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讓孩子從"閱讀輸入"到"閱讀輸出"

2021-03-01 寶寶閱讀


「閱讀素養要怎麼學?「「考試題目越來越難懂「面對這樣的疑慮;我們首先了解什麼是「素養」?所謂「素養」就是學會了、理解了之後,還要知道如何運用、如何繼續用。「

其實,不論以往帶得走的能力;或是現在的素養學習,最終我們希望幫助孩子面對未來多元社會的挑戰,因此閱讀素養不是用來應付考試的死知識,閱讀素養著重於如何理解、如何活用的過程。若能從小培養孩子敏銳觀察、靈活思考、勇於表達的態度,就會成為往後素養學習中靈活運用知識的最佳盤石。

「閱讀素養」起步式:一點也不簡單的「純粹性」親子共讀

松居直先生曾說「把孩子抱在膝上念圖畫書給他聽,是一件非常有意義的事。這時大人和孩子有肌膚的接觸、有語言的溝通、有心靈的交流」,然而這樣看似簡單的親子間純粹共讀行為,在現今網絡訊息充斥、手機不離手的日常生活中,顯得異常的珍貴。

在親子共讀團體輔導的過程中,強烈感受父母親「教育」幼兒的急切性,「單純念故事給孩子聽就可以了嗎?」「只有誇張的效果才能讓孩子專注嗎?」在響應這些問題之前,我想先分享一位媽媽的話,她說:「以前;我們陪兒子看書時,擔心他聽不懂一直問他問題,讓他覺得看書很無聊,不想主動閱讀,讓我很煩惱!現在;陪伴女兒看書就是純粹的共讀,一起享受繪本所帶來的快樂,她很喜歡分享有趣的事,也能自己專注看書,觀察力和表達能力都比哥哥同年齡時要好很多。」

從這位媽媽的分享中,我們體會到父母親角色的重要性,在親子共同體驗閱讀樂趣的「身教」薰陶下,父母親成為孩子的共同學習者,當學習動機不能強制;學習態度只能培養無法速成時,親子共讀的良好質量就是父母親在親職教養上最溫柔的一項堅持。透過親子間純粹、完整的閱讀分享,促成孩子、書和閱讀三者之間產生更多訊息的連結整合,培養出閱讀理解的無限潛能。

「閱讀素養」內功式:從父母陪伴開始的「閱讀輸入」

家庭是孩子最終的學習場域,現代父母的角色變得很多元,父母不再是主導者,這個基本態度很重要!因為在共讀的過程中,從選書開始大人就容易被自己先入為主的觀念所影響,以主觀經驗來判斷故事並下結論,然而;試想誰才是閱讀真正的主角?大人?還是小孩?這時大人不應該只急切地幫孩子選擇有「教化」意義的繪本。

1.幫助孩子融入故事
父母親必須扮演適當傳遞者的「媒介」角色,透過作者所提供的文本、圖像,在不背離文本、不誇飾失焦的穩定狀態下,陪伴孩子一起融入故事角色之中,幫助孩子將自己原本已知的經驗運用在圖文的推理、解碼上,同時讓書中的訊息擴展孩子的知識,最後才能達到活用於日常生活中的素養學習。切忌傳遞者對於文本或圖像的過多詮釋,那麼孩子就失去了啟動理解機制的機會,只選擇直接接收大人拋出的結論,如此一來就無法透過閱讀學習去建構他自己的理解能力。

2.透過好奇引導思考
同時;建議在不加油添醋的傳遞故事之後,大人搖身一變成為充滿「好奇」的共同閱讀者,並能嘗試跳脫「這本書想要告訴你什麼?「的框架,從書中找出自己感興趣、或是覺得疑惑不合理的地方,透過好奇所產生的探索、思考,共同完成親子間自然的對話,如此一來;我們才能夠聽到孩子真正的想法,畢竟「閱讀輸入」最重要的是讓親子在語言的互動交流中找到彼此情感的溫度。

