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勞動教育新課題,既是培養學生勞動素養的現實需要,也是踐行『活教育』的有益嘗試。」瀝東小學校長範張根介紹,利用「智慧農場」這一方活課堂,瀝東小學開展了各具特色的勞動課程,供學生參加各式各樣的勞動實踐,努力讓勞動教育「落地有痕」,在學生成長中發揮綜合育人的功能。
在「智慧農場」
揚勞動教育之帆
據介紹,近幾年來,瀝東小學在弘揚「工匠精神」、構建「三元匠心」課程、打造具有「工匠精神」的現代化品質校園這一目標指引下,尤其注重通過「五育並舉」,推動學生素質的全面提升。
借去年創建紹興市現代化學校的契機,瀝東小學建設起了「智慧農場」這一勞動實踐基地。針對一些孩子動手能力相對較弱,缺少對父母工作艱辛的認識和感恩之心的現實問題,學校積極思考如何利用「智慧農場」這一勞動實踐載體,引導孩子們懂得尊重他人的勞動成果,養成良好的勞動習慣、團結協作的意識、勇於創新的精神。
為此,該校聘請認真負責且學有專長的教師擔任輔導員,同時聘請校外蔬菜種植基地的王師傅,定期到學校講授蔬菜種植經驗,帶領學生走進田間學耕作,鑽入大棚學育苗,讓孩子們在動手、動腦的同時,掌握基本的勞動技能和技巧,提升孩子的勞動素養,從而養成正確的勞動觀念和勞動習慣。
與此同時,瀝東小學在「智慧農場」無土栽培室周邊開闢出專門地塊,創設了多個勞動實踐基地,並「承包」給三至六年級各班。
「第二課堂」上收穫
成長和快樂
每星期四下午的兩節拓展課時間是「智慧農場」最熱鬧的時刻。各班都把課堂「搬」到了田間地頭,在輔導員和班主任的指導下,學生在無土栽培室學習營養液配比、播種、育苗、控制栽培系統水泵工作等種植技能;在「承包地」學習為蔬菜澆水、鬆土、除草、捉蟲、施肥……到處是繁忙的勞動景象,四處洋溢著孩子們的歡聲笑語。
只見四(1)班的學生正圍在無土栽培設備邊觀察一星期前移栽的水培芹菜和青菜的生長情況。「不好啦!我們組的青菜長蚜蟲了!老師,移栽前我們檢查過菜苗沒有蟲子的,這個蚜蟲哪裡來的啊?」管理四號水培設備的學生羅道爽焦急地來求助。「這是因為菜苗上有蚜蟲的蟲卵,這幾天大棚裡比較溫暖,就孵化出來了。沒關係,將洗衣粉、尿素、水按1:4:100的比例充分攪拌成混合液,用噴壺噴灑在青菜上,既可殺蟲又能施肥,一舉兩得。」班主任陳剛松自信滿滿地回復學生,看來,為了幫助學生開展好種植,他也是做足了功課。
另一邊,五(1)班的「小農夫」們正在輔導員老師的指導下移栽萵苣苗。孩子們忙著拔秧的拔秧,挖坑的挖坑,種萵苣的種萵苣,雖然每個人的額頭冒著汗珠,雙手沾滿泥土,但沒一個人喊累的,顯然都樂在其中。
最激動人心的莫過於到自己班的勞動基地收穫勞動果實了。瞧,六(2)班的學生收番薯來了。學生們用鐮刀將番薯藤割倒搬到一邊,再用鐵鍬沿著壟的下沿開挖,將一個個胖胖的番薯從土裡翻出來。學生蔣雯拎著一串迷你番薯,讓大家猜猜這是什麼品種。學生洪少涵馬上回應:「你真健忘!春天種番薯時老師介紹過,這批番薯有紫薯、小香薯、西瓜紅蜜薯、板慄薯、蜂蜜罐紅薯六個品種,你這肯定是小香薯!」
協同推進做好
勞動教育「文章」
在一輪輪的農事操作中,學生們走進自然,親近泥土,用身體去丈量物理和心靈的世界,用全部的感官去認知和學習這個世界,觀察到了物種、自然、大地的輪迴變化,也收穫了知識積澱以及自信喜悅的童年時光。「教育,不僅需要知識,更需要實踐、體驗。」看著眼前充滿生機的農場和忙碌著的孩子們,範張根格外高興。
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曾說:勞動教育不僅豐富、充實人的精神生活,而且能培養人的創造性勞動態度,把勞動變成一種生活享受、生活樂趣。只有生活化的勞動,才能真正打動學生,影響學生;只有在勞動中,才能真正感受收穫的美好。基於這一認識,學校利用校訊通、班級微信群、班級釘釘群等及時向家長推送勞動教育的相關信息,爭取家校聯手推動勞動教育。
「自己的事情,自己學著做。」學校向全體學生發出倡議,並根據全校低段、中段、高段三個年段的學生能力提供了不同的「家務清單」。一系列引導,培養了學生的生活自理能力,同時,也讓學生們在勞動過程中體會到父母的辛苦,無形中增進了親子感情,起到了弘揚孝道、傳承美德的積極作用。
三(2)班學生王靜焓的媽媽點讚學校的勞動教育真及時,孩子變得更愛勞動了,不僅自己的物品收拾得好,還能主動幫忙做家務了。四(1)班學生顧夏熠的爸爸滿臉自豪地說:「我家的孩子現在懂得我們工作的辛苦了,還知道主動給我們盛飯、倒茶,我很開心!」
學校相關負責人表示,在帶領學生親近農耕文化,體驗農事,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之外,學校還將探索實踐從課堂到農場的融課程活動,以勞動場景為主線,催生學科對話,讓課程與生活建立聯結,並搭建富有層次的課程群落,以此更好落實學科核心素養目標,在學科知識的相互張力中實現「全人」「全課程」的生態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