代產業先鋒區
作為深圳實體經濟的「蓄水池」,光明區一直堅持產業興區、製造強區的發展戰略,目前以智能產業、生命科學產業、新材料產業及特色服務產業為主導的「3+1」現代產業體系雛形初現。2007-2019年,地區生產總值從159億元增長到1021億元,跨入千億城區,年均增速16.8%,高於同期深圳市平均增長率。2019年戰略性新興產業增加值達398億元,佔地區生產總值的39%,主導格局初步形成。
進入新時期,光明科學城帶來強勁新動能。打通從0到1,再從1到100的創新全鏈條,是光明科學城有別於其他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的鮮明特點。《深圳市人民政府關於支持光明科學城打造世界一流科學城的若干意見》中明確提出要面向產業需求構建綜合科研體系,其中包括集中布局重大科技基礎設施集群,以產業需求為導向,重點圍繞信息、材料、生命科學與技術領域,集中布局和建設一批重大科技基礎設施,未來符合重點學科發展方向的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原則上應落戶光明科學城。
具備完整創新鏈條的創新平臺正在不斷湧現。如依託腦解析與腦模擬大科學裝置,中科院深圳先進技術研究院腦認知與腦疾病研究所正在組建深圳市腦科學技術產業創新中心,未來將有多家企業入駐。
為打通從基礎研究到產業化的創新全鏈條,光明區提前布局,出臺《光明區現代產業體系中長期發展規劃(2020—2035年)》(以下簡稱《規劃》),提出用15年時間,立足現有產業優勢,借鑑國際一流「科學城+產業城」發展經驗,分三步走,到2035年建設成為全球知名的科技引領型現代產業先鋒區。
根據產業創新趨勢,《規劃》從宏觀、中觀、微觀三個層面,堅持前瞻布局、包容延續和錯位發展的原則,通過多維度評價研究遴選光明區重點發展產業,提出構建以智能產業、新材料產業、生命科學產業為主導,特色服務業為支撐的現代產業體系。
《規劃》還提出「一廊、三區、五集群」的產業總體空間布局。「一廊」即打造龍大科技創新發展走廊。以龍大高速向南聯接南山、福田、香港等區域以及向北銜接東莞、廣州,對接國際國內創新資源。「三區」即科技創新區、成果轉化區和產業發展區,構建「東創、中轉、西產」相互協作、相互支撐的功能布局。「五集群」即原始創新集群、科技服務集群、智能產業集群、生命科學產業集群、新材料產業集群。
打造「綠色風、國際範、科技韻」環境
科學家的「家」應該是什麼樣的?9月19日,光明科學城雲端研討會上,中國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原副院長、教授級高級城市規劃師李迅指出,現代國際科技創新中心發展態勢就是要從園區走向城區,由科技園回歸城區。他認為,要用世界眼光、國際標準、深圳特色來高點定位光明科學城,綠色、科技與人文融合發展。
豐厚的生態家底為光明科學城建設提供了重要支撐。光明科學城規劃了「一心兩區,綠環縈繞」的總體空間布局。按照《光明科學城空間規劃綱要》(下稱《綱要》),山水環境將構建「藍綠空間」。在城市風貌上,光明科學城突出「綠色風、國際範、科技韻」,以山水環境為感知基調、公共空間為感知場所、建築風貌為感知焦點,形成「北林、中城、南谷」差異化的城市風貌。生態環境方面,《綱要》提出了「藍綠空間」的概念,將加強山體湖泊、河流溼地、基本農田等自然生態本底的保護,建設「湖光山色入城,藍綠活力交織」的田園都市,為科學家們提供「綠色風、國際範、科技韻」的工作生活環境。未來在這裡可能實現在300米之內找到大型綠地,500米之內找到城市公園,1000米之內能夠進入城市森林。
湖光山色正在成為光明科學城的底色。截至2020年8月,光明區今年新建公園47個,公園總數達260個,總面積達2030萬平方米,人均公園綠地面積提升至30.85平方米。光明已成為市內公園最密集、綠化率最高的「公園之區」。不僅城綠了,水也清了。光明區在全市率先實現小微黑臭水體全部驗收銷號,15條主要河流全部達到地表水V類以上標準,河流水質達近20年來最好水平。
教育、醫療、文化等公共資源的高端躍升,也正為光明科學城打造一流的配套環境。目前深圳科技館(新館)以及光明中心區井字形主幹道已經動工建設,一批未來城市地標將集中落戶光明中心區。3年來,光明新改擴建中小學15所,公辦學位增長76%,引進深圳實驗、華中師大、華南師大等優質資源到光明辦學。住房方面,光明已經成為全市最大的人才房建設區。中山大學附屬第七醫院總規模4000張床位,是華南地區單體規模最大的醫教研一體的高水平醫院,目前一期的800張床位已經建成運營;市中醫院光明院區建設床位規模3000張,未來將是市中醫院的主要院區。軌道6號線(光明—福田科學館)已於今年8月18日開通運營。6號線支線、6號線支線南延段(光明科學城—福田保稅區)正在建設之中,屆時將串聯起光明科學城和深港科技創新合作區。
光明科學城正以科學促進創新裂變,引領產業聚變,實現城市質變,帶動創新能級、產業能級、城市能級大幅躍升。
作者 柳豔 陳力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