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素養要怎麼學?「「考試題目越來越難懂「面對這樣的疑慮;我們首先了解什麼是「素養」?所謂「素養」就是學會了、理解了之後,還要知道如何運用、如何繼續用。「
其實,不論以往帶得走的能力;或是現在的素養學習,最終我們希望幫助孩子面對未來多元社會的挑戰,因此閱讀素養不是用來應付考試的死知識,閱讀素養著重於如何理解、如何活用的過程。若能從小培養孩子敏銳觀察、靈活思考、勇於表達的態度,就會成為往後素養學習中靈活運用知識的最佳盤石。
「閱讀素養」起步式:一點也不簡單的「純粹性」親子共讀
松居直先生曾說「把孩子抱在膝上念圖畫書給他聽,是一件非常有意義的事。這時大人和孩子有肌膚的接觸、有語言的溝通、有心靈的交流」,然而這樣看似簡單的親子間純粹共讀行為,在現今網絡訊息充斥、手機不離手的日常生活中,顯得異常的珍貴。
在親子共讀團體輔導的過程中,強烈感受父母親「教育」幼兒的急切性,「單純念故事給孩子聽就可以了嗎?」「只有誇張的效果才能讓孩子專注嗎?」在響應這些問題之前,我想先分享一位媽媽的話,她說:「以前;我們陪兒子看書時,擔心他聽不懂一直問他問題,讓他覺得看書很無聊,不想主動閱讀,讓我很煩惱!現在;陪伴女兒看書就是純粹的共讀,一起享受繪本所帶來的快樂,她很喜歡分享有趣的事,也能自己專注看書,觀察力和表達能力都比哥哥同年齡時要好很多。」
從這位媽媽的分享中,我們體會到父母親角色的重要性,在親子共同體驗閱讀樂趣的「身教」薰陶下,父母親成為孩子的共同學習者,當學習動機不能強制;學習態度只能培養無法速成時,親子共讀的良好質量就是父母親在親職教養上最溫柔的一項堅持。透過親子間純粹、完整的閱讀分享,促成孩子、書和閱讀三者之間產生更多訊息的連結整合,培養出閱讀理解的無限潛能。
「閱讀素養」內功式:從父母陪伴開始的「閱讀輸入」
家庭是孩子最終的學習場域,現代父母的角色變得很多元,父母不再是主導者,這個基本態度很重要!因為在共讀的過程中,從選書開始大人就容易被自己先入為主的觀念所影響,以主觀經驗來判斷故事並下結論,然而;試想誰才是閱讀真正的主角?大人?還是小孩?這時大人不應該只急切地幫孩子選擇有「教化」意義的繪本。
1.幫助孩子融入故事
父母親必須扮演適當傳遞者的「媒介」角色,透過作者所提供的文本、圖像,在不背離文本、不誇飾失焦的穩定狀態下,陪伴孩子一起融入故事角色之中,幫助孩子將自己原本已知的經驗運用在圖文的推理、解碼上,同時讓書中的訊息擴展孩子的知識,最後才能達到活用於日常生活中的素養學習。切忌傳遞者對於文本或圖像的過多詮釋,那麼孩子就失去了啟動理解機制的機會,只選擇直接接收大人拋出的結論,如此一來就無法透過閱讀學習去建構他自己的理解能力。
2.透過好奇引導思考
同時;建議在不加油添醋的傳遞故事之後,大人搖身一變成為充滿「好奇」的共同閱讀者,並能嘗試跳脫「這本書想要告訴你什麼?「的框架,從書中找出自己感興趣、或是覺得疑惑不合理的地方,透過好奇所產生的探索、思考,共同完成親子間自然的對話,如此一來;我們才能夠聽到孩子真正的想法,畢竟「閱讀輸入」最重要的是讓親子在語言的互動交流中找到彼此情感的溫度。
家長最關切的問題,然而「問一個好問題」本質就涵蓋著上對下的指導氛圍,我們不如換一個角度,藉由和孩子聊一聊在閱讀中感興趣的事,拉近彼此分享溝通的距離。
身為父母難忘孩子第一次開口叫「爸爸」「媽媽」的感動,卻忘了之前曾對著孩子反覆說了多少次「爸爸」「媽媽」。同樣地;當我們渴望知道孩子到底聽懂了沒?學會了沒?反而忽略了「閱讀理解」不是劃重點,它需要時間去思考、內化的。
