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慎《臨江仙》,道盡了人生百態

2021-02-08 今日陽穀

從全詞看,基調慷慨悲壯,意味無窮,令人讀來盪氣迴腸,不由得在心頭平添萬千感慨。在讓讀者感受蒼涼悲壯的同時,這首詞又營造出一種淡泊寧靜的氣氛,並且折射出高遠的意境和深邃的人生哲理。作者試圖在歷史長河的奔騰與沉澱中探索永恆的價值,在成敗得失之間尋找深刻的人生哲理,有歷史興衰之感,更有人生沉浮之慨,體現出一種高潔的情操、曠達的胸懷。讀者在品味這首詞的同時,仿佛感到那奔騰而去的不是滾滾長江之水,而是無情的歷史;仿佛傾聽到一聲歷史的嘆息,於是,在嘆息中尋找生命永恆的價值。


  在這凝固地歷史畫面上,白髮的漁夫、悠然的樵漢,意趣盎然於秋月春風。江渚就是江灣,是風平浪靜的休閒之所。一個「慣」字讓人感到些許莫名的孤獨與蒼涼。幸虧有朋自遠方來的喜悅,酒逢知己,使這份孤獨與蒼涼有了一份慰藉。「濁酒」似乎顯現出主人與來客友誼的高淡平和,其意本不在酒。古往今來,世事變遷,即使是那些名垂千古的豐功偉績也算得了什麼。只不過是人們茶餘飯後的談資,且談且笑,痛快淋漓。多少無奈,盡在言外。


  大江裹挾著浪花奔騰而去,英雄人物隨著流逝的江水消失得不見蹤影。「是非成敗轉頭空」,豪邁、悲壯,既有大英雄功成名就後的失落、孤獨感,又暗含著高山隱士對名利的淡泊、輕視。既是消沉的又是憤慨的,只是這憤慨已經漸漸沒了火氣。面對似血的殘陽,歷史仿佛也凝固了。「青山依舊在」是不變,「幾度夕陽紅」是變,「古今多少事」沒有一件不在變與不變的相對運動中流逝,從「是非成敗」的糾葛中解脫出來,歷盡紅塵百劫,太多的刻意都可以拋開,太複雜了倒會變得簡單,在時、空、人、事之間的感悟中,別是一般滋味在心頭。


  歷史固然是一面鏡子,倘若沒有豐富的甚至是痛苦的殘酷的人生體驗,那面鏡子只是形同虛設,最多也只是熱鬧好看而已。正因為楊慎的人生感受太多太深,他才能看穿世事,把這番人生哲理娓娓道來,令無數讀者產生心有戚戚的感覺。


  既然「是非成敗」都如同過眼煙雲,就不必耿耿於懷、斤斤計較;不如寄情山水,託趣漁樵,與秋月春風為伴,自在自得。作者平生抱負未展,橫遭政治打擊。他看透了朝廷的腐敗,不願屈從、阿附權貴,寧肯終老邊荒而保持自己的節操。因此他以與知己相逢為樂事,把歷代興亡作為談資笑料以助酒興,表現出鄙夷世俗、淡泊灑脫的情懷。無論過去,當下,還是以後,追逐名利似乎總是一些人的生存方式,然而名韁利鎖又往往令人痛苦不堪,難以自拔。


  當然要建功立業,當然要展現英雄氣概,當然要在無情的流逝中追求永恆的價值。但是既要拿得起,進得去;還要放得下,跳得出。要想看清歷史發展的必然趨勢,看清自己在歷史中的位置和可能起到的作用,深度和遠見都必須在生活中不斷磨鍊。


  浪奔浪流,萬裡滔滔江水永不休,任憑江水淘盡世間事,化作滔滔一片潮流。歷史總要不斷地向前推進,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逝者如斯,誰也留不住時光的腳步。可是人們卻不甘就這樣順其自然,隨波逐流。


  青山不老,看盡炎涼世態;佐酒笑語,釋去心頭重負。任憑江水淘盡世間事,化作滔滔一片潮流,但總會在奔騰中沉澱下些許的永恆。與人生短暫虛幻相對的是超然世外的曠達和自然宇宙的永恆存在。宇宙永恆,人生有限,江水不息,青山常在。


  下片展現了一個白髮漁樵的形象,任它驚駭濤浪、是非成敗,他只著意於春風秋月,在握杯把酒的談笑間,固守一份寧靜與淡泊。而這位老者不是一般的漁樵,而是通曉古今的高士,就更見他淡泊超脫的襟懷,這正是作者所追求的理想人格。


