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藥之黃芪

2021-03-04 中草藥家

                                                                                    

閱讀本文前,請您先點擊上面的藍色字體,再點擊「關注」,這樣您就可以繼續免費收到最新文章了。每天都有分享。完全是免費訂閱,請放心關注。

註:本文轉載自網絡,不代表本平臺立場,僅供讀者參考,著作權屬歸原創者所有。我們分享此文出於傳播更多資訊之目的。如有侵權,請在後臺留言聯繫我們進行刪除,謝謝!

來源本品為豆科植物蒙古黃芪Astragalus membranaceus(Fisch.)Bge.var.mongholicus(Bge.)Hsiao或膜莢黃芪Astragalus membranaceus(Fisch.)Bge.的乾燥根。相關名元芪、黃耆、棉芪、紅芪、西芪、口芪、抽芪、卜奎芪、渾源芪、大嵐芪、炮臺芪、大有芪、炙耆、獨根、百本、芰草、王孫。產地蒙古黃芪產於山西、內蒙古等省區;膜莢黃芪主產於東北、內蒙古、山西、河北、四川等省區。以栽培的蒙古黃芪質量為佳。性狀鑑別藥材

本品呈圓柱形,有的有分枝,上端較粗,長30~90cm,直徑1~3.5cm。表面淡棕黃色或淡棕褐色,有不整齊的縱皺紋或縱溝。質硬而韌,不易折斷,斷面纖維性強,並顯粉性,皮部黃白色,木部淡黃色,有放射狀紋理和裂隙,老根中心偶呈枯朽狀,黑褐色或呈空洞。氣微,味微甜,嚼之微有豆腥味。

飲片 黃芪片

為類圓形或橢圓形的厚片。外表皮黃白色至淡棕褐色,可見縱皺紋或縱溝。切麵皮部黃白色,木部淡黃色,有放射狀紋理及裂隙,顯「菊花心」。有的中心偶有枯朽狀,黑褐色或呈空洞。氣微,味微甜,嚼之微有豆腥味。


炙黃芪外表皮談棕黃或淡棕褐色,略有光澤。切麵皮部淺黃色,木質部淡黃色。具蜜香氣,味甜,略帶黏性。餘同黃芪片。性能特點
本品甘溫升補,入脾、肺經,主以扶正氣,兼能除水邪。既善補中氣、升舉清陽,又善補肺氣、益衛固表,還能託瘡毒、利水消腫。此外,通過補氣又能生血、攝血、生津、行滯,治血虛萎黃、氣不攝血之崩漏便血、氣津兩傷之消渴、氣虛血滯之痺痛麻木和半身不遂等。主治病證

(1)脾胃氣虛,脾肺氣虛,中氣下陷,氣不攝血,氣虛發熱。

(2)自汗,盜汗。

(3)氣血不足所致瘡癰不潰或潰久不斂。

(4)氣虛水腫、小便不利。

(5)氣血雙虧,血虛萎黃,血痺肢麻,半身不遂,消渴。

配伍黃芪配柴胡、升麻:黃芪甘溫益氣昇陽,柴胡、升麻皆有升舉陽氣之功。三藥相合,功能補中益氣、昇陽舉陷,為治中氣下陷諸證所常用。用法用量內服:煎湯,6~30g;或入丸散。補氣昇陽宜蜜炙用,其他宜生用。使用注意本品甘溫升補止汗,易於助火斂邪,故表實邪盛、氣滯溼阻、食積內停、陰虛陽亢、瘡癰毒盛者,均不宜服。藥理本品有增強免疫功能,延緩衰老,強心,擴張外周血管、冠狀血管及腎血管,改善微循環,抑制血小板聚集,降血壓,促進骨髓造血,調節糖代謝,抗病毒,抗菌,保肝等作用。故事:黃芪燻蒸治柳太后中風南北朝時期,許胤宗在南陳新蔡王手下做官時,柳太后突然患中風說不出話來,請遍名醫治療都沒有效果。柳太后因為口噤不能服藥,眼見病情一天比一天加重,新蔡王更是心急如焚,精通醫藥的許胤宗提出用熱湯氣燻蒸法為太后治病。於是用黃芪、防風兩味藥煮湯數十斛,放到柳太后的床下,藥汁瀰漫,煙霧繚繞……不想,柳太后當天晚上就能說話了,經過一段時間調理,柳太后便康復同以前一樣了。