「閱讀素養」外功式:從孩子談起的「閱讀輸出」
在觀察孩子「閱讀輸出」表現時,大人通常以問答方式來進行評量,例如:講完「貝蒂不想不想去睡覺」後,詢問孩子:「你覺得貝蒂不去睡覺這樣對不對?」這種「是非題」問答法,常讓孩子流於附和或模仿的回應。
1.分享自我感受
想要孩子學會主動思考,就不能只用填充題或是非題的方式進行問答,避免讓閱讀成為背誦堆砌出來的死知識,而是希望能將閱讀的深刻感受廣泛表現在日常生活之中。我們對於兒童閱讀理解的表達方式,不能以單一標準來評量,有時或許只是一個眼神、或是一句話,就能傳遞出孩子最真切的感受。例如:當共讀完「大吼大叫的企鵝媽媽」之後,一位小女孩默默地說出「他的媽媽~好好喔!」,此時短短的一句話,已經充分的表達了孩子的心聲。
2.結合生活提出看法
我們關心的不是語彙表達的長短問題,而是孩子所接收到的訊息是否能夠和他已知的知識經驗有所連結,例如:在共讀「貪心的草莓大叔」時,有人提出「為什麼他可以買那麼多的草莓?」孩子普遍的答案是「他很有錢!」只有一位孩子說出不同的想法:「我看到草莓大叔都穿同樣的衣服,也許他把錢都存起來;通通拿去買草莓了!」這時你會知道這個孩子從圖像訊息中探索、推論,再經由內化理解,進而整理出合理性的詮釋,從我看(聽)到、我思考、我表達的過程中,逐步累積學習能量。
「閱讀素養」番外篇:父母能和孩子怎麼聊?
當孩子聽完或自行閱讀完故事之後,自然地提出他們的想法,那麼「要設計題目討論,孩子才能學到更多嗎?」「怎麼問才是個好問題?」就會是家長最關切的問題,然而「問一個好問題」本質就涵蓋著上對下的指導氛圍,我們不如換一個角度,藉由和孩子聊一聊在閱讀中感興趣的事,拉近彼此分享溝通的距離。至於要怎麼聊?以下的秘籍或許是大家可以參考的方向~
[秘籍一]透過圖文閱讀所產生的連結:
從共讀的圖文內容中尋找話題,例如:在共讀完《貝蒂著急了 我想吃香蕉》一書,提出「我很好奇~貝蒂為什麼不想讓大嘴鳥幫忙呢?」這樣的互動方式需要閱讀完文本的整體訊息之後,才能從思考理解中進行分享表達。
[秘籍二]透過生活經驗所產生的連結:
從孩子日常生活經驗中尋找話題,例如:「遇到困難時,你願不願意接受別人的幫助?」這樣的互動討論,著重於生活經驗的連結,即便孩子沒有看過《貝蒂著急了 我想吃香蕉》一書,也能進行分享表達。
[秘籍三]綜合閱讀與生活的雙重連結:
試著把故事中的角色情境與日常生活經驗做結合,例如:在故事結束前,貝蒂又看到另外一根香蕉。所以;「如果你是貝蒂,你又拿到一根香蕉,那麼你會怎麼辦呢?」此時我們將原本看似沒有交集的討論內容,透過將故事角色情境投射至日常生活經驗之中,巧妙的將兩者連結在一起。
不論是上述的哪一種大內功法,在「閱讀理解」的探索之路,親子間還有很多共同努力的學習空間,認真「聆聽」彼此的聲音,我們才能了解孩子真正的想法,甚至在意見相左時也不需要立刻強行糾正,對話的目的不是只為了要教什麼?也不是一種相互說服的過程,就算是沒有共識,也要學會彼此同理尊重、自我負責,相信一位會思考的孩子背後一定會有樂於思考理解的父母,只要持續不斷的堅持,未來一定還有更多在閱讀上的驚喜等候著我們。
噹噹童書優惠碼
200-30優惠碼:UCR73B
優惠碼疊加滿減使用:400-200-30
有效期至 2021-02-02
適用範圍:
噹噹主頁面參加100-50的圖書均可使用
使用方法:
在訂單確認頁面,點擊「優惠券/碼」,
切換「優惠碼」標籤頁,輸入上述優惠碼即可。
每個帳戶僅可使用一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