相關焦點

  • 中國詩詞大會:一首《臨江仙》,引出才子楊慎一曲《西江月》
    之前,因為《中國詩詞大會》考到「滾滾長江東逝水」,然後就說到了楊慎的《廿一史彈詞》。那首《臨江仙》,是出自這彈詞的第三段《說秦漢》,今天接著分享其它的。就從頭開始吧。詞的格調雖然不及楊慎的,但是細膩和意境要好很多。《西江月》詞牌,另有五十字,前後段各四句兩平韻兩叶韻,五十一字,前後段各四句兩平韻兩仄韻,五十六字,前後段各四句三平韻等變體。代表作有辛棄疾《西江月·夜行黃沙道中》等。
  • 2020東大通知書為學子唱一曲《臨江仙》!你了解「臨江仙」嗎?
    禮盒形式,經典「東大藍」,打開封套,《臨江仙》的校歌悠揚響起。先了解一下「臨江仙」吧! 《臨江仙》本是唐教坊曲名,後為詞牌名。屬雙調,間於中調與小令間。柳永《樂章集》入「仙呂調」。「仙呂調」是「黃鐘宮」的六調之一,「黃鐘大呂」屬高亢激越的聲調,故極長於抒情。
  • 楊慎黃峨:三十載離索,慣看了多少秋月春風,卻依舊不改青山
    楊慎,是明代文學家,明代三才子之首,他的《臨江仙》流傳千古,毛宗崗父子將《臨江仙》放進《三國演義》作為開篇詞,《臨江仙》其實是楊慎作為《廿一史彈詞》第三段《說秦漢》的開場詞,初讀《三國演義》第一回:「話說天下大勢,分久必合,合久必分」,便覺得和《臨江仙》特別相配,大概都是灑滿了英雄的緣故吧
  • 深圳羊臺山登山道,看盡人生百態!
    文題:一紙到底皆是空,圖形」圓「的起點和終點必須相交,人生亦如此,榮華富貴與平平淡淡相較,未必會多出幾分色彩。半山腰的苦苦掙扎儘管廣場上的百態非常不錯,準備登頂的還是大有人在,來這裡就是為了爬山成了多數人心底最直接的祈盼,浩浩蕩蕩的登山人群,徵服山頂的決心勢不可擋,相較廣場平坦的水泥路,山石拼接的登山路難了不止一星半點,五百階梯的地方就有人頗為疲憊,詢問同伴離山頂還有多遠,一千階梯時無法堅持的人開始增多
  • 宋詞中最脫俗的詞牌,六首最經典《臨江仙》,感受坦然與釋懷!
    臨江仙原是唐教坊曲,後用作詞牌。「臨」本意是俯身看物,臨江而看的自是水仙。南宋黃昇《花庵詞選》註:「唐詞多緣題。所賦《臨江仙》,則言仙事。」明董逢元《唐詞紀》認為,此調「多賦水媛江妃」,即多為詠水中的女神。此調唱時音節需流麗諧婉,聲情掩抑。至今影響最大的《臨江仙》,是明代才子楊慎所作《臨江仙·滾滾長江東逝水》,後電視劇《三國演義》的片頭曲歌詞有引用。
  • 移民故事:楊升庵《臨江仙》的創作與黃州麻城關係考
    另一篇是2019年06月06日《華西都市報》發表了張鴻春等人《拉鮓古渡與楊慎的千古絕唱》文,該文認為楊慎七次在雲南與四川之間往返。數次經過拉鮓古渡看到萬裡長江奔騰而過,感慨萬千,除寫下《宿金沙江》外,還寫下了《臨江仙》。
  • 楊慎詞《臨江仙.滾滾長江東逝水》為何成為《三國演義》卷首語?
    事實上,這首詞的出現比《三國演義》晚了一百年左右,它的作者是明朝學者楊慎,詞牌名為《臨江仙》,是清朝毛宗岡把它拼湊上去的。楊慎(1488年—1559年)四川新都人,字用修,號升庵。正德六年(1151年)狀元及第,東閣大學士楊廷和之子,明代三才子(楊慎、解縉、徐渭)之首。
  • 他詩尊杜甫,詞近蘇軾,一首《臨江仙》被稱為神作
    一些豪放詞作,後人認為,逼近蘇軾,比如《臨江仙》:憶昔午橋橋上飲,坐中多是豪英。長溝流月去無聲。杏花疏影裡,吹笛到天明。二十餘年如一夢,此身雖在堪驚。閒登小閣看新晴。古今多少事,漁唱起三更。這首詞,很多人用來與楊慎的《臨江仙》比較,並認為比之楊慎更好,到底如何呢?我們一起來品鑑一番。陳與義的人生橫跨兩宋,見識過北宋的風流繁華,也受過南宋偏居一隅的屈辱。所處環境巨大的落差,造就了他獨特的詩詞風格。
  • 這八首《臨江仙》流傳千古,你都知道嗎?
    這首《臨江仙》是小堯2020年2月冬去春來之際,與友人外出飲酒而題,今以拙作拋磚引玉,與諸君盤點一番那些讓人過目不忘的《臨江仙》。 楊慎《臨江仙》書法 臨江仙 【明】楊慎
  • 《三國演義》主題曲詞作者誕辰530周年 四川楊慎研究會成立
    知道《三國演義》開篇的那首開篇詞《臨江仙》嗎?這首詞也同樣成為了電視劇《三國演義》主題曲的詞——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是非成敗轉頭空。青山依舊在,幾度夕陽紅。這首詞大氣磅礴,被古今傳頌,它是由楊慎所寫。楊升庵(楊慎)雖被貶雲南蟄居三十餘載,卻致世經學,甚至成就中國文化南移的局面,也成就了他成為大明第一學者的殊榮。
  • 寫下「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談中」的楊慎,他的人生際遇值得一看