家長最關切的問題,然而「問一個好問題」本質就涵蓋著上對下的指導氛圍,我們不如換一個角度,藉由和孩子聊一聊在閱讀中感興趣的事,拉近彼此分享溝通的距離。


身為父母難忘孩子第一次開口叫「爸爸」「媽媽」的感動,卻忘了之前曾對著孩子反覆說了多少次「爸爸」「媽媽」。同樣地;當我們渴望知道孩子到底聽懂了沒?學會了沒?反而忽略了「閱讀理解」不是劃重點,它需要時間去思考、內化的。

「閱讀素養」外功式:從孩子談起的「閱讀輸出」

  在觀察孩子「閱讀輸出」表現時,大人通常以問答方式來進行評量,例如:講完「貝蒂不想不想去睡覺」後,詢問孩子:「你覺得貝蒂不去睡覺這樣對不對?」這種「是非題」問答法,常讓孩子流於附和或模仿的回應。

1.分享自我感受
  想要孩子學會主動思考,就不能只用填充題或是非題的方式進行問答,避免讓閱讀成為背誦堆砌出來的死知識,而是希望能將閱讀的深刻感受廣泛表現在日常生活之中。我們對於兒童閱讀理解的表達方式,不能以單一標準來評量,有時或許只是一個眼神、或是一句話,就能傳遞出孩子最真切的感受。例如:當共讀完「大吼大叫的企鵝媽媽」之後,一位小女孩默默地說出「他的媽媽~好好喔!」,此時短短的一句話,已經充分的表達了孩子的心聲。

2.結合生活提出看法
  我們關心的不是語彙表達的長短問題,而是孩子所接收到的訊息是否能夠和他已知的知識經驗有所連結,例如:在共讀「貪心的草莓大叔」時,有人提出「為什麼他可以買那麼多的草莓?」孩子普遍的答案是「他很有錢!」只有一位孩子說出不同的想法:「我看到草莓大叔都穿同樣的衣服,也許他把錢都存起來;通通拿去買草莓了!」這時你會知道這個孩子從圖像訊息中探索、推論,再經由內化理解,進而整理出合理性的詮釋,從我看(聽)到、我思考、我表達的過程中,逐步累積學習能量。

「閱讀素養」番外篇:父母能和孩子怎麼聊?

當孩子聽完或自行閱讀完故事之後,自然地提出他們的想法,那麼「要設計題目討論,孩子才能學到更多嗎?」「怎麼問才是個好問題?」就會是家長最關切的問題,然而「問一個好問題」本質就涵蓋著上對下的指導氛圍,我們不如換一個角度,藉由和孩子聊一聊在閱讀中感興趣的事,拉近彼此分享溝通的距離。至於要怎麼聊?以下的秘籍或許是大家可以參考的方向~

[秘籍一]透過圖文閱讀所產生的連結:
從共讀的圖文內容中尋找話題,例如:在共讀完《貝蒂著急了 我想吃香蕉》一書,提出「我很好奇~貝蒂為什麼不想讓大嘴鳥幫忙呢?」這樣的互動方式需要閱讀完文本的整體訊息之後,才能從思考理解中進行分享表達。

[秘籍二]透過生活經驗所產生的連結:
從孩子日常生活經驗中尋找話題,例如:「遇到困難時,你願不願意接受別人的幫助?」這樣的互動討論,著重於生活經驗的連結,即便孩子沒有看過《貝蒂著急了 我想吃香蕉》一書,也能進行分享表達。

[秘籍三]綜合閱讀與生活的雙重連結:
試著把故事中的角色情境與日常生活經驗做結合,例如:在故事結束前,貝蒂又看到另外一根香蕉。所以;「如果你是貝蒂,你又拿到一根香蕉,那麼你會怎麼辦呢?」此時我們將原本看似沒有交集的討論內容,透過將故事角色情境投射至日常生活經驗之中,巧妙的將兩者連結在一起。

不論是上述的哪一種大內功法,在「閱讀理解」的探索之路,親子間還有很多共同努力的學習空間,認真「聆聽」彼此的聲音,我們才能了解孩子真正的想法,甚至在意見相左時也不需要立刻強行糾正,對話的目的不是只為了要教什麼?也不是一種相互說服的過程,就算是沒有共識,也要學會彼此同理尊重、自我負責,相信一位會思考的孩子背後一定會有樂於思考理解的父母,只要持續不斷的堅持,未來一定還有更多在閱讀上的驚喜等候著我們。