柳太后猝患中風,全因年老體弱、氣血失調。而黃芪性溫,善補氣昇陽、固表行滯;防風性微溫,善散風,勝溼止痛。二者相伍,既能補氣固表,又能散風行滯,恰中病理。再加上熱氣燻蒸,既能溫通經絡,促進氣血運行,又能潤肌膚、開毛竅,促進藥物成分的吸收,故能在較短時間內收效。

故事:黃芪險些要了袁枚的命清朝大文人袁枚在一年夏天因貪口患了痢疾,腹痛瀉痢不止,醫生認為袁枚年高體弱,於是用黃芪、人參等補益藥治療,結果邪無出路,致使袁枚病情加劇,險些喪命。後來他的一位叫張止厚的老友勸他服用自製的大黃,雖然很多醫生都認為大黃藥性太過峻猛,年老病人不宜服用。但是,袁枚還是服了大黃,結果痢疾很快痊癒了,他還特地作詩以謝老友:「藥可通神信不誣,將軍竟救白雲夫。醫無成見心才活,病到垂危膽亦粗。」

相關焦點

  • 中藥黃芪有哪些功效,懂得使用,補血降壓,可惜三種人不適合
    很多中藥比現在的大多數西藥治療疾病的效果都要好,很多中藥不但能夠治病還能夠預防疾病的發生,因為中藥從根源上是調理身體的,其中黃芪就有很大的藥用價值,深受廣大人民群眾的喜愛,但有一些人並不適合食用黃芪。一、吃黃芪能夠降低血壓對於一些中老年人來說吃黃芪對於血液方面的疾病有很多好處,高血壓、心臟病患者可以通過多吃一些含有黃芪的藥物來降低血壓從而防止血栓的形成,黃芪也可以更好的保護心臟,可以調節人的血糖,對於一些糖尿病患者也是非常有幫助的。
  • 醫聖張仲景:黃芪與這兩味中藥一起泡水喝,主要有這3種養生妙用
    在中藥的世界裡,有很多奇妙的中藥,比如黃芪被譽為「補藥之長」,桂枝被譽為「經方第一藥」,芍藥被譽為「花中宰相」,這些表面上看起來八竿子打不著的中藥,往往也能形成奇妙的配對,從而發揮著良好的養生作用,比如黃芪與桂枝、白芍的「藥對」組合。
  • 黃芪常喝好不 黃芪的副作用和禁忌症
    黃芪作為補中益氣的典型中藥,對人體的好處自然是多多益善,但是如果大劑量服用,勢必對人體造成一定的副作用,比如虛火上浮,潮熱,口角生瘡等。而對於處於感冒發燒的人,處於月經期的女性,肺結核患者都是不適宜喝黃芪的。  黃芪是一種常見的中藥材,原產於我國的江浙滬皖一帶,秋季是其收割的季節。
  • 黃芪加這味中藥泡水喝,補血又活血
    在中醫食療調養中,就有幾味比較合適的中藥,對女性產後調養有好處,比如黃芪和川芎這兩味中藥,無論是煲湯還是泡水喝,都能起到補益氣血、行氣活血的妙用。川芎加上黃芪,其實也是一個經典良方,名為川芎黃芪湯,主治「傷胎腹痛,下黃汁」。
  • 黃芪、三七,兩種常見的中藥,哪個對女性好?用錯了小心傷身
    黃芪和三七都是日常生活中常見的兩種中藥。很多人都用它們泡水喝,黃芪和三七都具有很好的效果。人們常說,喝黃芪湯,預防疾病,保健,三七血先等,可見兩種中藥都很好。但是,很多女性都想知道三七對自己有好處,或者黃芪對自己有好處。
  • 「補藥之長」聖藥黃芪烘乾工藝
    黃芪,補氣之聖藥,被李時珍稱為「補藥之長」。本品為豆科植物蒙古黃芪的根。春、秋季採挖,除去泥土、鬚根及根頭,曬至六七成幹,理直扎捆後曬乾。功能主治補氣固表,利尿託毒,排膿,斂瘡生肌。用於氣虛乏力,食少便溏,中氣下陷,久瀉脫肛,便血崩漏,表虛自汗,氣虛水腫,癰疽難潰,久潰不斂,血虛痿黃,內熱消渴;慢性腎炎蛋白尿,糖尿病。
