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可以說是在一定時期內對一個家庭影響最大的事情,有人說每一次的高考都是千萬家庭共同付出多年刻苦努力的「押注」,這種全力以赴「押注」的結果要麼是被理想學府錄取之後的狂歡,要麼就是落榜之後全家鬱郁嘆息。
當然,古人說大道五十,但以天地之力也不過只能勉強衍生個四十九來,凡事總有「一線生機」遁走。高考「押注」的結果自然也就並不是絕對僅有兩種,除開錄取和落榜兩種結果之外,還有「破格錄取」這「一線生機」。
但這「一線生機」古人之所以用一個「遁」字形容,就是因為太過罕有極少能被抓住,所以,高考史數十年來能享有這「一線生機」的學子可謂鳳毛麟角矣,但真正抓住了這極易「遁走」的「破格錄取」之生機的,大多又都成了各界精英嬌子。
在文化藝術界裡就有兩個這樣的天選之子,他們一個在高考的時候英語只寫了十二個漢字交了張白卷,一個作文也只寫出來二十八個字,本以為都只能去面對落榜的苦楚,卻沒想到校長看過之後拍板破格錄取了他們,最後這兩個學生都成了文藝界的翹楚。
許多大咖名人一直在文化和制度的框架之內試圖對高考進行思考和探討,由於關乎到未來人才的建設培養,這種思考好探討的範圍也由教育界擴大到所有具有社會責任心的名人都能參與,藝術界就曾出過一位言語特犀利的高考點評達人——陳丹青。
很多人都對陳丹青關於教育的各種辛辣觀點記憶尤深,但少有人知的是他卻是一個實打實享受過高考「福利」的幸運兒。陳丹青年少時遇到「時代良機」,被歡歡喜喜地安排到蘇北鄉下光榮勞動,熬到二十五歲才迎來高考,興高採烈地走進考場才發現自己只能一臉懵——要考英語。
很難想像從未學過ABC的陳丹青面對一張英語試卷時內心是何等的澎湃,也許是沮喪也許是憤怒,總之,他交了一張等同於白卷的「答卷」——英語試卷上他一個ABC也沒寫,反而是寫了十二個漢字就交了上去(見上圖),這十二個字就是坦誠自己只能交白卷的理由:我沒學過ABC啊,你要考我就只能交白卷了。
陳丹青的這張白卷就是後來聞名藝術界的「英語白卷十二字」(見上圖),文藝界至今都對陳丹青當年用十二個漢字應付英語考試一事津津樂道,而陳丹青則是藝術界有名的「白卷狀元」。當年他由於美術功底紮實出眾而被考官「不拘一格」招收,順利被美院錄取最終才造就了今天功成名就的陳丹青。
那另外一個被破格錄取的文化名人就比陳丹青更有名了,他就是現代大詩人臧克家。臧克家當時參加的考試其實還不能算是今天的「高考」,但考試意義也和今天的「高考」很是接近,因為臧克家偏科嚴重也差點兒沒法上大學。
當然,大家可想像作為一個詩人他的文科肯定是厲害的,臧克家的數學考試就妥妥地背回了一個鴨蛋,但難以想像的是他的作文卻也只寫出了二十八個字而已!(二十八字作文全文見上圖)然而,就是這麼二十八個字的作文,反而讓校長看了之後也把他給破格錄取了,原因就在於這個二十八字的作文寫得實在太牛了!
陳丹青和臧克家的高考經歷可以說是罕有的「高考神話」,但這種「神話」實則是建立在他們在各自領域的過人才華基礎之上,如果陳丹青沒有出眾的美術專業功底,如果臧克家沒有能瞬間打動校長的文採智慧,想必當初也是沒有辦法抓住「破格錄取」這一機遇的。
所以,根本就沒有什麼「高考神話」的存在,所有的破格錄取其實都是基於自身超於常人的能力發揮,相信每一個坐進考場的學子也都明白,唯有錘鍊自身才能締造自己的「高考神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