噹噹童書優惠碼


200-30優惠碼:UCR73B

優惠碼疊加滿減使用:400-200-30 

有效期至 2021-02-02

適用範圍:

噹噹主頁面參加100-50的圖書均可使用

使用方法:

在訂單確認頁面,點擊「優惠券/碼」,

切換「優惠碼」標籤頁,輸入上述優惠碼即可。

每個帳戶僅可使用一次


相關焦點

  • 如何讓孩子從"閱讀輸入"到"閱讀輸出"(下)
    關注我喲家長最關切的問題,然而「問一個好問題」本質就涵蓋著上對下的指導氛圍,我們不如換一個角度,藉由和孩子聊一聊在閱讀中感興趣的事,拉近彼此分享溝通的距離。身為父母難忘孩子第一次開口叫「爸爸」「媽媽」的感動,卻忘了之前曾對著孩子反覆說了多少次「爸爸」「媽媽」。同樣地;當我們渴望知道孩子到底聽懂了沒?學會了沒?反而忽略了「閱讀理解」不是劃重點,它需要時間去思考、內化的。  在觀察孩子「閱讀輸出」表現時,大人通常以問答方式來進行評量,例如:講完「貝蒂不想不想去睡覺」後,詢問孩子:「你覺得貝蒂不去睡覺這樣對不對?」
  • 華玉振:與"擺地攤"感同身受
    當共和國總理在莊嚴的全國人大會議上,宣布城市管理要為"擺地攤"寬容時,我的眼睛溼了。三十四年前剛畢業的那年夏天,在家鄉小集鎮的稅務所,因拒絕"出外勤"向"地攤"收稅的風波又勾起我的回憶。那一年七月,我剛從江蘇省稅務學校畢業,即將二十歲,被作為第一批專業學校畢業生分配到遠離縣城的偏遠小鄉——浦棠鄉稅務所。上班第一天,因工作分工,我就與所長頂了起來。
  • 自閉患兒幹預路上最重要的一項"關係"
    閱讀前請點擊「關注」,每天都會定時發送自閉症的相關文章,讓我們一起關懷來自星星的孩子~伴他們成長唷~家有特殊孩讓許多父母總是埋頭於孩子的康復教育,心裡唯一的盼望就是希望孩子可以早日恢復成"正常"的樣子,每天有不同的幹預課程,天天在機構與家裡間不斷的來回波奔。在忙碌中甚至無法關注與特殊孩子間的親子關係。可是,特殊孩子與父母之間的親子關係難道不重要嗎?當然不是。
  • 網絡"遊戲"的泛濫,你孩子的人生是否被偷換了概念?
    人類的生命本質是公平的,但是這種本質的公平已經被"經濟"所打破。這"經濟"當然不僅僅指的是金錢和物質,它當然包含一種無形的、也是比金錢更具威力的"經濟"~那就是"名"。所謂的"名",當然是指那些出了名的人名,統一稱呼為"名人"。名人當然也就不同於一般的人名,他們具備一呼百應的能力。特別是在當下的網絡時代,這名人效應尤為明顯。
  • "生孩子"也要AA制嗎?
    她是這樣寫的:"我懷孕六個月了,沒上班在家待著,自己也沒多少存款,我老公今天說生孩子的時候花的醫療費用我倆一人出一半,平攤,我很震驚,想了一天都沒想通他怎麼會這樣說,為什麼呢?"看了之後,我也驚著了。難道是自己落伍了,跟不上潮流了嗎?還是現在的夫妻樣樣都實行AA制,包括生孩子呢?左思右想不得其解,於是便將這故事當新聞說與朋友聽。朋友聽後一陣哈哈大笑,我被朋友笑懵了,問他很好笑嗎?
  • 科普|為什麼自閉患兒總是"聽不懂話"?
    許多星父母常常會覺得自家的星孩為什麼老是"聽不懂",而"聽不懂"好像變成了星孩的生活日程,當父母叫孩子做某件事時,孩子就只會呆站在一旁。其實,星孩"聽不懂"有時是因為父母給孩子的指令超出孩子認知可以理解的程度,所以才會聽不懂。可偏偏讓孩子學會聽指令可以訓練孩子的服從性,服從性又是社交團體中重要的一環,也是日後當孩子進入到校園生活時,能不能融入環境的重要條件之一,父母總不能就這樣不管孩子聽不懂話吧!但是要怎麼說孩子才能聽得懂呢?