  • 中藥黃芪的主要功效有哪些 會對人體產生副作用嗎
    說到中藥黃芪,不少朋友可能知道是一味藥材,在很多中藥方中經常會看到它的身影,但是,對於它的具體功效和作用,你知道嗎?下面,我們就做一個詳細的介紹,或許能讓你從中學到不少東西,以後對於自身健康也會有一定幫助。
  • 黃芪功效有哪些 推薦幾種黃芪的食用方法
    很多的人對於黃芪不太了解。在很多中藥裡面,都能見到黃芪的身影。黃芪是一種常用的中藥,屬於豆科植物,具有很多藥用價值。那麼,黃芪功效有哪些?黃芪的副作用是什麼呢?黃芪的食用方法有哪些呢?一起來了解一下吧。
  • 中藥不傳之謎在於量,從黃芪的十大妙用說起!
    這些都是妙用黃芪的高手。然而,在當代,國醫大師鄧鐵濤也是妙用黃芪的高手。早年在讀鄧老的《耕耘集》時,就看到鄧老妙用黃芪的經典好文,頗為感概,中醫不傳之秘在於量,真是不假啊!1.黃芪治療胃黏膜下垂胃黏膜下垂,黃芪用量可在30克左右。胃主受納,其氣以降為順,如果出現胃黏膜下垂,就要採用升提的方法來治療,那麼這個時候該如何用方呢?
  • 黃芪加上這味中藥泡水喝,補氣又行氣,對調理脾胃問題有幫助
    比如「補氣第一品」的人參,確實具有大補元氣的妙用,但若是本身脾虛溼盛、痰溼停聚之人長期使用人參,不僅無法正常補益,還會阻滯氣機助長痰溼。因此,要想使用補藥,還需要考慮各種因素。除了人參,其實還有更多物美價廉的中藥可供選擇,比如被譽為「補藥之長」的黃芪。黃芪,來自於北方乾燥地區的堅強植物,其入藥部位是它的根。
  • 黃芪藥材中黃芪甲苷含量的螢光分光光度法測定
    黃芪為常用中藥,在中藥製劑中以黃芪為君藥的產品非常多,因此如何控制黃芪的質量至關重要。黃芪甲苷是黃芪主要有效成分之一,也是黃芪皂苷中具有代表性的單體,在抗衰老、調節免疫功能、保護心肌和大腦缺血等多方面具有顯著作用[2]。黃芪甲苷僅在200nm處有末端吸收,對HPLC色譜法紫外檢測器檢測不利,噪音對結果影響較大,靈敏度也較低[3]。
  • 野生黃芪的功效與作用詳解,有證才是真有機黃芪!
    而黃芪作為中藥養生補品的翹首之一,歷來便是人們關注的焦點。有不少人,聽說野生黃芪的功效與作用堪比人參,價格卻比人參便宜,於是四處求購。但事實上,作為國家三級保護植物的野生黃芪是禁止交易的,因而根本無法購買也不能購買。而市場上能買到的最好的黃芪,便是最接近野生黃芪的有機黃芪。那麼究竟野生黃芪的功效與作用具體有哪些?我們一起來了解一下。
  • 黃芪精作為一種純中藥製劑,一般適合什麼人喝?5個功效
    黃芪是一種常見的中藥材,具有很好的排毒、消腫、利尿等作用,我國從兩千多年前就開始使用黃芪了。現代醫學發現,黃芪中含有大量的微量元素、多種胺基酸、多糖等物質,對於我們的身體有著很好的調養作用。黃芪精作為一種純中藥製劑。那麼,黃芪精適合什麼人喝?黃芪精適用於平時免疫力低下、氣血不足或者是有虛汗症狀的人群飲用。飲用黃芪精有助於提高身體免疫力,補氣止汗的作用。其次,身體虛胖,尤其是腹部皮肉鬆軟的人,也是可以服用的。
