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迅《唐宋傳奇集》例序中令人迷惑的一句話

2021-01-10 普羅泰爾

1927年魯迅先生在廣州「發意匡正」,從《文苑英華》﹑《太平廣記》﹑《青瑣高議》等著作中經過仔細校訂,選錄出45篇傳奇小說,編輯出一部可「稍足憑信」的《唐宋傳奇集》,並對編入各篇的作者、版本等作了詳細的考證說明。9月10日,魯迅先生給這部書校勘完畢之後,寫了「例序」,將書稿和例序發給北新書局的李小峰出版,隨即攜許廣平離開廣州,乘船經香港抵達上海。在這篇「《唐宋傳奇集》例序」最後,魯迅先生在日期、署名之後,多寫了一句:

中華民國十有六年九月十日,魯迅校畢題記。時大夜彌天,璧月澄照,饕蚊遙嘆,餘在廣州。

這「大夜瀰漫」是非常突然的一句,和前後上下,沒有絲毫邏輯和內容上的關聯。李小峰和孫伏園一樣,是魯粉,但凡魯迅先生的稿子,絕不改一字,不問為什麼,來什麼原樣發什麼。書出版之後,果然所有人都心存疑惑,不得其解。之後,到了魯迅研究者手裡,解讀是這樣的:

蔣介石」四一二「反革命政變後,中國處於更加深重的黑暗之中;但反動派有如惡蚊只能猖獗一時;而魯迅面對黑暗,則顯示了大無畏的革命氣慨。

——做為不明真相的吃瓜群眾,這個解釋似乎也並沒什麼錯,大概也只能這麼解釋了。

然而文藝理論家許傑在1979年出版的《魯迅回憶錄(二集)》裡,記載了這麼一件事:有一次參加某刊物籌辦會的宴請,魯迅先生在座,鬱達夫也對這句話有所疑惑,向魯迅先生請教。魯迅先生得意地說,我是特意刺高長虹的。——按說,這種人傳人的話的回憶錄,我一般只當參考資料的,它們比市井傳言可靠有限。然而,許傑說的時間人物地點確否不論,但是魯迅說的「刺高長虹」肯定不會有問題的。

高長虹(1898年-1954年),詩人,作家。曾創辦《狂飆》雜誌,深得魯迅先生賞識,1925年魯迅先生邀狂飆社成員和韋素園等一起創辦《莽原》雜誌。然而好景不長,1926年魯迅先生去廈門大學任教時,《莽原》押下幾篇稿件,都是原《狂飆》社成員,高長虹視為《莽原》在打壓狂飆社。所以突然反目,公開發文指責魯迅先生以「思想界權威自居」,「瘟臭」,令人作嘔。魯迅先生予以反擊,兩人矛盾開始。後來,魯迅收到韋素園的來信,並將高長虹的一首詩《給——》展示給魯迅看,告訴魯迅高長虹發飆,押稿一事只是導火索,真正的原因是為了許廣平。高長虹將許廣平喻為月亮,將魯迅喻為黑夜。魯迅這才恍然大悟,哭笑不得。1927年魯迅在廣州中山大學任教,與許廣平正卿卿我我,在撰寫「《唐宋傳奇集》例序「時自然心情大好,忍不住加了這麼段「刺高長虹」。

