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小婷老師育兒觀(文章原創 ,版權歸本作者所有,歡迎個人轉發分享)
《三代》這首詩是著名詩人臧克家先生在1942年創作的,短短二十一個字,就將祖孫三代人的形象躍然紙上,而且在這「三代人」的背後,映射出了世世代代生活在土地裡的農民的生活和命運。
臧克家先生筆下,經常出現普通的農民、老牛、老馬等接地氣的形象,因為他也被稱為「農民詩人」。不過,與他質樸的詩作不同的是,他畢業於國立青島大學(現在的山東大學)。
但其實,臧克家在報考國立青島大學時並不是那麼的順利,甚至可以說以他的成績根本不可能有任何一所學校願意錄取。這是怎麼回事呢?
臧克家是山東人,也算是出身於書香門第,他的祖父在大清時期考上了秀才,爸爸畢業於政法學堂,在這樣的家庭中生活,臧克家很小就飽讀詩書,尤其是對中華傳統文化和國學有濃厚的興趣。
臧克家從小上的是私塾,語文雖然難不倒他,但他對數學卻是一竅不通,在報考大學之前所有的人都勸他放棄,認為他的成績考大學根本不可能。他的老師也勸他復讀或者找一份關於文學的工作。
但是26歲的臧克家還是決定要試一試,而且自知偏科嚴重的他,決定在考場上「鋌而走險」一把,他在考語文時並沒有按照題目作答,而是在卷子上寫了一篇只有28個字的作文:
人生永遠追逐著幻光,但誰把幻光看成幻光,誰便沉入了無底的苦海……
就是這短短的28個字,在閱卷時打動了聞一多,讓他決定破格錄取這個數學0分、語文幾乎沒作答的考生。
臧克家也沒有辜負聞一多的信任,在入學後就不斷的發表自己的作品,一躍成為了著名的詩人。他的詩作《有的人》、《烙印》、《老馬》等作品都帶給人深深的思考。
臧克家無疑是非常幸運的,在那個年代能出生在一個書香門第本身就是一件很幸運的事情,更不用說在數學嚴重偏科的情況下,憑藉著一篇作文被聞一多發現的機率有多麼的小!
不過如果只是幸運,沒有多年的苦讀詩書、沒有放手一搏的勇氣或者沒有打動聞一多的實力,那麼也還是不會有後來的詩人臧克家。
語言的力量就是這樣,就像臧克家為紀念魯迅寫的《有的人》中經典的一句:
有的人活著他已經死了;有的人死了他還活著。
短短兩句話就總結了兩種人、兩種人生的選擇和兩種人生歸宿,很簡單卻很直接,一針見血的表達了自己的情感。時至今日這句詩也是值得一讀的經典。這首作品也曾被收錄在小學六年級的課文中。
很多家長應該都希望自己的孩子也能有這樣運用語言的功力,能用很普通的文字寫出深入心靈的作文吧!其實寫出好的作文,需要兩個途徑的積累——親身經歷和閱讀。
而且不光是閱讀,更要動手練筆,學會將看到的、聽到的變成自己的東西,寫出來。
像六年級上學期學的語文課文《少年閏土》,描寫的是場景和人物,用場景中人物的表現來明確人物性格。
孩子想要模仿這種寫法,就可以先用思維導圖的方式,將魯迅先生原文中的事件和對應的人物性格列出。
然後選擇一張自己的照片,回憶當時的場景和故事,總結然後描寫。
這種方法是我從《課文裡的寫作密碼》中看到的,這套書是杭州時代小學語文教師曹海棠老師主編的,她將自己多年輔導作文的經驗結合語文課文總結成了這一套同步練筆書。
全書一共6冊,對應新課標語文教材1~6年級的上冊(下冊全套將在下半年出版)。
我和兒子試用了一陣,效果還是很好的,書中所提到的寫作方法都比較基礎,思維導圖的方式可以幫孩子發散思維,找到生活中被遺忘的細節。兒子現在每次寫作文前都要用草稿紙先畫一下思維導圖,把文章內容大致定好再下筆,再也沒有過跑題的情況出現。
這裡是小婷老師育兒觀,在這裡你能發現最實用、最有意義的家庭教育相關內容和育兒知識
想要了解更多育兒知識請關注我,喜歡這篇文章,請點讚、分享給更多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