    因此,明代新都籍狀元楊慎,就值得特別關注。 楊慎(1488—1559)在中國文化發展史上的諸多創造性貢獻,被多個學科所重視,而在大眾層面也因為其名作《臨江仙》,廣為人知。正德六年(1511 年),24歲的楊慎高中狀元並授翰林修撰。
  • 【命理】明朝大才子楊慎,官運為何坎坷?
    坎坷人生,從八字看出來嗎?《三國演義》開卷第一回中,《臨江仙》吟道: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是非成敗轉頭空。青山依舊在,幾度夕陽紅。白髮漁樵江渚上,慣看秋月春風。這首膾炙人口的《臨江仙》,就是出於明朝三大才子之一的楊慎之手。這首詞也多多少少應照了楊慎的人生境況。楊慎(1488—1559年)是正德六年(1511年)辛未科狀元,與解縉、徐渭合稱「明代三才子」。他祖籍廬凌,徙居四川新都,父親是大學士楊廷和。楊慎自幼警敏,能詩能文又能據理論說,有「神童」的讚譽。
  • 8首《臨江仙》,每首都經典,驚豔世人千年
    8首《臨江仙》,每首都經典,都有佳句,令人叫絕。讀一讀,你最愛哪首?01 蘇軾·《臨江仙·夜歸臨皋》夜飲東坡醒復醉,歸來仿佛三更。家童鼻息已雷鳴。敲門都不應,倚杖聽江聲。長恨此身非我有,何時忘卻營營。夜闌風靜縠紋平。
  • 張裕苦艾酒美美濁酒一杯 盡享人生百態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張裕苦艾酒,美美濁酒一杯,盡享人生百態 眾所周知,不同的酒,各有各的特色,各有各的味道。若拿它們代表人生,恐怕也僅僅是代表人生中的某些片段吧。倘若把人生釀造成一杯酒,那它應該是什麼樣子的呢?
  • 楊慎真像《國家寶藏》裡面演繹的一樣無辜和正義嗎?
    《國家寶藏》中馮小剛演繹了悲情才子楊慎,反響不錯。《三國演義》主題曲「臨江仙」就是楊慎所做,馮小剛朗誦的挺好,符合楊慎當時的心情。楊慎名列明朝三大才子之列,甚至超越謝縉和徐渭名列榜首。楊慎……反正遠不如他那首「臨江仙」膾炙人口。
  • 這首詞,作為《三國演義》的主題曲而人盡皆知,您知道作者是誰?
    臨江仙明代 楊慎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是非成敗轉頭空。青山依舊在,幾度夕陽紅。白髮漁樵江渚上,慣看秋月春風。這首《臨江仙》系由明代楊慎所著。出自其著作《二十一史彈詞》的第三段「說秦漢」的開端,是楊慎用來評說秦漢之事的。該詞在明代並沒有引起多大反響,誰曾料想在楊慎離別人世一百多年以後,獨具慧眼的清代小說點評家毛綸、毛宗崗父子將之引用到了「毛評本」的《三國演義》卷首。自此,這首詞流傳極廣,三百年來廣為世人所知。
  • 蘇軾詞《臨江仙》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
    兩人經過短暫的重逢後再次離別,蘇軾為錢穆父踐行時,寫了一首《臨江仙》送給他。一別都門三改火,天涯踏盡紅塵。依然一笑作春溫。無波真古井,有節是秋筠。惆悵孤帆連夜發,送行淡月微雲。樽前不用翠眉顰。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
  • 明三大才子之首楊慎,為何深陷滇南三十載?這些年他又在幹什麼?
    但是他為何在人生巔峰的年紀流落邊疆數十年?他在邊疆的數十年又做了哪些鮮為人知的事情呢?楊慎在明孝宗時期,出生於官宦之家。從小便受到身為東閣大學士的父親所影響,喜愛文學,勤奮好學。當時明朝政治清明,國家強盛,楊慎從一個不受戰爭侵擾的社會和書香門第的家庭中長大,自幼便有入仕為官,為國為民的大志氣。長大之後的楊慎,也確實不費吹灰之力取得進士及第,完成志向的第一步。
  • 杜甫的名句,辛棄疾的名句,楊慎的名句,千古絕唱,值得收藏!
    各位詩友們,大家好,這篇文章的主題是杜甫、辛棄疾、楊慎作品中的的名言,希望大家喜歡,閒話不多說,直奔主題吧!一、杜甫,唐代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與李白合稱「李杜」。1、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
  • 「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談中」3首古詩詞,你我都可擁有的灑脫人生
    路遙遙,水迢迢,功名盡在長安道。今日少年明日老。山,依舊好;人,憔悴了。 清晨的時候,公雞在叫個不停,黃昏的時候,烏鴉爭著吵吵嚷嚷。誰不在紅塵當中鬧一鬧呢?因思古人事,更變盡塵埃。唐代詩人齊己站在高高的臺子下面,夕陽在背後投下最後一抹光輝,這時,傳來了即將入夜的鐘鼓報時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