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81歲的徐匡迪獲獎了
獲得的是中國工程科技界最高獎項
——光華工程科技獎
而且,這次獲獎
是中國工程院下屬9個學部一致提名
可謂眾望所歸
人過留名,雁過留聲
當過校長、市長、院長的徐匡迪
在中國工程科技界留下了深深的印痕
徐匡迪是著名的鋼鐵冶金學家、戰略科學家。雖然已年逾八旬,但他仍在為國家發展出謀劃策。作為京津冀協同發展專家諮詢委員會組長,他正以先進的理念,研究雄安新區規劃工作。
作為原上海市長,他坦言:「不夠關心創業青年,是我們當時留下來的問題。現在一定要把更多創新創業者吸引到上海,發揮他們的才幹。」
近日,徐匡迪院士在上海院士中心接受解放日報·上觀新聞記者採訪。王元晶 攝
徐匡迪出生在抗日戰爭時期,原名徐抗敵。他告訴解放日報·上觀新聞記者:「我從讀中學到大學沒交過學費、書費,都是政府供給。用那個年代的話說,是黨和國家用勞動人民的血汗培養了我們。」正是這種對黨和國家的感恩之情,促使他在改革開放後,到英國如饑似渴地學習,並婉拒瑞典企業的竭力挽留,如期回國。
1982年,他作為我國第三批赴歐美公派留學生一員,前往英國帝國理工學院做訪問學者,研究鋼鐵冶金技術。
導師對他說,做完這個課題需要3—5年,但徐匡迪表示,他要力爭2年完成。「每天上班有兩次茶歇,我都不參加,這樣能省下一小時。工作日晚上,我也待在實驗室裡,這樣每天又能多幹4小時。」憑著這股拼勁,徐匡迪僅用2年時間就完成了課題研究。目睹倫敦發達的市場經濟後,他也對經濟學產生興趣,在帝國理工學院還選修了宏觀經濟學課程。
1984年,作為擁有英國和瑞典噴射冶金技術專利的專家,徐匡迪被北歐噴射冶金公司聘為副總裁。在這家瑞典企業,他領導團隊實現了專利技術的產業化,將原本需要半小時的爐內精煉流程縮短至不到3分鐘。2年後,副總裁任期到了,北歐噴射冶金公司希望徐匡迪留任,不但開出高薪,還提出把他的夫人和子女接到瑞典,然而他拒絕了。
「如今,海外人才要加強對國家的責任感。」憶昔撫今,徐匡迪說,「中國正在崛起,各類人才都要積極投身祖國建設。否則就像看一場演出,最精彩的部分你卻跑開了,這會成為終生遺憾。」
徐匡迪不僅是傑出的科學家、工程師,還是一位高瞻遠矚的戰略科學家。任中國工程院院長期間,他十分重視決策諮詢工作,領導團隊完成了先進位造業、中國城鎮化、京津冀協同發展等方面的諮詢項目。在《中國新型城鎮化戰略研究》中,中國工程院提出了「以人為本的城鎮化」理念,得到中央領導的高度認同。這份報告作為2015年全國城鎮化工作會議的參閱材料,發至各省部級領導。
談及「以人為本的城鎮化」,徐匡迪說,一些地方過去發展城鎮化時,政府先圈地,把農田變成開發區後進行招商引資,隨後招工,但這只是「土地城鎮化」,沒有解決「人的城鎮化」。而要實現後者,應通過一系列政策,引導當地農民轉變成工商業勞動者,即從第一產業轉向第二、第三產業。
2004年6月4日,中國工程院院長徐匡迪為新當選的中國工程院院士頒發證書。新華社 發
2015年,習近平總書記提出京津冀協同發展的宏偉戰略目標。徐匡迪出任京津冀協同發展專家諮詢委員會組長,帶領團隊研究京津冀三地的功能定位、發展目標等問題,並論證在河北建立雄安新區的可行性。為了國家的「千年大計」,這位戰略科學家組織國內外專家,對雄安新區的總體規划進行了數十次論證。如今,這一新區的建設正在穩步推進。
作為一名黨政幹部,徐匡迪曾任上海市委副書記、市長。
談到科研和黨政工作的區別和相通點時,他說:「科研是從宏觀到微觀的過程。拿冶金來說,材料斷裂是一個宏觀現象,科研人員先要分析斷口是韌性還是脆性,再分析裡面的組織結構有什麼問題,用電子顯微鏡進行檢測。而黨政工作是從微觀到宏觀的過程,需要對一個個具體問題進行調研,隨後找出其中的共性問題,再研究應對政策。」
上世紀90年代,上海紡織業面臨產業轉移。徐匡迪記得,一天早晨7時,他剛到辦公室,市政府秘書長就向他報告情況,說國棉一廠的許多工人集聚在車間,很多人在哭,因為那裡的機器要拆下來運往新疆石河子。於是,他立刻帶隊趕往現場,傾聽老中青三代紡織工人的心聲。在充分調研和分析基礎上,市政府對不同年齡段的紡織工人進行分流安置,讓他們走上了新的工作崗位,沒有引起很大的社會波動。
2001年11月29日,上海市市長徐匡迪在巴黎出席有關上海申辦2010世博會的記者招待會。新華社 發
如今,上海正在建設張江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而張江的第一個大科學設施——上海同步輻射光源,就是徐匡迪任市長時決定建造的。這個項目從提出到獲批延續多年,最大的一個爭議是:這個投資十多億元的裝置有沒有足夠多的用戶?後來的事實證明,徐匡迪等人的判斷是正確的,上海光源各條線站運行後,很快「供不應求」。目前,上海光源二期工程正在建設中。
上海科技創新中心建設不僅需要大科學設施,還需要一大批創新型企業。徐匡迪指出,上海的創新型企業還不夠強、不夠多。「這是我們做領導時留下來的問題。上海人眼界比較高,過去集中精力發展國有大企業、引進國外500強企業,也取得了很大成績,但不夠關心創業青年。」他希望,上海要不斷優化「雙創」環境,為國內外創業者來滬發展提供廣闊的舞臺。
解放日報·上觀新聞原創稿件,轉載請註明來源
作者:俞陶然
微信編輯:胡雨松、皮小姐
你或許還想看↓↓↓
上海地鐵安檢已經8年了!有人自覺,有人反感,你會配合安檢嗎?
急尋!當年《大李小李和老李》的四隻「小老虎」,你們在哪?
覺得文章不錯,那就點個讚吧↓↓↓