這下再看這句話,意思就非常簡單明白了。我隔著屏幕都能感覺到魯迅先生嘴角調皮的微笑和心中掩飾不住的得意。

魯迅與許廣平

附:高長虹月亮詩

月亮《給——》28

我在天涯行走,月兒向我點首,我是白日的兒子,月兒呵,請你住口。

我在天涯行走,夜做了我的門徒,

月兒我交給他了,我交給夜去消受。

夜是陰冷黑暗,月兒逃出在白天,只剩著今日的形骸,失卻了當年的風光。

我在天涯行走,太陽是我的朋友,月兒我交給他了,帶她向夜歸去。

夜是陰冷黑暗,他嫉妒那太陽,太陽丟開他走了,從此再未相見。

相關焦點

  • 專欄| 王扉:我們如此不了解魯迅
    王扉 曾經是搞政治的利用他現在輪到玩商業的消費他這就是魯迅的偉大與悲哀 昨天是魯迅逝世80周年紀念日,我想好好談談魯迅。 這年頭,想要好好談魯迅是非常不討好的。網上有個關於魯迅的段子是這樣的:一日,魯迅在大街上走,忽然聽見後面有個年輕人大喊:「迅哥!」魯迅一回頭一看,那年輕人說:「迅哥,你不認識我了嗎?」魯迅說:「你是?」年輕人說:「你不記得了嗎?深藍的天空中掛著一輪金黃的圓月,下面是海邊的沙地,都種著一望無際的碧綠的西瓜。其間有一個十一二歲的少年,項帶銀圈,手捏一柄鋼叉……」魯迅驚呼:「哦!你是閏土?」年輕人說:「不,我是猹!」
  • 孩子有「魯迅恐懼症」?語文老師這樣講,中學生才能懂魯迅
    中學生害怕讀魯迅是一件很正常的事情,因為作為語文老師的我們在少年時代也曾恐懼魯迅。但在講授魯迅的作品時,我們應當重視那些導致學生反感魯迅的普遍性問題,從而對症下藥,消除他們的恐懼和隔閡,提升他們在閱讀中的感受力。
  • 魯迅先生有一位偉大的母親
    生命是一個過程 也是一種目的知道魯迅先生的大名,是幾十年前的啟蒙時期。那時,他的大名如雷灌耳。有時,真想問問,現在的年輕人,是不是還知道曾經有過魯迅?9月25日,在魯迅先生誕生138周年之際,有幸到紹興魯家老宅子去拜謁了魯迅先生曾經生活學習過的地方。睹物思情,勾起了無限聯想……有誰還記得他的生日?
  • 《魯迅著作初版精選集》新書發布會舉行
    魯迅著作初版精選集   10月19日《魯迅著作初版精選集》新書發布會在北京魯迅博物館舉行。中央編譯出版社副社長邢豔琦在發言中介紹了這套叢書的源起和出版情況;魯迅博物館館長楊陽就本套叢書的稀缺情況做了介紹;著名藏書家謝其章評價:這套叢書更像是工藝品,有很好的收藏價值;著名作家解璽璋也在會上呼籲大家:從閱讀魯迅先生的著作開始了解魯迅!與會專家、學者對這套《魯迅著作初版精選集》的出版給與了高度評價。
  • 魯迅最經典的一句話,只有24個字,大師思想深度就是不同
    魯迅先生一生說過無數經典言論,但大多都是用來教育人的,即便這些言論看上去是在批評人。他曾在自己的評論集裡,專門對他最擅長的批評文學手法進行過解釋,他說這些批評的文字,不管聽上去有多麼刺耳,最根本的動機和目的,從來都不是為了批評而批評,而是為了改變而批評的。
  • 魯迅一生當中從沒有罵過蔣介石,魯迅離世後,蔣介石送給他6個字
    毛主席以前說過這樣一句話:魯迅的骨頭是最為堅硬,他並沒有分毫的奴顏和媚骨。這可是很高的點評,魯迅先生是非常有節氣的人。魯迅先生的文本是一柄匕首,講那時候社會的慘澹分析給人們看。被魯迅先生罵過的人不計其數,可是蔣介石,魯迅先生則是從未曾罵過的,這也讓很多人不理解,至於各種緣故,應當僅有先生自身知道了。
  • 魯迅不多見的一首詩,只有短短20字,卻令人欽佩不已
    魯迅忽然感覺原來的陣地上,只剩下他一個人在戰鬥,於是心中就感到了一種濃濃的寂寞和苦悶。魯迅曾經回憶當時新文化戰線的分化,他說《新青年》的團體散掉了,有的高升、有的退隱、有的前進,我卻依然在沙漠中走來走去,創作思路似乎較無拘束,而戰鬥的意氣卻冷得不少。下面介紹魯迅不多見的一首詩,只有短短20字,卻令人欽佩不已。
  • 魯迅先生一句話道出真諦
    其實「批判性思維」並沒有那麼難以解讀,魯迅一句話就道出了真諦。魯迅的《狂人日記》裡有一句話:「從來如此,便對嗎?」當我讀到這句話時,心中猛地一陣,這不就是「批判性思維」的最佳解讀嗎?雖然看起來這句話平淡無奇,但就是這簡短的七個字,道出了「批判性思維」的真諦,什麼是「批判性思維」?