  • 黃芪泡水喝的功效 這類人別喝黃芪
    黃芪,想必大家對它比較陌生。其實,它是一種中藥藥材。特別是拿它來泡水功效多多。最主要的 藥理作用是「益氣固表」,可以「利水」,也可以「託毒生肌」。那麼黃芪泡水喝的功效有哪些呢?我們一起來看看吧!黃芪的藥用價值1、表虛自汗多用於體虛表弱所致的自汗。如表氣不固,而汗出,用黃芪配白朮、防風治之,久服必效。方如玉屏風散;也可配浮小麥、麻黃根等。2、陰虛盜汗可與生地、麥冬等滋陰藥同用。
  • 厲害了,我的黃芪(黃耆)
    老師答:黃芪在明代李時珍《本草綱目》中記載為黃耆。黃耆,黃是因為黃芪外皮顏色是黃的,黃是脾之色,脾為土,黃是溫之色;耆者,長也,有兩層意思,一層是指年長,另一層是說黃耆的根非常長。在所有的根類藥中,沒有比黃耆再長的,它最長可達兩米多,比人都高。故李時珍說:「黃芪是補藥之長」。
  • 黃芪可以天天喝嗎?專家:黃芪可以天天喝,但要謹慎使用
    最近,張阿姨聽說,黃芪是一味養生的好中藥,於是開始天天泡黃芪喝。喝了黃芪水之後,張阿姨覺得神清氣爽,整個人都輕鬆了,逢人就跟人說黃芪養生好,大家要多喝。但是張阿姨的兒子卻不這麼想,他覺得黃芪雖然好,但畢竟是味中藥,喝多了多少會傷身。但是張阿姨認為天天喝黃芪泡水,對身體有好處,還拉著兒子、兒媳一起。
  • 黃芪有益於身體健康?了解黃芪的功效與禁忌,避免不必要的損傷
    生活中黃芪是應該很常見的中藥,很多人喜歡用黃芪泡水來養生,他們認為黃芪不僅可以補肺益氣,還可以增強抵抗力,減少疾病的侵襲。但是有些人在飲用黃芪水後,會出現口乾舌燥、皮膚長痘,甚至是流鼻血、牙齦發炎,咽喉腫痛等上火的表現。大家就會感覺很奇怪,黃芪不是滋補的中藥嗎,怎麼越吃身體問題越多呢?
  • 黃芪的功效與作用 服用黃芪注意這些
    黃芪是生活中常見的一種中藥,不僅可以作為藥材服用,對於健康也有一定的好處。但是很多人只是知道黃芪對於人體有益處,卻不知到底有什麼益處。今天小編給大家講講黃芪的功效與作用有哪些、黃芪的副作用是什麼以及黃芪怎麼吃。
  • 「補氣之王」黃芪,能否降低尿蛋白/肌酐、治療腎臟病?
    黃芪是一種常見的中藥材,腎友們也多少有所耳聞。數千年的使用,讓黃芪得到一個「補氣之王」的美名,它常被用於那些臉色蒼白,走路說話沒勁兒的肺氣虛的人群。黃芪可以治療慢性腎臟病嗎?可以。黃芪可以降低IL-1、IL-6、TNF-α等致炎因子,減輕腎臟的免疫炎症反應,從而降低尿蛋白、延緩腎臟纖維化,起到保護腎功能、控制血肌酐的作用。黃芪的功效不錯,是不是人人都可服用?並不是。
  • 補氣必用良藥:黃芪
    這是唐代詩人王維在《送別》詩中的著名詩句,詩中的「王孫」並非指人,而是一味古老的中藥的別名,這就是黃芪。   黃芪亦名戴糝、戴椹、百本、箭芪、百藥綿、二人抬等。相傳古時有一位善良的老人,姓戴名糝,善針灸術,為人厚道,待人謙和,一生樂於救助他人,後因救墜崖兒童而獻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