  • 親身經歷,分享我是怎麼從"躺贏式家長"到「模範家長」的
    「躺贏式家長」則指當下85後/90後父母,受社會時代、個人成長經歷等多方面因素影響,在育兒方面並不過分追求結果,也不喜歡拿孩子攀比。在培育下一代這個副本的過程中,他們全程以佛系態度帶娃,同時善於利用外部工具(如小度智能屏、早教機、掃地機器人等)「偷懶」,然而往往最後都能輕鬆通關,且收穫超預期效果。
  • "我,36歲,和甜蜜男談了一場戀愛,傾家蕩產!"
    意外的是,她的孤注一擲,換來的是無法提現。她這才意識到自己被騙了。「一種通過婚戀平臺、社交軟體等方式尋找目標對象,通過聊天發展感情取得信任,然後將受害者引入博彩、理財等詐騙平臺進行充值、騙取受害者錢財的騙局。殺豬盤,把那些感情寂寞的人叫做豬,建立戀愛關係叫做養豬,最後的詐騙行為叫做殺豬。」內心深處渴望的是簡單幸福,為愛情甘心做一個傻子,到最後卻成了傻缺。一場戀愛,就傾家蕩產,小琳的經歷令人唏噓。
  • "兒臣" 的帳單與 "額娘" 的神回復火了 !
    只是深知"父母之愛子,則為之計深遠",你的起點是父母懷抱,你的未來是修齊治平,弘毅致遠。所以額娘才狠心讓你歷練,吾兒可知"有多殘忍有多愛"。當然,吾兒自立並非始於今年今日,是家風使然。額娘一介弱女,尚能十九歲離家三千裡獨自求學,深信吾兒勝之。
  • 防疫情宅家,延期開學,你這樣管教"神獸"也許是上策!
    更有甚者,還要面對一個撓頭事,那就是對"神獸"管理教育問題!",不少朋友調侃自家"神獸"作呀,打遊戲上網熬夜,早上不起床,上網課隔靴撓癢不頂事!大人天天手機不離手,幾天不洗漱,床鋪亂糟糟,"神獸"會暗自竊喜:彼此彼此!家長要克服這些問題,做個愛看書學習、愛生活愛乾淨的"上進生",裝樣子也要象。
  • "我談了一場戀愛卻傾家蕩產!"比仙人跳悲劇 10000倍的,居然是這種騙局!
    內心深處渴望的是簡單幸福,為愛情甘心做一個傻子,到最後卻成了傻缺。一場戀愛,就傾家蕩產,小琳的經歷令人唏噓。"殺豬盤"騙錢騙情,讓受害人最後輸的一無所有,真是太可惡了!但你想不到的是,最先關注到這個數據的,不是單身女性自己,而是"殺豬盤"的騙子。他們將這一億單身女性當做了"獵物",開啟了自己的"宰割"之路。科學家的研究成果,需要經過千百次的實驗獲得,而騙子的騙局同樣需要總結經驗。
  • 兩歲半寶寶和她的動物"牧場",二十多隻動物友好相處
    最近幾天,又玩上了動物"牧場"的小遊戲,常常把我們逗的哈哈大笑。北極熊,還有面露兇光的鬣狗,勤勞的駱駝……"牧場"裡的動物共有二十多隻呢。"會說"小豬喜歡吃白菜,獅子喜歡吃肉肉。"還會說"突然,駱駝倒下了。"但是有時候也會說出一些不合邏輯的話,比如不讓我和她洗手要自己去,會說"奶奶不洗",不會說"奶奶別和我去洗手"。又讓我們忍俊不禁,哈哈大笑。
  • 戰"疫"響了,情感深了!
    2020,註定是多事之秋,註定是不平凡的一年,因為新年的第一天給大家特殊的拜年方式"居家拜年"。作為一名普通的老師我聽從安排,作為一名黨員我絕對服從命令聽指揮。 形式越來越緊,學校要求上報的數據越來越多,越來越細,所以每天都要在班級群裡發不同的通知,分享不同的文件精神,不停地催促家長朋友回覆信息,填寫表格……有時感覺家長也挺累的但是沒有辦法,特殊時期不能掉鏈子。
