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來自同類的攻擊與敵意才是對心理承受能力的致命打擊,所謂「人嚇人,嚇死人」就是這個道理。
【1】跌進墳墓的少女
1739年,阿伯丁郡一位15歲的少女在穿過她熟悉的教堂旁的小徑時走錯了路,跌進一個新挖的墳墓身亡。
心理學感悟:越是熟悉的事物,人們越是容易對它掉以輕心。
【2】見死不救
1725年的一個夜晚,倫敦一個醉鬼跌進井中,伸手不見五指的夜晚,鄰居誤以為他是井中的惡魔而對他的呼救聲充耳不聞,結果這個醉鬼因傷勢過重而死亡。
心理學感悟:在恐懼面前,人們心裡想到的首先是自身的安全。
【3】幸運的紳士
1595年,一位波蘭紳士傍晚穿越義大利鄉間時,從灌木叢中衝出來兩個土匪。這位紳士不僅用破布蓋住了自己的鞋子,還將80匈牙利弗羅林縫在了長筒襪中。由於他的鞋子很破,而且是徒步行走,所以土匪沒有看出他的身份。一個強盜還可憐這位波蘭人,開溜之前還給了他兩個硬幣。
心理學感悟:人們在對事物進行判斷的時候,往往只相信自己所看到的。
【4】檢查警巡
公元595年,克洛泰爾二世下令檢查夜間警巡人員,發現警巡人員與小偷暗中勾結,放跑了他們。於是克洛泰爾二世規定:當發生夜晚盜竊案時,在小區警戒的人如果沒有抓住小偷,要以名義擔保;如果小偷在逃脫時,被另一個小區的警戒人員看到,而他們已經得到通知,同樣疏於抓捕,那麼失竊損失將算到他們頭上;此外,他們還將被罰款;就這樣警巡人員會一個小區一個小區地追查下去。
心理學感悟:當涉及到個人的利益的時候,一切被動的事情總會變得主動。
心理學的概念應用經常帶給我們一種錯覺--我們只有在最為特殊的情況下才會意識到這門科學是以生物的思維為主要研究對象的。什麼是思維?它又是如何形成的?對於這一問題的思考和探討,將引導著我們步入智慧之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