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高考是每個人都要經歷的人生中第一件大事,它決定了你將來的生活究竟是往哪兒走,也是在一定時期內對每個考生家庭影響最大的因素,曾有人把這每一次的高考都比作千萬家庭多年努力的「押注」,而這個「押注」成功與否,也同樣決定著你人生的每一步。
無論在社會上的哪個行業裡,都有每個行業裡的規則,而這些規則總會對每個人形成約束,從而能更規範更高效的完成自己的工作。但是在某些時候,按照規則來是沒有出路的,那就只能反其道而行,不守規則的試一試,要麼置之死地而後生,要麼就能出現奇蹟。
魯迅先生為了喚起民族覺醒,棄醫從文,用手中的筆桿當武器,沉痛打擊了敵人的囂張氣焰,真正的喚醒了沉睡中的中國人民,號召無數人站起來英勇抗戰。而在魯迅先生病逝之後,許多文人紛紛作詩懷念他,其中最著名的一篇文章,莫過於那首《有的人》。
有的人活著,他已經死了;
有的人死了,他還活著。
這首現代詩是作家臧克家先生在魯迅逝世13周年時所創作的,這首詩在今天應該早已被大家熟知。詩中臧克家不僅表達了對魯迅的崇拜之情,還有對他無限的追思,也號召了更多的人向魯迅先生學習。
臧克家(左)
大家都非常熟悉這首詩,但對這首詩的作者臧克家,大家可能了解的並不是太多。今天我們就來說一件臧克家學生時代神奇的事情,如果這件事換做別人一定不會這樣去做,但是就在臧克家這兒,這件事就這樣不可思議地發生了。
他那年參加高考時,數學直接交了白卷,語文作文也僅僅寫了28個字,可沒想到竟然得到了閱卷老師的高度評價,更不可思議的是他竟然直接被校長「強制」錄取了。那麼這件事情的經過,究竟是怎樣的呢?
臧克家1905年出生在山東諸城的臧家村,他的父親曾畢業於政法學堂,祖父也是大清的秀才,所以說臧家是標準的書香門第。而臧克家從小就耳濡目染,對中華的燦爛文明和國學、古文都充滿不尋常的熱愛。
他在四歲的時候就能背誦唐詩,六歲的時候就能讀懂宋詞,在七歲的時候就早已能把《嶽陽樓賦》整個倒背如流。在1919年,震驚中外的「五四運動」爆發,年僅14歲的臧克家義無反顧的走出私塾,走上街頭,跟著比自己大很多的哥哥姐姐們一起喊口號,貼標語,奮不顧身的投入到這場反帝反封建的革命大潮中去。
五四運動
到了1923年,國家上下動蕩不安,戰亂紛爭不止、生靈塗炭。而這時的臧克家青春年少,意氣風發,他以優異的成績考進山東師範。他如饑似渴的學習文化知識,下定決心要用自己的才學報效國家。
他幾乎對所有的文學書籍都感興趣,還經常寫點自己的文章,經常發自內心真情去抒發心裡感慨和憂國憂民的情懷。他還經常寫日記、散文和讀後感,經常把對民族前途的擔憂寫進文章中,再把這些東西拿出來到班裡誦讀。再後來他還把自己的作品寄到報社,嘗試著投稿。
就是這樣,臧克家跟現代詩結下不解之緣,當然他也與數學擦肩而過。
臧克家非常渴望考上大學繼續深造,他覺得自己需要大量的知識給自己充電。但是一提去報考大學的事,同學們和班主任都不看好他,覺得他的數學基礎太差,應該繼續復讀,而大學招考是要看總成績的,像他這樣偏科這麼嚴重的人去參加高考只可能落榜,徒勞無功。
可不管老師同學怎麼勸他,他都一心想著考進大學用學歷來證明自己。於是他就這樣硬著頭皮報考了國立青島大學的招生考試。可到了數學考試的時候,臧克家就像看天書一樣,一點兒也不會,急的他滿頭大汗。
到了自己拿手的國文考試時,面對作文題目,他卻劍走偏鋒,幾經考慮後他僅僅寫了短短三行共28個字:「人生永遠追逐著幻光,但誰把幻光看作幻光,誰便沉入了無邊的苦海。」而沒想到這句話卻被閱卷老師看懂了其中深意,滿分100分就給了他高達98分的好成績。
但是不管怎麼算下來他的總成績還是遠遠不夠,校長聽說了這件事之後,也趕來看了一下臧克家的試卷,看完之後當場就決定要錄取他。後來,在他在校的這段時間,臧克家又受到了名師指點,文學水平又能更上一層樓。
結語:這個故事是發生在曾經那個特殊的年代裡,那時候國家需要這樣的人才,所以,根本就不存在什麼「高考神話」,所有的破格錄取其實都是基於自身超於常人的能力發揮,相信每一個坐進考場的學子也都明白,唯有錘鍊自身才能締造自己的「高考神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