  • 從"高級保姆"帶大的皇帝朱由校看:保姆與老人帶孩子有何區別?
    為人父母的困惑:到底請誰帶孩子?!現代社會,節奏很快,壓力很大。很多年輕的夫妻,兩人都在上班。早出晚歸,沒有時間去照料孩子。於是很多家庭,都在請保姆帶孩子;也有些家庭,是讓自己的爺爺奶奶,"老人"來帶孩子。這就牽涉到一個問題,是請保姆帶孩子好?還是讓爺爺奶奶,老人們帶孩子好?
  • 這個母親的"瘋狂"舉動,卻引得旁人拍手稱讚
    你在購物或就餐,旁邊人的孩子突然哭鬧起來,大人怎麼也勸阻不了——這樣的場面是不是很煩人? 1 啼哭的女孩和"瘋狂"的母親 幾天前,我正陪著孩子購物,突然聽到一陣小孩的哭聲。 我們都知道,孩子最早的學習來自於模仿一一主要是看,然後是聽。因為眼睛接受信息提供給大腦處理的速度,要遠遠比耳朵傳輸的要快。 一個情緒失控幾乎崩潰的孩子,他的注意力完全集中在自己身上,眼睛裡全是淚水,耳朵只聽到自己的哭聲,你的說教又怎麼能傳遞到他的大腦裡去呢?更別說起作用了。
  • 新高考"3+1+2"模式下,怎麼選科?
    新高考"3+1+2"模式,把哪些學科救上岸,哪些學科推下水?我認為,談不到把哪個學科"救上岸"或"推下水",改革是大勢所趨,高考也不例外。新高考模式下,對語文、數學、外語沒有什麼影響,突出了物理、歷史兩個科目,對化學科目是一個弱化。
  • 遠離心理疾病,就要大膽的和這類人說"不"
    它的可怕之處就是指通過"學習"而形成的一種對現實的無望和無可奈何的行為和心理狀態。我們要警醒失敗對自己的影響,同時一定要時刻的記住,失敗都是暫時性的,我們無法預測未來,現在覺得困難事,在明天都可能會有轉機,一切皆有可能。培養這種樂觀的去看待事情的心態,就能避免"習得性無助"心理的形成。
  • I love You的真正意思不是"我愛你"!你知道嗎?
    知道"Ilove you"是什麼意思嗎?肯定會有人說:"這個啊,地球人都是知道!"我愛你"唄." 是的,我們知道這是一句告白的話,是我們表達愛的方式,它是一句放之四海皆準的宣言,既是世界最美的語言,也是情人之間表達情感最直接的語言.但是,你知道嗎,這8個字母其實是有特殊意義的.當你聽到或當你說出這句話的時候,是否知道它還有更深一層的涵義呢?
  • 「I love You」的真正意思其實不是 "我愛你"
    肯定會有人說:"這個啊,地球人都是知道!"我愛你"唄是的,我們知道這是一句告白的話,是我們表達愛的方式,它是一句放之四海皆準的宣言,既是世界最美的語言,也是情人之間表達情感最直接的語言. 但是,你知道嗎,這8個字母其實是有特殊意義的.當你聽到或當你說出這句話的時候,是否知道它還有更深一層的涵義呢?
  • 從心理學上看程璐思文離婚:兩個"好人"是很難維繫婚姻的
    這個回應問題的視頻我看了好幾遍,可以說通篇都是"乾貨"。兩人思路清晰,真誠而又直率地做了各自的回答。與其說他們是在給觀眾做交待。更像是再次給自己的婚姻做總結。倆人都是脫口秀演員,在節目中慣性職業素養使然"輕鬆"的開聊。但卻無法掩飾她們對分開的傷感和遺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