  • 老兵大集上賣自刻印章30元一枚,一句話令人肅然起敬
    2017年9月24日,這裡是河南省滑縣道口鎮的大集,來自鶴壁濬縣的趙梅林老先生騎一輛電動三輪車,在這裡展示和售賣自己篆刻的印章。趙梅林老先生是一名退伍軍人,和槍炮打交道的老兵怎麼會喜歡上篆刻並在這裡售賣呢?原來這裡邊有隱情,一句話令人肅然起敬。
  • 令人迷惑的「任性」(散文 心理篇)
    我覺得好像說不過去,迷惑……一日,我跟兩個同事出差,回來的路上,我們幾人有一搭沒一搭地聊著就到收費站了。前面有一輛車正在通過ETC,我們排在它的後面,它通過的時候,電子顯示屏出現了一串7位數的數字。 我雖然看見了,但一向對數字不敏感的我,此刻大腦木訥,沒有反應那是充值的餘額。這時駕駛員問了,好傢夥,這是多少錢啊?
  • 英語中的自然拼讀是什麼?羅老師一句話幫你解開迷惑!
    英語的學習中,很多孩子會經常聽到老師說你要掌握自然拼讀,這樣的話你背單詞就會事半功倍了;也會在一些輔導機構聽到他們的經常口裡提到的phonics(自然拼讀);也或者是在網絡上接觸到自然拼讀的介紹。但是說了這麼多,依然還是不知道說了些什麼,也抓不到關鍵點是什麼?
  • 澳大利亞雪梨大學副校長稱對中國調查令人迷惑 澳中教育往來積極
    他說:「新州總檢長進行的調查令人迷惑。我們會回應此事,這種做法真的令人迷惑。」斯賓塞還「極力否認」了高校教師是迫於「保住飯碗」的壓力才讓中國留學生通過考試,也否認了大學已經允許猖獗的作弊行為存在。
  • 劉俐俐//從西方敘事學的「多敘法」看唐宋傳奇的藝術機制 ——以沈既濟的《任氏傳》為例
    從西方敘事學的「多敘法」看唐宋傳奇的藝術機制
  • 魯迅日記揭秘:那個曾經瘋狂讀佛經的魯迅
    ▲魯迅魯迅的好友許壽裳曾經說過,「魯迅從民三開始,研究佛經,用功很猛,別人趕不上」。他認為魯迅的思想中受佛家的思想影響不少。有一次魯迅對他說,「釋迦牟尼真是大哲」。那麼魯迅究竟是怎樣用功研究佛經的呢?魯迅在他的文章裡不大談起,但日記上的記載卻是最詳盡完整的。
  • 魯迅非常真實的名言,只有一句話,卻道盡了現在的所謂教育!
    魯迅非常真實的名言,只有一句話,卻道盡了現在的所謂教育!魯迅我想大家應該很熟悉吧,從小可是學了不少魯迅的文章,魯迅是我國著名的文學家和思想家,同時他還是一個革命家,也算是我國的革命前輩了,魯迅和別人的革命還有所不同的,他不是去組織宣傳而是把革命寫在了書中,書籍出版後便有很多人響應我黨的號召,而魯迅帶當時也是被四處抓捕,生活也是不易,一邊逃竄還要一邊寫文章。
  • 魯迅
    1909年,與其弟周作人一起合譯《域外小說集》,介紹外國文學。同年回國,先後在杭州、紹興任教。    辛亥革命後,曾任南京臨時政府和北京政府教育部部員、僉事等職,兼在北京大學、女子師範大學等校授課。1918年5月,首次用「魯迅」的筆名,發表中國現代文學史上第一篇白話小說《狂人日記》,奠定了新文學運動的基石。五四運動前後,參加《新青年》雜誌工作,成為「五四」新文化運動的主將。
  • 魯迅幽默回答令人稱讚
    這是一個非常形象的命名,也體現了魯迅犀利筆鋒下的幽默。但不知大家想過沒有,阿Q明明是中國人,為何用一個大寫的「Q」來代表他,魯迅為何要取個洋名?對於這一點,當年有一位才子也不懂,他曾當面問過魯迅這個問題。此人名叫葉永蓁,是魯迅很提攜的一位後生,魯迅曾給他的小說《小小十年》寫序引。
  • 眾人眼中的病句,卻成了名句,魯迅的「兩棵棗樹」是不是語病?
    但在魯迅先生的著作中,有一篇文章中的一句話卻飽受爭議,明明看起來是病句的一句話,竟流傳千古成為魯迅先生的又一名句。這句話就是:「在我的後園,可以看見牆外有兩株樹,一株是棗樹,還有一株也是棗樹。」該句出自文章《秋夜》,是魯迅於1924年創作的散文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